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少林拳法學

少林拳法學

發布時間: 2023-05-20 01:31:12

1. 關於金庸群俠傳3加強版

注意!!功夫的取得方式要注意看是「切磋」或是「挑戰」喔!!
少林派武功

1. 以下為羅漢堂
2. 少林長拳:入門武功
3. 少林身法:學成初級佛法,跟慧輪習得
4. 羅漢拳:學成初級佛法,少林長拳9級以上,跟慧輪習得
5. 般若掌:羅漢拳9級以上,跟慧輪習得
6. 少林九陽功:挑戰慧輪後取得(需打通陽蹺)
7. 一葦渡江:通過木人巷,羅漢堂合格證書(需打通陰蹺)

通過木人巷後,有三處地方可供進階選擇

達摩堂:習得少林七十二門絕學,少林正宗武功(拈花指、如來千葉手、龍爪手等…)
般若堂:習得少林以外門派武學,峨嵋、華山(回風拂柳劍、漫天花雨、狂風刀法等…)
南少林:習得南少林分支武功(修羅刀法…等)

1. ___以下為達摩堂
2. 大力金剛掌:達摩堂入門武功
3. 大力金剛指:學成中級佛法,大力金剛掌9級以下,跟空聞習得
4. 須彌山神掌:學成中級佛法,跟空聞習得
5. 拈花指:學成高級佛法, 跟空聞習得
6. 龍爪手:與空聞切磋勝利後取得
7. 如來千葉手、無相劫指:挑戰空聞勝利後隨機取得

注意!!般若堂與南少林,要學習新的武功,不是看佛法及武功熟練度,而看角色等級,要玩的話請先有狂練功的打算喔,iPlay99在這里直接用掛的…不然會打到睡著= _=a

1. ___以下為般若堂
2. 見面禮:大還丹、純鋼劍、柳葉刀、回風拂柳劍秘籍
3. 回風拂柳劍:般若堂入門武功
4. 漫天花雨:30級可習得
5. 狂風刀法:35級可習得
6. 分筋錯骨手:40級可習得
7. 劈空掌:45級可習得
8. 金鋼不壞神功:挑戰澄觀勝利取得
9.
10. ___以下為南少林
11. 見面禮:龍泉劍、天竺彎刀、蟠龍棍
12. 修羅刀法:南少林入門武功
13. 達摩劍法:30級可習得
14. 燃木刀法:35級可習得
15. 韋佗杖法:40級可習得
16. 挑戰首座無獎賞 = _=||| 真摳門

2. 少林市跟印度佛教的區別哪裡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產生和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簡稱佛陀(覺者)。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
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約為公元前6一前5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採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在經藏中近代學者認為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條文。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其核心內容是講現實世界的苦難和解決苦難的方法。其次,又從緣起思想出發,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盤寂靜」的學說。後入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為戒、定、慧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及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佛陀在世時反對婆羅門教四種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創立的僧團中允許各個種姓和賤民參加。另外,還容許教團中包括過在家生活的男女信徒,稱為優婆塞、優婆夷或在家二眾。
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裂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這被稱為根本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部派佛教爭論的主要問題,訶梨跋摩在《成實論》中曾概括為「十論」,即二世有無?一切有無?中陰(輪回的主體)有無?頓悟或漸悟?羅漢是否有退鄭逗?隨眠腔叢猛(煩惱)與心是否相應?未受根業是否存在?佛是否在僧數?有無人我(靈魂)等。對於這些問題各個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上座部認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應是阿羅漢果,阿羅漢果與佛果位相同,他們把一切現實存在分為色法(物質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法有「四大種」(地、水、風、火四元素)及所造色(長、短、大、?⒎健⒃駁刃紊�頹唷⒒啤⒊唷�椎認隕�約捌淥�泄俁韻?,心法有八十九種,並作了詳細的分析。上座部後來又分為根本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前者流傳於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麓,後者流傳於克什米爾地區。說一切有部後來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分出正量等四部,繼又分出化地部、經量部等共十一部,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特徵是重視三藏中的論藏,也就是著重對佛教理論問題的闡述。在l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統治時,曾舉行大規模的結集,編纂了《大毗婆沙論》、《發智論》和六足論等龐大的論書,主張「法有我無」、「三世實有」和「法體恆有」;經量部約成立於3世紀未,是最晚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主張「過去未來無體,現在實有」。佛陀以蘊、處、界概括一切法,但未區別實有和假有。說一切有部主張蘊、處、界都是實有。經量部則主張蘊、處是假有,界是實有,這意思是說外界一切的事物或主客觀的存在形式(蘊)以及人們的認識器官和對象(處)都是一種虛假或唯名的實在,它們不過是人們認識中的感覺材料,只有人們的認識的根源(界)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大眾部崇信超越的、神化的佛陀,特別提倡「一心相續說」和「心性本凈說」。部派佛教後來向大乘發展,從大眾部向中觀派(空宗)發展,從上座部向經量部發展,進而向瑜伽行派(有宗)發展。
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產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為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最初為般若系經典,以後又有《妙法蓮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和《無量壽經》等出現。這些經典闡發了空、中道、實相、六度、菩薩道、多佛、三乘分別和一伍橋心本凈等等思想。在上述種種經典思想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大乘兩個主要派別—中觀派、瑜枷行派。中觀派大概在2世紀才開始形成,創始人是龍樹,經堤婆、羅睺羅跋陀羅傳至佛護和清辨時,因對中觀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中觀派發揮了般若經中的思想,認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現象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關系(緣合)和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沒有實體(無自性)。對於真正的佛教徒應該證悟上述空性的「真諦」,但是對於被無知(無明)覆蓋的凡夫仍應導以「俗諦」,即承認世界相對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興起於4~5世紀間,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並以瑜伽行總括全部佛教教義而得名,該派的理論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主要經論是《解深密經》、《瑜伽地論》、《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等。世親的繼承者有親勝和火辨兩家,較親勝稍後並發揮親勝學說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稱為無相唯識派;世親的另一繼承者是陳那,他是後期瑜伽行派的先驅。陳那的後繼者有護法和法稱,護法發展了世親和陳那的唯識學說,法稱發揮了陳那的因明學說。瑜伽行派認為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人們的認識主體即「識」所變現出來的,提出"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他們把識分為三類八識,而把第八識即阿賴耶識(藏識)看作是現象世界(現行)的根源(種子),個人所認識的一切現象都是由阿賴耶識所派生的(種子生現行),所以名之為「所知依」。他們又把一切存在現象分為「五位百法」。另外還闡揚五種姓說,認為有一種「無種姓"的人,畢竟不能成佛。
密教
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前一個時期的顯教中觀派和瑜伽行派逐漸融合起來作為密教的世界觀而繼續存在。其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密集經》、《喜金剛經》、《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它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⒁槍旌透髦稚窀襇叛鑫�涮卣鰲R槍旒��叢櫻�隕杼場⒐┭�⑺兄洹⒐嘍ソ雜醒細竦墓娑ǎ�髡判蕖叭�躙\",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8~9世紀以後,由於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僧團日益衰敗,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後來又由於伊斯蘭教的大規模傳播,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迄13世紀初,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
現狀
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約700年的佛教出現了復興運動。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很多佛教勝地恢復舊觀,並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活動有了新的發展。在那爛陀、浦那、貝納勒斯等地創設了一些研究機構,並在很多著名大學設佛學系或巴利語系;出版了大量書刊。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先後有幾百萬「賤民」由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組織了佛教的政黨——共和黨。後來,其中一部分人因不滿共和黨的政治路線另組了困豹黨。該黨在孟買和馬哈施特拉有一定影響。近年來,印度的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佛教神智會、聖彌勒教會等),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分支,廣泛地開展了國際活動,經常召開國際佛教學術討論會、座談會等。根據1980年的統計,印度有佛教徒5554000人,約占總人口的0.8%,印度的佛教徒雖然人數很少,但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
第三節 印度的近代佛教

復興的曙光
經過回教殲滅之後的印度佛教,在我國南宋寧宗(西元一一九五-一二二四年)之時,即告消聲匿跡。在政治方面,回教人入侵之後,建立了 莫兀兒帝國。相繼而來的是歐洲的白人,先後有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最後便由英國全面統治,而於西元一八七七年成立了英印帝國,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兼做了印度的皇帝。

迄西元一九四八年,始獲得獨立。但在獨立以前的一年,已經由於回教徒及印度教徒的相互仇視而在英國政府的監督下,將印度的版圖,分割為印度及巴基斯坦,成了兩個國家。

正由於異民族的長期統治,同時有若干知識分子也受了時代思潮的激動,所以爭取民族獨立,主張民權平等的要求,便日益迫切。為了團結全民以對抗外侮,為了同情賤民階級的悲苦生活,就有甘地先生應運而起。甘地堅持不合作及不用暴力的主義,以反抗英國政府;他穿上了賤民的服裝,以提高賤民階級的自尊。

我們知道,印度教是階級主義的宗教,印度教之能在回教入侵數百年後尚未滅亡,是由於他們的戰斗精神,所以,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及賤民平等思想,並非印度教的產物,倒與佛教吻合。甘地自己也說:「印度教中把不可接觸列為教規,那是一種腐化的部分,或只是一個贅瘤。」又說:「請看菩薩(系指釋尊)的慈悲,不但施於人類,而是廣泛及於一切生物。」(《甘地自敘傳》第七章)

事實上,今日的印度人民,已不仇視佛教,且以佛教發源於他們的國家為光榮,甚至印度的前總理尼赫魯說:「印度是佛陀的祖國,佛教教義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揚佛的和平主義,是我們每一個佛子都應有的責任。」(星雲法師《海天游 [跳-兆+宗]》一六六頁,一九六四年初版,《覺世》旬刊社出版)

因此,佛教在印度,已經露現了復興的曙光,雖其人數的比例,尚是印度各大宗教中的第六位,它們的次第如下:

(一)印度教:三億零三百一十八萬六千九百八十六人。

(二)回教:三千五百四十萬零一百一十七人。

(三)基督教:八百一十五萬七千七百六十五人。

(四)錫克教:六百二十一萬九千一百三十四人。

(五)耆那教:一百六十一萬八千四百零六人。

(六)佛教:一十八萬零七百六十九人。

(七)拜火教(教):一十一萬一千七百九十一人。

(八)猶太教:二萬六千七百八十一人。

(九)各部落原始宗教:一百六十六萬一千八百九十七人。

以上統計,系出於一九六○年日本出版的《佛教大年鑒》一七頁。其中所列 的錫克教(Sikhism),它由生於西元一四六九年的難能教主(Guru Nanak)所創,他出生於旁遮普地方的武士階級,鑒於印回兩教的沖突而研究各宗教教理,發現印回二教的上帝只有一個,它是超乎世間,而永恆存在。他主張內心的真純信仰,不同意偶像的崇拜。

重視佛教
近世以來的印度,除了其民族獨立運動需要佛教的思想,在國際上的許多學者,也給佛教帶來了新的希望,由於印度佛教遺跡的繼續發掘出土,以及梵文和巴利文佛典的研究考察,已向世界公布:佛教雖是古老,佛陀的教義,卻被發現仍是如此新鮮而合乎時代思潮的要求。

印度政府為了配合這一形勢,特別設有考古部,派員四處探尋佛教的遺跡,如今,凡是已被發掘出土的,均加保護,並整理其環境,同時在加爾各答及鹿野苑(Sarnath)等處,成立博物館,儲藏陳列各項佛教的古物,以供來自各國的學者及朝聖者的觀摩參禮。

據朱斐居士說:「印度政府在近十年來……將每一處通達聖地的公路上鋪了柏油,各處聖地也裝了電燈,並且在每一聖地,都建有政府的招待所,以接待各國來印朝聖的佛教信徒。政府機關首長的辦公廳里,除了甘地先生的遺像外,多加上了一幅佛陀聖像。」(朱斐《空中行腳》三六頁)

印度重視佛教的表現,尚有在一九五六年,由政府主辦了釋尊滅度二千五百年紀念大典。一九六○年,又在德里建設一所佛陀紀念公園(Buddhajayanti Park)。一九六四年,又由政府協助,在鹿野苑召開了第七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

正由於政府重視佛教,凡是去巡禮佛陀聖跡的外國人,無不受到印度朝野的竭誠歡迎。例如西元一九四○年一月,太虛大師訪問印度,即有這樣記事的詩句:「甘地尼赫魯太虛,聲聲萬歲兆民呼;波羅奈到拘屍那,一路歡騰德不孤。」又於一九六三年,白聖法師率團前往朝聖,也受到了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親切接見。

但是,要介紹近代的印度佛教,必須記得另外兩位偉大的居士,那就是達摩波羅及安培克兩位功臣了。

達摩波羅
達摩波羅居士(Dharmapa-la Anagarika 西元一八六四-一九三三年),生於錫蘭可倫坡的一家傢具製造商的家裡,他的家人信佛,卻把他送往一間基督教的學校受教育,但他不願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後來,他受到美籍的佛教徒鄔克德上校(Colonel Henry Stell Olcott 西元一八三二-一九○七年)的感化,便對佛教的信念堅固起來,進而研究佛教,接著便宣誓將以復興佛教為其畢生的目的。

西元一八九一年,達摩波羅首先到印度巡禮了鹿野苑,見到昔日的聖地,竟是一片荒涼的景象,他又到了佛成道處的佛陀伽耶。當年他才二十九歲,正好是釋尊出家的年齡。這次造訪,給了他更多的啟發,於是下定決心,就在那年十月的下旬,召開了重興聖地的國際佛教徒會議。

西元一八九二年,他即以「印度教與佛教之關系」為題,初次在加爾各答傳道,並創設大菩提會事務所,創《摩訶菩提雜志》,藉以聯絡各國教友。因此,他又訪問了美國、夏威夷、歐洲、日本等國家地區,在各國教友的援助下,他的大菩提會(Maha-bodhi Society)終於成立。他以佛教已被放逐了八百年之後,現又重回故鄉而自慰,並且以此勉人。他說他要以佛陀超越一切階級的信條,來奉贈給印度的人民。

達摩波羅居士在印度為復興佛教,工作了四十多年,廣傳教義,培植人才,設立分支機構,便利朝聖的教友。例如在鹿野苑的摩訶菩提社,對於前往朝聖的人,均予借住,唯膳食自理;現在加爾各答的該社,也有專供朝聖教友們住宿的房舍。

他病逝於西元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但他給予印度佛教的生機再現之功德,將永為後世敬仰和贊揚。

安培克博士
安培克博士(Dr. Ambekar)本生於被印度教視為「不可接觸」(Caste)的賤民之家,故他在少年時代即遭受到各種場合的歧視和虐待,印度教的種種制度使他深深地感到不滿。後來有一位基督教的傳教士,認為他可以造就成為一個基督徒,便協助他留學英國,並取得法學博士的學位。二次大戰後,印度獨立,他被任命為第一任司法部長,又成為印度新憲法的起草人及新印度的指導者之一。但他感到,若要改革社會制度的弊端,最徹底的辦法,唯有實現佛教的四姓平等的社會,方能解救賤民階級的疾苦。於是,他便宣布,自己改信佛教,勸導他的賤民群眾信佛,並於一九五五年發起佛教主義運動。

終於,在一九五六年六月十四日,安培克博士夫婦,率領了他的群眾約五萬人,在印度中部拿格浦爾 (Nagpur)一個四十英畝大的廣場上,由印度當代最負盛名的司塔維拉法師(Ven. U. Chandramani Maha-stha-vira),主持典禮,代表僧團,接受他們的集體皈依。同時皈依的,尚有前高等法院院長尼奧基博士(Dr. M. B. Niyogi),以及梅令達大學院校長契拿司(Sri. M. B. Chitnavig)等社會名流。

可惜,這位虔信佛教的法學博士,竟於同年的十二月間,抱病出席於尼泊爾召開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四屆大會時,在他演說之後,即與世長辭了。

但是,他對佛教經過三十年的研究之後,所完成的一部《釋迦和他的宗教》, 已於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全印度佛教會議」中通過,被採用為印度新佛教徒的聖典。可見他對印度佛教的復興運動,影響之大而且深了。

佛教學者的活動
佛教在印度,自從印度教復興之後,已為印度教所吸收,他們不以佛教為一獨立的宗派,而是將佛教與濕婆崇拜及濕崇拜,視為同一個宗教。唯在錫蘭方面,仍以巴利語聖典的傳持,維系著上座部佛教的純一的信仰。

近世以來,印度與錫蘭兩地,對於佛教雖各持不同的態度,但在研究方面,均有很多人才和許多貢獻。唯在印度的佛教學者,因其不能將佛教置於獨立的地位,總以印度教作為正統的思想,所以不無缺點。然而,印度學者接受了西方人的治學方法,故能持一客觀和批判的態度來研究佛教。他們研究的對象,初受錫蘭的影響,著眼於巴利語聖典;後來擴大范圍,乃以梵文及巴利文聖典為主,做語言學及文獻學的考察,旁及哲學、考古學、歷史學和美術等的研究。最近又增設了專攻佛教學的大學和研究所,同時派遣留學生至日本等地,研究佛教。

當然,印度佛教的復活,既是仰助於達摩波羅的反哺,在學術上的啟蒙,也不例外,達摩波羅的摩訶菩提協會創立之後,即有幾位印度學者,去錫蘭研究巴利語,因而奠定了印度近代佛學的研究基礎。

教團的概況
今日印度的佛教,在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雖不乏高人,在教徒的攝化方面,卻尚不夠理想。也就是說,知識的或學問的佛教,固然已經在上層結構的大學里生根滋長;信仰的或生活的佛教,還未能夠滲入印度人的社會,更未能夠普及民間。縱然印度教徒也崇拜佛陀,那卻不是真正的佛教。據朱斐的《空中行腳》三七頁說:除了印度僧伽,現在錫蘭僧十五人、緬甸僧十二人、日本僧六人、中國及泰國僧各十人,信徒僅得四百萬人。又據查詢所知,印度比丘及沙彌約二十多人,能夠弘法的比丘,僅三、四人而已。這以印度人囗的比率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佛寺的建築,現有印度的、錫蘭的、緬甸的、日本的、泰國的和西藏的。中國則有李俊承居士捐資、德玉法師督建於鹿野苑的中華佛寺,由果蓮比丘尼建於拘屍那羅釋尊涅盤處的極樂寺,由永虔法師建於佛陀伽耶的大覺寺,由仁證法師建於舍衛國的華光寺,由福金喇嘛建於那爛陀的中華佛寺。

正由於佛教的教團,在印度尚極脆弱,目前急需展開佛教信仰的復興運動,印度政府也有意協助。只是弘法及住持佛教的僧尼太少,所以,印度人以及在印度的中國人,盼望能有更多的僧尼前去印度,為復興印度的佛教而獻身。

少林寺十八羅漢潘國靜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少林武術發源於嵩山少室山下叢林中的「少林寺」,該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根據《魏書》記載:「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陀,有道業,深為高祖所敬信。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賞,而被特別認可設立常備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術的發展。少林寺因武藝高超,享譽海內外, 少林一詞也成為中國傳統武術的象徵之一,如古龍小說中的「七大門派」即為「少林、武當、昆侖、峨嵋、點蒼、華山、海南」等派別,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門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於寺內面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左右。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眾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於唐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餘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寺內保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近年來曾屢加修繕,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現存建築包括常住院及附近的塔林、初祖庵、二祖庵及達摩洞等。
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傳授少林寺入門基本功、佛門禪學、少林寺氣功、柔骨功、童子功、少林寺鐵砂掌、少林寺霸王肘 、排打功 、梅花樁、鞭勁法、石鎖功、少林寺五行拳、少林寺八段錦、少林寺易筋經十二段錦、搏擊、散打、少林寺武術套路、十八般兵器等少林功夫和部分少林寺絕技。
院長由少林寺曹洞宗第三十四代正宗功夫傳人,少林寺十八羅漢,世界武術冠軍,潘國靜(法號釋延武)擔任。我院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東段,相鄰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道教聖地中嶽廟及儒教著名的學府嵩陽書院。是我國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聖地也是世界功夫之都。
少林是武林的泰山北斗,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經閣內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腳十八般兵器各式各樣的武學密籍,易筋經、洗髓經更是少林的鎮山之寶。除此之外,少林木馬巷內的棍陣令武林人士聞之色變,據傳至今還無人能闖過。
少林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武術以實戰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飲譽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顯」。今日,少林弟子遍布全球。少林武術的發源和發展,離不開嵩山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嵩山處中原腹地,緊傍九朝古都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轘轅關是秦漢八大關之一,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盛世時,嵩山是帝王游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人會集的所在。少林寺位於嵩山中心,皇家敕建大寺,統轄嵩山地區所有寺院,寺產龐大。為了保證安全,經朝廷認可,寺院擁有自己常備武裝力量,即歷史上有名的少林寺僧兵。少林寺僧兵的存在,是少林武術發源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而少林寺作為皇家寺院,與朝廷的關系和社會地位,是少林武術達到高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少林武術歷史故事非常多。據史載和傳說,世人皆知的有: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秦王,緊那羅變形退紅巾。少林寺僧兵為國立功最為人樂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術發展鼎盛時期。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少林寺僧兵多次應詔出征,威猛驍勇,為國捐軀。朝廷為嘉其義烈,在少林寺山門前立旗旌表,遺石尚在,塔林有銘可考。

3. 陳延軍的人物簡介

陳延軍,男,漢族,1964年4月生於北京市。中國武術六段、國家一級武術裁判、教練員、少林八法門第十代主要傳人。現任北京市第十三屆運動會賽風賽紀監督員、北京市武協監事、石景山區武協副主席、北京市律師協會太極拳隊教練等職。在北京武術界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
陳延軍1995年考取國家律師資格,1996年從事律師工作。現任北京市法學會體育法學與奧林匹克法律事務研究會首屆會員、北京市律師協會文化娛樂與體育法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包銀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精通體育法、影視、房地產、公司、合同、法律顧問等業務。著有《影視法律實務》,是北京律師界資深律師。
陳延軍自幼喜武,15歲拜師於少林八法門第九代掌門人、北京市武協少林八法研究會會長任啟文老師。學習並掌握了王宗岳太極拳、少林八法拳、十二路彈腿、岳氏連拳、燕形拳、五虎拳、黑虎拳、明潭拳等。習練的兵器有王宗岳太極劍、五虎斷門刀、龍鳳劍、羅家槍、趙家棍內夾棒、少林八法雙刀、護手鉤、竇家鉤、春秋大刀、雙頭蛇、九節虎尾鞭,雙手護身叉、青龍戟等。陳延軍深得師父真傳,全面系統地繼承了少林八法門武功,並積極參與北京市武術比賽並取得好成績。2007年被收錄於《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檔案》一書。2009年參加北京市全民健身日萬人太極拳表演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等大型武術活動。成為少林八法門第十代代表人物。
陳延軍將「武術、法律」二者有機結合,並運用到工作實踐中。曾在涉及中國武術界的一起影響較大的「姓名權、名譽權」 的「武術拳種的源流說」糾紛案件中,以有理有據的辯論,最後取得二審勝訴。成為中國武術史上一起成功案例。

熱點內容
執行司法解釋2015 發布:2025-01-12 10:47:32 瀏覽:521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
開放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261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523
法學會研究課題 發布:2025-01-12 08:30:37 瀏覽:90
最新勞動法工傷界定 發布:2025-01-12 08:24:57 瀏覽:816
無錫市蠡湖景區條例 發布:2025-01-12 08:12:04 瀏覽:288
公司工作股東承擔公司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2 07:52:31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