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道德
⑴ 羅爾斯正義論人的兩種道德能力的假設
羅爾斯假定合作者復必須具備兩種基制本的道德能力,第一是具有一種正義感的能力(a capacity for a sense of justice),即一種能夠了解、應用並依正義原則行事的能力。欠缺這種能力,人們便無法作出自主的道德判斷,並有足夠的道德動機,尊重正義原則規定的公平合作條件。第二是具有一種實現價值觀念的能力(a capacity for a conception of the good),此指一種形成、修改及理性地追求不同人生計劃的能力。由於社會合作是一個互惠的活動,因此參與者均希望從合作中,能更好地實現各自的人生目標。如果欠缺第二種能力,人們便無法理性安排及調整自己的人生計劃,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更遑論進行社會合作了。
⑵ 表示不道德的詞為什麼有兩種形式 immoral amoral
雖然兩個都是表示不道德,但含義是不一樣的。
amoral 表示「不辨是非的,與道德無關的」
immora表示「不道德的」
⑶ 世界上惟有兩種東西震撼著我的心靈:一是頭頂燦爛的星辰,二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的
世界上也有兩種東西震撼我的心靈,一是生命的存在,二是語言的存在
⑷ 道德發展有哪兩種不同的含義
定義: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 善惡為評價標准,依回靠社會輿論答、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所維持的, 調整人們之間以及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經濟關系是最根本的社會存在。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必然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具體地說,有什麼樣的經濟關系,就有什麼樣類型的道德;經濟關系改變了,道德會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道德又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它具有其他意識形態(如政治、法律)所不具備的社會功能(如非強制性),並且它從原始社會產生之後,就一直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到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仍然存在。道德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而且是人們最普遍的行為規范。
⑸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東西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二便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是誰說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東普魯士的格尼斯堡(該地自1945年以後,成為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的領土),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從小在教會辦的學校受教育,1740年進入格尼斯堡大學神學院,1745年畢業後當了九年的家庭教師。從1755開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學任教,當了多年的編外講師,1770年才晉升為教授。
康德一生沒有離開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極有規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條街道(它後來被命名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時到這種程度,以至當地居民按照他出來的時間校正手錶。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靜的表面生活與他的豐富多彩而又充滿著革命思想的內心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在普魯士這個邊遠小城,注視著世界的最新發展,討論著時代的前沿問題。他在創造了深刻反映啟蒙精神的批判哲學之後,又明確地提出了「什麼是是啟蒙運動」這一至今還吸引著哲學家的問題;他一生中只有一次離家到一個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經歷,便他卻像一個閱歷豐富的旅行家那樣,在人類學著作中對各國風土人情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他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觀卻被普魯士政論指責為「歪曲蔑視《聖經》和基督教的基本學說」。康德是盧梭的崇拜者,他與盧梭一樣,是一個平民哲學家。他說:「我生性是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東西,有所發明才覺得快樂。我曾經相信這才能給予人的生活以尊嚴,並蔑視無知的普通民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想像中的優越感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學恢復一切人的公共權利,我並不認為自己比普通勞動者更有用。」
《純粹理性批判》發表之後,康德成了青年學生嚮往的導師,政府也不斷向他咨詢各種問題,但為了捍衛思想自由,他不顧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後發表了《學院之爭》(1798),繼續討論宗教問題。
人們為常說,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為界,分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批判時期的著作又分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著作。理論哲學的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簡寫本《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實踐哲學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1785)、《實踐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圍內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學》(1797)等。他的《判斷力批判》是一部內容特殊的著作,其中關於審美判斷和目的性判斷的論述可以解釋為聯系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釋為前兩部批判的補充。
--------------------------------------------------------------------------------
⑹ 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的情境或問題。 ( )
正確答案:錯
解析: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兩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
⑺ 在對待傳統道德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另一種是()
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要反對兩種錯誤思潮:一種是教條主義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另一種就是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條主義態度不僅不利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會給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帶來非常嚴重的危害。
而不分青紅皂白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在理論上是完全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十分有害的。
(7)兩種道德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當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性的東西,正如當年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
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⑻ 我們西方有兩種道德觀:一種只被我們宣揚不能被我們實行,一種被我們實行但很少被我們宣揚。哪本書說過
馬克思〈〈資本論〉〉裡面有。
⑼ 道德德性包含哪兩種內容
道德德性同與快樂和痛苦之感情以及實踐相關,而感情與實踐中存在著版過度、不及與適權度。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於適當的人、出於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品質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夠體現出德性。比如,錯誤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正確的道路卻只有一條。也是由於這個原因,過度與不及是惡的特點,而適度是德性的特點。也可以說,德性是一種選擇生活的品質,存在於相對於我們的適度之中,德性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
⑽ 兩種道德原則是什麼各自的內涵是什麼
社會主義道德編輯詞條 社會主義道德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道德歷史回類型.社會主義答道德與共產主義道德既有著密切聯系,又有一定的區別.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道德體系.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由於公有制發展程度不同,兩種道德又有不同的要求和歷史使命.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是從私有制向公有制,以及公有製程度不斷提高的階段.因此,要根據本階段歷史任務和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提出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的內容和要求.
社會主義道德及其特徵
答: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由無產階級自覺地培養起來的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它屬於共產主義道德體系.
特徵:科學性、群眾性、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