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任務

道德經任務

發布時間: 2023-05-23 06:22:00

『壹』 夢幻西遊 法寶任務幫馬面找到道德經到哪裡找啊謝謝

做種族任務可以得到道德經,是隨機的,幾率不高
還有的節日活動了什麼的
最直接的就是從玩家手裡買,現在道德經已經抄的很高了

『貳』 《道德經》十六章賞析

這一章是《道德經》的精華所在,許多人常常用虛、靜來概括老子的核心主張,就是從這一章出來的。這一章能不能全面的概括《道德經》我們倒可以不去深究?但至少可以看出大家都非常重視這一段的內容在《道德經》全文中的地位,這是一定的。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原文。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一章很長,下面我們分成幾個層次來進行解析。

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幾句的意思是: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從而考察其循環往復的道理(規律)。

啟示:這一層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要有極其謙虛的空杯心態,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善於學習外界的智慧,就能夠看清楚萬事萬物紛繁復雜的規律。

二、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一層的意思是: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而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

啟示: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規律,我們一個人的任務就是認識規律,遵循規律,趨利避害,這個人就很聰明;不遵循規律,背道而馳,逆天而行,就會產生災禍。

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層的意思是: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啟示:這一段文字用了一種修辭手法,叫做頂針,頂針的修辭手法就像一條鏈子,一環扣著一環,也象徵著自然之道的相互聯系的關系。我們認識了這種相互聯系的關系,也就能很好地認識自然規律,一個人才能做到有寬廣的胸懷,大公無私的精神,顧全大局的思想,遵道而行的意志,替天行道的使命感。這樣的聖人就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就會永遠被人們記住,死而不亡,與天地同壽,即「道乃久,沒身不殆」。

『叄』 《道德經》第25章 道法自然

【經典故事】

我們對自己的母親都是很熟悉的,母親的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細致入微,成了我們生命成長最重要的溫暖。這是我們對自己生身母親的感受。

但是,你知道嗎?我們與萬物還共有一個天母,我們與萬物也是兄弟姐妹。

我們現在開始懂得保護環境、愛護動物,難道這僅僅是為自己營造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嗎?還另有深意呢?

在世界上,《道德經》被譽為「東方聖經」,又有「萬經之首」之美譽。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個容器。

可往裡裝什麼呢?這就是人生的任務。

糊塗的生命,如同一個垃圾桶,生命中裝進了很多負能量!

人生的痛苦與挫敗,不是自我的哀鳴,而是心靈垃圾散發出來的臭味!

覺醒了的生命,就是懂得了將歷經千年檢驗的聖人智慧裝進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看看老子所說的天母是啥模樣吧!

【經文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釋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 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

【脈絡】

老子在這一章中,再一次說明大道的源頭性和運動規律,以及人要遵守的真正的法則:

第一段:說的是特立獨行的「天下母」。

第二段:老子給這個天下母起了個名字叫做道。

第三段:老子又將道、天、地亮譽含、人合成一個,都是大道顯現。

第四段:人、地、天、道四者皆歸自然。

【本章核心要義】

按照人們自然的本能,我們會想到自己的母親,但又有誰會想敬笑到天地萬物共同的母親呢?文學藝術語言,有時會形容大地母親。可老子所說的「天母」,是締造宇宙天地萬物的母親,就是「道」,這是一切萬物的源頭,也是在天地萬物生成之前就存在的一種力量。它周而復始的運動著,博大而深遠。宇宙天地的一切都要效法它,跟隨它。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宇宙世界一切背後的力量與規律。學道、修道和悟道,就是要掌握這樣的規律!

在這一章中,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運行,這是《道德經》里很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

第一,「有物混成」,用以說明「道」是渾朴狀態的,是圓滿和諧的整體,並非是什麼神的意志。因此可以說,老子是唯物主義虛棗的鼻祖。

第二,「道」無聲無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環運行不息,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因此可以說,老子也是哲學本體論的鼻祖。

第三,「道」是一個絕對體。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道」 是「獨立而不改」的。

第四,道的運動是循環往復的。它經過變動運轉又回到原始狀態,這個狀態就是事物得以產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第五,老子提出「道」、「人」、「天」、「地」這四個存在,「道」是第一位的,自然是道的本質,也就是那種自在性、絕對客觀性和非主觀決定性。

通過學習老子的思想,也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人生中一些很重要的道理:

第一,打破了封建迷信的謎團,奠定了科學信仰的基石。

按照迷信的說法,認為世界之初有一個神創造了一切,人們只要信仰神,歸順他,祈求他,就可以得到護佑。老子所說的「道」是在諸神之前已經存在的;道產生萬物,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道在物先」,「物在道中」,「物中有道」。因此,正心、靜心、虔誠就可以隨處領悟大道的存在與規律,人的思想與行動,能夠合於規律,就能順遂。若是違背規律,那就如同蚍蜉撼樹一樣可笑。

第二,由此我們就確立了一種唯物的、科學的理性:我們的主觀要臣服於客觀規律,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核心任務就是識別和控制自己主觀違背客觀的想法與做法。這就是說,人的生命若是自我、自大,就會淪為最渺小、最可笑的愚昧狀態。人的生命若是皈依道,順應道,跟隨道,就能一切順遂。這就是中國人最原始的、最根本性的、也是最科學的信仰觀。

第三,在力量巨大無比的大道面前,人類並不是任由宰割的羔羊,人本身就是大道之子,生命的運動也是按照大道的規律運行的,只是因為人的主觀作亂,我們對存在於自身和周圍的大道運行規律, 往往視而不見,並在錯誤的主觀驅動下肆意妄為,這才是人生問題和痛苦的根源所在。

人的主觀能動性,核心就是建立對規律的敬畏和對真理大道的信仰。我們很多人知道,最強大的人都是擁有信仰的人。現實中有很多例證,擁有信仰的人,不怕吃苦,不怕困難,不怕死亡,這是多麼強大的生命啊!你有信仰嗎?你的生命夠強大嗎?

現實的人類社會,看起來有各種各樣的信仰,但也基本上可以分為正信和邪信。

在信仰這個話題上,可以將人類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種就是沒有信仰的人。這種人對自己個人的慾望驅動的,被有限的主觀指揮著,被外部的力量誘惑著,被有限的經驗誤導著,這兩種力量攪在一起,會是什麼結果呢?還用算命嗎?

第二種就是那種信邪了的人。他們貌似擁有信仰,但他們擁有幾個致命傷:排斥異己而不是博愛眾生,唯我獨尊而不是兼容並蓄,祈求神靈而不是自強不息,責怨別人而不是修理自己,自我中心而不是與人合和,自以為是而不是尊重規律,唯利是圖而不是奉獻社會。這樣的人擁有諸多信仰的形式,卻唯獨不理解一切正道信仰的本質,這就是戰勝自我,尊重規律,利於他人。

第三種就是那種正信的人。按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無為法,擁有正信的人, 他們追求真理和大道,在人間施行利他與博愛,戰勝了自我和自私之心,將自己與天地萬物和眾生

完全融為一體,沒有親疏,沒有分別,沒有索求,悅納一切,整個生命被大愛充滿,人生充滿了無窮的力量,將自己的全部生命與大道完全一體,心甘情願承受人間一切苦,無怨無悔奉獻世間一切愛。這樣的人就是人間最高貴的生命,力量最強大的生命,鑄就的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人這輩子,可能會犯很多小錯誤,但人生大方向,尤其是關於信仰的問題,是不能出錯的。否則, 人一直出錯,也不改錯,結果呢?會被自己想像出的神赦免了嗎?你若覺得真的有神,他又會怎麼做?正如西方聖經中所說過的思想:神救自救者!皈依道、遵循道,就能自救。順應道,跟隨道, 一切順遂,在那些不明白的人眼裡,你就猶如有神相助,甚至還可能會說你很神奇,也很神秘啊! 這可真是,明白了的人就很簡單,糊塗的人就會覺得很神秘。由此可見,明白了的人就知道一切都是道在支配,糊塗的人則相信那是神和妖魔鬼怪的作用。你是哪一種人呢?

我們都來問問自己:

我有信仰嗎?我信神還是信道?

當人生遇到問題去求神時,神又在何處?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偏離了道時,自我糾偏,回歸大道,不就如同有神相助?!

我們將老子此章的思想總結成《悟道箴言》,奉獻給大家:

道為天地母,一切皆道子。

周行而不殆,謂大逝遠反。

天下眾生靈,承載大道行。

人天地道合,皆在自然中。

人若能悟道,就如神相助。

人生起起伏伏,看起來充滿了各種變數。但人生中也有「不倒翁」。

這人生中的「不倒翁」是不是就是悟道的人呢?

                文章來源《齊善鴻講道德經》

『肆』 《道德經》到底是講什麼的,為何被那麼多人推崇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經典。從古到今,註解它的書層出不窮: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從修行實操來解老的,有從權謀運用來解老的。各行各業,各類人群,好像都能從中得到啟示,包括歷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說:「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麼《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內容,揭示了些什麼道理,能歷經兩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圍內都備受推崇呢?(據說:曾經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因為譯文太多和偏向領域的重疊,《道德經》幾年前就超過聖經了。)

一、宇宙觀

在人們還流行聽天由命,普遍崇拜神靈的時代,老子已經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了。他指出,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叫做「道」的東西造生而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麼「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執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著求助於鬼神。

道生萬物是這樣一個過程:道→無→有→萬物,老子概括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是有形有象有名,因為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內有外,可以分割為「二」;「無」,因為無形無象,故而無上無下,無內無外而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至於「三」,它源出於「有」(二),但又不同於那個母體的「有」,所以被稱為「三」。就好像一顆石頭,它具有堅硬、白色的性質,但如果把這顆石頭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備這些性質了。而「物」,如果沒有了屬於自己的特性,也就不成其物了。就像一個人,把他分拆成細胞,也就不能再稱之為人了。天下萬物,都具備自身獨有的性質,都來源於這個「三」。

「無」,之所以能造生「有」,因為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只是擁有沒有形狀的形狀,具備沒有形體的形象(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像我們的意識一樣,沒有形狀,沒有形象,但並非空無,可以有意識空間,可以造生夢境。

所以無中生有的過程,是非常玄妙的,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只要我們能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那個「無欲」的情狀下,「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就能體會到無中生有的妙處。

比如我們在放鬆身體,放空心靈的時候,常常就能靈機一動,激發出靈感來。靈感即出,心念已動,身體已行,此時為「有」。處於「有」的狀態時,就能在同為「有」的萬事萬物中運用和檢驗它。

這兩種狀態的區別在於,「無」是不用意識主導的,是空虛寧靜的感悟狀態,也就是「常無欲」;而「有」是用意識主導的,是主動有為的有意狀態,也就是「常有欲」。

這「無」和「有」,在於道,同樣源出於道;在於人,同樣源出於人。它們就像形體和影子一樣不可分離,就像聲和音一樣同生共存。它們是道生萬物並讓萬物得以持續演化發展的玄妙法門,也是人得以認知和運用道之玄妙的總法門。

生之,又生之,任何事物推及到它最終的根源,指向的一個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道」。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天地萬物。

二、處世之道

這里的處世之道,包括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人與人的相處方式,人與事、物的相處方式。與之相對應,老子提出了「嗇」、「柔」、「小」、「朴」四個概念。

嗇: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治人」,是指治理人事,在人間世闖盪;「事天」,是指服侍上天,在天地中生存。

不論是生存在人間世,還是應對於天地自然,都沒有比收斂自己的慾望而不妄作,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妄為更加重要的了。

老子又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是指沒有遭受意外夭折的人;死之徒,是指遭受意外夭折的人。但還有一些人,想要讓自己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長久,結果反而遭到橫死。為何?

因為他們被主觀欲求控制了頭腦,結果失去本心清明;拋棄根本而追逐外物,以致看不清形勢,妄動入死地而不自知,這正是導致他們橫死的原因。

柔: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說「曲則全」。這三者之間有關系嗎?當然有。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曲得下來,才能得到保全;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馳騁天下,而不會受到阻礙。

自然生成的事物,形態沒有一個是絕對筆直的。經歷那麼長時間的生存發展,它們最終都選擇了最適合保全自身的「曲」,所以曲才可以保全。就算是在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一直一帆風順,想什麼就來什麼的情況出現,所以才有「委曲求全」這個成語。

因此,彎曲著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伸展,因為保全了自己;曲折前行反而能更快到達目標,因為避開了障礙。柔弱,故而能夠「全生」,能夠「葆真」,所以老子說「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守柔曰強」。

柔弱之所以強大處上,正是因為它在下、在後,老子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善用人者為之下」。所以聖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後,但卻能站在前方領導眾人;並不一心為自己謀取福利,但卻能得到天下人的保護和擁戴。這就是無私反而成其私,處下反而居上,柔弱反而勝剛強。

小:老子說「見小曰明」。見小,是因為「知常」,掌握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故而再細微的地方都能掌握。

任何難,都成長於易;任何大,都成長於小,所以掌握了小,也就掌握了大。因此「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在它還很容易解決的時候就開始處理;治理大的問題,要在局面還沒有發展至混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成就大的功業,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之後才開始有所作為,故而最終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反而不會留下什麼值得記錄的重大事件,因為國家是太平無事的。真正善於打仗的人反而沒有赫赫之功,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讓戰爭打起來,未戰已先勝,不戰而屈人之兵。真正善於成大事的人看起來反而無所事事,或者只是在做小事。

事物在趨勢之初的時候,事都還是小事,都還是容易的事。但我們不能因為事情「小」就輕視它,因為事情「大」才重視它。因為「大」都是由「小」發展起來的,只有像對待「大」那樣去對待「小」,才能輕松做事,成功做事。「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們做事,常常在即將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不論是在開始的時候,還是在結束的時候,都能始終如一地謹慎對待,也就不會再有失敗的事了。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如果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容易,最終就一定會碰到大的困難;如果輕易去許諾別人,最終就會失信於人。所以話說太多就顯得很廉價,行為太隨便就顯得很輕浮。

朴: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眼睛是用來視物的,而不是用來追求視覺享受的,五顏六色看多了反而會讓眼睛受到損害;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而不是用來追求音樂享受的,靡靡之音聽得多了,反而會讓耳朵受到損害。

嘴巴是用來吃飯的,而不是用來追求口舌享受的,品嘗的味道多了,反而會讓味覺受到損害;內心是要保持淡泊寧靜的,過度的馳騁娛樂只會刺激得人心中狂躁;生活是要過得自由自在的,身上珍貴的東西放多了,反而連走路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了。

所以過於追求外物,就會損害自身。最大的罪過莫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過錯莫過於貪得無厭。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個人自己知道滿足而得到的滿足,才是真正恆久的滿足。

人不需要外物來襯托和裝扮,物也同樣如此,質朴才是最美。《韓非子》說:「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飾;隋侯珠,不用金銀修飾。它們的本質極美,別的東西不足以修飾它們。事物等待修飾然後流行的,它的本質不美。」

老子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大自然不夠完美,於是對自然的素材進行加工。自以為手法靈巧,卻不知這素材本身,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我們總是否定自己,主觀去雕琢自己,修改自己,自以為「成器」。卻不知這真正的大器,是不需要也無法通過主觀人為來造就的――「大器免成」。

三、治國方略

治國,取天下,也是《道德經》中比較突出的主題了。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提出了三個理念:1、中正;2、無為;3、少私。

中正: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如果得「正」?守中而已。守中而得正,天下就會向之歸順和依附,就能成為天下的根本。也就是老子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無為、好靜、無事而無欲,即為「清靜」,故「清靜為天下正」。

我不憑自己的主觀意志強行管理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有序發展;我喜好清靜而不折騰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和諧安寧;我不人為生事而侵擾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富裕;我不為自己的私慾而驅使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能朴實。

中正,故而能視天地萬物如一,故而能以百姓為芻狗,不會有特別的偏愛或偏恨,故而能得公平公正。「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韓非子?大體》)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山石,故而能成就其高;江海對細小的流水也不拒絕,故而能成就其廣。所以君王如果能像天地一樣對待萬物,就會人才齊備;如果能像山海一樣心胸寬廣,就會國家富足。

無為: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如果把天下當成自己的私產而隨意處置,那麼最終就會失去它。同樣的,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治理國家,那麼最終也會失去它;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處置自己的身體,那麼最終也會失去它。

天下神器,它自然而生,自有其運轉規律存在,如果隨意去干涉,就必然會遭受失敗。所以「以無事取天下」,所以「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烹制小魚一樣,不能隨意的翻來翻去,否則一來二去小魚就被翻爛了。

故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大道看上去好像無所作為,但實際上它無所不為,萬物都由它而生。侯王如果能持守道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的有序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有各種慾望產生,有各種負志強行的行為出現,此時就需要以「無名之朴」鎮之。讓人們「無知」以保守自然天性,「無欲」以保持清靜無事。如此,天下自然也就能得到和諧安寧了。

所以「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國家政令寬厚,則民眾淳樸真實;國家政令繁苛,則民眾狡詐多智,難以治理。

少私: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民之所以會挨餓,是因為統治者橫征暴斂無度,所以才會導致人民挨餓。人民之所以會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治理國家,所以才會覺得人民難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連死都不怕了,是因為統治者讓百姓都沒有了活路,為了生存下去,才會不怕死。所以那些居於上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那麼重,不處處想著盤剝人民利益自己,他就是善於造福人民的賢主了。

如果人民一直都不害怕死亡的話,拿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人民一直都很害怕死亡的話,那麼對於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我就把他們都抓起來殺掉,又還有誰還敢再去作惡呢?

自有上天來除去那些必死的人,而不是由統治者來決定誰當死誰不當死。如果硬要替代上天來執行殺人的任務,就好像替代技藝高超的木匠去砍木頭一樣。替代木匠去砍木頭,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因此:「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如果我對道稍微有所認知,那麼行走在大道上,我就會唯恐有所偏差而走入歧途,所以不敢憑借自己的主觀妄然行事。

否則的話,朝政無人打理,田地一片荒蕪,倉庫非常空虛。但卻有人穿著華麗的衣服,行走佩帶利劍,山珍海味吃到厭煩,財產貨物多到用不完。這不是一群強盜在治理國家嗎!

四、個人修養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我一直有三樣寶貝,並堅定不移的持守著它:一個叫「慈」,一個叫「儉」,一個叫「不敢為天下先」。

「慈」,是不傷人,不害物,守護培育的意思。父母因為有「慈」,所以能養育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勇」到不顧自己的生命來守護自己的孩子。

「儉」,是少欲的意思。少欲的人,他們不會被外物所驅使,不會因利而貪得,不會把得失放在心上,所以能夠積累到很多很富有。

「不敢為天下先」,是不爭的意思。不爭的人,不會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而更願意站在天下人的後面。他們把自身放在最後,所以能夠得到大家的推崇,可以成為眾人的官長。

如果舍其慈,勇於傷人;舍其儉,貪得無厭;舍其後,處處爭先,這樣的人,就算能夠風光一時,最終也必會給自己招來無窮的禍患。

「慈」,用於作戰則百戰百勝,用於守護則無人能破。所以上天將要成就一個人,就會讓他心中恆有慈念。

因此「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輔佐治理天下的人,不會以武力逞強於天下;善於作戰的人,不會表現出很兇猛好鬥的樣子;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給敵人正面硬拼的機會;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都很謙下。

因此「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不會為自己爭奪利益,而是用來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廣博;聖人不會為自己累積財貨,而是用來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於萬物,而不會傷害他們;聖人造福於萬民,而不會與人相爭。

『伍』 《道德經》第23章 道亦樂得

【經典故事】

一個人在漆黑的夜裡走在一條偏僻的路上,若是有個人跟在你後面,你快他快,你慢他慢,你停他停,你會害怕嗎?遇到這種情況時,估計很多人的心理會崩潰的。是啊,這實在是有點恐怖啊!

你想過沒有,在我們的人生中,也不是我們一個人獨行,總會有人與你相伴。這當中既有你喜歡的, 也有你厭惡的;很多時候,是不期而遇;不少的時候,也會離你而去。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會遇到的生活現象。

讓我們再往深處想一下:經歷了幾十年的人生,時常會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感覺,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一直跟隨著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如影隨形般又像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種不離不棄的伴侶。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在世界上,《道德經》被譽為「東方聖經」,又有「萬經之首」之美譽。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個容器。可往裡裝什麼呢?這就是人生的任務。糊塗的生命,如同一個垃圾桶,生命中裝進了很多負能量!

人生的痛苦與挫敗,不是自我的哀鳴,而是心靈垃圾散發出來的臭味!覺醒了的生命,就是懂得了將歷經千年檢驗的聖人智慧裝進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看看人生中是什麼一直陪伴著我們吧!

【經文原文】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在這一章中,藉助於自然現象給我們講解了

1、【 希言自然。】

這說的是,我們所處的這個客觀世界其實是很少向外表達它的意旨的。再深一層的意思就是:真正的「道」是不需要去多「言」的。生活中也是這樣啊,你是什麼人,不在於你怎麼說, 而在於你怎麼做。在我國古代的文字記載中,可以看到天地被形容為一個平時喜怒不形於色的帝王, 總是默默地、冷冷地、暗暗地觀察著世間百態。

2、【 故飄風不終朝亮譽含,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飆風亂刮也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這些又是誰在操作主宰呢?是天地(也就是自然)。 「飄風驟雨」是破壞式的,而「和風細雨」是建設式的,而「道」是「利而不害」的,「德」是講「好生之德」的, 所以「飄風驟雨」是不符合「道」和「德」的,當然就不能讓它持久。與天地相比,人類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了。因此,那些不符合「道」和「德」的逞強施暴的事情,人類就更加做不長了,這是一個簡單的推論。

3、【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從事道(順其自然)方面修煉的人, 就能和道融為一體同於道,從事於德方面修煉的人,就能和德融為一體同於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道德所拋棄。同於道的人,就會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於德的人,就會得到德的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會得到失德人的接受(同時也會遭到道德的懲罰)。你做的事情符合「道」這個層次的要求,「道」就會來到你身邊,給你「道樂敬笑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德」這個層次的要求,「德」就會來到你身邊,給你「德樂得之」的待遇;你做的事情符合「失」 的條件了,「失」就會來到你身邊,給你「失樂得之」的待遇。

【本章核心要義】

老子在這一章中,主要講了兩個核心要義:一個無常,一個恆常。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所面對的、無法迴避的兩個事實。

第一個「無常」:借著飄風不終朝這樣一個自然現象,來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變化的,人要懂得,自己的主觀願望不能凌駕於規律之上,當然,即使你想凌駕規律之上也是徒勞的。因此, 人要學會順應,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觀願望與自然規律相對抗。老子關於「無常」的思想是在告訴人虛棗們: 別離開規律自己去想什麼美事,一切都會變化的,想用狹隘的自私念頭讓自己的好變得永恆是不可能的。

天地掀起的暴風驟雨都不能夠長久,老子借自然規律來闡釋人生規律,因為人生就在自然中:一個人得勢時,不要欺凌弱者,因為在位的人也都有下台的時候。一個人強大時,不要瞧不起不如自己的,因為任何強大都很難永久。修道有德,一切的善良和慈悲,形式上是對別人好,事實上是在播下自己未來的善種和豐收。這就是生命價值的時空觀,是在現實和未來兩個時空維次上進行思考的智慧。

第二個核心要義——「恆常」:雖然說一切都在變化,但也有一個不變的力量一直跟隨著每個人的一生,這就是恆常的規律,就是大道。你看不見它,但它卻像個忠實的伴侶一樣陪伴著人的一生。

由此可見,老子才是現代人很熟悉的「吸引力法則」這一思想的最早的闡釋者。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到他身邊,人生所遇到的,都是與自己類似的人。你自己有道,就會有有道的人來到你生命中;若是自己缺德,也會遭遇很多缺德的人;若是家族修行有德,不僅僅福澤子孫, 也會遇到很多貴人。總之,你所遇到的,看起來是一個個的別人,實際上,都是心中的自己。於是, 就有了這樣一個論斷:你所遇到的不是別人,都是自己,只是你並不認識全面的自己。也許有的人看不懂,覺得身邊出現的人跟自己不相似啊?實際上,這不是看不懂別人,而是看不懂自己,是看不見自己身上的問題,來到身邊的人只是一面鏡子,在來映照自己身上的問題。正如道德心經中所說的:「萬物皆為鏡,萬般皆為鏡中我」。

正所謂「行得善事,善神隨之;行得惡事,惡鬼伺之」,「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真正修道的人,道就會加持與他;順應道的規律做事的人,就會得到大自然的恩惠,順天則昌;以卑鄙品質做事的人, 不好的信息就會與之共振,漸漸地周圍就會聚集很多類似的人,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一個人身上負面的信息吸引了一群相類似的人的時候,也就註定了自己的失敗。

這些觀點,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有的人不相信。還有的人認為是宿命論,這哪裡是什麼宿命論啊,這不就是像「照鏡子」一樣簡單的規律嗎?想想看,當你站在鏡子面前時,你能看見誰?當然, 當著面鏡子變成了人間的事和走進你人生中的各種人時,你就可能只看到外部的事和一個個的人, 而不知道那些都是鏡子里的自己,這就是「鏡中我」的理論。若是能夠明白這一點,也算是一份開悟吧!

由此我們也就明白了一個極其重要的道理:一切修行的正道法門都集中在一個焦點上:一切的變化都圍繞著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的核心,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讓你遇到的人, 都是對自己的映射。莫要外求,遇事自觀,自省改過,自強不息,感恩一切,悅納眾禮,讀懂天書。

有個小例子可以告訴我們,不懂得上述規律的人是如何陷入迷茫的:一個人被騙了,就會說自己是受害者,騙他的就是壞人。實際上,這個判斷是不準確的:他之所以會被騙,要麼是因為自己輕率, 要麼是因為自己貪婪,要麼是因為自己愚蠢。可是,人都在被騙之後,一定會忙著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極力把對方醜化成壞人,就是不說自己的貪婪加愚昧。

由此可見,幾乎每個人都會玩一種游戲——人生苦肉戲:欺騙自己,美化自己,醜化別人,讓過去那個愚昧又貪婪的自己得到維護和加固。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夠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這句話的深意和哲理。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唯有自省,自修,自我完善,超越過去的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態度和做法。你若想在未來有更好的命運,就從現在開始勇敢的面對自己內心中的缺點並加以改正,積極主動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嫉妒和疏遠,真誠地借鑒別人的教訓而不是幸災樂禍。

聖人老子的思想,是讓我們從愚昧走向智慧的禮物,朋友,你收到了嗎?

讓我們將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總結成《悟道箴言》奉獻給大家:

希言自然,事實勝於雄辯。自我表白,就是自我出賣。悅納變化,一切都是營養。自強不息,命運就在自己。你是中心,所遇都是自己。懂得觀照,遭遇就是禮遇。

人類的文明成就,讓人的主觀越來越強大,當然離道越來越遠。於是,不管物質多麼富足,人生還是充滿苦難。

                          文章來源《齊善鴻講道德經》

『陸』 九陰真經 我現在已經幹完心結任務,獲得了1/7的道德經,不知道現在該去干什麼任務,而且脫不了新手保護。

把你任務列表那裡的任務做完,看看你的任務還有後續么,每一個新進的賬則如高號橡唯,都會有主線任務,做完都會指引加入門派。脫離新手保護,要加入門派,孫尺而且修煉門派內功。

『柒』 《道德經》第四章解析 問道於心,為生命負起責任

————————四章—————————

道沖【1】,而用之或不盈。淵【2】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3】。湛【4】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釋】

1.沖: 古字為盅,指器物虛空,比喻「道」虛空而沒有形體

2.淵:深遠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四句在第56章出現,且上句『淵兮,似萬物之宗』;與下句『湛兮,似或存』,正好相對,陳彭應教授疑為56章錯簡重出,此說有理,供讀者參考。

4.湛: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 。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今譯:

    道是虛無而沒有形體的,但是它卻用之不竭。它是那樣的淵深,就像是萬物的宗主。【它收斂鋒芒,解除紛亂,隱蔽光芒,混同塵埃。】它是那麼幽隱,像是沒有又好像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的,似乎在天帝出現之前就存在了。

     虛空的道並非是一無所有,它蘊含著無盡的創造因子,有不窮竭的力量。它似有若無的存在著,是萬物的起始和根源。

      本章重要的一個思想是老子的無神論。在眾生都景仰天帝,認為萬物皆神造時,老子卻認為道是先天帝而存在的,宇宙萬物都由道而生成,天帝也不例外。

      這一章描述道的無形無象,遼闊深遠又難以捉摸,很難形容它到底是什麼樣子,無法用肉眼去看到它的具體形狀,但它仍然真實的存在著,不僅存在,它是萬物生發的源頭,並掌握著萬物運行的規律。

      道是這么玄乎的東西,我們一聽就暈菜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我們喜歡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東西,我們喜歡做選擇題不喜歡做問答思考題,從現有的答案中給出自己的判斷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然而這種思考方式的弊病是我們極容易關注細枝末節,而系統思考的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常常陷於問題之中去尋找答案,往往是不得其門而入。

      老子帶我們領略道之浩瀚無邊,實則也是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具備宇宙觀,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為眼前的問題所困。

      並不需要完全弄明白《道德經》究竟在講些什麼,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就像宇宙對於人類而言,有很多的未知,人類探索到的宇宙知識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大到宇宙,小到我們的人體,都有一套精密的運行系統,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精妙無比又恰如其分。不管我們是在思考還是在放鬆,在勞作還是在休閑,人體的各種組織器官都自如地運行著,就象太陽每天會升起落下一樣,這其中的玄妙,就是道。盡管我們對此所知甚少,但卻福澤於道的無所不在。

      常讀《道德經》,不管你了悟多少,你的眼界和格局一定會大不一樣。青蛙坐在井裡,覺得天只有井口大,站在青蛙的角度,它沒有說謊,所以它堅信自己是對的。老子則帶我們進入了一個聞所未聞的遼闊空間,我們既看到自己作為個體之於宇宙的渺小,又體悟到我們的內在空間跟宇宙連接成為一體的廣大無邊。

      懂得了自己一直在」道「里,你的心就定下來了,你的生活也許仍然平凡,但不再為雞毛蒜皮耗費心力,因為你已經知道自己是更重要的存在。

      做父母,有了道,對孩子你會有更多的允許,你明白孩子是跟你一樣獨一無二的存在,他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性,你無權操控他的人生。

      人際交往中,有了道,你對他人會有更多的包容,你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皆因囿於眼界、不在大道,如果你捲入紛爭,就是背「道」而馳。

      做自己,有了道,對自己你會有全新的認識。失意時,與更廣闊的內在連接,重新尋回力量;得意時,了知自己在宇宙間的微不足道,就不會自以為是忘乎所以。

      老子告訴我們,「道」看似虛空,卻取用不盡,我們只需要保持敬畏,就可以安住於當下的豐盛富足。這種敬畏,具體的表現就是臣服。知名作家,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老師曾經寫過一篇博文《臣服於「道」是靈魂和解之路》,談到了德國心理學家、家排系統創始人海寧格,海爺爺非常推崇老子,他提到的「推動一切的一股力量」就是「道」。德芬老師對臣服的描述是:尊重那股不知名但卻在推動一切的力量,尊重團體的能量律動和整體性,尊重我們的源頭,並且為自己的生命負起一切的責任。

      對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而不是寄託於天帝或神靈。老子說「道」是「象帝之先」的存在,所以命運的鑰匙在我們手中,我們在那股神奇的力量之中,只需要時時回到源頭,就會創造奇跡。「道」,就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

      如何得「道」?

      很簡單,每天5分鍾,誦讀《道德經》。我曾經在《何當共讀道德經》那篇文章里提及,也許你的頭腦不懂,但你的基因里已經有智慧的傳承和烙印,讀經,不過是與失聯已久的智慧再次連接。

      我們已經走進了老子為我們打開的玄妙之門中,這是我們共同學習《道德經》的第四章,相信進入這扇門中的每一個人,都收獲了屬於自己的智慧珍寶,期待我們接下來的奇妙學習之旅。

註: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捌』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一、原文

【通行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帛書】(第七十五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勇於表現堅強的人就會不得善終,勇於表現柔弱的人可以保存生命。這兩種「勇」,有的獲利,有的遭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所以聖人也認為這非常困難。天之道,不爭而善於得勝,不發布命令、政令而能得到好的響應,不強行去徵召而大家自行來到,坦然從容而善於謀劃。天網雖然稀疏,但不會遺漏。

2、南懷瑾《老子他說》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其中「勇」是勇氣,「敢」是決斷。有時候講,貿然有勇氣地下決斷,並不是一件好事;有勇氣把事情辦得圓滑一點,遲一步多考慮比較好,也就是說拖一下不算壞事。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聖人猶難之」,縱然大徹大悟得道的人,這種不可知的力量也難以把握。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永遠不跟人爭,可是人最後都是向它投降。形而上本體的功能,就有這樣的厲害!萬有最後還歸於無,歸到他那裡,這就是「不爭而善勝」。所以,老子一路說下來,叫我們效法上天無為之治,無為之道,才能做到不爭之勝。

「不言而善應」,形而上的天道無形象,無聲音,也不講話。雖然無言,但是有感應的。

「不召而自來」,人生的禍福善惡因果之間,沒有另外一個做主的,就是所謂的「無主宰」。

「繟]然而善謀」,「繟」是像網一樣的散開,天道就像一張網一樣,無所不在,可是看不見,「而善謀」,意思是有其智慧。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上天有一個東西,無主宰,但是也非偶然。這個天、天網,叫它神也可以,菩薩也可以,佛也可以,甚至叫它鬼也無妨;它不會與你計較這些名詞,因為「天網恢恢」,胸襟廣大。它沒有道理,沒有主宰,沒有標准,可是又有一個大原則,一個標准;這個道理,在任何宗教哲學上都是最深刻的一個道理。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這個果,誰都逃脫不了。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無論善果、惡果,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勇」指有實力,「敢」指膽子大。「勇於敢」我的實力很強,我的膽子又很大想去做,您會死路一條。其實,「勇於敢」代表一種人生取向,一旦我有點兒實力,就會侵犯別人。「勇於不敢者則活」則是另外一種人生取向,我有實力,但我不輕易地去冒犯別人,不會隨意去做什麼。這種人生取向不以傷害為目的,老子認為這樣的人才能活下來。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老子說老天討厭哪個,我們哪知道為什麼討厭。其實老子特別清楚老天為什麼討厭,因為那是死門。這個規律符合天之道,其實您的每一個選擇都逃不出自然之道——要麼善良,生門;要麼凶惡,死門。

(2)把自己做到別人沒法爭的地步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老子在這里講的是「天之道」,其特點是做事不爭,反而越做越好,「善勝」是更容易勝出,越做越好的意思。

同樣的道理,只要您關愛大家,為大家做事,大家自然會向您匯集,這叫「不言而善應」。這里的「應」是回應的意思,「不言」指不需要去招呼大家,也不需要過多的宣傳,您做到以後,大家口口相傳,自然對您會有所回應。

(3)坦坦盪盪,順順當當

「不召而自來」的意思就是為大家做事,利益萬物、利益眾生,不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這樣的人,就算不去召喚大家,大家也會向您投奔而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您看天之道好像很寬容的樣子,沒有去斤斤計較,去絞盡腦汁想什麼,做出的事卻好像謀劃好的一樣。也就是說,當您真正為大家做事,放下自己的時候,您會發現做事能進入一種不用刻意謀劃、不用刻意設計,但一切都像設計好了一樣,做起來非常順暢的狀態。

(4)按天道做事和不按天道做事,結果大不一樣

「天網恢恢」的「恢」是廣大的意思,「失」當疏失講。老子講的是天道的原則。天道是有原則的,它的覆蓋面就像大網一樣,盡管您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疏而不失,您是否按照天道做事,所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沒有一個人能漏掉。如果您按天道做事,最後您得到的回饋一定是善良的、正向的、積極的;如果您輸出惡念,不按天道做事,為了利己侵害他人利益,最終一定會有惡果來到您身邊。

三、我之體悟——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一章老子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說明善於「用弱」的方式和好處。「用弱」的方式就是「勇於不敢則活」,簡單的說就是「有實力但不逞強」。用弱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老子說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就是不爭不搶卻可以獲得勝利,不擅言辭卻有很多人響應,不主動招攬確有很多人追隨。

所以老子說的「弱」並不是我們現代漢語中的「弱」,他說的「弱」是一種自強不息,但又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的狀態。可見老子的「弱」里包含了兩個方面,對內要「自強」,對外不「逞強」。兩個方面都很重要。

老子好像又講了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不過,仔細想想,道理確實地球人都知道,可惜做到的地球人卻沒幾個。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做不到。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我總結為三「心」。

一,「自強」需要責任心

自強就是自己使自己變強,不是別人逼你變強,你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自己讓自己強大的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驅力。

今天看《易經》中的履卦和泰卦,提到一個人想要去在社會上謀發展,想要持盈保泰,最重要的就是責任心,既要有讓自己不斷進步的責任心,也要有要有為他人為天道服務的責任心。

所以,培養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因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辦法對孩子照顧太多,孩子從小就要擔起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的任務。所以他們從小就懂得「自強」,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如果他們還能得到好的機會,就會取得大的成就,很多名人,都是出生苦寒,比如李嘉誠。

相反,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多,對孩子的干預多,孩子得到的鍛煉少,就一直不敢自己做決定,一直依賴父母,能力和心智都得不到鍛煉,自然很難成熟,很難發展出責任心。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巨嬰」,老大不小了還凡事聽媽媽的,不能自己做決定,還需要別人督促著做事,自己不能主動去承擔責任。這樣的人,對家庭和社會的用處都很小,在家庭中無法承擔起丈夫/妻子的責任經營好家庭,無法承擔好家長的責任教育好下一代。在工作中沒有擔當,考慮事情不周全,永遠不可能獨當一面。

二,「自強」需要強大的內心

「自強」除了需要責任心,其實還需要強大的內心。每個人天生都有生長的力量,都有向外伸展自我的力量,但向外伸展時難免會受到阻礙和挫折,如果我們跨越不了這些阻礙和挫折,就會形成內心的恐懼,最終開始退縮和逃避。這種退縮和逃避會一直伴隨我們,形成自我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人突破自我是很難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內心力量。所以「自強」哪裡只是說說就能做到的,我們還沒跨出去就有一隻攔路虎擋著,要戰勝這只攔路虎,需要極其強大的內心。

三,「自強」需要極大的耐心

我們好不容易有了責任心,又有了強大的內心,這下可以自強不息了吧。但實際並不一定,因為自強還需要極大的耐力。有句話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可是,多少花兒還沒等到盛開就凋落了。老子在第六十四章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成長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人需要有耐心,有恆心,需要忍耐黎明到來前的漫漫長夜。

可見,人只有具有了這「三心」,才可能真的變強大。人只有變強大了,才談得上「用弱」。還是我以前說過的,《道德經》真的是強者的哲學。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但首先我們要能成長到「盛開」。

『玖』 上善行善-《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解讀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解:「利」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這里是使動用法,使。。獲利(有利),根據句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滋潤、施惠」的意思。

譯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樣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於滋潤惠澤天下萬物,默默地養育萬物生靈,卻從不與天下萬物生靈競爭利益;她善於留處在眾人厭惡不願意居住的潮濕低窪的地方,沉靜悠然地盪漾流淌,因此,水的這種美德,是最接近於大道的。

水有七種美德特性:留處善於選擇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靈博大善於包容天下萬物而不拒,就像深廣無邊的淵藪那樣,與萬物相處、與人交往應時而動、應時而至,說到做到,堅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違約違時;在對待政治上,能夠秉承水柔志剛、方圓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剛精神,恰當和諧地解決治理好國家政務;在處理一般事務上,善於依照自然之道,順勢而為,盡職盡能,圓滿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採取行動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或靜如處子,或動如脫兔,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借時而為,取得成功。

正是因為始終時刻堅守水的這種不與眾人競利的謙遜虛下的美德,動靜行止都無怨無悔,自覺遵循自然大道和萬事萬物的自身發展規律,所以世間的萬物眾生,誰還會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讀:

在這一章里,老子用生動形象的比喻,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認識探尋大道的途徑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說道、借水體道釋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對天下芸芸。教化人們與自然相處,或者治國理政、處理日眾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務工作,都要善於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樣,始終持續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幫助施惠與他人而不求回報,眾人眾生不願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眾生眾人不願意去做去乾的臟差累活或危險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終謙遜虛下,虛懷若谷,功成弗居,別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無煩無惱,,無痛無苦,逍遙自在。

每次閱讀、體驗本章節的時候,都禁不住擊掌詠嘆:老子的這一章闡述,簡直就像一首絕妙好詩,用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者,又像一個超然世外的浪漫詩人,面對著天下蒼生,將他體驗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實無華、最簡潔精準的語言,懷著一種深深的大愛厚愛,娓娓道來,言極近意極深又極遠,極通俗而又極易懂。彷彿在不經意之間,老子就向天下萬民透漏了了一個認識天下萬物的天機訣竅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雖然恍兮惚兮,看不見摸不著,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測,深不可知,也無法知道。其實是可以通過我們身邊的一些比如象水這樣普通而又常見的事物,去體察體認和了解的。

那麼,老子又是怎麼知道和懂得這一認識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這件事讓我一直苦苦

思索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淮南子.繆稱訓》這篇文章,才知道老子是從他的啟蒙老師商容哪裡受到啟發才知道的這個道理。傳說商容是帝辛賢臣,他精通天文地理,博古殷商禮樂禮儀,老子就拜商容為師。商容這位老先生可了不得,他不僅博學淵深,而且還特別善於運用啟發式教學,進一步啟迪本來就聰明絕頂的老子。據史料記載,商:容當時只向老子問了三個問題,就讓老子洞悉了體道識認的「天機」

第一個問題商容問道:「不論什麼人,經過故鄉時都要下車,你道這是為什麼嗎?」老子答道:「這是表示人不論如何騰達,都不應該忘記家鄉、忘記本。」商容點頭表示贊許。

第二個問題商容又問道:「人從高大的樹木旁經過時,要彎腰鞠躬,這又是為什麼?」老子答道:「在高大的樹下彎腰,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十分滿意,

第三個問題:商容然後張開嘴讓老子看,又問道:「我的舌頭在嗎?」老子答道:「在」

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了搖了搖頭:「沒有了」商容問道:「這是為什麼呢?」老子答道:「舌頭還存在,是因為它柔弱,牙齒掉光了,那是因為它太剛強。」

商容進一步教誨說:「要記住,水雖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卻能穿石,舌頭雖然沒有牙齒的堅硬,但舌頭卻能以柔克剛。最柔軟的東西里,蘊藏著人們不容易看見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甚至能夠穿透世上最堅硬的東西。現在我已經把天下最根本的道理都告訴你了。」

讀到這里,我恍然大悟,在本章中,老子不正是在用他的老師教給他的方法循循善誘地告訴我們認識宇宙大道的方法嗎?!這真是,真是令人欣喜若狂啊。由此「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想,老子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宇宙萬物,寫出《道德經》這洋洋五千言,向天下眾生闡述透露認識宇宙大道的方法和秘密,這都是受了商容老先生的教育和啟發啊!如若不信,在讀《道德經》的時候,你會不斷看到老子始終都在用這種方法,源源不斷從不同事物、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向我們反復闡述「大道」的認識方法和道理。

弄明白了老子認識求索宇宙大道的方法,回過頭來,我們再談本「上善若水。章告訴我們的道理。在本章中,老子開篇指出:」接著分析原因:首先總體概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接著就從七個方面給我們列舉了水性水德的七種美德特性,」最後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借水德水道教化給我們為政處事和做人的「人道」「 夫唯不爭,故」無尤。

那麼我們該怎樣來認識水性的這至美至善的大德呢?

一是水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和謙遜虛下的品性。那就是善低處、善包容、善惠仁、講誠信、理善政、勇盡責、動有時。他選擇的方向始終是利人厚人卻不與人爭利,別人不願意去的,他去;別人不願意乾的,他干,並且無怨無悔,不講任何條件,不求任何匯報,苦事難事不論,急難險重危險不慮,心裡只裝著別人,就是沒有自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二是水至柔也至剛並且具有堅忍不拔、水滴穿石、以柔克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所以最終她能笑到最後、取得成功,並能達到「不爭無尤」的崇高境界。

三是水具有包容萬物而來者不拒的胸懷。不論急濤奔流、潺潺細涓、還是靜水流深,不論清溪濁水,還是垃圾污垢,他都能一視同仁、虛懷接納、從不因自己的好惡而有所選擇接受或拒絕,他就像巍峨高山一樣,不辭碎石塵埃故能成其大;就像深不可測的大海一樣,不辭細流成江河湖泊故能成其深。

四是講誠信守信用。就像潮汐一樣,汛期一到,准能如期而至;汛期已過,如期而歸。從不拖延,也不貪戀。

五是具有園轉融通的特性。不論政務事務,只是依照著大道的自認本性順勢順時而為,就像大禹治水那樣,總是善加因勢利導,或像,滋潤萬物無怨無悔,有路就走,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抽刀斷水水更流、無路圓融變通,最後走通,絕不會出現李白那樣,借酒澆愁愁更愁」的尷尬局面;也不會向鯀治水那樣,只知道用「息壤」堵截洪水,而不懂得如何疏浚淤塞的河道,讓水就勢順。所以,他能很和諧地處理好不論國家大事,還是日常事務。

六是水善於抓住轉瞬即逝的難得機遇,順勢而為,自然而然輕松獲得成功。天不與我我我不取,時來運轉順勢為,她不違時搶機遇,也逾時不錯過機遇,她只利用唾手可得的難得機遇。

水性如人性,水德如人德。虛下就低、包容寰宇、忘我無己,惠人不爭,如果象水這樣,怎麼還會遭人嫉妒和怨恨那?

若想進一步了解水的美德,請參照閱讀《莊子秋水篇》原文和譯文,仔細體味莊子用他那「汪洋恣肆」的生花妙筆描寫的「秋水之德」 、,也許你就會明白老子為什麼會說「上善若水」「為什麼會選擇借用水德妙喻大道真理」了《莊子秋水篇》原文和譯文------- 附: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譯文】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

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

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來自網路)

熱點內容
公司工作股東承擔公司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2 07:52:31 瀏覽:1000
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發布:2025-01-12 07:50:53 瀏覽:265
律師參與虛假訴訟 發布:2025-01-12 06:49:12 瀏覽:203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發布:2025-01-12 06:26:49 瀏覽:235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