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A. 簡述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是一種無道德規則階段,規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
(2)權威階岩散段(6~8歲),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差鉛價值標准所支配和制約,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願望。
(3)可逆性階段(8~10歲),是自律道德階段的開始,兒童開始依據自己的內在標准進行道德判斷,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同伴間共同約粗慶氏定的,可以修改的。(4)公正階段(10~12歲),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
B.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有幾個階段
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階段是:將兒童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性、可逆性階段、公正階段。
皮亞傑三大研究成果的具體內容包括:
(1)兒童的道德發展既非天賦,也不坦襲是社會規則的直接內化,而是受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強度影響。換言之,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人的自然天賦與相應的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2)兒童的道德發展不僅取決於他對道德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兒童道德思維發展的程度。兒童的道德思卜姿維的發展是一個自主的理性思維發展過程。兒童是自己道德觀點的構造者。
(3)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有明顯階段特點和順序性的過程,與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相關性。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讓弊兄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C. 道德發展理論和發展階段理論的異同點有哪些
相同點:都是屬於發展心理學的范疇。
不同點:
一、觀點不同
1、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2、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道德發展的核心是認知;促進道德發展的因素是社會交往。
二、輪模肢論證方法不同
1、皮亞傑道德發展階碼神段理論:通過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
2、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主要運用道德兩難法,這也是論證他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模式的主要依據。
三、階段不同
1、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臘世: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2、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模式。
D. 簡述皮亞傑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前道德階段,也叫無道德階段,對應的年齡是1-2歲,該階段處於認知發展階段中的感知運動階段,行為大多數是與生理性的本能的滿足有關,沒有任何的規則意識,所以,在道德的發展上屬於無意識的階段,同時也不能判斷孰是孰非。這答森個階段在考試過程中很少涉及到,所以,大家簡單了解即可,但把握住一點,前道德就是無道德觀念和意識。
第二個階段是他律道德階段,對應的年齡是2-8歲,根據之前我們學過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來看,2-7歲是前運算階段,7-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所以,2-8歲屬於清彎畝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的過渡,他們的思維以表象思維為主,不具備可逆性和守恆性。這個階段的兒童的道德判斷是他律的、絕對的規則以及對權威的絕對服從。比如,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特別相信老師說的話,會覺得老師說什麼都是對的。在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還有一個特徵是考試的常考點,他們在判斷行為好壞的時候,更多看的是結果而非過程。例如:小A在打掃時打碎了鬧則10個玻璃杯,小B偷吃東西時打碎了1個玻璃杯,問處在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認為哪個人犯的錯誤更大,他們會說小A,因為小A打碎的是10個玻璃杯。
第三個階段是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對應的年齡是8-11、1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已經具備了可逆性,道德判斷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也不再以「服從」為特徵,而是以「平等的觀念」為主要特徵。例如:老師要求學生早上7點之前必須得到達教室,那麼學生們也會要求老師也必須早上7點之前到達教室。另外,這個階段的兒童也可以從事情的動機上來判斷好壞。
第四個階段是公正道德階段,對應的年齡是11、12歲以後,這個階段的兒童出現了利他主義,能體驗到公正、平等應該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
E. 皮亞傑三大理論有哪些
皮亞傑三大理論有: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為四個大的年齡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
1.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
這一階段是思維的萌芽期,是以後發展的基礎。皮亞傑認為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決定著未來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
2.前運演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左右)。
這一階段又稱前邏輯階段,這時兒童開始以符號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表現在兒童的延緩模仿、想像或游戲之中。
3.具體運演階段(從六七歲左右到十一二歲左右)。
在這個階段,兒童已有了一般的邏輯結構。
4.形式運演階段(十一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左右)。
此時兒童的智慧發展趨於成熟,思維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體內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維具有更大靈活性。
發展
皮亞傑的理論產生於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並風行於全世界。很多兒童心理學工作者對皮亞傑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對他的實驗進行了重復性的檢驗。據估計,僅僅關於「守恆」一項內容的重復,驗證實驗就達3000次以上。這種情況就使得皮亞傑理論有了新的進展。
促使皮亞傑理論獲得新的進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現有三個,這三個均可稱為新皮亞傑主義。
F.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口訣是什麼
1、口訣一:要去記准確每個階段的順序,口訣「敢牽巨星」。「敢」——感知運動,「前」——前運算階段,「具」——具體運算,「星」——形式運算。
2、口訣二:要通過記憶年齡段的時間,去反向推出所對應的階段,口訣「愛奇藝」。「愛」——是感知運動階段的截止時間2歲,「奇」——是前運算階段的截止時間7歲,「藝」——是具體運算階段的截止時間11歲。
道德發展原因及啟示
皮亞傑認為,在從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過程中,個體的認識能力和社會關系具有重大影響。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注意培養同伴之間的合作,注意成人與兒童關系不應是和服從的關系;在兒童犯錯誤時,要使他了解為什麼這樣做不好,以發展兒童的道德認識。
G.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也叫作前道德階段。這時期兒童還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環境區別開來,而把外在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規則對他來說不具有約束力。(對於對偶故事,還無法做出道德判斷)。
第二階段:權威階段(5~8歲):又稱他律道德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范,把人們規定的准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只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認為誰的結果嚴重,誰就應該受罰,且刻板遵守規則)。
第三階段:可逆階段(9~11歲):又稱自律道德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既不單純服從權威,也不機械地遵守規則,要求平等。根據行為的動機來判斷對錯。(要求平等,例如老師要求學生不能遲到,那麼老師也不能遲到)。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歲以後):該時期的兒童開始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該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公正的獎懲不能是千篇一律的,應根據各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公正平等,利他主義)。
相關觀點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不變的順序,即從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兒童的道德發展既非天賦,也不是社會規則的直接內化,而是受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性質強度的影響。兒童的道德發展不僅取決於他對道德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兒童道德思維發展的程度。
「兒童是一個道德哲學家」。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有明顯階段特點和順序性的過程,它與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具有極大相關性。
H.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根據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無律階段(0—4歲)、他律階謹伍段(4—8歲)、自律階段(8—10歲)、公正階段(10—12歲)。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早在20世紀30年代,依據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原理,採用對偶故事對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
1.無律階段(0—4歲)
又稱前道德階段。此時兒童還沒有道德意識,不會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分開,沒有自我意識。這一階段的兒童由於認識的局限性,還不理解、不重視成人或周圍環境對他們的要求,在游戲時,規則或成人的要求對他們還沒有約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游戲規則,所以這一階段又稱為單純的個人規則階段。皮亞傑認為,促進兒童和同伴之間形成合作關系,是使兒童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I. 皮亞傑關於兒童品德發展的階段性理論是什麼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9)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擴展閱讀: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他將生物學的同化這一概念應用於心理學中,意指人們把知覺到的新鮮刺激融於原有的格式中,從而達到了對事物的理解,同化是個體認識成長的機制之一。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平衡化指通過多重的去平衡與再平衡,導致從一接近平衡的狀態向著質上存在差異的平衡狀態遞進發展。而自動調節是介於同化與順應之間的第三者,對同化與順應進行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平衡。
皮亞傑認為一切知識,從功能機制上說,是同化與順化的統一;從結構機制上分析,則是主體認知結構的內化產生和外化應用的統一。而運算是組成認知結構的元素,各個運算聯系在一起就組成了結構的整體。
皮亞傑認為,發展有四個條件,即成熟、實際經驗、社會環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發展的三個經典性因素,而第四個條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個因素平衡化促進了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和諧發展,並使得成熟、實際經驗和社會環境之間處在協調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平揚的傾向作為一種過程,總是把兒童的認知水平推向更高階段。當低層次的平衡被沖破以後,由於有了這種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以恢復,從而導致了智力的發展,因此是最為根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