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泡茶

道德經泡茶

發布時間: 2023-05-19 06:41:10

1. 古代人尊重他人的例子

1、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

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

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

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

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2、紀曉嵐的幽默

紀曉嵐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進廟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見他衣履還整潔,儀態也一般,便招呼一聲:「坐。」又叫一聲:「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來。

寒暄幾句,知他是京城來的客人,趕忙站起來,面帶笑容,把他領進內廳,忙著招呼說:「請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單獨沏一杯茶來。

經過細談,當得知來者是有名的學者、詩文大家、禮部尚書紀曉嵐時,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來,滿臉賠笑,請進禪房,連聲招呼:「請上坐。」又大聲吆喝:「泡好茶。」

他又很快地拿出紙和筆,一定要請紀曉嵐留下墨寶,以光禪院。紀曉嵐提筆,一揮而就,是一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尷尬。

3、張良拾履

傳說張良閑暇時在橋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拾鞋。」張良猛然一驚,真想揍他。

一見如此大的年紀,就給他拾了鞋。老人要張良替他穿上,張良既已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來為他穿鞋。穿好後,老人笑著走了。

走了1里遠,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很可以培養,過5天,天一亮你來等我。」過了5天,張良來時,老人已先到,批評他說:「和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過5天,你再來等我。」

第二次,張良又遲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興,送給張良一部書,並且告訴他說:「讀了這部書,就可做帝王的老師了。後10年你會發跡。

13年後,你會在濟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天亮後,張良一看,原來是一本兵書,叫《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這本書後。認真閱讀,終於學到了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的本領,據傳說,13年後,張良跟隨高祖路過濟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見一塊黃石,張良取回它,並把它當做珍寶供奉、張良死後,就和這塊黃石合葬在一起。

4、程門立雪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

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

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

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5、宋濂借書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裡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

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 中國茶道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1、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2、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3. 渺渺茶煙起,曲終人不散, 君不可一日無茶, 幽雅去處(三一茶館)

  中國人最初是沒有泡吧這一說的,可「泡茶館」卻是傳統,「泡」就是把自己當茶一樣泡在裡面,是長久浸潤的意思,因此泡茶館是去泡茶,也是泡泡自己。有事沒事泡泡茶,算得上我們的國民風俗。普寧市同寧舍茶館(中葯材市場東門正對門)就是讓『『泡』』的場所。

      有事沒事兒泡櫻顫鍵泡茶,泡泡身心,找個能舒舒服服泡泡茶的地方,樂享人世逍遙,得自由自在。

    不喝茶,不足以談人生,不品透茶的甘苦,又怎麼參透人生苦樂。用心喝茶,茶中自有人生。

        從遠古時代的神農嘗百草,及至今日,現代人對茶的需求越來越廣泛,『『以茶敬客』』也是成為日常中最常見的待客禮儀。飲茶習俗,在中國各民族傳承已久。

        《神農本草脊巧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路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茶文化發展到清朝時,由鼎盛到頂級的轉化。突出變化出現了七大茶系:即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花茶和青茶。

        中國十大名茶:1.西湖龍井、2.洞庭碧螺春、3.信陽毛尖、4、君山銀針、5.六安瓜片、6.黃山毛峰、7.祁門紅茶、8.都勻毛尖、9安溪鐵觀音、10.武夷岩茶。

        茶,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之為『『南方嘉木』』。茶香飄盪,『『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也能醉人。』』

       

        品茶入心者,得佳趣;品茶沉思者,得篤靜。品茶是境界,是情調,是生活。茶的淡泊溫暖,是我們對人生禪悟的根源。

        茶似水雲間,浮生半日閑,盈盈一盞,妙悟自然。

        茶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美學,恰如周作人所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是「忙裡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和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生活就和茶一樣,只要你願意,什麼味道都能有。茶的溫涼和余香,是你沉浸在回憶里的快樂與愁腸。

      如果茶僅僅是茶,沒有千百年來的歲月沉澱,沒有歷代文人的風骨熏陶,沒有尋常百姓的人情滋養,它是當不起茶的稱謂的。茶之為茶,已經是歷史,是人文,是我們中國人血脈里流淌的氣節。

        茶舒緩而柔和,是生命里的一脈溫泉。中國維摩禪的繼承人們,一直以來倡導「茶熏冥想」,即在安身於一瞬的冥想中添上了縷縷茶香,他們稱此為「生命的解凍之旅」。

      有時候,人是迷途的候鳥,對茶滄海桑田的惦念,有一種割捨不斷的情愫。

你若覺得生活太忙,人生微苦,不如忙裡偷閑,苦中作樂,且喝一杯茶去。

        人生,無論是蒙塵,還是枯燥,若還有清茶在手,甘霖入喉,也可以滌煩憂,解焦慮,溫潤心裡的一方田。

原來,茶,是生命里的一場雨,絢爛的花,靜美的葉,妙不可言的意趣,都因此應運而生

烹一壺茶,聽茶聲,解茶語,再品那茶的滋味,一定更能心領神會吧。

    品茶是一種心境。品茶之趣,不僅注重茶葉的色、香、味、韻等,還注重品茶人的心態。喝茶,品茶,喝的是一和凈化,品的是一種心境。呷一小口茶,任由那鮮爽香醇的味道在舌塵花花,充滿齒喉,此時,我們不但品出了茶香,還品出了另一種隱約的情感。茶,喝的就是一種心情,一種情調,需要平心,需要清靜,需要禪定,需要放鬆……它不僅溫潤了我們五臟六腑,更濾去了浮躁,沉澱下的則是對人生的思考。

                             

        茶是水中的君子。總愛喝獨茶的人不多,君子貴和,與人為善,樂於分享,但又和而不同,才顯修為,也得人生妙趣。

        因此,喝茶,總能遇上幾個可心的茶友,人不必多,三五即可,哪怕只有一人相伴,也是一大樂事。周作人在《喝茶》中說: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一盞清茶,不必驚艷時光,卻可溫柔歲月。時間匆匆流過,一年又一年,有些念想,如茶的暖,一直都在。

人世無常,流年又換。總有些故事,溫厚如茶,在一步一步行進的人生路上,成為了自然而然的習慣。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飲茶不僅是物質上的需要,更是精神上的洞茄享受。不僅需要好茶,好器,好水,同樣需要良好的環境。文人馮可賓在總結品茶氛圍時曾說:『『飲茶之所宜者,一無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詠,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無論在哪一時刻,清幽典雅,安謐閑適,這就是人們追求的『『宜茶之境了』』。

      好器徹好茶。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好器自然徹好茶,無倫茶葉味道如何美,倘若盛放的器具不對或質量稍差,那麼也無法做到與之契合。

      『『水如茶之母』』,茶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茶色,茶香,茶味都通過水來體現。水是茶的載體,同時水也承載了茶文化的意味與底蘊。所以,若要泡好茶,擇水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飲茶藝術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品茶的四要素:觀茶色、聞茶香、品茶味、悟茶韻。這四個要素使人分別從茶湯的色、香、味、韻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將其作為精神上的享受,更視為一種藝術追求。徐徐體察,從不同覺度悟茶帶給我們的美感。

        點茶的意趣,在於一個「點」字。茶藝師先用瓶煎水,並將研細茶末放入茶盞,陸續注入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而後執壺往茶盞有節奏地點水,而且落水點要准,不能破壞茶麵。與此同時,點茶人還要用另一隻手執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之為「運筅」或「擊拂」。

      從來佳茗似佳人:『『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這句詩來品評茶道和茶藝非常貼切。茶道與茶藝彷彿是一對雙生子,從內涵到神韻,從氣質到形態,各自將茶的精髓展現出來,使人不由自主地醉在其中。

      茶,在俗世何嘗不是分三六九等,可不管是遇到王孫貴胄的金玉杯盞,還是布衣草民的粗瓷大碗,只要遇到水,茶便快快活活地舒展開來,釋放自己全部的精魂,成全一盞豐厚的茶湯。

        茶煙裊裊,香自濃。忘憂茶,消愁曲,自在香。簾外月光淺淺,輕輕搖曳成流動的詩行。茶上清音,杯中流水,世間紛紜,其實只需要當得起一句無悔。

        喝茶,是品酌茶韻,也是咂摸時光,生命里那些碎片一樣的忙碌可以塵埃落定,只剩下靜謐安穩,心裡灑滿略帶散漫的陽光。

      可要喝茶,除了時間,還得有好茶器,如同美人出場,千呼萬喚,總得有一把琵琶半遮面,這是矜持也是尊嚴。

一杯茶里,充盈著天地人和之氣,所以喝茶的人,「一口一口又一口,品茶品味品人生」,心裡自然是越喝越明白的。這就無怪乎人們淺斟慢飲,對茶始終保留著恭謹的生活態度。

畢竟有許多茶,茶里有許多意思,你一喝就懂了。

《道德經》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杯茶中的水,同樣懂得這個道理,它毫無保留地融進茶葉里,便得到了茶葉積蓄的天地的靈氣與芬芳,那茶葉亦是知道的,它不是慷慨地把精華都融到了水中,開始了自己又一次盛放。水不曾知道它會遇到茶葉,山野中的茶也不知道自己會遇上一杯水,它們珍視這彼此的機緣,便有了彼此的成全。

愛茶,始終要有一顆看破紅塵的平常心,要像羊吃草一樣誠懇,像牛喝水一樣坦盪,不自欺亦不欺人。唯有如此,茶的滋味才能在喧囂中脫穎而出,足夠平和而真實。

喝到好茶的時候,格外開懷,像遇到一位傾心的朋友,覺得夫復何求,可世間的好茶千千萬,而喝茶的時光卻是有限,一不留神,人到中年,喝茶也喝出一些意思,卻開始懷念青春正好的時候。

往往是逝去了,才明白,哦,那就是我最好的年華。而一個不斷前進開拓的人,會一直感念過去,拼搏當下,相信未來。

喝茶,這件本身無比風雅的事情,本就遠離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心似明鏡,口有茶香,清靜是最好的意味。雖口上不曾言明,可內心已淋漓盡致,一如喝茶,千秋萬象皆在一盞茶中,茶雖淡泊,但滋味萬千。

或許,喝茶,無論是非,心中無一物,才是上好的修行。

晚來天欲雨,能飲一杯無?

當寂寞暗涌的時候,請叫上朋友,相約一起喝杯茶吧。

4. 出自《道德經》中的上一句是什麼清心是很玄妙的事,無法衡量,你覺得清就是清,

茶不是用來解渴的,而是用以清心的。清心是很玄妙的事,無法衡量,你覺得清就是清,別人覺得你沒清,你也說不清,清心是說不清楚的事。茶很具體,葉子、水、火、茶杯、舌頭……心很玄乎,「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茶葉、水是形而下的,大地般自然、原始。茶是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心寡慾。喝水只有「天」,直接作用於身體,不養心。

茶水也是水,樹葉泡過的水而已,但此水不是彼水,可以清心了。茶不是物,也不是心,它是天人合一的茶。

茶這個字,只有中國有,它的意思絕不同於英國人喝的紅茶,也不同於日本人的茶道,前者是唯物主義,後者是觀念。

日本人悟出茶與道相關,茶裡面有道。道是要靠心去體悟的,茶將道物化,你可以通過體驗、經驗去悟道。養心才可以悟道。喝茶是通向道的一條小路。道與真理不同,真理要追求、分析、學習,不喝茶也可以獲得。道不行,需要體悟,道總是在當下,在世界與人生的現場。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入世,「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茶則是對這種世界觀的一種當下的反駁、瞬間的疏遠與叛離。樹葉和水泡出來的詩意,一杯下去,令人超然物外,淡泊忘機。真理可以總結出來,脫離具體人生,廣為傳布,放之四海而皆準;道卻不可說,無法學習,只可體悟。

喝茶不是學習,是生活、把玩,道就在其中。悟道的說不出來,只是品茶,再品茶。最好的茶泡出來沒有多少顏色,看著是清水,喝起來有味道,這是茶的最高境界。日本人對茶誠惶誠恐,但升華為茶道,喝茶就成了對真理的追求,所以日本的茶道看上去,總是嫌做作。喝茶講的是人皆可以清心,人皆可為聖人嘛。每個人都可以泡茶,修敬無階。

5.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之茶湯的柔

老子《道德經·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習茶(1)

老子《道德經》說:「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陸羽《茶經》里說: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老子《道德經》說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地人三才是體,而茶水人是三才的用。理論與現實的形而上與形而下都有了,牛B吧?

聖心緣茶莊的公益課,我參加也有小半年了,紀老師是國家高級茶藝師,每周末帶大家學習品鑒茶葉,這不今天她又發資料供大家學習。題目與我要寫的文章非常暗合,講水柔軟克剛強,讀了學習材料後,也談談我對泡茶「柔」「硬」「軟」認識。

同樣茶葉,同樣時間,同一個地點。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不同器形,泡出來的茶湯都不完全一樣。往往會有「柔」與「硬」兩種感覺。

恰好的「硬」會增強茶湯的「骨韻」,喝起來帶給人勁健的感覺,過「硬」就不好了,帶給人是不舒服的感覺,甚至有一種「卡」喉嚨的感覺。

而「柔」是一種舒服的、優雅的、順暢的、有內涵的感覺。就象冬天午後陽光帶給你溫暖的、慵懶的、呵護的充滿愛意的享受。「湯香水柔」是形容「柔」的呈現狀態。

說到湯「柔」就有三個層次的表現。第一層湯感豐富,行話叫沉香入水,湯水含在嘴裡有彈性,有活性,富有層次變化。第二層湯感細潤,平衡度高,即使淡淡的茶湯,也不會是白水的感覺。第三層回味悠長有甘味、有甜味、有苦澀轉化、回甘、囗留余香等多樣醇厚綿長口感。

「柔」出不感覺與茶葉的品質有關系,如這款茶含有的茶多酚,氨基酸,兒茶素,益生霉,青黴屬,咖啡鹼等等內質物越豐富湯感會越「醇柔」,但內質物相對缺少,湯感會平淡會呈現「柔和」。

能否泡茶「柔」的感覺,與泡茶器的器型也有關系。受泡茶器型影響有時茶湯根本無法呈現出「柔」感覺,比如容器形體很深很直的器型,任你技術高起也很難泡出「柔」來。

「柔」到什麼樣程度與泡茶人也有關系,而且是從手法和氣場兩個方面表現出來。泡茶手法,注水高低,茶性了解成度等方面有關系。每個人都有磁場,磁場帶動氣場,氣場決定性情,這樣一來泡茶人不同,泡出來的茶湯「柔」的也就不一樣。一般情況下,性情粗放的人泡出來茶湯,相對性情溫和的人茶湯「硬」些。女人比男人泡出來茶湯相對「柔」些。

當然,心性是可以經過訓練和培養而「平靜」下來的,周末去讀論語時,大家也討論類似的話題,讓人們由內向外散發平和心,有一種方法就是多讀經典。心靜下來茶湯泡出「柔」感會柔和的多。這就是所謂「以茶修心」了,也是所謂的禪茶。

有一個問題要搞明白,茶湯的「柔」和「軟」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認為自己有信心茶泡「柔」,覺得只要注水細一點,輕一點,分湯也用很細的水流,慢慢的,輕輕的分出來茶湯就會很「柔」。其實這叫「軟」,是茶湯無力的、乏味的感覺,其香氣也會短促,打個比方就像一塊爛泥摔在地上,立馬癟茄子了。「弱」表現為無滋、無味、無香、無韻。

「柔」,是茶湯柔中帶剛。同時具有豐富的,有彈性的,有層次和力量的體驗,香氣會悠長持久,富有活性變化。

學習總結:

專家們說了,一杯好的茶湯,「柔」是必然的存在,它可以剛柔並濟,可以柔中帶剛,卻不可以沒有柔,任何風格茶湯呈現,柔的感覺都要不同層次感的呈現。柔,是有包容性的,它可以修復或者遮蔽茶湯里的很多缺點。

我說《道德經》不能白學,茶葉也不能白喝。要懂得上善若水,虛懷若谷。品茶就是品人生,學習就是生智慧。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不錯,能夠給你帶來些許快樂,或對你有所幫助,記得點贊加關注哦,並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贊贊贊贊美之詞,哈!那會激勵我今後寫出更多好文章。

熱點內容
企業融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0:50:34 瀏覽:727
執行司法解釋2015 發布:2025-01-12 10:47:32 瀏覽:521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
開放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261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523
法學會研究課題 發布:2025-01-12 08:30:37 瀏覽:90
最新勞動法工傷界定 發布:2025-01-12 08:24:57 瀏覽:816
無錫市蠡湖景區條例 發布:2025-01-12 08:12:04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