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法理學

立法法理學

發布時間: 2020-12-31 15:50:53

A. 法理學我國科學立法原則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科學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是人類對相對真理結論的高度概括。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和行為規則,它要為國家、社會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規范的行為模式、正確的價值選擇。因此,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原則的基礎之上。

立法的科學原則包括以下三種含義:
1、立法必須尊重客觀實際,根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
2、立法應合理地吸收、借鑒歷史的和外國的經驗。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定歷史發展的產物。
3、有關科技法律的立法中應當特別注意增強科學性。

B. 法理學的課後作業,論述題:簡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與我國法制體系的關系,要求不

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要著重把握和遵循以下重要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賦予黨治國理政的責任和使命。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管黨治黨的總章程,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員必須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它以執政黨的綱領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

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反映人民意願、充分實現人民權利、充分保障人民權益,是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新形勢下完善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

3.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要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相適應。根據內外環境、條件和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進行立改廢釋。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吸收人類法治文明成果,借鑒國外立法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抄照搬。

4.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要努力把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對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5.堅持憲法的核心地位,通過完備的法律推動憲法實施。要在法治的實施、監督、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樹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的觀念。

《決定》部署了新形勢下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如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編纂民法典等;完善立法體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等;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等。

嚴格執法: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決定》提出,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決定》明確關於法治政府的六項標准,即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表示,在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舉措方面,《決定》有5個亮點。

1.明確提出要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這意味著今後要通過立法而不只是行政機關自己制定的「三定方案」「權力清單」等來行政,真正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

2.確定重大行政決策的五項基本程序: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防止一些地方和部門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式決策」可能給社會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3.提出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的具體措施:依事權與職能配置執法力量,推進綜合執法,理順行政強制執行和城管執法體制,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這對解決「釣魚執法」「臨時工執法」等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

4.明確對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的八種形式: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明確對政府內部權力制約的五種具體方式: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和強化內部流程式控制制,嚴格防止行政權濫用。

5.具體規定政務公開的五方面范圍: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和結果公開。明確公開應包括六項內容:政府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許可權、管理流程和監督方式,以保證「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

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決定》提出,要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並對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作出新部署。

1.依法獨立公正審判。《決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並要求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從體制和機制上杜絕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干預審判權和檢察權獨立行使的可能性。

2.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決定》要求,完善司法體制,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辦理跨地區案件,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完善審級制度,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等。此外,要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這是首次明確提出「四機關」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對我國司法管

C. 摘要:法律是由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訂的規范性文件[ 參見葛洪義[編]:《法理學》,中國政

這里的法律是指的狹義的法律,即國家立法機關依法制定的對全社會專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屬為規范,在我國,就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一般來說,以某某法為名稱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刑法,刑事訴訟法律師法,公證法等等)。當然,也有不以「某某法」命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但只要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就是法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嚴禁賣淫嫖娼的決定》。這里的法律不包括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以及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國務院部、委制定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

D. 法理學選擇題: 立法的方式包括

1 ACD
2 ABCD
3 ACD
4 ABCD

E. 緊急!法理學論述 「法律永遠比立法者聰明」 怎麼理解

1、法律作為保護權利的一種規范被規定出來的過程是立法者發現法律的過程;

2、立法一旦完成,就是死的,而社會在變,作為一種應然時態的法律,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的。

3、法律的表現形式為文字,而文字的字面意義具有不確定性,從而導致法律不能完整表現立法者的意思,也就導致出現法律具有立法者意想不到的結果,使得法律制定後就不具有可控性。也可以說成為因為法律具有獨立性。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5)立法法理學擴展閱讀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①、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②、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③、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

F. 大一法理學名詞解釋

1、立法(一般又稱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學者對立法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中國與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含義也有所不同。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2、法律移植(指的是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某種法律規則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在鑒定、認同、調適、整合的基礎上,引進、吸收、採納、攝取、同化外國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術規范、原則制度和法律觀念等),使之成為本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本國所用。)
3、法律解釋(指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為適用和遵守法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政策、公平正義觀念、法學理論和慣例對現行的法律規范、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概念、術語以及適用的條件等所做的說明。是指,一定的解釋主體根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對法律的含義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活動。)4、法律關系(法律關系屬於社會關系的范疇,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法律關系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關系,而是法所構建或調整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5、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英語的問題所做的解釋。它有兩種情況:第一,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第二,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問題所做的解釋。)
6、權力濫用(是權力的行使超過了法律所規定的界限。是指權力擁有者在行使權力過程中超越權力界線,造成他人或國家、社會的利益損害,以滿足自身越權目的的行為。)
7、人權(人權通常是指普遍的人類權利,不論其管轄范圍內或其他因素,諸如種族、國籍或宗教。)8、法律體系(法律體系,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律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9、判例法(所謂判例法(Case Law),就是基於法院的判決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這種判定對以後的判決具有法律規范效力,能夠作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據。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國家的主要法律淵源,它是相對於大陸法系國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
10、責任法定原則(責任法定原則: 即根據法律的規定確定責任的范圍和程度。責任法定,是指只有法律上的明文規定,才能成為確認和追究違法責任的依據。對違法責任的確認和追究,必須嚴格依法進行,並嚴格限制類推適用。)11、法律效力(①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②法律上的約束力。如某個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就是該合同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12、法律淵源(它是指由不同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的,因而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法律地位的各種類型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它又稱為法律的形式。)
13、立法體制(又稱之為立法體系,它是關於立法權立法權運行和立法權載體諸方面的體系和制度所構成的有機整體。)
14、法律清理(是指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審查整理並重新確認其法律效力的活動;法律清理對法的內容不進行任何改變。)
15、法律秩序(法律秩序乃是通過法律規范——制度系統對社會關系的規范性調整而實現的社會關系序列化狀態和社會主體行為的規則化狀態,是法律規范制度所設定的社會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
16、法律規則(法律規則是規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責任的准則、標准,或是賦予某一事實狀態以法律意義的指示、規定。)
17、授權性規則(是指規定人們有權做一定行為或不做一定行為的規則,即規定人們的「可為模式」的規則。它又可分為權利性規則和職權性規則。權利性規則是規定一般的主體(如公民和法人)行使權利之規則。職權性規則,是指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之規則。義務性規則,是指在內容上規定人們的法律義務,即有關人們應當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規則。)
18、法律原則(法律原則是指在一定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規則的指導思想、基礎或本原的綜合的穩定的原理和准則。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同為法律規范,但它們在內容的明確性、適用范圍、適用方式和作用上存在區別,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規范。)
19、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認可其法律效力,但又不具有成文形式的法,一般指習慣法。不成文法還包括同制定法相對應的判例法,即由法院通過判決所確定的判例和先例。)
20、合理性原則(是指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在執法活動中,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合理、公正,符合法律的精神和目的,與社會生活的常理一致。要求各種行政措施的採取都要在合法的條件下,同時做到符合科學規律、社會公德、法律目的和公共利益。)
21、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或違約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懲罰措施。)
22、法的繼承性(法的繼承性是由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法的相對獨立性所決定的。是在傳統社會法向現代法轉變過程中所保留的某些部分)
23、體系解釋(也稱邏輯解釋、系統解釋,是指將被解釋的法律條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中,聯系此法條與其他法條的相互關系來解釋法律。)
24、標准型規則(是指法律規則的部分內容或全部內容(事實狀態、權利、義務、後果等)具有一定伸縮性,須經解釋方可使用且可適當裁量的法律規則。)
25、橫向法律關系(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特點在於,法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如民事合同法律關系。)
26、法律文化(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作用的基礎上,國家政權所創制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以及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態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及理論學說的符合有機體。)
27、法律職業共同體(是指以律師檢察官與法官為代表的,受過專門的法律專業訓練,具有嫻熟的法律技能與倫理的人所構成的自治性共同體。)
28、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29、法律上的權利(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30、法系(法系是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

G. 為什麼法律要公開啊在法理學上說

從法律的概念上講,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內權的立法機容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可見,法律必須經過頒布才能生效,這就是法律必須公開的原因。
從法律的作用上講,法律具有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
法律還具有指引作用,主要是指法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可見,不公開的法律,無法實現其引導作用,進而實現公民的守法。

H. 大一法理學試題,名詞解釋 1:法律義務;2立法程序;3法律體系。 謝謝大家的幫忙~!

1、法律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

2、立法程序:是指具有立法許可權的國家機關創制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當過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進而使立法活動彰顯和實現程序正義的制度設置,也是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協調利益沖突、規制社會秩序及配置社會資源的合法路徑和正當法律程序。

3、法律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

(8)立法法理學擴展閱讀:

法理學專業的基本要求

1、要求具有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全面的部門法知識和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識;

2、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備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

3、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4、具備優秀的學術品格和學術原創力,有較強的獨立從事法學理論研究、教學、國家立法、司法工作等相關的工作能力;

5、從總體上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理論,重點研究法與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法的理念與價值,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現代西方法哲學、法理學前沿問題和比較法學等法學基本理論;

6、並掌握和運用法學方法,開展地方立法研究等實踐活動,為地方法治建設服務。

I. 法理學 我國科學立法原則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科學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是人類對相對真理結論的高度概括。法律作為一回種社會規范和行為規則,答它要為國家、社會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規范的行為模式、正確的價值選擇。因此,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原則的基礎之上。

立法的科學原則包括以下三種含義:
1、立法必須尊重客觀實際,根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
2、立法應合理地吸收、借鑒歷史的和外國的經驗。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定歷史發展的產物。
3、有關科技法律的立法中應當特別注意增強科學性。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