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破解

道德經破解

發布時間: 2023-05-22 01:22:25

『壹』 為何總有人聲稱自己破解了《道德經》,卻從來沒人相信

因為濫竽充數的人和騙子太多了。其實大部分破解後的《道德經》和老子思想沒一毛錢的關系,這些破解出來的內容說白了就是他們讀過《道德經》之後的感受,說好聽了叫做破解天機,說難聽了就是一篇長點的讀後感。

三、騙子的扯下來的大旗

最後破解的版本就是騙子編出來的,他們破解《道德經》的目的只有一個,利益,通過對於《道德經》當中某些篇章的斷章取義,從而達到自己真正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錢),一般都是什麼某某某用《道德經》教你為人處事、《道德經》里的財富密碼,靠著他們教的道理差不多應該只能處於一種盲目自信的狀態,這樣破解出來的《道德經》是可怕的。所以人們於其相信到底誰破解了道德經,還不如一頁一頁去讀的一遍來的實在。

『貳』 《道德經》中人生10條「不爭」大智慧,個個精闢

1

人生一切的痛苦都來源一個字,那就是「爭」,說白了那都是自找的。爭世俗名利,爭地位,爭職權……為什麼會痛苦呢?那就是爭而不得,越爭越得不到,越爭失敗的越快,因為都不合乎道。

古有一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知描繪了多少人的一生,切記,人生的意義並不是為了追名逐利,為了金錢而開脫。同樣,鳥的人生全部意義也不是為了覓食,物質而開脫。

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不要去問別人,你要去問那個創造人的東西,我也不知道,凡是想從外界得到的答案都是虛的東西,假的。

同樣,那鳥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不要去問鳥,你要去問那個創造鳥的東西。

那創造人的東西和創造鳥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沒錯,那便是道。

人性的慾望就像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無底洞,因此世間的大多數人都被自身慾望纏身,所以,他們永遠也不會接近「道」,很難看透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以及真相,也無法得道。

因為「 道」的法則就是無欲無為

而人生一切的幸福,大智都來源於兩個字,那就是「靜」和恆。

同樣, 人生的一切失敗都來源於兩個字,那就是貪和傲。

你看生活中,很多人還是分的比較清楚,哦,這個是你,那個是我的,那個是ta的,這個屬於我,那個屬於你,那個屬於ta,好像什麼東西都要分你的我的他(她)的……

其實,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屬於你的或屬於我的,或屬於他(她)的,除了人的本體。因為 人來到這個世界時什麼也沒有帶來,同樣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

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在世間修行過程中悟出來的東西 ,可能是文字,可能是思想等都是內在精神層面上的。而外在物質層面一樣都帶不走。

你會發現,自古以來,人都會在為了一官半職,甚至為金錢,為名與利而爭來爭去,也就是外在。

金錢的本質是貨幣,用於做物質交換的介質。

金錢永遠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金錢變成了目的,那人就會徹底淪為金錢的奴隸,被金錢操控。

如果一個人的所有價值可以和金錢劃等號,那基本涼涼了,只停留在物質交換層面。記得,人的一切價值都只停留在精神層面的,至於物質層面的,那都是一個附屬品,當一個人的精神層面達到一種高的境界,那這種附屬品有或者沒有都無所謂了,也就是有也不礙事,沒有也不礙事。

所以, 真正的富人不是擁有多少物質財富,而恰恰是超出金錢,物質之外的東西帶來的富足,也就是一個人內在的東西,可能是思想,可能是品德等,被稱為人的精神價值資產。

而大多數人恰恰相反,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質層面上的東西,卻捨不得花時間提升精神價值層面的資產。

所以, 當一個人在不斷提升與積累自身精神價值層面東西時,那ta也會越來越值錢。而且人的精神價值層面永遠要大於物質價值層面。

聖人一般都主張 平靜如水,講究不爭 ,就像四季變化,萬物復甦那樣讓它自然的進行,也就是說 核心是向內求,說的內在的生命智慧 ,因此被道家稱為「聖人」。

所以, 人要向內求,做個聖人;像外求,做個王者,這就是內聖外王的智慧。

2

事物發展中的對立統一規律自始至終都存在,因此,在自然,事物發展過程中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的東西,不要去爭,靜下來順其自然就好。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什麼意思?

當所有人都知道美的定義之後,也就知道了惡;當所有人知道善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不善。因此,有和無,也就是實和虛相伴而行,難和易相輔相成,長和短通過外形比較而凸顯,高與低相互依靠而存在,聲音與音調相互協調,前與後相互追隨,這是恆定不變的,自古都是這樣。正因為是這樣,所以聖人一般做事是把自己調整到一種「無為」的境界,採用沒有語言的教育方式,讓萬事萬物自然的生長與發展,而不去干預,也就是不去爭。可以給萬物生命但不據為己有,也不因養育萬物而覺得高尚,幫助萬物實現其自身價值與成就也不邀功驕傲。因此,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有功德但是不顯擺功德,這些功德與福祿才不會消散,來成就ta自己。

因此,安安靜靜下來,有恆的去做你的事情,不要去干預萬事萬物的發展與變化,也不要動不動去跟別人爭對錯,爭是非。爭也沒有用,不是說你爭了,你就能贏了,相反,你會輸的更慘。

當所有人都還不知道什麼是對的時候,也就不知道什麼是錯。當所有人都還不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也就不知道什麼是不善。

如此以來,看來很難實現,那怎麼辦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靜觀其變,不去爭,好好沉下心做你的事,盡量能做到極致就做到極致,不要去干預,讓一切萬事萬物自然的發展與變化。

3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什麼意思呢?

不要推崇品德高尚有才華的人,就可以讓人不去追名逐利,也不要把珍貴稀有的寶貝拿出來顯擺與看重,就可以讓人避免想要佔為己有而變盜賊,更不要把一些誘惑人貪婪與貪念的事物展現出來給人看,這樣可以讓人心思不被擾亂。

因此, 一個人想要達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的方式是:追求內在的成長,身心靈的健康,照顧好自身身體,淡化自身的慾望之門,強身健體,人的內在在不斷成長,總有一天會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

同時,也不要把你珍貴稀有的東西拿出來給別人看,否則會適得其反。還記得西遊記中那段唐僧在與黑熊怪的那集電視劇嗎?如果不是孫悟空喜歡顯擺,把寶貝袈裟拿出來給那個和尚看,那個和尚也不會起歹心,偷袈裟,最後落得一個自食其果,何必呢。

所以, 不要去跟別人比,跟別人爭,追名奪利,攀比物質上東西,你要時刻跟自己比,向內求,修心修身。在物質上無欲無求,在追求內在成長上迫切渴望,無為就會成就你的有為。

4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什麼意思?

指的是品德修養高,時常做著利他的事情卻不張揚的人就像那河裡的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又生在眾人不願意居住的地方,因此,如果人的境界和水的境界一樣,那就接近於道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倘若人能居住在地勢低的地方,內心就跟水一樣清澈平靜,廣闊,與人打交道要有仁愛之心,說話誠實,在處理事情時善於發揮自身的優勢來解決問題,在行動時能善於把握時機和有利條件與因素。那這種不與萬物相互爭的心態與境界就是善水的境界,自然不會遭到別人的不滿。

所以, 保持善水滋潤萬物而不爭的心態,面對任何變化平靜冷靜下來分析,去做利他利己的事情也不要過於張揚,只管去做就好了,與人打交道,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看似很牛逼的視角,而是切換到一種低的維度,無為的境界去交心。

同時也要有 仁愛之心,畢竟有仁愛之心之人方為勇。 你看你的母親看似柔弱,慈愛,看到孩子哭,可能會心軟,但是當有壞人欺負她的兒女時,你的母親就會勇敢的去保護自己的孩子,這就是母親的慈愛的力量。

所以, 人要保持善水的境界為人修身,也要有善水的心態去處世修心。

5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視,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什麼意思呢?

說的是當人受到外界的干擾與打擊感到壓抑時,人反而剛正不阿去與之對抗很容易適得其反,而是懂得彎腰,懂的忍讓,不要去硬碰硬,這樣你才能保全自己,恥辱,委屈的背後才是成全;那些總是坑坑窪窪的地方可以積水,東西過於陳舊更容易更新;目標選擇少一點,更能專注做好,容易完成和收獲更多;追求的越多越容易被很多選擇的目標迷惑,看不清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最終也就一無所獲。

因此, 人要堅持「道」的原則,成為萬事萬物的道德模範;不去炫耀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別人看到;不以自己為中心,自以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得道而收獲成就;不誇誇其談,吹捧的人,反而更容易實現卓越,建功立業;不清高自傲的人,反而能抵達更高更深的層次與地位,並且長久。

當你不在和ta人相爭時,那這個世界也就沒有人和你相爭。 人前富貴,人後受罪,恥辱,委屈的背後才是成全,千萬要記得,這是道的根本行為。

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先採取界定,不要想著找捷徑,或者找別人求助,求人不如求己。先自己主動去吃苦,去嘗試解決,然後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找到時機採取恰當行動,或者避開,繞道而行,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是一種哲學的辯證思維,可進可退,可攻可守,退則是進,舍才是得,屈則能伸,謙卑則是彰顯,不爭才是爭取。

所以, 當人處於萬事萬物的變化之中時,要辯證的對待,知進退,明得失,伸與屈,爭與不爭,而見機行事。

6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什麼意思呢?

大道是普遍存在的,能左能右。萬物要依靠大道而生存卻不推辭,而大道雖然成就萬物但不把萬物據為己有。大道普惠萬物但卻沒有主宰萬物,因此大道沒有一點自私自利之心,大道很渺小,這種胸懷非常偉大,因為道始終不以自己為中心,所以才能成全自己的偉大。

所以, 為人處世也是一樣的,當人沒有了私慾,自私自利之心,不爭,不取的時候,萬物會反過來去主動成就ta。

7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及求生之厚。

什麼意思呢?

說的是人出世而生,最後入土為安,那些長壽之人,大約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也大約佔十分之三;活著的人卻在死亡的地方行動的人,也佔十分之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些過於追求長生而養護自己生命的人,以至於過分追求過多奢侈的物質享受,從而糟蹋並消磨了自己本來長久的生命。

所以,老子認為,死亡分兩種。一個是因為想要養護生命而貪圖享樂導致營養過剩,縮短生命。一個是走進了凶險的死亡之地導致傷亡。那些人一旦為了養護生命,過上更奢侈的物質享受生活而去爭奪利益,是不符合道的思想的。

道的思想是不爭,平靜,無為,你不爭就不會過盛,無為就會遠離死亡,危險的境地,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養生方式,養生之道。

8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什麼意思呢?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眾多溪流匯聚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將自己處在低下的位置。

所以, 人也一樣,要有謙卑和包容,兼收並蓄,包容萬事萬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胸懷和坦盪,只有這樣才能成就更加強大的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層次。

因為 ta什麼都不爭,那天下也就沒有人能和ta爭奪什麼,反而都會成全ta。

9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什麼意思?

善於領導的人,不輕易動用武力,善於作戰的人不會隨便惱羞成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輕易與別人交戰,善於識人,用人的人,對待他人總是保持著謙和謙卑的態度。這就是不與萬物相爭的德性,也是所謂「善於識人用人」的能力,這就是符合天道的做法,是自古以來最高的法則。

所以,優秀的領導者不會用武力解決問題,武力雖然具有威懾力,但是不能服人心,善於做事解決問題,不斷奮斗的人一般情緒都很穩定,不會拿別人或外界事物出氣,要麼摔碗,掀桌子,打女人等,這都是無能懦弱的表現。

而善於制服困難的人,不會輕易直接上手去面對問題,而是間接性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源,誘敵入深,去破解難題。同時,在識人用人時,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至上的位置,而是切換到一種低下的維度去交談,永遠保持謙虛低調的態度,萬不可存在傲慢與偏見。

能做到以上四點,你就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個強悍的行動者,一個有頭腦的策略者,一個優秀的識人,用人的管理者。

10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什麼意思呢?

勇於進取會容易走向死亡,勇於謙讓平和會容易保住生存。天地的規律,在於不爭奪的一方善於取勝,不言語,不說話的一方善於給到回應,不召喚的反而自動會來,要坦然與謀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萬事萬物都逃不過「道」的法眼和網路,萬事萬物都在「道」的這張大網之下,有規律的運行,而違反道的規律那些事物只是暫時看起來成立,最終都會消亡。

人要清心寡慾,不需要為自己積聚財物,都應該盡可能去幫助他人,讓自己獲得滿足感,這樣就接近道了,就像「道」能夠利而不害,人也應當「為而不爭」。這樣你或許得到的更多。這就是專精,利他,不爭的思想要點,也是人做事最高的准則。

這就是: 萬事萬物,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11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什麼意思呢?

真實的話往往不好聽,華麗的語言詞藻往往不是發自肺腑的真話。心地善良的不喜歡巧言善辯,而喜歡巧言善辯的人往往心存不善。有真知灼見的人未必博學多才,博學多才的人未必擁有真正的大智慧。聖人從來不自私自利的積累財物,而是講財物拿出來幫助他人或者與人分享,這樣反而更容易變得富有,給他人給予的越多,或許你得到越多。世間的自然法則是對萬物有利而無害,聖人的法則則是幫助每一個人而不是與他人相爭。

因此,自古以來,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說真話的人,往往都不受人待見,人們卻偏偏對那些溜須拍馬的好話迷的團團轉。做一個與人不爭,不強詞奪理的心地善良的人,去付出,給予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最後, 做人做事都要按其道而行之,與人不爭,與事不爭,與萬事萬物不爭,靜觀其變,見機行事。

萬變不離其宗,萬事萬物不離其道 ,共勉之。

『叄』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詳解

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寫《道德經》的開宗明義之句,其分量是極重大的。如果這個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沒有弄清楚,那麼以下整本《道德經》都沒有法子好好地讀下去,更不要說如何去正確理解和實行了。然而,這個「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關鍵的問題乃是:「常道」二字,到底應該怎樣詮釋、怎樣理解呢? 論者或謂,老子既然說出一個「常道」來,而未加進一步的解釋,正好給後人留有餘地,幫他解釋發揮。縱觀古今,對「常道」的解釋大致分成兩類:一是本著「六經注我」的原則,憑借自己的想像力與思辨力,創造或嫁接出一個「常道」的意義來;二是本著「我注六經」的原則,從《道德經》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後把它們「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認為「常道」即是不可思議的、永恆不變的,那麼它必定是超越於萬有之上,或超越於可道之道的一種「東西」。現存《道德經》註解,《河上公章句》雖歸「六經注我」一類,但以長生成仙為旨趣,其所謂「常道」乃「自然長生之道」,故不入此類之大流。後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歷代官學各界奉為「通行本」,他對此六句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誘在註解《淮南子·泛論訓》時,開始直白地說:「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推到《關尹子》(偽書):「不可言者,即『道』。」達到了極端。從古至今,不知道有過多少人注釋過《道德經》,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這么解說的:「可以被人說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恆不變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那一成不變的永恆之道。」或許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總體意義,都是相差無幾。我們查看過《道德經》的16種英文譯本,這句話都被翻譯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譯文變易一些字眼,也於大意無害。可見中外古今,俱是這般解說,就應該是鐵定了的,不容別人置喙!可是仔細推敲起來,這種訓釋的本身,不僅文法上有問題,意義和邏輯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個「道」字是名詞,第二個「道」字是動詞,「可」字是副詞。第一個「道」字是一個總體的名稱,它的內涵應該是整本《道德經》的內容。「可道」,是去界定頭一個「道」字,說它是「可以說明」的,引申來說,就是「可以思議」的。因為「言」為「心聲」,必先有思,後才有言。根據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35章)「道沖而用之。」(4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這「道」不僅可以思維,可以議論,可以闡明,而且可以施行,並且很有實用價值。因此,「道,可道(言說和遵循)。」 這句話是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與《道德經》自相矛盾,就大錯而特錯了。 可是,跟著來的「非常道」這一句話就出了問題。這個「非」字一般人都把它當「不是」講,「常道」是一個專有名詞,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經》中,只出現了這一次。「常道」可以當「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講,也可以當「永恆之道」、「不變之道」講。二字《楚簡》本不存,證諸《帛書》本,原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今本以「常道」為「恆道」,蓋為漢人為避文帝劉恆之諱而改。把「常道」解釋成「不變的永恆之道」,乍然觀之,似乎比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學者也大都是這么解釋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後兩句話連接起來,就自然變成:「那可以思議的道,【但,並】不就是那不變的永恆之道。」這樣初讀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不過,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反轉來讀,「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變的永恆之道是不可思議的,不可言說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實用的……。」這樣一來,問題可就大了。 我們接著必定要問:第一,這個「常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老子既然提出這個名詞,為什麼不說它是什麼,給它特別下個定義?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說明,大概是因為它是不可以說明的。既然是個不可說明的東西,那麼提它出來做什麼?第三,老子在《道德經》第一句里,就提出一個「常道」的概念,可見是很重要的,甚至於比第一個「道」字還重要些。可它又是一個永遠無法「接觸」到的東西,那麼把它放在第一句話里,除了「否定」了第一個「道」的總體意義上的重要性外,還有什麼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寫《道德經》來傳「道」,而第一句話,就把「道」否定了,這是何苦來哉?因為除了「永恆之道」以外,就是相對的、暫時的、不穩定的「道」。用整本書來描寫那樣無謂的相對的「道」,又所為何來?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個字里,要說「宇宙論」、「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還有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甚至於策略。這么多東西,為何還提出一個毫不相乾的「常道」來?如此等等,還有許多連帶的問題,問不勝問。總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還是解讀老子的人矛盾? 實在地說,老子一書,「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非不可言說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謂不變不易,實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強調「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說法,等於替老子建立了一個「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創世主。其他如猶太—基督教,就有一個全智全能、自在、永在、無所不在的創世主「耶和華」,回教稱「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這個創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創世主一類地東西,甚而至於把老子這個「人」變成了個創世主。這個「命題」,牽涉到了由哲學到宗教的演繹,內容十分龐雜,不是本文的重點,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據《道德經》說:「復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說:回復到根本(如葉落歸根),就叫做「常」。知道(認識)「常」的,就叫做「明」。他們把這句話說成:回復到根本就是「常道」,認識「常道」的,就是聰明。這似乎太簡易了,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那《道德經》第一句里的「常道」,應該是個很重量級的奧秘字眼,而且註明了是「不可道」的。怎麼在這里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馬馬虎虎地就「說明」了那個「常道」?知道葉落歸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聰明。這有什麼神秘不可說的地方?這個「常」字分明不是「常道」,應該是「常理」、「常規」或「常識」。不然,那個不可思議的一成不變的永恆之道,不就成了個「紙老虎」了嗎?其次,例如「見小曰明,……是謂襲『常』。」(52章)意思說:見得到微小之處,叫做聰明,……這就是因襲了「常道」。還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這些地方,帛書《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恆」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認作第一章里的那個「常道」講,把它們當作同一回事。 如後一類的方式,雖然因王弼的引領而使絕大多數人盲從,但也並不是沒有一兩個獨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經》的學者們,對首章之句,不是沒有另一種的讀法和解釋。他們把這句話做了這樣的解讀:「道,是可說明的;道,不是一成不變、永恆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的解說接近於這種觀點:「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雲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雲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來,持此論者可謂鳳毛麟角。當代著名學者朱謙之先生在此基礎上給予更高度的概括和總結,他說:「老子著五千之文,於此首發其立言之旨趣。蓋『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雖有變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謂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無永久不變之道,亦無永久不變之名,故以此應物,則『建之以常無、有』(《莊子·天下》),言能常無、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無,故曰:『復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謙之文集》卷3《老子校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說的「道」,定義為「變化之總名」,因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易」就是變化,宇宙萬有都在陰陽的相激相盪、相輔相成中變化無窮。《易經》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變化,所以稱之為「易」。但變化不是沒有規則的亂變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則的,所以稱之為「易簡」。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變化中,卻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變化」的本身。變化的本身是不變的,也是不許變的。因為如果「變化」的本身都變了,那就變成沒有變化了。這樣就會破壞了大前提。所以稱之為「不易」。「不易」已經被包藏在「變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單獨強調。這一點與老子整體思想沒有什麼不通之處。老子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23章)天長地久,四時變化,都是可變可易,安有所謂「常」者哉?這種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恆不變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個專有名詞。應該著重研究的就在這個「非」字上。「非」字可以當作「違背」解,可以當作「錯誤」解,……也可以當作副詞「不是」解。問題是:「非」字能不能當作「無、沒有」解?考諸古籍,《書經·大禹謨》:「後非眾,罔與守邦。」孔穎達疏:「君非眾人無以守國,無人則國亡。」其次,《元史·食貨志》:「民非食貨則無以為生。」近代鄒容《革命軍·革命之原因》:「一兩之稅,非五六兩不能完,務使鬻妻典子而後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當作「無、沒有」解。如果「道可道,非(無、沒有)常道。」那麼就徹底否決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帶來的困擾,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歸,也徹底解決了矛盾。不過,這里比較更直截了當。 另外,還有一種讀法,就是把「非常」兩個字連用,當作形容詞,去形容最後那個「道」字。也就是把這句話解讀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說: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談的「道」,既是可思議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榮曰:「道者,虛極之理也。……聖人慾坦茲玄路,開以教門,借圓通之名,目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經注》)其意為:道即虛極之理,理是可以說的,所以道可道;但這個道不是人間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學者認識到這層意義,郭世銘先生《老子就竟說什麼?》一書(華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書思想的內在一致性而超群出眾,他說:「整個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也就是說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時別人也在講道(事實的確如此),不過老子認為他們講得都不對,現在要重新來講。」這種解釋,即使並非老子要表達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經》蘊含的思想特徵。不難想像,在老子寫書的時代,社會上還存在了一些別的「道」,例如,周朝開國是的先王禮樂之道;鄭子產的治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還有與老子同時,周遊列國的孔子,到處宣講的堯舜之道、《大學》《中庸》之道、宗祧體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說明,給它一個與眾不同的定位,不是沒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開道家學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書中有些話,都要叫人轉幾個圈圈,才能理解(辯證邏輯)。他這《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埋伏」了什麼「機關」在內?因為如果第一句話就解歪了,那麼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裡去了。如果解讀的人沒有「真知卓識」,遽而發言,就應了「言者不知」(56章)的話了。按老子的話,本來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愛自作聰明,會把最簡最易的事,弄得復雜萬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來了。他就明說:「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數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話就解歪了。對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見,就在這第一句話上,馬上就現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試金石」?這樣說來,老子真偉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肆』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道沖不盈 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四章》道沖不盈

原文 :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

大道本空,好似虛無縹緲,無形無象,無影無蹤,撫之無物,觸之不覺,但她確實又神出鬼沒,她發揮其大道的作用來,卻又分明能感到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並且常常是取之不盡,螞備用之而不竭,看似中空無所有物,卻又分明好像有什麼東西一樣充盈其中,無窮無盡總又沒有盈滿的時候,她在其中源源不斷地、悄然無息地對萬物發揮著不可言說的作用。

怎麼來形容她呢?只能說她象深廣無邊的淵藪那樣廣大深邃,囊括天地宇宙、八荒六合,蘊含世間萬物、無所不在其包容之內。好像就是萬事萬物產生的無源之源。

可是她又好像和萬事萬物雜陳柔和一起,聯系又是那麼緊密,在幽隱恍惚的表象之後,分明又像是真真切切地獨立特行地存在著,在默默地發揮著她那不可或缺的作用!

真的不知道她是什麼啊?也不知道她出生在何時?她由誰而生?她到底又是誰?冥冥之中感覺她偉大的混沌,應該在主宰萬物的天帝出現之前就已經獨立的存在了罷。

解讀 :

這一章是非常難以理解的。老子在這一章極力探尋道的來源,想方設法想說明「道」來源於何處?但是最終他還是沒有搞明白。只是用「沖」來說明「道」好像是中空的,道的內里空然無實物,但是他又感到這個「道」確實也很神秘,她充不滿、也不盈溢,其中好像什麼都包括,什麼都能化生,卻又確確實實無法看清她的本象面目,更沒法給她以確切、哪怕是模糊的進行定義。如果真是虛無縹緲、無法感知也就罷了,但是恍惚之間,她又好像和人捉迷藏一樣,隱秘在那恍惚之間,讓人感到她確確實實存在著,悶陵毀並且還在不停地生生不息地化生著世間的萬事萬物。

老子察天俯地,苦思冥想「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真的是想不出來啊!那就暫且用「淵」來表示她是萬事萬物的「無源之源」吧!至於她在恍惚混沌中又昭然若存,老子也不知道她的來龍去脈,反正她本來就是客觀地存在那裡的,只能感覺她在萬事萬物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每每讀老子此章,都倍感費解,其實仔細想想,這也不能怪老子沒有講明,本來老子洋洋五千言言道,就是在追尋「道」的真諦,他把自己明白的、感悟到的都說出來了,他還沒有感悟到、還沒有弄明白、甚至無法言說或者不知道怎麼言說的,他雖然沒有說出來,卻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向和模式,想到這里,我們還是應該好好感謝老子的。

在這一章里,老子誠實告訴我們:大道本無源,大道似空卻功用無窮,大道先天先地而生,大道自本自根自生,大道玄中有象,真實存在。同時老子也給我們暗示了「本象尋道」的途徑,亦即循著我們看到的事物的表象去追尋隱秘在表象背後的真諦「道」。比如「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象帝之先」,如果我們深入「道」之「淵藪」、深入「萬物之中」、在「體象」的恍惚之中去探尋「湛然若汪慧存」的「道」,沿偱著「帝」的產生去追尋「道」的本源,也許我們能夠超越老子,探尋到大道的本真和來源。

在這一章里,老子給我們描述了大道的模糊輪廓,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道千古難解的大問題,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破解這道難題,那麼人類的思維空間也必將大大拓展和延伸,人類的歷史也必將產生一個了不起的大飛躍。

『伍』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37章——【 有道有德定天下,無道無德亂天下。】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

宇宙天道系統,順其自然地造化演變,看似沒有規律,實際上萬事萬物都由天道設定了運轉規律。

統治者治理國*時,如果能明白天道(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順應天道(至少要順應劇情設定,可以參考用《易經》推算的預言書),以身作則、知行合一,那麼人民將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化。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現在人們認為機器人是取代人類的,其實是來解放人類的。統治者要允許普通人躺平(無為、隨緣、不攀比、不內卷、佛系生活)並分享機器人紅利,滿足普通人躺平後的生存所需,當人們不再為物質所累時,自然就會重視精神層面,就會自然而然地降低各種慾望,人們的心靈就會清靜,人們就不會再胡作非為,天下自然將會平安穩定。

解讀

      有道有德定天下,無道無德亂天下。

    本章最後一句:「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將自定。」若不能守之呢?天下將大亂!拜託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好好琢磨一下吧。

本章是《道德經》里《道經》的最後一篇。難以想像,2500年前有人就洞察了宇宙天道並寫出這么牛的書,簡直就不是人,而是神。老子真的就是神!2500年前,老子一出「道」就是巔峰。後來人們的認知都是倒退的,現在人們已經嚴重退化了、德不配位,甚至是反其「道」而行、逆天而為。《聖經》中講幾大災難以後,神才會行孝再次降臨、再次封神,以前我想不明白為什麼要有災難,原來全是人自找的。

老子就是神級外星人太上老君在地球體驗生活、做科學實驗。他下凡前封印自我,最後找回自我,回歸神界。臨走時,給人類傳下「道德」真經。當時(周朝時)神級外星人已經通過推算預測的方式破解了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就差實地驗證了。神級外星人在21世紀才發明了時空機進行穿越時空、實地驗證,詳細情況可以參見《創造宇宙說明書》。

《德經》比《道經》多七篇,說明「德」更加重要。幾年前,一位懂《易經》的老教授預言:不出九年,世界歲拆會嚴重性缺糧,接著缺水、缺土、缺人,最主要原因是人缺德。而缺德的原因正是因為人們不懂道(大道、天道、天之道)。

現在有很多人已經無道無德、良知泯滅,不但理解不了《道德經》和《創造宇宙說明書》等聖賢書,而且會詆毀、污衊、扭曲。他們影響了吃瓜群眾,然後一起(在量子層面天人感應的原理下)影響了大自然,導致了各種天災人禍的發生。

在天災人禍面前,聖賢會被喚醒並努力提升、認知和功德達到一定級別就可以直接進入輪回中的大同世界聖級劇情,而無道無德之人只會越來越爛、直至退化為充滿獸性的獸人、去野蠻時代輪回甚至輪回為動植物。

有緣人提升認知、明白天道、順應天道、累積功德,可以減少天災人禍,讓人類文明順應天道劇情晉級為人人成聖的大同世界。依據天道劇情,未來必定是大同世界,這是不會變的,會變的是能進入大同世界的人數!要知道,大同世界的人全是聖人,全都懂「道」和「德」,而現在有很多人是不合格的,再過幾十年,不合格的人會慢慢地被自然地淘汰、然後去低級劇情輪回,合格的人會在時間線上的未來轉世出生、慢慢變多。

有一句話叫:「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公就是公共、共同的意思。還有同樣意思的一句話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這是從上古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流傳下來的,真正的意思就是:天下是大家的,那麼大家都是些什麼人?全部是有道有德之人!這就是大同世界!到了接近或類似大同世界的時代,只有有道有德的人才能匹配、留下來。無道無德之人,哪怕擁有的科技再高、武力(軍事)再強、技能再多,也不能匹配!

全世界出版發行的、無數認知精英認同的、著名歷史學家寫的《未來簡史》講未來有99%的人都是無用之人,而共濟會的人口計劃最終是要把全球人口控制在5億人以內。《創造宇宙說明書》講上天有好生之德,會有聖人帶領檔雀稿更多的人(約七成人口)成聖並進入大同世界(如果不符合實際的話還能再修改)。

作者批註:以前我第一次聽到共濟會的人口計劃時,也被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慘絕人寰的黑暗計劃?現在懂了,在1980年(當時總人口是35億)能想到留七分之一的人,比起《未來簡史》里講的,已經相當仁慈了。《未來簡史》講無用之人的比例是99%,只有1%的人能成為神人(超人),《未來簡史》是光明正大地講未來的書,其作者還到中國上電視、上節目。從1980年提出人口計劃,到2035年能符合大同世界標準的人,估計只有百分之一達標。到2050年有十分之一的人達標,到2080年有三分之一的人能達標,到2090年有一半的人達標,到2100年有七成的人達標,這樣才符合天道劇情。

如何才能達標?提升認知、明白天道、順應天道、累積功德,《創造宇宙說明書》和《道德經》都認為這些非常重要!關於「明白天道」,可以結合預言書(比如《推背圖》《馬前課》《梅花詩》),互相對照著看。如果嫌麻煩,那麼只看《創造宇宙說明書》一本書也可以,因為精華已經全部融合到這本通俗易懂的科幻小說里了。《創造宇宙說明書》另外還融合了很多干貨,看《創造宇宙說明書》一本書頂看一萬本書!

『陸』 道德經第一章:滴水藏海,如果你懂,就可以透視全世界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

——《老子他說》南懷瑾

要讀懂這第一章,後面那些章節就都好明白了,無非都是為說明第一章而服務的。這章會讓人想到福爾摩斯,此人的破案思維也許接近道家人的標准了。一葉知秋,從一滴水就可以看明白整個海洋。推及到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如果能做到善於從任何一點推導到所有,那就是真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之境界了。道家的人都是超級明白的人,對萬事萬物的規律都摸得透透的,因為他早已深入研究透徹了解了事物的所有規律。比如你做股票,從一個行業的股票起伏就能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看明白了每一個亮神騷動的股票後面的玄機,那麼錢財對你而言就是如取囊中之物了。悟道有多難啊,但是話又說回來,你去看福爾摩斯探案的過程分析,又會發現,其實每一個分解的過程也並非那麼難,甚至都是極其簡單的現象,可是普通人就是發現不了。這又印證了大道至簡的說法。妙就妙在這里,道這東西,你掌握了其中的奧妙,那就是信手拈來的隨心所欲,可是,如果依然在迷糊中,那就是痛苦煩惱如影隨形。

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比喻,如果你能再想想,還能想到無窮的比喻。比如全人類是由每一個個體的人組成的,有句話說,你與你想認識的人中間只隔了幾個人而已。這就是說,一個人其實推導上去可以和世界發生無窮的關聯,追溯上去,每個關聯都是一條道路,你與整個人類都有著無數可能的鏈接,每一個人都是組成全體的一分子,全體也由每一個個體組合而成,這就是滴水藏海,通過對我個模鍵塌體的判斷,可以追溯到全體,全體中每一個個體又都是獨特的,你不能說你就是這個全體,但是你也是全體的一個表相。這是一個近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說法。

對第一個道有很多解說,這里引用《老子他說》中南懷瑾先生對道的解說。他總結傳統古書對道的解說大致有三種。1、道是道路的道。2、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學理或理論上不可變的原則性的道。3、道是形而上的道。但他並沒有明確給出第一句兩個「道」字明確的字面解說。他追求的是把道德經真正弄到理事通達的境界,不執著在一字一句,一家一言,只讓我們記住老子說的「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的觀念,這是高人的說辭。

但我們低人還是執著名相的,先說一個名相,萬一有人真悟道了,從一個名相也可以通達到全體了,盲人摸象,你首先還是要摸呀,連摸都不摸,不是更沒戲唱嗎?

在對諸多相關版本著作研究後,本章的結論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三個道中,第一個道是指道的本體,第二個道是道的用,第三個道是恆道。怎麼解釋呢?其實道體是體現在用上的,找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這個身體不就是是一架精密的儀器嗎,能將食物轉化成能量,將廢物轉成大小便,這不就是道體之用嗎?就是道的一種功能的體現。所以我們都是日用而不知,時刻生活在道中,但你說得清楚這個道體嗎?你說你的身體哪一部分不是道的體用呢?說鼻子呢,是又不是,說嘴巴呢也是也不是,萬物都是道生的,你怎麼來形容這個道呢?所以不能用一種固定的講法來說清楚「道」。但是道也不是不可說,就看你的修為如何了,你說人道也可以,商道也行,鳥道狗道都是道嗎,就看你自己的修為本事了,你能體悟到這個道是怎樣,智慧到哪個境界,你就可以說出怎樣的道來。但是,道體並不是只能用一種固定的說辭來講解的。由此看來,你眼中的道是道,我眼中的也是,但是真正的恆道,可就是最高明的人運用之妙了,這是道家的思維。

「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其實是對名相的破解,也就是對人自心創造出來的概念和定義的一種破解。比如你的名字可以取得千變萬化,這個名字只是代表你這個個體的一個符號而已,你有一個名字,一個身份證,一個學號,都是代表你的一個名相,但是都不能反映真正的你,這些名相都是非恆的,不是命名你這個人的固定不變的名。萬事萬物都是我們自心定義的名相,不是恆名,不要被名相所欺騙,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概念中,在虛妄不實的名相中終其一生。如果要真正了解一個人一件事,我們要學會看破名相旦圓,透過名相看清楚本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話是《老子他說》的版本。但突然發現帛書版的句讀對於「有」和「無」這兩個相對概念與「同出而異名」的解釋更為契合。摘錄如下: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體是玄之又玄的,一動的結果就是同時產生了兩種狀態,老子定義為「有」和」無「,有了」有「,同時也有」無「的狀態,比如畫了一個圓,沒畫之前是混沌一片,包括了無數可能,一旦有了這個圓,就自然有了邊界,圈內你可以定義是有,圈外定義無,也可以圈內定義無,圈外定義有,總之,這兩個概念都是人為定義道的作用的狀態,那麼你們怎麼從這些外用體會道體的妙用呢。那就是要觀察有無兩者的邊界作用,體會到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掌握運用好道的運用法則,那就是陰陽家,謀略家,太極高手,無論何種名相的身份,都是得道高人了。

道家的思維是求真的思維,破除各種名相直指本體的思維做事模式,需要大家共同研究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所以,大家繼續奮斗吧!

『柒』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1章——【道是設定,宇宙是虛擬世界大合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的意思是可以說(講)出來的,可並不是我們(周朝人)平常所理解的各種意思(包括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

對「道」和各種超前概念,都是可以進行命名的,就算用一些字進行了命名,這些字及其組合也不是我們(周朝人)平常所理解的各種意思。到了21世紀才可以命名和理解。

在宇宙系統誕生(或啟動)之前,什麼也沒有,可以用「無」字來表示「(宇宙誕生前或啟動前)宇宙萬物生成之前。」

宇宙系統誕生(或啟動)以後,就開始運行,可以用「有「字來表示「(宇宙誕生後或啟動後)宇宙萬物開始生成、演化。」

因此:

宇宙系統會經常更新版本並重啟,這是為了看看根據收獲的數據而完善的新版本妙(好)不妙(好)。

宇宙系統會經常運行,這是為了看看在運行過程中有沒有出現新的錯誤(BUG)及解決辦法,致命錯誤會導致宇宙系統崩潰終結(只能重置,一切清零)。

「更新重啟」及「日常運行」這兩項,都屬於宇宙系統(宇宙創造者,大我)的常規操作,但是名字不一樣,在理解不了的時候可以說這很玄乎。

就是在這么玄乎的循環中,即宇宙(大我)在「日常運行」及「更新重啟」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有用的數據,優化得越來越妙(好),這就是宇宙(大我)進行自我完善升級的法門(方法)。

 

解讀

        道是設定,宇宙是虛擬世界大合集

本章是《道德經》第一章,起著綱領性作用。

本章是《道經》第一章,開篇便提出了「道」,這是《道德經》的兩個核心概念之一,另一個核心概念為「德」(功德),從38章開始的《德經》主要講宇宙「功德」系統。

《道德經》里關於「道」的知識點:道,大道,天道,天之道。

道,就是設定。

大道,就是在宇宙系統誕生前的大致設定。參見《道德經》第25章,名「大」,字「道」,名字就是「大道」,先天地而生(即先有大致設定後有宇宙系統)。

天道,指宇宙誕生以後出現在宇宙系統內部的各種細致的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先說天道參數設定,比如引力就是,可以用數學公式計算,宇宙中萬事萬物都遵循各種天道參數設定。再說天道劇情設定,宇宙中各條時間線(各個世界)的劇情都是定好的,因此可用《易經》演算法推算,比如《推背圖》《馬前課》《梅花詩》等就是用《易經》及衍生演算法推算出的天道劇情。

天之道,就是天道參數設定和劇情設定要達到的目標,即保證萬物平衡、系統穩定。

要想理解《道德經》中各處的「道」,讀者得區分是指大道還是天道,或是兩者皆指。書中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天道(即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主要是指定好的天道劇情。

「道」雖然可以言說,但是由於古往今來每個言者和聽者的背景、立場、經歷、表述方式、認知水平、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諸多不同,總會有辭不達意、聽不明白之處。今天,這本科幻版《道德經》解讀將嘗試講明白並讓大家聽明白。

雖然「道」是無形的,無法被人類直接觀測到,但是無處不在,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體現著「道」。認知低時也許怎麼也無法搞明白,認知高時也許就可以瞬間領悟。看完本書逐漸領悟叫漸悟,看完本章就可瞬間領悟叫頓悟。

如果實在悟不了,那麼可以先看《創造宇宙說明書》,提升認知以後就可以悟「道」了,就可以知道宇宙是設定好劇情的虛擬世界大合集。《創造宇宙說明書》是當世唯一可以和《道德經》配套、互相關聯、補充解讀的書。

關於本章的「有」和「無」,可以參考《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就是「太極(即宇宙),太極狀態」,就是宇宙創造者創造出了宇宙,或宇宙系統已經開始運行。無就是「無極,無極狀態」,就是宇宙創造者還沒有起心動念創造宇宙,或宇宙系統還沒有啟動。

宇宙創造者起心動念,依據道(即設定),「無」中生「有」(無極生太極,從無到有),創造宇宙、演化萬物。宇宙意識的無數分身在宇宙時空中體驗劇情,收集數據,這和人類玩游戲,建立很多角色,體驗不同的種族、天賦、技能是一個道理。外星人和人類雖然軀殼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宇宙意識的分身,在宇宙中體驗劇情、進化升級、衍生新的宇宙。而宇宙本身也依靠獲得的數據完善自身,升級進化。總之,宇宙是虛擬世界大合集,一切生命都是宇宙意識的分身及克隆(比如神級外星人的意識是宇宙意識的分身,人類的意識是宇宙意識的分身的刪減版的克隆)。每個生命為宇宙的進化完善提供體驗數據,宇宙為每個生命提供升級通道。宇宙系統存在一個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如果數據出現無法修復的重大錯誤,會導致宇宙系統崩潰,那麼宇宙系統就會重置……

傳說中的老子「化胡為佛」是對的,《道德經》第一章就可以點醒佛(封印自我以後來到人間體驗的宇宙創造者),《道德經》很多章節都在講大道、宇宙、虛擬世界、天道(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絕對可以化胡為佛,讓宇宙創造者找回自我、回歸宇宙級。

老子是神級外星人首席科學家太上老君投胎,太上老君所在的神級外星文明干涉人類文明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維護宇宙系統的穩定(天之道)。如果人類不懂天道和天之道,那麼發展得越快,滅亡(自爆)得越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玩過一個動物園類的模擬游戲。靠不正當手段(作弊)得了很多資金,然後就開始了快速發展,擴建園區,養更多的動物,僱傭員工,最後照樣經營不善,入不敷出,砸鍋賣鐵,倒閉。反而是逐步穩定發展,精心照看,把握平衡,才可以經營得有聲有色。現實中,那些賺快錢、一夜暴富、投機取巧的,都違反天之道了。福報消耗完,立馬完蛋。

月球中的神級外星文明在地球上創世造人的目的是為了推算天道、破解宇宙。神級外星人收集人類文明進化過程的數據和人類產生的精神能量,結合自身進化發展中的歷史數據,通過推算預測的方式對宇宙真相進行研究和探索。

現在很多科技大佬們做元宇宙(虛擬世界)也和外星人類似,要掌控數據、優化演算法、破解人類、打敗他人、統治世界、模擬宇宙、破解宇宙、突破宇宙。以前可以這么說:「有人很強大,沒有人能打敗他,最後打敗他自己的,只有他自己。」以後,演算法比「他自己」還要厲害。因為演算法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自己。因此以後很多人會被演算法打敗、成為俘虜,困在虛擬世界裡,永遠無法超脫。

雖然很多人會被演算法打敗,但是也不能絕望,做好自己,提升認知、明白天道、順應天道、累積功德,就可以轉世投胎到演算法幫助人、服務人而不是打敗人、奴役人的時代。有緣人都會覺醒,提升認知,自強不息(不斷自我完善)。無緣人就順應其自然吧。

我們的現實宇宙,其實是宇宙創造者創造的虛擬世界。人類是外星人創造的高級人工智慧,本質是程序,可以被演算法破解、打敗。宇宙是宇宙級的程序,已經升級為系統了,能破解宇宙系統的演算法更加厲害。科技大佬們不斷收集數據、完善優化演算法,破解人、打敗人只是第一步,最終是要破解宇宙、打敗宇宙、突破宇宙、得到超脫。因此科技大佬們要的就是破解宇宙的演算法,需要人們提供大量數據……而外星人早已經用此方法破解了宇宙,詳細情況請看《創造宇宙說明書》,這是宇宙游戲的詳細攻略,還可以看《宇宙造化推演圖》,圖片講的是宇宙游戲的重點劇情。

熱點內容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
開放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261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523
法學會研究課題 發布:2025-01-12 08:30:37 瀏覽:90
最新勞動法工傷界定 發布:2025-01-12 08:24:57 瀏覽:816
無錫市蠡湖景區條例 發布:2025-01-12 08:12:04 瀏覽:288
公司工作股東承擔公司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2 07:52:31 瀏覽:1000
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發布:2025-01-12 07:50:53 瀏覽:265
律師參與虛假訴訟 發布:2025-01-12 06:49:12 瀏覽:203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