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研究
① 如何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研究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了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過去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我國現階段公民意識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識在建構法治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還不是很強,還存在一些影響公民意識形成的消極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識的影響。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的基本政體形態是君主專制,維護皇帝的權力、地位和尊嚴,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切法律制度的出發點。而且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也被皇權的絕對神聖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廢法,使古代中國形成了系統嚴密的官僚體制,這種封建專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發展的臣民意識。近代以來,中國曾經有過幾次思想啟蒙運動,但由於各種原因,大都是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權觀念、自由與平等、個性解放等現代價值觀念統統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拋棄,而許多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識卻一直存在了下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長制、特權思想、臣民意識在一部分人的大腦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權利意識的淡薄。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極其淡薄。這主要是由於:1.客觀上由於自然經濟、宗法家族和集權專制三位一體的社會存在形式,導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與之相聯系的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無法正常發育與成長。這是傳統社會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客觀原因。2.主觀上由於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義輕利。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於言利,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居然會因打官司有貪利嫌而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
(三)公民教育的滯後。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沒有及時轉變思路。轉變到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上來。這也是導致公民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轉型期制度的不完善。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主要表現為:1.存在著制度空場和制度沖突。所謂制度空場,就是制度的供給滯後、不到位,人們有了新的活動卻無相應的活動規則。所謂制度沖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比如在法律、法規方面,有些人鑽法律的空子,干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勾當。2.現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無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沒有約束力,則是無效。如制度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規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有一定約束力,但沒有達到制定製度時的預期效果,則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對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行為的規定。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現了諸如打假者被打、索賠者索不到賠、納稅人競爭不過高逃稅等現象。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對公民意識的形成起著抑製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必須創造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民主體、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公民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
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識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從1985年開始,經過幾次普及法律常識的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對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不斷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人們在運用法律來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又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六)強化或樹立具體的法律觀念。1.權利觀念。樹立公民的權利觀念,是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義務本質」反思的結果,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會的需要。強化權利觀念,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原則得以真正體現,在廣泛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地適用權利,發揮其創造性,同時尊重維護他人的權利。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應當包括對權利概念、性質、來源的正確認識;行使權利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權利行使時的求實態度與自律觀念;建立和完善權利行使機制的使命感和創造精神等。這種權利觀首先是公民的,與以往只重視國家權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2.契約觀念。商品經濟的交換活動是通過契約的形式連接起來的。而契約具有平等、自主、自願、互利、互相制約等特點。樹立契約觀念能夠減少交換過程中的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義在於通過明確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擔任的法律角色,從而有效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契約觀念的普遍化,是指這種觀念延伸到更廣泛的政治社會領域,使整個社會活動既充滿活力,又有必要的約束,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有序狀態。3.正確的訴訟觀念。程序法是對實體法的保護手段。訴訟是適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正當途徑。由於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人們群眾對訴訟抱有一種深深的偏見。不管有理與否,都認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並往往把訴訟與受懲罰聯系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們不是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而是尋求法律以外的方式,這樣就不能運用法律對其權利和利益進行有力保護。社會秩序是一種法律秩序,社會矛盾和糾紛如果只通過非正當途徑解決,往往造成對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壞。因此,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既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
三、結語
人們的法律意識狀態是受其物質生活條件和其他社會意識制約和影響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識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法律意識尤其顯得復雜。因此,從實踐需要出發,深入到社會生活中,調查、了解、把握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和個體法律意識的狀況,分析、總結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提出各種有益的看法、主張,對於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推進現階段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② 深圳市法制研究所怎麼樣
深圳市法制研究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深圳市法制研究所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當代中國法治研究如何避免教條主義思想方法
「左」傾錯誤與右傾錯誤是一對政治概念而不是哲學概念。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是一對哲學認識論的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教條主義者片面誇大書本知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輕視實踐,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視矛盾的特殊性,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般性結論,當作僵死的教條到處生搬硬套;經驗主義者片面誇大感性經驗的作用,輕視科學理論的一般指導作用,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處理一切問題都超不出自己狹隘經驗的眼光。這兩種認識論上的錯誤都違背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實踐與理論、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的原理,因而都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危害。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在革命和建設工作中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教條主義既可以表現為「左」傾,也可以表現為右傾;同樣,經驗主義既可以表現為右傾,也可以表現為 「左」傾。也就是說,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對哲學認識論概念與「左」傾和右傾這對政治概念之間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關系,並非教條主義者必犯「左」傾錯誤,經驗主義者必犯右傾錯誤。搞清楚這兩對概念之間的基本區別和復雜聯系,將大大提高我們識別「左」傾和右傾錯誤的能力,有助於我們在思想方法上和實際工作中更自覺、更清醒地努力防止和堅決克服各種錯誤傾向。
④ 濟南市國際商務促進中心和濟南市法制研究中心哪個單位好點
我建議去濟南市法制研究中心單位好點
⑤ 道德與法治研究話題
答被採納後將獲得:
⑥ 德治與法治研究現狀
我認為現狀是抄:在14億人中間,法襲治當前還只是是德治的輔助手段,法治還是脫胎於中國德治的,在中國,法治還難以成為社會規范的主力和權威,這集中體現在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制衡不足上,先人的枷鎖依然沉重,統治依然困難異常,因此,中國的法治只可說大大強過了先古,卻尚不能(也沒必要)壓倒德治。
⑦ 廣州市政府法制研究中心怎麼樣
廣州市來政府法制研究源中心,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小北路183號金和大廈10樓。
廣州市政府法制研究中心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24401004554172591,企業法人李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州市政府法制研究中心的經營范圍是:承辦市法制辦交辦的綜合性法規、規章的起草工作和立法聽證會、論證會,對立法項目進行論證或組織論證;協助市法制辦組織清理、編纂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翻譯和審定其外文版本;配合市法制辦完成綜合性法規、規章的起草工作;做好政府法制工作的宣傳工作,負責建設、更新及管理法制辦網站,編輯《廣州政府法制》;組織有關法制專題研究和法律課題調研;撰寫法律研究論文;承辦市政府交辦的法律服務項目;收集信息、開展培訓咨詢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等。
通過愛企查查看廣州市政府法制研究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⑧ 如何加強法治理論研究
加復強法治理論研究,有利於為製法治惠州建設提供理論支持,有利於總結提升法治惠州建設的實踐經驗,有利於發揮法律專家學者的作用。
一是要有原則性,服務社會穩定大局。堅持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統領法治理論研究活動,確保研究的主題和觀念不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方向,實現樹立法律權威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有機統一。
二是要有針對性,注重專題理論研究。要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開展法治理論研究活動,圍繞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保障司法公正、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等問題開展法治理論研究,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法治理論研究。
三是要有實效性,注重研究成果的運用。要認真做好整理、歸納和提煉工作,及時把理論研究成果轉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推動法治惠州建設取得新發展。
四是要有創新性,推進法治惠州建設。要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敢闖敢試,進一步推進法治理論創新,努力把法治理論研究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法治理論研究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制度化、常態化。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全力支持法治理論研究工作,努力培養一批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作風端正的法治理論研究精英,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法治理論成果。
⑨ 中國法制時報與法制研究網有什麼區別
中國法師應該講的就是這些法律的問題呀,法制研究網應該就是研究它怎樣對錯。
⑩ 問:國務院法制辦的政府法制研究中心是什麼級別
正處級單位,是財政撥款事業單位,隸屬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機關黨委(正廳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