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德
① 何為道 何為德 何謂道德
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識、上帝的靈、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維護宇宙有序運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對道認識基礎之上的人類社會中聖人和賢哲具備的內在品質,是維護人類社會沿著理性、祥和、健康、快樂道路前進的動力。
道德就是維護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有序運行、健康發展的法力和動力。
聖人具備道德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奧妙,德概括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質。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聖和諧一體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賢人的品質,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恆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聖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聖人不能具備,當今社會誰敢說"我具備了道德"?如果有人說"我正在認識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經了不起了,已經超凡脫俗了,已經進入了賢人的行列,可以歸入"可雕"范圍,他已經激動得徹夜難眠,心潮澎湃了。
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對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經》對道和德進行了概括和簡要的闡釋,要認識道德,最好從理解《道德經》開始。
無神論者心理發育天生有缺陷,"一陰一陽謂之道,"可他們只陽不陰,只要半個世界,《莊子》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蟲永遠不知道自然界還有春天、秋天和冬天,無神論者永遠不清楚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個反物質世界,所以,無神論者永遠也具備不了道德。
那麼,是不是說有神論者就可以認識道德、具備道德呢?有神論者若不具備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變成鬼怪,比無神論者更可怕,禍害起人類社會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神論者只能對人的肉體和思想實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論者將會對人的靈體和精神實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類要想進入一個美好的時代,最好是所有政黨和宗教都逐漸消失,由聖人來實施教化,由賢人們去管理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凡俗人對聖人有一種天生的偏見,可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愛錢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也是為了錢,愛名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是為了出名,愛權的人總認為他人講道德無非就是為了掌權。
一群羊總懷疑牧羊人心懷叵測:"這個牧羊人總拿著鞭子在威脅我們,總讓我們聚在一起,不讓我們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到莊稼地里去飽餐一頓,到河對岸去吃個痛快,這傢伙肯定想當我們的頭羊,想當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願意變成一隻羊,去當羊群的王嗎?
當年許多人想使耶穌當以色列的王,耶穌當了嗎?躲之惟恐不及啊!
釋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統江湖",可他想嗎?他壓根就沒有想過當王。
凡俗人揣摩聖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惻度大海蛟龍行為,可以理解,只不過太荒唐。
---------摘自:法船網
② 什麼叫道德
什麼是道德?簡單地說,道德就是人類分辨善惡的標准。那麼道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呢,還是通過後天的教育獲得?心理學家發現,不管種族、信仰和文化背景,人類道德的基本標準是相同的,比如誠實、正直、同情、憐憫是善,欺騙和殺人是惡。而且,人類在嬰兒期就表現出善惡的區分能力,看起來這種判斷善惡的標準是天生的。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把這句話理解為「人生而知善惡」非常貼切。如果說道德與後天教育有關,那麼,為什麼中國這半個世紀以來,樹立了許多道德英雄作為人民的學習榜樣,而並不見得對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準有所裨益呢?到了今天,反而聽到人們在驚呼道德淪喪,出現巨大的誠信危機。例如,這次華南虎照片被質疑造假,甚至「嫦娥」號飛船拍的月面照片也被質疑盜用美國航天局早期的月面照片,這不是很奇怪嗎?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社會把本民族傳統的道德體系徹底破壞之後,會不會改變人們對善惡判斷的標准呢?我們知道,文革的「破四舊」運動,對中國整個傳統文化的否定和破壞最為徹底,但我們並沒有看到中國人內在的道德標准有所改變。俗話說 ,「老百姓心中有把秤」,或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把「秤」和「群眾的眼睛」其實就是道德,這「道德」是無法用灌輸某種意識形態或通過破壞傳統文化加以改變。
科學家相信道德存在於大腦的某個部分,甚至可以遺傳。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約舒亞-格林設計了「扳道難題」和「橋梁難題」,當受試者對問題做出選擇時,用核磁共振測試受試者大腦,看看大腦哪一個區域在解答這個問題時最活躍。
「扳道難題」假設一條道岔上卧著五個人,另一條道岔卧著一個人,一列火車駛來,現在你會將道岔扳向哪一邊?受試者大部分回答是將道岔扳向卧有一個人的那邊,因為這樣可以有五個人存活,這是理性的選擇。
「橋梁難題」假設一條鐵軌上卧五個人,一列火車駛來,這時如果你把橋上的一個胖人推下去,擋住火車,五個人就得救。受試者大部分拒絕推下那個胖人,而寧願讓火車壓死鐵軌上的五個人。同樣有犧牲一個人而挽救五個人生命的選擇機會,但受試者在這兩個「難題」面前選擇結果卻不一樣,後者,受試者做了情感的選擇。心理學家發現,理性的選擇和情感的選擇是發生在大腦的幾個不同的區域里,道德的確存在生理學基礎。
心理學家進一步發現,某些在大腦負責感情的額前正中皮層發生病變的人,就會喪失道德判斷的能力,對「橋梁難題」大都傾向於理性的選擇。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里,無論是個人或一個政府,他們對類似「難題」的選擇是遵循造物賦予人類天賦的准則去選擇,什麼時候應該用理性來選擇,什麼時候應該用情感來選擇,基本上能恰到好處,這樣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和進步。
以上兩個心理學家設計的「難題」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例證。例如,某年黃河發洪災,堤壩隨時可能決口,現在必須分洪,於是選擇一個小村莊作為分洪出口,這就是犧牲局部顧全大局的選擇。政府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理性的,可以認為是合理的,盡管在情感上人們是很不願意那樣做,因為對那個村莊的人來說是不道德的。
再如,一個村莊有幾百畝地被開發商看中,政府決定將這塊土地賣給開發商,但給農民的補償不足以維持他們將來的生計,於是農民組織起來要求提高補償。現在政府面臨這樣的選擇:一是派出特警鎮壓,將農民打傷、打怕、打垮,最後達到征地的目的。二是通過和平談判,給農民合理的補償。
第一個選擇是理性的,政府考慮更多的是,提高農民的補償會減少政府的賣地收入,同時可能損害開發商的利益而導致項目流產,這勢必影響當地政府的GDP的政績。第二個選擇是情感的,從道德的角度考慮,政府和商人不願看到失地農民的悲慘遭遇,意識到政治和商業的最終目的是造福於人,而非製造苦難。
顯然,在文明的社會里,人們願意看到後一種選擇,然而中國的現實是理性的選擇壓倒了情感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得天下者皆冷酷之徒,按心理學家的說法,在中國,有額前正中皮層發生病變的人易成就大事業,而有仁慈之心者多一事無成,這不能不是吾國吾民之不幸也!
③ 「道德」的定義是什麼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3)何為道德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
④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4)何為道德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⑤ 什麼叫道德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 dé,基本釋義:1.一種社會意識形態;2.合乎道德的。詳細解釋:1.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2.社會意識形態之一;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准則、標准和規范的總和。道德規范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拓展資料:
道德的功能如下:
1、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2、調節功能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4、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5、平衡功能
道德不僅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要求人們端正對自然的態度,調節自身的行為。環境道德是當代社會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們應當以造福於而不貽禍於子孫後代的高度責任感,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開發自然資源發展社會生產,維持生態平衡,積極治理和防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性的破壞,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正常關系。
6、調節功能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
⑥ 何為道德。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也是道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後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准則的東西。它是社會生活環境中的意識形態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線。它要求我們且幫助我們,並在生活中自覺自我地約束著我們。假如沒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類就很難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個動物世界,人們也就無理性無智慧可言。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道德的驅使才建立了人類的和諧社會;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會群眾團體組織;道德的體現,使人們自尊自重自愛;是道德的鞭策,營造人與人的生活空間。一個不懂得道德和沒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道德不像刀槍傷人肢體,它也能要人性命。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⑦ 什麼是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德是一種素養或習慣。二者合起來就構成它的定義,即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其中習慣是它的種,良好的選擇是它的屬差。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7)何為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
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⑧ 何為道德
不知此「道德」是不是彼「道德」!!我想說的是有關兩性關系!其實社專會上一般屬都用「道德」標准來維系社會的安定。這是必須的!但我相信人是動
物,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堅守那些所謂的道德標准!亦因為人是動物,故此才需須此來維
系社會的平衡。否則便天下大亂,真正變成石屎森林!正因為人是動物,所以道德標准上的一夫一妻制其實是向動物世界亦是人類的終極挑戰!在互動的社會里,人互相交住、是否真的在千萬人中就只有一人是你所喜歡!我相信一定不是!故此才有退休法官騙綜援、大學教授騙房,某某有外遇等等比目皆是。但這亦反影人的原此動物性。我已悟出一個是我自已認為是正確的道理:1.
人生苦短,做自已喜歡做的事,無須為他人而活。2.
第二點是要向第一點作出補充。做自已喜歡的事當然不能是犯法的行為,其次是某些自已喜歡的事可能涉及道德標准上的問題,在這時候人便要在人性與道德之間作出一個平衡兩者的做法。不知你認同否?
⑨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順理則為善,違理則為惡,以善惡為判斷標准,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