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
① 《道德經》中的「德」是什麼意思
德篇是《道德經》的重點所在。因此在帛書,德篇在前,道篇在後,那麼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得看他的甲骨文「德」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先畫一個帶有叉路的大道,然後在它旁邊畫一個十分具象的大眼睛,然後在上面畫一個直出符號。這個字就是甲骨文中的德。到金文,人們在下面又給他加畫了一個新造。這個字就是「德」這個字的來源。它的含義是什麼?先看懂這個字元,走在帶有岔路的大道上,眼睛直盯著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叫做德。
換句話說,順道而行,幾為德。順什麼道而行?順天道而行,就是德。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老子所說的「道德」,不是我們日常所謂的人倫道德,而是天道運行,順其而為,順天道而行,叫「道」和「德」。中國人後來把倫理這個東西稱為道德,確實算得智慧高深。因為人類的倫理其實是隨著人類的生存形式在道上的運行,而發生變更和轉換的。
② 73 道德經中的德到底啥意思
一般認為,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闡釋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規律。下篇德經,闡釋的則是人德,也就是人生的行為准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的本質,就是無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順其自然,不妄為的意思。與「無為」相反,則是「有為」(二聲)。失道,就是違背「無為」,走向「有為」。
德的本質是什麼?有的解釋為道的屬性。這種解釋不能很好的解釋德經開始的兩句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是最難理解的兩句話,也是爭議最大的兩句話。
但是把德的本質理解為本心,這兩句話就通了。有本心,就有德。失了本心,就無德。而且,理解為本心後,與道的本質又是一致的,都是順其自然,抱朴見素,清靜無為等。
這樣一來,道是天道,德是人道。兩者並駕齊驅。老子是在研究天道後,用以指導人道。
因此,道德經里,道與德是並列的兩個概念。不是經典解釋里所說的,德是道的屬性。
德的本質既然是本心,不丟失本心,就是有德;丟失本心,就是無德。 進一步指出上德下德的特點。上德無為(二聲)而無以為(四聲),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四聲)。通過無為、有為(二聲),無以為、有以為(四聲即目的性)加以區分,而分為上德下德,亦然有德無德。無為,且沒有功利性,所以成為上德有德;為之,且有目的性功利性,所以成為下德無德。
在「為之」這個方面,根據是否功利性,又分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四聲)。第二層次,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四擾顫聲)。第三層次,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意思是,不但有很強的目的性功利性,而且當得不到回應時,就擼起袖子,拉扯、強迫別人跟隨他去緩飢敗行動。這是最差勁的!
由此,我們看到道德經中的德,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人品道德,是和道相對應的概念,總體還是表達無為順其自然的意思。
老子作《道德經》的本意:闡述天道,強調無為,以客觀的,無所為(四聲)沒有功肢侍利心的態度,掌握道,即萬事萬物規律。並由此遷移到人德,強調有德,反對無德,所謂仁義禮都是無德的表現,怎麼才有德?無為而無以為(四聲),即符合道的無為,而且要無以為(四聲),通俗解釋是:追隨本心,丟掉浮華求朴實,順其自然,按規律辦事!
③ 《道德經》中的「道」與「德」到底是什麼
《道德經》中的“道”指的是世界萬物都是有規律的,隨著事物的發展,每個人的思想也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自然界的萬物又是自發的一種狀態,並不是人為能夠控制的,所以老子也就會用“道”來進行總結。“德”則指的是某一種事物具有的特性,每一種事物包括人類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和個性,之所以有因為有這樣的差距,所以才存在著“德”。
最後學習《道德經》是需要長期的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夠幫助自己認識到真實的世界,也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④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4)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⑤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
1、道德經復的德可以理解為德行、品制德修養。
2、在道德經中,這個德是不能離開道的,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體用關系,道是體,德為用。所以對德也就不能單純停留在品德或德行上理解了。
3、道可以描述為,本來具有的、就應該這樣的一種規律、准則或規范;而德就是對道的具體實施,也就是依道奉行者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
4、而老子所提倡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上德,這個上德簡單說,就是依道奉行,而不以自己有德來自居,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實施和體現。
⑥ 道德經的「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顧名思義,講的是道和德,先有道而後有德,德不過是道在人類社會的折射,因此,道遠比德更重要。所以,說清了道,德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什麼是道?古往今來,大家都是稀里糊塗矇混過關,道就成了胡說八道的道。所以,對於《道德經》的解讀,絕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
什麼是道?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什麼是道,看起來老子也不知道。道,就是不知道的道。不過,老子雖然不知道道是什麼,總算知道道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面這句話怎樣解釋?人法地,就是人類的生存要遵從地理條件的規律;地法天,就是山川河流季節變化的方式要遵從於地球運行的規律;天法道,就是地球的運行要遵從於天地運行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天地的運行要遵從於宇宙生成滅亡的規律。
所以,道,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天地要遵從的法則。而這個法則的具體內容,老子當然不知道。
實際上,以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就是士兵聽班長的,班長聽排長的,排長聽連長的。
到這里,老子的說法非常正確。但是之後,老子開始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
既然說人法天地,那麼在接下來就應該說人怎樣去適應天地,譬如逐水草而居,譬如春情萌動,譬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譬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等。然而,老子卻開始大講人類如何應該法道,如何應該按照道的要求去做。
這,就好像不是教導士兵如何聽從班長的指揮,而是教導士兵去聽排長的指揮。於是,一切亂套。
天地運行的規律是什麼?也就是說道的要求是什麼?天地運行,要求各自在固定的軌道上運行,互不幹擾互不接觸,就像地球和火星,它們可以靠得很近,它們可以總是互相看見,但是,決不會零距離。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它們都將毀滅。所以,天地運行,追求的是一個永不改變的平衡。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就是道。
問題是,老子用這個標准來要求人類。天地的運行,不需要個體的智慧,不需要慾望和追求。如果把這些投射到人類,那就必然是小國寡民、愚民政策和無為而治。
所以,當你明白《道德經》就是試圖用天地運行的「道」來應用於人類,你就能輕松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把每一句話轉而用於天地運行,你會發現那就是真理。
所以,道德經其實很簡單,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習了現代天文地理的人來說。是的,天地運行的無為無語保證了「天長地久」。如果人類也能如此,人類也能「千秋萬代」,而不用擔心自我毀滅。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有慾望有追求的。人如果無知無欲,與草木有什麼區別?
《道德經》的道,是坐而論道的道。
⑦ 道德的德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道德的德什麼意思 這個詞要溯源到《道德經》,,德即得,有得到的意思,道德即得「道」的意思。而具有行為規范意味的「德」如德行,這層意思應該是:從「道」裡面德(得)來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准則,這樣來的,其實具有辯侍很深的哲學意味,跟現代說的思想道德的道德不是一回事。
問題二: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或灶乎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問題三: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准、原則和規范的總和,也指那些與此相應的行為、活動。道德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道德包含著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客觀方面,指一定的社會關系對社會成員的客觀要求,包括道德關系、道德理想、道德標准、道德原則和規范等等。它貫徹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會公共生活准則等等。道德的主觀方面,包括道德行為或道德活動主體的道德意識、道德判斷、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等。這方面的內容構成了道德原則和規范,它要求轉化為個人道德的實踐,實現這個轉化過程,需要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輿論,提高個人對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規范的認識,從而逐漸形成個人的道德信念、道德習慣和道德風格。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問題四: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衫悉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道德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麼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道德也許並非後天訓練養成,而是上天賜予人類的除智慧之外又以厚禮。大腦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C)也許就是道德觀念形成的物質基礎。它使人對他人受到傷害厭惡。腹內側前額葉皮層病變的病人會失去部分公平性、犯罪感、羞恥感。
道德人物
劉紹安,男,生於1923年2月,漢族, *** 黨員,部隊離休幹部,現住江蘇省泰興市蔣華鎮新市村。50多年來,劉紹安信守與戰友達成的「生死之約」,無怨無悔照顧犧牲戰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用一生演繹「一諾千金」的情義和誠信。
1951年,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上,上甘嶺戰役打響了,來自山東新泰的排長劉紹安和來自江蘇泰興的副排長張志久兩人在戰壕里約定:「萬一我們中有一人死了......>>
問題五:道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編輯詞條道德
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
道家則以為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為「道」,而各種事物所得之自然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學家把「德」稱作是實行某種原則,有所得於心。
德 dé
編輯本段淺解道德
道德是由道與德兩個並列的片語成。
道是道路、行徑、方式。
德是行為的表現。
道與德組合到一起,意義上就發生了變化,就有了道德的新義。
道字變成動詞。
德是由道決定的。有道產生的德,演化成了道德。
現在人們把道德的意思著重地表現在德字上。
意思就是,不論你以什麼道,只要能產生好的德果,人們都是樂意的。
在學術方面,道就道,德就是德,是不容混淆的。
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可以把道德做為一個德字的意思去應用。
在很多事情上,人們只究其結果不問過程。對方不論採取什麼道,表現出來的德是直觀的。
所以,大多情況下,道德就是德的意思。
[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我們通常講的道德
是指人們行為應遵循的原則和標准。道德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道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向
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
這一概念說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
范。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
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道德一詞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現了「道德」這個詞
語。「道」表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德」表示對「道」認識之後,按照它的規則把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從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開始,千百年來.
人們就一直重視道德問題。道德是行道積德――實踐真理、發展真理。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創造條件、建立機制、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運用科學、實踐真理。積德,就是不斷創造和諧發展的客觀實際,是追求真理、發展真理。行道積德就是道德。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和諧發展,是不講道德;平等互利、誠信互助實現和諧發展,是一般道德;助人為樂、奉公為樂促進和諧發展,是高尚道德;捨己救人、為公犧牲在行道積德上達到了頂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這種階級(等級)差別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尚道德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自然是高度和諧發展的社會。這是和諧道德觀的基本觀點。
行道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與指導思想,這是精神條件。二、創造出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保證,在經濟上首先要消滅貧窮與壟斷這兩極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物質條件。三、建立個體與群體行為的和諧制約與激勵機制,就是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與風俗習慣,這是社會運行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能普遍運行和諧發展、大家都贏的客觀規律,使社會向高度和諧發展的理想目標靠近。
【釋義】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參見詞條「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備。
(二)情義;恩惠。例:功德|積德|感恩戴德|《書・盤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四)感德。例:《左傳・成公三年》「然則德我乎?」
(五)事物的屬性。例:章......>>
問題六: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問題七: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
[拼音]dào dé
[釋義]
1.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2.老子《道德經》的省稱。3.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例句]
漢代經學家則為其注入倫理道德內涵,主要體現於經書箋注及用以干預現實政治倫理。
⑧ 什麼就是老子所說的德的含義
規定性的特質就是老子所說的德的含義。
德與人體健康:
黃帝和老子是站在天人合一慧識慧觀與智識高度和諧的生理狀態中觀察的,黃帝的「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的「道生之而德畜之」揭示的是萬物的本來狀態,德對生命的養畜作用,是通過無形無相的能量狀態對生命進行滋養和調節的,人只要具備相應的氣質行為,具有與德相同的頻譜就能自然獲得。
現代人之所以疾病眾多,難以治療,關鍵是自我五則扮液志內傷難以認識。氣虛所反應的其實是缺少德一的能量,生命如果能夠直接獲得德的能量進入自己的形體中,疾病的治療與恢復的可能性就會成倍地提升
⑨ 《道德經》裡面的道和德分別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裡面的道和德分別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兼論武全先生對道德的見解有待商榷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
錄武全先生對道與德
的個人見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附:【耿閣:語】:
老子的「道」是什麼?答曰:「老子之「道」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這是鐵律定論。老子的「德」是什麼?答曰:「德也者唯道是從」。「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答曰:「答曰: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道德整體道德無間」之「整體無間無間整體」。「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長啥樣德啥樣之德長啥樣道啥樣」。(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趨向於無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達平衡是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運行始終行為的並之是整個人類事物發展變化始終因果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諦·是其宇宙的法則·是其宇宙的實質·之是其宇宙的本質·是其宇宙的本來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對道的認識認知認為認定境界狀態:
(一):「從來都是清晰無比的」。!!!!!
(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的」。!!!!!
(三):「絕然都是斬釘截鐵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斷然都是精確至極的」。!!!!!
(六):「常然都是沒有勉強的」。!!!!!
(七):「綜然都是論欠徹悟的」。!!!!!
(八):「總然都是解老有誤的」。!!!!!
(九):「定然都是聖言自謙的」。!!!!!
(十):「鑒然都是不能亂來的」。!!!!!
耿閣: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點16分。關於對老子先生對道的認知的問題,有史以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世俗論道者們轉了九百九十九個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個誤解了老子先生數千年的那個什麼總認為老子先生自謙式所說的那種:「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話語的意思中總是傾向於誤認為的老子先生是勉強曰道,也有的人認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諦是啥?也有人認為老子先生沒有把道解釋清楚等等的那些個怪誕不經的荒謬無際的甘願自丑式的淺識陋知式的那種見識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實人家老子先對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聖道萬事萬物萬情萬理的所有的規律是啥是什麼意思的道理都講完了並都徹底的講清楚講透徹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寫的《道德經》他還能不知道「道」是什麼嗎?他所說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謙自譏」式的自應反詰之語只不過是為了更貼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順心更有序的論證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而已罷了。!他絕對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準精確到了無以復加的那種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種層次層級的之其境界境態了」。!!!!!我耿閣所著寫的:「文章三千詩萬首」的千萬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論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經》的有關問題的之其問題的」。意思?分別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