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73章

道德經73章

發布時間: 2023-05-20 00:08:33

㈠ 老子《道德經》第73章解讀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解讀

本章講大勇不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敢作為之剛勇會致死亡,不敢作為之勇氣則可活命。老子認為恃勝而勇,舍慈且勇,會置身於險地,是不可取的。一旦身死道消,一切就都結束了。慈且勇,才是修道的態度。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此兩者,或利或害。

勝勇和慈勇,不只表現為性格,還攸關利害存亡。勝人者有力,舍慈且勇者;自勝者強,慈而勇者。勝勇使人心浮氣躁,並使人際關系緊張對立,於己於人都是有害的。慈勇則是自我人格升華,推己及他,有利於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勝勇有違天道天德,是什麼原因呢?勝勇者,或害人利己,或利人害己,或害人害己,其本質都是違生害命,所以天惡之。

是以聖人猶難之。

所以對於慈勇,聖並侍人也難以盡述,難以周全。聞道或許是一時的機緣;朝聞道,夕可死矣。修跡蔽歷道卻是一生的堅守;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之道,若水若谷:江海善下而眾川歸流,此為不爭而善勝。空谷回響,宛轉久絕,此為不言而善應。天之道,清靜玄妙: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此為不召而自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此為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諸天以大羅天為最高姿搜天,梵炁彌羅,包覆諸天,長養萬物。萬物得之以生,守之乃久,失之則死。天之道,無親無私,常與善人。天之道,勤行乃得,違人自遠。

㈡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一、原文

【通行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帛書】(第七十五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勇於表現堅強的人就會不得善終,勇於表現柔弱的人可以保存生命。這兩種「勇」,有的獲利,有的遭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所以聖人也認為這非常困難。天之道,不爭而善於得勝,不發布命令、政令而能得到好的響應,不強行去徵召而大家自行來到,坦然從容而善於謀劃。天網雖然稀疏,但不會遺漏。

2、南懷瑾《老子他說》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其中「勇」是勇氣,「敢」是決斷。有時候講,貿然有勇氣地下決斷,並不是一件好事;有勇氣把事情辦得圓滑一點,遲一步多考慮比較好,也就是說拖一下不算壞事。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聖人猶難之」,縱然大徹大悟得道的人,這種不可知的力量也難以把握。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永遠不跟人爭,可是人最後都是向它投降。形而上本體的功能,就有這樣的厲害!萬有最後還歸於無,歸到他那裡,這就是「不爭而善勝」。所以,老子一路說下來,叫我們效法上天無為之治,無為之道,才能做到不爭之勝。

「不言而善應」,形而上的天道無形象,無聲音,也不講話。雖然無言,但是有感應的。

「不召而自來」,人生的禍福善惡因果之間,沒有另外一個做主的,就是所謂的「無主宰」。

「繟]然而善謀」,「繟」是像網一樣的散開,天道就像一張網一樣,無所不在,可是看不見,「而善謀」,意思是有其智慧。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上天有一個東西,無主宰,但是也非偶然。這個天、天網,叫它神也可以,菩薩也可以,佛也可以,甚至叫它鬼也無妨;它不會與你計較這些名詞,因為「天網恢恢」,胸襟廣大。它沒有道理,沒有主宰,沒有標准,可是又有一個大原則,一個標准;這個道理,在任何宗教哲學上都是最深刻的一個道理。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這個果,誰都逃脫不了。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無論善果、惡果,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勇」指有實力,「敢」指膽子大。「勇於敢」我的實力很強,我的膽子又很大想去做,您會死路一條。其實,「勇於敢」代表一種人生取向,一旦我有點兒實力,就會侵犯別人。「勇於不敢者則活」則是另外一種人生取向,我有實力,但我不輕易地去冒犯別人,不會隨意去做什麼。這種人生取向不以傷害為目的,老子認為這樣的人才能活下來。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老子說老天討厭哪個,我們哪知道為什麼討厭。其實老子特別清楚老天為什麼討厭,因為那是死門。這個規律符合天之道,其實您的每一個選擇都逃不出自然之道——要麼善良,生門;要麼凶惡,死門。

(2)把自己做到別人沒法爭的地步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老子在這里講的是「天之道」,其特點是做事不爭,反而越做越好,「善勝」是更容易勝出,越做越好的意思。

同樣的道理,只要您關愛大家,為大家做事,大家自然會向您匯集,這叫「不言而善應」。這里的「應」是回應的意思,「不言」指不需要去招呼大家,也不需要過多的宣傳,您做到以後,大家口口相傳,自然對您會有所回應。

(3)坦坦盪盪,順順當當

「不召而自來」的意思就是為大家做事,利益萬物、利益眾生,不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這樣的人,就算不去召喚大家,大家也會向您投奔而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您看天之道好像很寬容的樣子,沒有去斤斤計較,去絞盡腦汁想什麼,做出的事卻好像謀劃好的一樣。也就是說,當您真正為大家做事,放下自己的時候,您會發現做事能進入一種不用刻意謀劃、不用刻意設計,但一切都像設計好了一樣,做起來非常順暢的狀態。

(4)按天道做事和不按天道做事,結果大不一樣

「天網恢恢」的「恢」是廣大的意思,「失」當疏失講。老子講的是天道的原則。天道是有原則的,它的覆蓋面就像大網一樣,盡管您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疏而不失,您是否按照天道做事,所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沒有一個人能漏掉。如果您按天道做事,最後您得到的回饋一定是善良的、正向的、積極的;如果您輸出惡念,不按天道做事,為了利己侵害他人利益,最終一定會有惡果來到您身邊。

三、我之體悟——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一章老子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說明善於「用弱」的方式和好處。「用弱」的方式就是「勇於不敢則活」,簡單的說就是「有實力但不逞強」。用弱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老子說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就是不爭不搶卻可以獲得勝利,不擅言辭卻有很多人響應,不主動招攬確有很多人追隨。

所以老子說的「弱」並不是我們現代漢語中的「弱」,他說的「弱」是一種自強不息,但又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的狀態。可見老子的「弱」里包含了兩個方面,對內要「自強」,對外不「逞強」。兩個方面都很重要。

老子好像又講了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不過,仔細想想,道理確實地球人都知道,可惜做到的地球人卻沒幾個。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做不到。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我總結為三「心」。

一,「自強」需要責任心

自強就是自己使自己變強,不是別人逼你變強,你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自己讓自己強大的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驅力。

今天看《易經》中的履卦和泰卦,提到一個人想要去在社會上謀發展,想要持盈保泰,最重要的就是責任心,既要有讓自己不斷進步的責任心,也要有要有為他人為天道服務的責任心。

所以,培養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因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辦法對孩子照顧太多,孩子從小就要擔起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的任務。所以他們從小就懂得「自強」,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如果他們還能得到好的機會,就會取得大的成就,很多名人,都是出生苦寒,比如李嘉誠。

相反,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多,對孩子的干預多,孩子得到的鍛煉少,就一直不敢自己做決定,一直依賴父母,能力和心智都得不到鍛煉,自然很難成熟,很難發展出責任心。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巨嬰」,老大不小了還凡事聽媽媽的,不能自己做決定,還需要別人督促著做事,自己不能主動去承擔責任。這樣的人,對家庭和社會的用處都很小,在家庭中無法承擔起丈夫/妻子的責任經營好家庭,無法承擔好家長的責任教育好下一代。在工作中沒有擔當,考慮事情不周全,永遠不可能獨當一面。

二,「自強」需要強大的內心

「自強」除了需要責任心,其實還需要強大的內心。每個人天生都有生長的力量,都有向外伸展自我的力量,但向外伸展時難免會受到阻礙和挫折,如果我們跨越不了這些阻礙和挫折,就會形成內心的恐懼,最終開始退縮和逃避。這種退縮和逃避會一直伴隨我們,形成自我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人突破自我是很難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內心力量。所以「自強」哪裡只是說說就能做到的,我們還沒跨出去就有一隻攔路虎擋著,要戰勝這只攔路虎,需要極其強大的內心。

三,「自強」需要極大的耐心

我們好不容易有了責任心,又有了強大的內心,這下可以自強不息了吧。但實際並不一定,因為自強還需要極大的耐力。有句話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可是,多少花兒還沒等到盛開就凋落了。老子在第六十四章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成長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人需要有耐心,有恆心,需要忍耐黎明到來前的漫漫長夜。

可見,人只有具有了這「三心」,才可能真的變強大。人只有變強大了,才談得上「用弱」。還是我以前說過的,《道德經》真的是強者的哲學。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但首先我們要能成長到「盛開」。

㈢ 《道德經》第73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an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你勇於敢做敢為,毫無顧慮,你就已經走上死亡之路,孫漏最後呢?殺

勇於不敢則活

都是勇嘛,兩個都是勇,我要做我就做了,也是勇,我不做就不做,還是勇,我不做當然也是勇啊,怎麼不是勇?

勇於慈、哀、謙、弱,

哀:用憐憫的心,顧慮到更多人的權益,而不是說我們少數人,我們是正義的塵凱敗,那人家就活該嗎?

謙:處下,你站的高,要照顧站的低的,因為低是你的基礎

弱:柔,

你就活了,你就走上生存之道了,一個是死亡之路,一個是生存之道,哪個是利?那個是害?

此兩者或利或害

有所為是勇,有所不為還是勇,可是勇於敢的人絕對是害自己,害人家,勇於不敢的人絕對是利己利他,天道有三寶,其中一寶就是不敢為天下先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為什麼不喜歡勇與敢,天為什麼會照顧那些勇於不敢的人?自古以來都是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都是這樣,派顫但是這並不表示老百姓不可以表示意見,並不是,也不是說我們要做愚民,100%聽話,做奴才,也不是,因為那也不是老子的主張,那更不合乎天道,法再怎麼嚴密也是有漏洞,偏偏有些人他專門研究法律的漏洞,造成社會的不安,我們幾乎每天都看得到,所以一個人不能說,只要不違法,我就敢做,這種勇敢其實害人害己的,相反的,有法律漏洞但是因為良心不安我不做,這種才是屬於真正的勇敢,

㈣ 《道德經》第73章感悟

開頭三句是在講一個現象。做事有膽量,大膽去做而無所顧忌,則被殺。用「槍打出頭鳥」也不確切。做事有所顧忌,不莽撞,則能活下來,且長久。深思熟慮,敢與不敢,不同的行動,導致不同的結果。有利,則活;有害,則殺。從這一現象發出疑問:大自然的喜好,誰能知曉?誰能洞悉?就連聖人也很難知道。

接著開始講述自己的觀點:關於天道。

「不爭而善勝,」不刻意去爭搶,反而常勝;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旦起了爭執心,就會短視,眼裡面全是近處的利益,看不到全局。如人的目標設定,要有人生規劃。縱觀一生,才知道自己現在該怎麼走。

「不言而善應,」無需回應所有人所有問,而是有所選擇,才是真正的回應。因為有所選擇,才會在回答中包含了價值,才是最有效的回應。強調選擇與擾亂專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召而自來,」不必刻意討好逢迎,做模清好自己,自然會有人來找你。你若盛開,鳳蝶自來。做好自己,讓自己有資格跨過一定的門檻,達到優緩碼檔秀,具有價值,自然就有被人利用的價值。諸葛亮的三顧茅廬,就是最好的詮釋。

「繟然而善謀,」心態放平,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自然就會深諳其道,順勢而為之。萬物同宗,尋找到道,遵循之,一通百通。

道是普適的,不要總想著鑽空子。如同報應的說法,這是逃不掉的。

熱點內容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
開放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261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523
法學會研究課題 發布:2025-01-12 08:30:37 瀏覽:90
最新勞動法工傷界定 發布:2025-01-12 08:24:57 瀏覽:816
無錫市蠡湖景區條例 發布:2025-01-12 08:12:04 瀏覽:288
公司工作股東承擔公司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2 07:52:31 瀏覽:1000
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發布:2025-01-12 07:50:53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