道德經篡改
Ⅰ 被篡改的《道德經》,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隱藏著篡改《道德經》的人,順應世事,想要討好眾人的用心。我們也都知道,《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經典作品,是老子親手所書。但是你敢想像,我們現在所看見的這版《道德經》並不是老子所寫的原版的《道德經》。更可怕的是,他們不是簡單的改動,雖然只是改變了幾個字詞,但是卻與老子的意思相去甚遠,直接篡改了老子原本要傳達的意思。
被修改的版本,是為了順應“主流思想”說要遵循古法來治理現世,要遵循“祖宗之法”,所以要推崇周禮,古代治理的方式不能改。但是老子的意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他的意思是,要活學活用,用現代的方式來治理現世。因為古代制定出那一套理論的人,已經去世了,他並不了解現世,所以用他的那一套並不可行。總而言之,修改過的《道德經》似乎是更加適合那個時代主流思想的,而老子本身所寫的《道德經》,所傳達的思想是要比修改後的高明、先進很多的。
Ⅱ 如何看待老子道經「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被篡改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不是篡改,道德經原本就是這么記錄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老子所撰寫的。
實際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是那些境界比較高的人的德行就如同水的品性一般,滋養著萬物,是萬物都能夠通過自己得到利益,但是也不與萬物發生沖突和矛盾。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出處是老子的《道德經》,是對高境界的人的一種描述,表現出的是一種比較寬闊的胸襟。
相關含義: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既弘揚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種處世哲學: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
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古人有一副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做事像山。山因形走勢,因勢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Ⅲ 老子的《道德經》被篡改了700處,原版是什麼樣的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道德經》便是其中之一。
Ⅳ 歷代的經典中,為什麼《道德經》被人篡改最嚴重
眾所周知,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道家思想的鼻祖。
也就是說,它不僅是開創了道家這個在諸子百家影響最大的學派,而且也是五經之一,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被歷代以來的皇朝當成治國的方略,即內尊黃老,外崇儒術。
由此可見,《道德經》一書在古代中國的重要性。
但是,這么重要的作品,卻被後人多次篡改,甚至可以說,在諸多經典當中,《道德經》一書,算是被人為篡改最嚴重的書本之一。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讀到《道德經》版本,並不是最初的版本,而是被人篡改後的版本,據大致統計,目前《道德經》主要有三種版本,一是王弼註解過的通行本,也是我們最常見的版本,二是1973年出土的帛書本,三是1993年出土的傳世本。
通讀這三個版本,我們發現無論是文字還是表達的意思,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正是有鑒於此,人們才推導出《道德經》一書,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被多人多次的嚴重篡改。
那麼,《道德經》一岩褲書,為什麼會被如此嚴重篡改呢?
其實除了古代人由於條件的限制,需要用手工抄寫經文而造成差錯之外,《道德經》被人為的有意篡改才是產生不同版本的根本原因。
以下我們就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後人為什麼喜歡篡改《道德經》,即:
一、《道德經》的影響力大,是它被篡改的主因
為什麼說影響力大,是《道德經》被篡改的主因呢?
因為在古代的特定條件下,尤其是內尊黃老,外崇儒術的主導思想確立之後,其它的思想很難再有生存的空間。
因此,儒、道之外的思想,若是想繼續流傳,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附於儒、道兩家。
也就是說,儒、道以外的思想,若是不肯依附,就很難再繼續流傳下去,而這也是諸子百家沒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學派的思想為了繼續流傳,不得不見縫插針,將自己的思想牽附到《道德經》之中,並由此導致《道德經》一書被嚴重篡改。
二、秦漢以前,各種文字沒有得到統一,再加上各地的方言,也是人們篡改《道德經》的另一大原因
我們知道,老子是周朝的守藏 史,因此,《道德經》很可能就以魯國文字成書,因為魯國是繼承周朝的封地。
另外,《道德經》成書之後,由於名氣很大,很可能就相繼的被各國翻譯,並廣為流傳,這很可能也是《道德經》之所以有多種版本的主因,再加上中國原本就民族眾多,方言與發音龐雜,於是各個地方都以自己的發言或習俗為主,最終導致《道德經》一書被嚴重篡改。
三、皇家的意圖,也是促使《道德經》被篡改的助因
漢代以後,大多數的皇朝都使用「內尊黃老,外崇儒扮笑術」的治國方略。
時間一久,就連民間也知道皇家的意圖。
沒辦法,用久之後,人們也競相學習研讀《道德經》。
這就導致或迫使皇家把《道德經》的真本隱藏起來,只供自己使用,而對外則只顯示被篡改過的版本,最終讓被篡改過的版本廣為流粗缺簡傳。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皇家的意圖,也是促使《道德經》被篡改的助因。
所以,綜合以上這個方面的內容,事實上,就是《道德經》為什麼被嚴重篡改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史記》《道德經》王東岳《物演通論》《知魚之樂》等
Ⅳ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道德經》真的是老子所寫嗎,到底有沒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曾經古老神秘的一本書,真正讀進去,你會感覺奧妙無窮。
《道德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可貴的是,這樣一本上古奇書,並沒有多少生僻晦澀的古文字,整本書行文流暢,文字簡練易懂,實屬難得。
在《道德經》通行本風靡於世的同時,一種質疑的聲音也出現了。那就是,有些人認為:現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並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經過儒家蓄意篡改過的,甚至有人直接說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偽經。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說《道德經》通行本確實存在篡改,那麼老子的原著又是什麼樣的呢?
要揭開事實真相,首先要從《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說起。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身份是一個謎,因為曾經有三個被稱為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實這三個是同一人。先說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時期發音相同,所以,老聃有個別名就是李耳。
至於老萊子,筆者認為他就是老聃。《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萊子者,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養壽也。並且孔子也曾經專門請教過老萊子,從這些資料看,很可能老萊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簡本的《道德經》,就是老子這一時期所寫。因為是老子在楚國時期寫的,當時民風淳樸,仁愛之風盛行,所以當時的老子是並不反對仁義的,這就是為什麼郭店簡本沒有通行本對於仁義的激烈反對的言辭。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關,寫五千言的那個老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斷,因為所有的史料,對老子生平記載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傳》一類神乎其神的傳說。唯一靠譜一點的《史記》,也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並沒有對老子的身份給個最終的說法。而且,當時老子出函谷關所寫的五千言,是沒有名字的,《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起的。
所以,事實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簡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萊子所寫,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關所寫。《道德經》並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礎上,後代道家學者整理而成,經馬王堆的帛書本,發展到現在的通行本。
結論:《道德經》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經》也不是偽經,無所謂篡改。《道德經》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對通行本《道德經》推崇備至,如果質疑通行本《道德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經,真當那些風雲人物是傻子?
有人會說,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麼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於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蟲子一樣形態各異,有的字體已經缺失,如果不修訂,你確定看的懂?既然修訂過,肯定就已經和原著有所不同,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才會有版本的變化,可以說,現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或多或少都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經》經過修改,那麼是否是儒家所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為動機不成立。說是儒家所為,郭店簡本並沒有針對儒家思想的言辭,而通行本是反對儒家仁義的,說儒家篡改,難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這顯然說不通。
所以,有志於修道。或者對《道德經》以及道家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再糾結於版本的不同和差異,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個版本,都是在闡述道法自然這個核心,核心沒有變,也就不要糾結於只言片語的差異。
很多事,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變成謎一樣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已經變成謎的事情上繼續分辨執著,那就難免應了「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應該放下執念,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麼都是道,又豈是些許文字的改變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那些義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責《道德經》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其實《道德經》它就是一本書,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樣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說出來就已經不是道,寫出來更不是,被很多人傳抄更改過就更加不是,《道德經》的意義就是給你一點啟示,讓你轉變思想,轉換思維,讓你醒悟,學會變通,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學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便老子原話原文寫給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怎麼學習《道德經》?怎樣修道,悟道,證道?
很多人學習《道德經》,迷惑於眾多的版本,不知道該從哪一個版本下手,我的建議是,以通行本為主,適當的可以參考下郭店簡本和帛書本。
至於各家註解,可以參考,但不必盲從,包括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註解的也就那麼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是一家之言。學《道德經》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體會和領悟,並結合自身,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道德經》不是道,它只是給你指明方向,那麼道究竟在哪裡?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換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為什麼這么說?很簡單,道法自然。
道是恆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說,道雖然化生萬物,長養萬物,但同時也藏於萬物,一花一草,一塵一土皆有道。道的規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並不能得道,為什麼?被後天的慾望雜念淫滅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慾望,放空雜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樣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體會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見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面怎麼修道呢?
很簡單,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給出了方法: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意思呢?
為道日損,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麼?
放下慾望重重,放下自私猶豫,放下急功近利,從此不再瞻前顧後,行事不再顛三倒四,錯誤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樣一樣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這就是損之又損。
損之又損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以至於無為。無為就是道。
有人會說,我無為了,是不是就一無所有了?當然不是,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憑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你做到了無為,你的狀態就是最正確的,你的行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質規律,符合根本法則。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後,應該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樣都不會少。
Ⅵ 痛心!《道德經》被後世篡改700多處,160多句發生重大變化!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有兩張分別抄有《德》和《道》,與傳世的《道德經》極其相似,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年代的先後,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的甲本和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
經研究發現,帛書《老子》的下葬時間距今2170多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河上公版本的《道德經》約早50年,而且帛書《老子》的成書時間都比下葬時間更早,大致估算,應比《道德經》至少早100年。
在這之前,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河上公本,一為王弼本。河上公本為道教所尊崇。據道教傳說,漢文帝時有老人隱居河濱,世人號為河上公,精通《道德經》,漢文帝曾前往請教,河上公授以《老子章句》二卷。該書分《道經》、《德經》兩篇。這樣說來,河上公本就和出土的帛書二卷對上了,也就是說,這部經本不叫《道德經》,而是《德》和《道》兩卷;而王弼本是三國時期的王弼註解的版本,也就是所謂的通行本,流傳最廣,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就是這個版本。
用帛書《老子》與通行本《道德經》對照,發現後者對前者的篡改多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中有160多句發生了重大改變。
如果說這兩個版本孰真孰假不好辨別,那麼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的戰國竹簡則是為帛書本被篡改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只可惜這個版本損毀太嚴重,現已無使用價值。
《老子》篡改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為了避諱漢代幾位皇帝的名字。
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中,為避諱劉邦、劉恆、劉啟、劉勶和劉弗這五個皇帝的名諱,將全文中的「邦全部」改成了「國」、「恆」全部」改成了「常」、「啟」全部」改成了「開」、「勶」全部」改成了「徹」、「弗」全部」改成了「不」 。
例如《道德經》最知名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帛書《老子》的原文則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常』和『恆』雖意思接近,但還是『恆』字理解起來意思更加明確。
帛書《老子》中的「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弗敢弗為而已,則無治矣」,意思是要一直讓人民處於無知無欲的狀態,如果讓他們只是不敢去做而不做,那就完了; 而今本的《道德經》則改成了「常使民 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意思全變了。
今本的《道德經》中,所有的『弗』都改成了『不』 。這使得『弗』和『不』變得無法區分,而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有區別的。『弗』和今天所理解的『不』很象,如『弗為』指不去做;但《道德經》中的『不』 ,一般是指不講什麼,比如」上德不得「,」天地不仁「 等等。
如果說為了避諱,勉強也能理解。但最可氣的是帛書本的這句:「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被篡改成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直接把『今』改成了『古』 ,使意思完全相反了。 不用想,這一定是那幫腐儒乾的! 儒家推崇古禮,提倡古道,效仿先人,而這正是老子所極力反對的。《莊子》中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時,老子說 「子t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意思是你所說的那一套,都是已經死了好久的人說的。那些東西就像古人用鞋踩出來的腳印,你能拿著腳印當鞋用嗎?所以不要死抱著那些東西不放。而儒生們為了推廣自己的那套思想竟然有意篡改老子的話,實在是太可惡了!
通行本中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在帛書本是:「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不知知這個很難理解,不知不知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認識不到自己的無知,還自以為是,這人就有問題了。知道自己有問題,就說明這個人沒問題。
「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被改為「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被改為「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五色使人目明」 竟然被改成了 「五色令人目盲」
本來很好懂的句子被改成這樣,這是非要把人搞糊塗的節奏啊,不知篡改者是何居心?
還有,」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後面竟憑空的多了一句:」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我說之前解讀起來怎麼這么別扭!
被篡改的內容還有很多,甚至很多都已經被我們用的朗朗上口了。比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原文則是:「水善利萬物而有靜「。靜,這里應該是默默無聞的意思,雖然也含有不爭之意,但這個『靜』字所含的意思更多。
還有「大器晚成」 ,這個成語被誤用了2000多年,其實老子說的是:「大器免成」。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顯示這個『免』不是錯別字,從語境中看,也應該是『免』而不應是『晚』 。『大器晚成』沒什麼內涵可言,而『大器免成』 則讓人回味無窮。
老子的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智慧中最傑出的代表,不想竟被後世篡改的如此嚴重,實在讓人痛心。
Ⅶ 《道德經》真是老子寫的還是他總結前人匯編的有沒有被篡改過呢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創始人公認是老子,在道教神仙體系中,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和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並列為「三清」,是道家最高的存在。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宗教將其神秘化,老子的生平便有些撲朔迷離,2000年來有關他的來歷至今沒有定論,眾說紛紜。
Ⅷ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這些版本的經文你見識過嗎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生前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年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了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為《道德經》,在2500年的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遺失和人為的改動,漸漸地失去了原貌。
Ⅸ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道德經》不是被人們刻意篡改,而是人們一直很難理解,這就導致一些人通過篡改(或稱專之為重新排序)來解讀屬。目前,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道德經,直擊管理核心》一書,基於普遍公認的《道德經》原本,發現《道德經》從簽到後有著嚴謹的邏輯順序,其中《道經》部分論述了體道悟道的四重境界,《德經》部分論述了效法宇宙大道做事的四大程序。這個邏輯結構有助於我們快速讀懂《道德經》。
Ⅹ 現在的道德經版本真實嗎被篡改了嗎
道德經多個權威版本文字有變的根本原因是有為數不少的學者想參與道德經的創作,好讓自己的生命信息隨《道德經》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