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七十四

道德經七十四

發布時間: 2023-05-16 07:16:38

Ⅰ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四章:天道如弓 損補唯平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四章(成聖篇第二章)

天道如弓 損補唯平

(原第77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解】

1、損:減少。這里引申為願意給予之心。

2、人之道:社會的法則。這里引申為大眾的習慣、習性。

【釋義】

天道的運行,就如同人拉弓:拉弓著在上往下射就需要抑弓向下,在下往上射就需要舉弓向上;如果目標近則松弦減力,如果目標遠則加大弦之張力。天道運行恰到好處,不浪費一絲多餘的力氣。人們的做法則恰恰相反,過度追求真實需要之外的東西。誰能夠豐盛到可以供奉給天呢?只有道才能夠做到。所以聖人為奉天、為集體意識需要而做故不恃,為奉天而成故不居功,為奉天故不欲。這種意識行為,就是真正賢的表現。

【釋意】

天之道,就是平卜陸衡,沖氣以為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會用自己的餘力來補萬事萬物的不足,讓更多生命繼續體驗與發展。誰學會像天一樣的做事方式,誰就可以更多地給予萬事萬物,支持更多生命綻放自我,誰就符合天道,就是在替天行道;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就是聖人。

為何聖人可以做到?因為其不佔有。天之道,「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要給予的恰到好處,給予的正是對方所需要的,這就要具備「慈」的特性,可以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雪中送炭更符合道。聖人說天下皆是我的,只有聖人才有這種胸懷。聖人能夠以天下奉天下,有餘奉天下,以道奉天下,最終天下會還給他,天永遠不欠人。

一個人如何快速,直接地進入富足的狀態?給予是全部的秘密。當一個人在「我是」、「我有」的狀態中就已經是富足的,才會有給的意識與能力。有形的物質足了,德氣則有餘,將有餘的物質變成無形的德,又隨時可以兌換為富足。聖人的財富,更多的意識和思想是無形的,如淵一樣,用之不盡。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三章(成聖篇第一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原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型滾頃註解】

1、持:手持、把持。這里引申為佔有、擁有。

2、盈:滿。

3、已:停止。

4、揣:錘擊。

5、長保:長久保存。

6、莫之能守:莫能守之。

7、咎:過失、災禍。

8、遂:成。

【釋義】

盛東西,太滿了容易溢出;鋒芒,太露了容易折斷;金玉,太多了守不住;富貴而驕自取禍患。所以做人要把握度,功成名就身退,可無尤,是天道。

【釋意】

此章事實上是老子寫給范蠡書信的主要內容。范蠡在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之後,寫信給老子問下一步該怎麼辦,老子回了這封信。范蠡17歲去越國,花了近20年時間助越國復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取得如此圓滿的功德,才華太鋒芒畢露。老子沒有直接告訴范蠡該怎麼選擇,但通過生活現象告誡他,必須功成身退,否則會反守其咎。范蠡領會老子的意思遂離開,並留書給曾經並肩作戰的文種,說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此來提醒文種。文種沒有聽范蠡的勸告,終被越王勾踐所殺。

古代君王,大多不可能讓一個人在高峰太久,誰也不可以功高蓋主。臣子的強大要在皇帝的可控范圍之內,否則就會受阻。高峰時學會退,退時在積蓄能量備碧,合適時機再進,正所謂進退有度。成功,首先要學會的是無敵和遠離死地。遠離死地,就要戒急、戒言,知止、知辱,進退有節。不需要的時候就「潛龍勿用」,需要的時候才「飛龍在天」,回歸平淡更需要智慧。福禍相依,避掉榮華中的禍,即可以做到無殃。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二章(長生篇第九章)

以道為舟  天地遨遊

(原第20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解】

1、唯:恭敬地答應,聲音低,這是晚輩回答長輩的聲音,表示對方的尊重我。

2、阿:怠慢地答應,聲音高,這是長輩回答晚輩的聲音,表示對方的卑賤。

3、荒兮,其未央哉:荒,寬廣、遙遠;未央,未到邊際盡頭。

4、熙熙:繁盛的樣子。

5、太牢:用牛、羊、豬三牲祭祀或盛筵。

6、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極目遠望。

7、泊:淡泊。

8、孩:通「咳」,小孩笑。

9、傫傫:頹喪失意貌。

10,遺:同「匱」,不足,什麼也沒有。

11、沌沌:混混沌沌。

12、澹(dan):遼遠廣闊的樣子。

13、飂(liu):清風。

【釋義】

上一刻你還自信飛揚,這一刻卻唯唯諾諾,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差別呢?這一刻溫順謙和,下一刻像凶神惡煞又為何呢?人啊!總是受外在的影響而變換著自己的情緒態度和行事方法。大道無形遍布整個宇宙,但真明白的人能有幾個啊!世人熙熙攘攘,爭名奪利,總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而我卻喜歡在風暴將至時提前停泊靠岸,如同未長大的孩子在危險來臨時躲在母親懷里。因為我的表現和眾人顯得特別不同,所以無法同他人一樣。眾人追求有(名、利、色、欲),而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在眾人眼中我就像一個愚人一樣,可我的心裡裝滿一切(混沌),什麼都明白。雖然在外在看來,他人皆光彩照人與眾不同,我卻平凡普通;他人有學有智,我卻少言少語,但我的心啊,如大海一樣寬廣無限,如清風一樣無邊無際。眾人所追求的威聖、威名、威利,恰恰是我最不在意的,我和他人不同在於,我只求道。

【釋意】

老子這一章,是對「紅塵」經歷的一個大總結。老子待在洛陽30多年,見證了春秋時期的風雲變化,養成了笑看風雲,獨守清靜的豁達情懷。凡事看始知終,所以往往未雨綢繆,「獨泊兮其未兆」。但世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在名利中追逐,這完全是春秋各國的真實寫照。老子放眼萬里,對社會的未來了如指掌。只是為了對他人的承諾,才呆在洛陽;直到承諾兌現,就飄然而去。

Ⅱ 國學寶典《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譯文注釋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①者,吾得執②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③殺。夫代司殺者④殺,是謂代大匠斫⑤,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譯文]

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注釋]

1、為奇:奇,奇詭、詭異。為奇指為邪作惡的人。

2、執:拘押。

3、司殺者:指專管殺人的人。

4、代司殺者:代替專管殺人的人。

5、斫:砍、削。

[引語]

這一章講老子的政治主張。他以為當時統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濫殺百姓,壓制民眾,其結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會畏懼死亡。人的自然死亡,是從「司殺者殺」的天道掌管的,但人間的君主殘暴無道,把人民推向死亡線上,這從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則。因此,從本章內容看,它是老睜世子對於當時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自己的批評與*。

[評析]

有的學者在研究本章時這樣寫道:「老子經常講退守、柔順、不敢為天下先,這是他的手法。他對待起來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氣,是敢於動刀殺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來嚇唬人沒有用,所以才說出一句真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過去有些人為了掩蓋老子敵視人民的凶惡形象,故意說老子是不主張殺人的,這是斷章取義。」(《老子新譯》)我們的想法是:在本章里,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經被殘暴的統治者壓迫得不堪其苦鬧凱了,死都不怕了,何必還用死來恐嚇他們?如果不對人民使用嚴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世,就會畏懼死亡。在那種情形下,對於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來殺掉,還有誰再敢作壞事呢?他認為,應該把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情況考慮周全,並且採取寬容的政策,不按液早喚天道自然辦事,草菅人命,就會帶來無盡的禍患。仔細理解老子的本意,他並不是要用殘酷的手段隨意殺人。盡管在本章里我們見到好幾個「殺」字,但並不是要殺害老百姓,這一點還是有必要分辨清楚的。

Ⅲ 《道德經》第74章的感悟

《道德經》的74章寫得非常有意思,我們先看一看它的原文: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

【注釋】

1.懼之:使動用法,使百姓害怕。為奇:奇,奇詭、詭異。為奇指為邪作惡的人。

2.執:拘押。

3.司殺者:指國家中專管執行殺人的人。

4.代司殺者:代替專管殺人的人。

5.斫:砍、削。

【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賞析】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兩點意思。

一、老子告誡統治階級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國。不能一味地用嚴刑峻法去恐嚇老百姓,壓迫老百姓讓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不懼死亡,這樣的話,老百姓只有揭竿而起起來造反了。老子的這個意思在他的【第七十二章】之中也有相類似的表達: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當統治者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管理責任,當老百姓沒有基本的物質生存的基礎的時候,當老百姓對統治者真的不再信任的時候,老百姓只有靠自己的方式來解決生存的問題,這時就會人心惶惶,天下大亂。

二、老子告誡統治者,要以民為本,依法辦事,為人民服務。誰該殺誰來殺,都要有規則,有專人執行。沒有規則,老百姓之間就可能循私舞弊,公報私仇,私鬥成風。比如《水滸傳》中的英雄們,被壓迫的走投無路,逼上樑山只有造反。而那些「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那些英雄們因為政治腐敗不能堅持正義,只有自己堅持正義,代司殺者殺。而殺人之後,為了躲避官府的通緝,只有流浪天涯,卻把自己的大好前程給葬送了(傷自己之手)。比如魯智深代賣唱女人主持正義,失手殺掉了鄭屠就是如此,只有東躲西藏,(傷手)斷送了自己的似錦前程。

Ⅳ 74《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還要用死亡來嚇唬他們?如果使升消人民都經常性地、普遍性地畏懼死亡,而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可以把他抓來殺掉,那麼誰還敢胡作吵此知非為?常有專管殺人的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去殺人,就是代替大工匠去做砍斫的工作。代替大工匠去砍斫,很少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經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假如國家的人民都不怕死了,都感覺到生無可戀,這時用死亡去嚇扒陵唬、威脅他們,還有什麼用呢?下面給一個反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如果使人民都經常性地、普遍性地畏懼死亡,而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可以把他抓來殺掉,那麼誰還敢胡作非為?假如大家都畏懼死亡,那麼統治者鎮壓得這么厲害,誰稍微有一點對抗反抗就把他處以死刑,那大家都應該畏懼才對,問題是大家根本都不畏懼。所以這段話其實對統治者提出警告:靠鎮壓的政策、殘殺的政策,也會影響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不要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常有專管殺人的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司殺者殺」,這叫什麼?「代大匠斫」。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樣呢?就像你代替那個人家掌管生殺予奪大權的人。本來是他來實行的,根本上來講這是天意、天道,天來實行的。你代替它了,越俎代皰,這就像你代替那個大的工匠,用他們的工具來砍削,東西沒有砍好,最後連自己都給砍傷了,「希有不傷手矣」,很少有不傷到自己的。第七十四章所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不要越俎代庖,不要代大匠斫,不要相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更重要的是應該以民為本,這樣才能夠和諧相處。

Ⅳ 道德經文言文閱讀

1. 道德經全文和譯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

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

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鬧簡伍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

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

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

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液或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

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

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

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咐衫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心,善淵④;與,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⑦。

夫唯不爭,故無尤⑧。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銳之③,不可長保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譯文] 執持盈滿,不。

2. 有關《詩經》《道德經》等古文適用於集體朗誦的文章

其實每一章都不是很長啊~~ 你可以選開篇和比較出名的那幾章啊 我個人覺得這幾章比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後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覺得沒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給你意見啊 至於詩經我覺得平常聽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錯啊。

而且詩經也很能選出經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

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那些就會引起興趣了啊。

像關雎。式微。

邶風靜女。邶風擊鼓。

衛風木瓜。衛風氓。

鄭風子衿。秦風蒹葭。

小雅鹿鳴。小雅鶴鳴。

這幾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3. 【初中語文新課標閱讀課外文言文<;老子一則>;答案跪求中語文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隨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常有司。

4. 怎樣讀懂《論語》《道德經》這種古文

《論語》相對易理解,《易經》和《道德經》就難點了,想要了解祖國的古文化就必須先了解我國先賢們是怎麼樣去思考問題的,這點是相當重要的,也是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現代人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是沿用西方思維方式,也就是從局部的考究推導整體和內在的規律。

而我國古人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相互關連的。所以他們並不關心局部,而是從整體的研究來揭示世界規律和本源的。

理解這一點你就可以讀《道德經》了。也不再覺得《易經》有什麼神秘而不可知了。

.有一點千萬要記住的是不要全搬白話文的意思,不過可以多參考點白話解釋,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領悟。

特別是《道德經》這一類的。

5. 有關《詩經》《道德經》等古文適用於集體朗誦的文章

其實每一章都不是很長啊~~

你可以選開篇和比較出名的那幾章啊

我個人覺得這幾章比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後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覺得沒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給你意見啊

至於詩經我覺得平常聽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錯啊。而且詩經也很能選出經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那些就會引起興趣了啊。像關雎。式微。邶風靜女。邶風擊鼓。衛風木瓜。衛風氓。鄭風子衿。秦風蒹葭。小雅鹿鳴。小雅鶴鳴。這幾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6.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找出常見斷句標志「者」「者也」「之」「也」.故選:D.原文為:「易稱『機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豈為區區之禮哉?」故選D.(2)C.「儒家思想」錯,應為「道家思想」)(3)C.「反復責備」不合文意,「數」是「一一列舉罪狀」的意思)(4)①使:派遣;與:幫助;吾與:賓語前置句.②以:介詞,把;妻:第一個為名詞,妻子;第二個為動詞,嫁.答案(1)D(2)C(3)C(4)①休侯劉富派人去勸諫,劉戊說:「叔父不幫助我,我起兵以後,就先殺了叔父.②劉德的妻子死後,大將軍霍光想要把女兒嫁給劉德,劉德不敢迎娶,害怕自己盛極而衰,圓滿而虧.。

7. 老子 孟子 孔子的故事(古文)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

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

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

「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

Ⅵ 求道德經第七十四章的全文翻譯

第七十四復章
原文:民不畏制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意譯:
當人民到了連死都不畏懼的時候,(統治者)用死來威嚇他們又有何用?為使人民畏死,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我(指統治者)把他捉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
人的生死有天道(自然規律)司管。代天道行事,猶如代高明的木匠削砍木頭,代木匠削砍木頭很少有不自傷其手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熱點內容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
特別行政法律是我國法的淵源嗎 發布:2025-01-12 12:24:00 瀏覽:841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
最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1-12 12:05:54 瀏覽:904
開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單位有哪些 發布:2025-01-12 11:49:46 瀏覽:340
上海高溫費勞動法司機 發布:2025-01-12 11:48:08 瀏覽:257
法學碩士住宿 發布:2025-01-12 11:39:40 瀏覽: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條 發布:2025-01-12 11:10:15 瀏覽:44
企業融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0:50:34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