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戒道德經

戒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3-05-23 11:24:28

『壹』 《道德經》法篇第一章(原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七章

餘食贅行  有道不處

(原第24章)返扮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註解】

1、企:踮起腳跟,腳尖著地。

2、跨:越過,闊步而行。

3、自見者不明:自我表現的人,不明智。這里引申為知見障。

4、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人,不彰顯。這里引申為我執。

5、自伐者無功:自我炫耀的人,沒有功。

6、自矜者不長:驕傲的人,不長久。

7、贅形:多餘的形體,因飽食而身上長出多餘的肉。

8、不處:不居於此,不這樣做。

【釋義】

天之道,戒滿,戒盈。企者,跨者,已滿,已盈。無餘力立,無餘力行。法執者,失道不明。我執者,失和又彰德,不長。這些對有道之人來講,自見,自伐,自矜就如身體上多餘的贅肉。因為,為道日損,至漏鬧灶無為,故惡之。

【釋意】

道,戒滿、戒盈、戒急,永遠有餘力,綿綿不絕。法是「因緣法」,隨著時間、空間、事件的變化,都會發生變化,沒有一個法適用於所有。所以,「不自見、不自是、不自彰」。在有道之人看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是身上的肥肉、累贅。有道之人彎轎不求別人贊同,連求贊同的心都沒有。他接納所有合乎「道」的法,不執著於「自我」。所以俗話說「有容乃大」,而「大」正是道的特徵。

『貳』 道德經第九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九章原文及譯文: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譯文:手裡拿滿東西的時候,就無法再拿下更多東西了。

原文: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譯文:刀刃打磨的太鋒利,保持性就會很差。

道家思想中戒「盈、滿、銳、驕…」,只有避免自己達到頂點,才可以使自己不落入下行趨勢當中。而當自己落入下行空間時,也不必恐慌。收縮防禦,到達低點時自然會有轉機出現。

容器的作用是容納昌談,當容器裝滿時,就無法再裝入。這一點就像我們耐棚碰的思想。思想最忌諱的就是固化。當自己覺得已經看盡世界滄桑,洞悉世間一切時,就像容器裝滿了一樣,很難再接納新的知識內容。

『叄』 戒驕戒躁―出自《道德經》26章 靜為躁君

原文:

譯文:

延伸思考與感悟:

一棵大樹能長的參天之高,是因為它在泥土下面有著很深的根基,而人們在建築房屋的時候,首先也都一定要打下牢固的基礎。

做人呢,如果沒有強大的人格魅力,沒有深厚的人脈積累,沒有牢固的事業基礎,想要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治學方面,要將學問做好得有深厚而廣博的學習基礎。針對這一點,蘇軾也講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說的也是重為輕根。

君子不離輜重,表面的意思就是時時刻刻准備著。一方面,時刻准備能消除前進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危機;另一方面,時刻准備著,也能幫助我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我們都知道西方有一句名言: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人們常談論運氣,其實,所謂的運氣或者機遇,都是個人准備與實際的契合,沒有準備,再好的機遇,也不可能給人帶來成功。

在老子看來,不論是天道還是人道,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切都准備好了,時機也到了,自然也就做成了。

大自然肢戚的百花盛開也好,碩果累累也好,都是樹木的准備與天氣變化形成的實際結合的結果,因為成功爛衡是一種自然的結果。

那麼人獲得成功也沒什麼可驕歷歷陵傲的,故而不可居功。天地孕育萬物,何嘗把萬物據為己有?人也一樣,趕上天時、地利、人和,獲得了成功,也不可以把成功看成自己的功勞。

一個人,如果能把榮華富貴視為浮雲,根本就不需要住到深山幽谷中去修身養性。

禪宗有言,做禪不一定去寧靜的山中水邊,只要進入無心境地,就算人在火中也會一身清涼,修道亦是如此。

『肆』 道德經第九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中的“道”可以與“德”聯系起來理解。《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 方法 。我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第九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第九章》

作者:李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第九章》翻譯: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道德經·第九章》注釋:

①持而盈之:持,手執、手棒。此句意為持執盈滿,自滿自驕。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適可而止。

③揣而銳之:把鐵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擊的意思。

④長保:不能長久保存。

⑤咎:過失、災禍。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後,不再身居其位,而應適時退下。"身退"並不是退隱山林,而是不居功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道德經·第九章》解讀: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史於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幾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系,否則便會招致災禍。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

在事情做好之後,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屍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漁家傲》),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伍』 【道德經】第九章:戒極戒盈戒滿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簡釋

追求保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鍛打兵器追求極致的銳利,其鋒刃難保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富貴而驕,自招禍患。事畢功成,內斂低調,這才符合天道啊。

3

重點解析

本章講的是,戒極,戒盈、戒滿,功成謙退的人生觀。很多人看野鎮到這一章,認為就是要放棄追求,壓制慾望,一味謙讓,這是不對的,這是對於章句理解的絕手脊敏對化。

老子講「不如其已」, 前提是在將要和已經盈滿的情況下,要適可而止,防止過了頭。而不是事事、時時適可而止。

《周易•乾卦》的上九爻爻辭:亢龍有悔。就是說在飛龍升天達到極致之後,因為盛極而衰不可避免,無可挽回而產生了悔意。所以為了避免「亢」、「盈」之後所帶來的「衰」,老子說適可而止,不要太過。

但是《乾》卦的其他爻辭,從初九「潛龍勿用」,到九二「見龍在田」,再到九五「飛龍在天」,龍在深淵之中不斷飛升,直至遨遊天宇,乾卦始終要求人要保持一種昂揚向上,自強不息的態勢,在沒有達到極致以前,並不要求人要就此打住。

所以「止」是有條件的,人在低位,一定要努力向上,奮發有為,該爭取的一定要爭取,力求不負此生。人處高位才應該考慮是不是要適可而止,避免物極必反。

老子講「揣而銳之」 是說,鋒利要有個限度,不能為了追求鋒利而一味地鍛打磨刀,就如同是鉛筆,削得太尖一到紙面上就斷了。人也是如此,有銳氣是好事,但是要學會藏銳,而不是時刻鋒芒畢露。

電影《一代宗師》里有一句台詞,刀為什麼有鞘,不是為了殺,而是為了藏。

我們往往喜歡看電影里武功卓絕的孤膽英雄,以一己之力撼動整個武林,然後成就不朽的功業,比如令狐沖,楊過。然而這樣鋒芒畢露的人,在現實世界中真的能一統江湖,得到萬眾景仰嗎,恐怕未必。甚至有的人自恃武功高強,佛擋殺佛,神擋殺神的,得罪的人太多,到最後好漢架不住拳多,人也總有衰老的一天,想求個一生平安恐怕都難。武林高手的江湖地位三分靠打拚,七分靠人情,拳頭硬,也要會做人。

通常高手比武有兩種,一種是以命相搏,講究招招致命,拳拳到肉,一定要把對方打倒,把他的臉摁在地上反復使勁摩擦,事畢再啐上一口,才肯罷休。

還有一種是以武會友。

「張掌門請」

「李掌門請」

……(此處比武省去1000字)

「張掌門,在下甘拜下風」

「承讓,承讓,僥幸得勝,剛才李掌門一招蘇秦背劍,險些就讓在下就起不來了」

「啊哈哈哈哈。走走走,你我到屋裡邊喝邊聊」

後一種才是行走江湖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知道這是蕭峰不是郭靖,但是好有氣勢啊!

大俠郭靖,之所以能領袖群雄,不僅僅是因為武功蓋世,行俠仗義,還因為,他是江南七怪的親弟子,洪七公的徒弟,黃葯師的女婿,與全真教深厚的淵源,現任丐幫幫主黃蓉的老公,然後在天下危難,北方鐵騎隨時入侵南下,武林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之際,歷史把郭靖推到了前台。能力、人品、身世、社會關系、天下大勢,缺一不可。畢枝所以成功與能力之間不是一個簡單的「=」號。人有鋒芒,有銳氣是好事,但還要看準時機,在關鍵的時候展現,而不是時刻自帶主角光環,表現得處處高人一等,好像別人都是戰五渣。《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耿直而不放肆,有光芒而不耀眼。算是對「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的正向解讀吧。

老子講「自遺其咎」, 前提也是人在富貴的時候,不要驕橫。「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窮可以忍,但是你吃40萬一頓的天價菜,而別人只能泡碗老壇酸菜方便麵,連雞蛋都捨不得放一個,那就不能忍了。如果還把40萬的天價菜單發在微博、好友圈,炫耀一番,大肆炒作,這就是火上澆油,沒事找抽了。但是如果一個人很窮又沒什麼社會地位,卻很驕傲,尤其是在面對富人或者高官的時候,不主動示好,愛理不理,甚至還諷刺挖苦富人高官,那人們非但不會嫉恨他,甚至還會評價這個人不趨炎附勢,很有風骨。這就是大眾心理。

在某種程度上,大眾心理也是當下社會所展現出的自然態勢,也要順應。所以老子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是針對富貴的人不要「驕」,要順應社會,順應大眾心理,不要有事沒事炫富,擺出一副驕橫的嘴臉,自找麻煩。「悶聲發大財」,話糙理不糙。

老子講「功成身退」, 前提也是在功成的前提下,才會考慮身退。而這個身退,不是退休、退到幕後、退居二線,而是心態上的退,謙虛退讓。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從卦辭到爻辭都是好話,吉利詞的,只有「謙」卦。謙虛,不居功自傲,歷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人所推崇。

但在事還沒有做成的情況下,當需要你挺身而出的時候,你卻往後退了,這就不是謙虛了,往往是沒有擔當的表現。 所以,身退也是要講時機的,功成之後的身退是天道,做事之中的身退是秒慫。

以上種種,其實都隱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老子認為事物達到強的頂峰、盛的極致時,也就是向下衰落的轉折點。天下的事物,勢極必反,好比月之將缺必極盈,燈之將滅必熾明,花之將謝必盛開,這些都是物勢的自然。

老子觀天地之道進而將思考延伸到為人之道,認為追求人生的盈滿,財富的極致,往往也走向了盛極而衰的命運,因此提出要戒極,戒盈、戒滿,要適可而止,控制自己的物慾,將對於外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而不是貪得無厭的不停索取。只要不盈滿,就不會走向事物發展的對立面,這樣才能時時保持生機,而不會走向衰敗。

然而,人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對於慾望的控制,絕大多數人都未必能做得很好,對外物的獲取有所盡頭,而人的慾望沒有窮盡,人彷彿一直處在「飢餓」的狀態之下,即是衣食無憂了,金玉滿堂了,但也需要不斷佔有、不斷索取,才能感到片刻的滿足和安全。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 人生就像鍾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痛苦,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就無聊。

如何擺脫無聊與痛苦之間的來回搖擺?

歡迎大家加入「面對面誦讀道德經」微信群,我們會經常在一起分享《道德經》的學、知、用、行,此外還會定期組織線下活動,面對面分享心得體會。修行的道路是艱苦的,孤獨的,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互扶持,互相激勵,何樂而不為呢?

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光之魔法世界」微信公眾平台(搜索賬號:juliamagic)。

『陸』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宜戒輕躁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譯文:

穩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有道的人終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軍隊行軍離不開輜重一樣。即使有奢華的享受,他也漠然處之,從不沉溺其中。為什麼缺乎有萬乘之車的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喪失主宰。

我的解讀:

本章講了道家的一個重要觀點,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憂越的物質條件乃至天下國家都重要。帝王以身輕天下,恣情縱欲,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從治身之道過渡到治國之道,謹慎地分析了重與輕,靜與躁的關系,闡明了治國者應該以名為國家之根,以德為治國之本的道理。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認為重是輕的根本,輕是由重決定的,如果只注重輕而忽視重就會失去根本。正是因為有了重,輕才得以存在和維系。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地球上沒有重力,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呢?我們將不能站穩腳跟,不能飲食,生命也無法延續下去,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在分析動和靜這一對矛盾關系時,老子認為,靜是根本,動是由靜決定的。老子所說的輕,可以解釋為輕浮,而動可以解釋為躁動不安。輕浮和躁動不安均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來的不良行為,是上天因人們不順應自然大道而降下的禍患,必然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對此,如何合道而行呢?老子說:「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老子在這里用了隱喻的手法,意思是聖人雖然天天都在行事,卻從來不輕舉妄動,而是謹慎考慮後再行動,絕不會表現出滑扮滲輕率焦躁的樣子,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是因為他們順應了天道,並沒有隨心所欲,胡作非為,也就是說,他們能夠超然地面信脊對安逸的環境,而不是沉溺於其中。如何才能像聖人那樣合於道呢?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靜制動,保持內心平靜,無私無欲,心中不可留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這樣才能進入道境。俗話說:「心裡無閑事,不怕鬼敲門。」只要平時行得正,坐得直,自然能夠泰然處之,各種雜念也就隨之消失。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認為,身為一國之君,只有做到持重守靜,才能剋制輕浮焦躁的弱點。歷史上行為不合於大道的昏庸無道之君,沒有一個不遭到後人唾罵和摒棄的。

老子主張的道法自然就是歸根,復性就是道法自然。什麼是根呢?對於樹來講,根是不言而喻的,以重為根。那麼對於人來說呢?心靜是根。人心是躁動的,我們現在正生活在一個躁動浮華的世界,人人都顯得是腳步匆匆,神色焦慮。從擠公交鑽地鐵時的人潮洶洶,到開車疾駛,一遇前面有車輛,就不停地鳴著喇叭,催著別人給讓路,都體現了現代人的一個最致命的弱點:躁動!

所以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好好思索人生,才有清晰的方向;心浮氣躁就會讓人迷失了方向,事情就沒有好結果。

『柒』 《老子道德經 ·德經四十四篇》解析

《老子道德經 德經四十四》淺解

老子道德經 河上公注里說到~名成而身退。

老子原文是~名與身孰親?

河上公註解道:名遂則身退。

出自《德經 立戒四十四章》。

(網圖侵刪)

這個意思就是說~道德經里說:名與身體誰重要?是有名重要,還是保全身體重要?

河上公給的註解是~名遂則身退。什麼意思?就是一個人成就了事業,名氣有了,則立刻應該功成而身退,這是最好的保全之法。

河上公是誰,據說是老子的化身,也可能是一位精通老子道德經的老者或者隱士。他以精通老子道德經而著稱於世。有《老子道德經~河上公注》傳世。

(河上公像)

後面一句老子的原話是~財與貨孰多。

河上公的註解是:財多則害身也。

這里說的是什麼?其實就是說:財產和貨物哪個多好一點?

河上公認為~追求財產多了會對自己不利。想想也是歷史上有多少人都是死於貪婪求財呢?

老子又說~得與無孰病?

河上公註解是:好得利則病於行也。

想得到利益則行動上受到約束。

老子的原文意思是~得與失,哪一個重要呢?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上面這一段話,是老子要我們看通人生的道理。世界上的人,就是為了名與利。一個人又得名,又得利,那不要忙的要命啊,那一忙可能就會生病。

老子的認識是~身與貨、身與名,兩個互相為用,得與失兩個也是互相為用。相輔相成,而不是獨立存在的。

後面老子又說~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你對一樣東西愛得發瘋了,最後你所愛的丟得更多,就是「愛別離苦」。為了某一樣東西花費了好多,那麼失去的時候也就會丟的更多。這是多麼有哲理的話啊,充滿了哲學襲伏的辯思。

河上公註解是~生多藏於府庫死多藏於丘,墓生有功劫之憂。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活著的時候把錢放在府邸,死後藏於墓地。墓地里有錢,死後可能會有盜墓賊光顧,侵擾。

多藏必厚亡」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人過多的收藏某個東西,他死了之後肯定遺留了很多東西下來。

河上公的註解是~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所愛者少所費者多,故言大費。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過度愛美色會耗費精神,過度愛財,碰到禍患會丟失很多財,只能有一部分保護住,所以說叫大費,費就是損耗的意思。

(孔子見老子圖,網圖侵刪)

老子的話都是充滿哲學語境的。

後面老子說了一句話~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此老子教我們了解一個人生的道理,人生什麼才是福氣。「知足不辱」,福氣只有一個自我的標准,自我的滿足,以我的滿足才是真正的福氣。

所以說,知足者常樂,就是知道止的人會很快樂。而貪得無厭的人沒有好的下場。歷史上和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和珅像)

歷史上,和珅最後身死,其實就是不知道進退,不知足導致的結局。如果他及時的激流勇退,可能不至於被殺。

類似的還有魏忠賢,劉謹的事情,拍蘆攜都是一樣道理,過於貪婪,不知進退,所以身死。所以老子說~知足的人不會受到恥辱。

下面說到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處時,要曉得剎車止步,不然就有危險。因為什麼?高處不勝寒。居高思危,就是這個道理。

人生的歷程就是這樣,要在恰到好處時知止。

所以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這句話意味無窮,所以知止才不會有危險。

老子的話是多麼有哲學嘩神道理啊,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

本篇實際上是對老子德經四十四章的略解,還有河上公的解析一起說了一下,謝謝大家。

參考了一些資料,表示感謝。

『捌』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8)戒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玖』 道教的主要戒律有哪些

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宮大戒規;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戒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葯、說百病等等。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產生的時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師認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傷。想爾九戒成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為八戒。五戒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現災異;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戒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為五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五戒失一則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稱「九真妙戒」,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親口宣說,佩奉者升人九天,輕慢者墮入九地。《道法會元》卷二0稱,「九真戒者,宣告亡靈,奉戒專心,克臻妙道。」據《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稱,此戒內容為: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八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謂: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策,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趨輪回,直上丹天。
(4)初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介等。《初真戒說》里就制定初真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讓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①初真五戒: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人俗的樞紐,每人道者,必須牢牢領會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這五戒是持身之本,護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為對照,就能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後來發展成「八戒」。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匠戒之外加:六、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飛不得耽著,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雜念,許受虛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入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這十戒,托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切苦腦。「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競向慕之、歸之。
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迴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後面,還加上了女真九戒,作為道姑信女修持之戒,九戒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曰,惜諸物命,慈愍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僕;九曰,不得竊取人物。
道教經書上講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極大戒:中極戒是元始天王授給太上高聖道君,以傳太微天帝及太極高仙。此戒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戒」。中極戒的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篆,無所不包,可謂道教最為詳細的戒律之一。但中極戒中有的內容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則應區別對待。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授中極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壇圓滿的最後一個大戒。三壇圓滿即為全真傳戒時以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三戒為主的三壇傳授方式。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總稱為「三壇圓滿天仙大戒」道書上講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經師。
(7)齋日: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范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①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里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凈心感,化世人。
⑥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准,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⑦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製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歷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里還以傳統定製齋日為主。

道教主要儀范

(1)早晚功課:
早晚功課是全國現有兩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課。早晚課約起於南北朝以後。住觀道士每日卯酉二時上殿作課,誦念香贊、開經偈、凈心咒、凈口咒、凈身咒以及《清靜經》、《玉皇心印妙經》等經,唱贊禮拜,一是修真養性,二是祈禱崇拜,三是堅定道心,四是為了體現宮觀道風的管理。早晚功課現在各常住都按傳統定製早晚上殿。
(2)全真傳戒:
傳戒,又稱開期傳戒。指從開壇傳戒到傳戒圓滿的整個過程。道士出家,初人道觀者為道童,在於孫廟拜師學經,等到了十方叢林開壇傳戒之時,子孫廟的師父便薦其赴叢林受戒。
道教全真傳戒,是從金元全真教出現以後,長春真人邱處機遂根據道教已有的戒律,訂立了道教全真傳戒儀范。清順治年間,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方丈又創全真叢林,在北京白雲觀首次公開設壇傳戒。他承襲全真派戒法科儀,講說《初真戒》、《中級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壇圓滿大戒」。王常月說:「學道不持戒,無緣登真籙。」傳戒時,戒壇一般分為三期進行。傳戒由十方叢林的方丈負責,稱為「傳戒律師」,又謂傳戒本師。
傳戒期間經過「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號,傳戒圓滿後,編人《登真籙》。獲得戒名後,自願遵守戒律不犯規戒,經審查合格,發給「戒牒」,以為憑據。
(3)正一授籙。「籙」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功法術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籙,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才能得到神靈護佑,反之齋醮章詞無效。
道士受籙之後,籙牒中拔付受篆者有護身將帥,協助受籙者在主持齋醮時,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未受籙受職,就無權遣神役鬼。
「受籙」的意義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人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始登真。」
道士受籙後,頒發給職券牒文,以證其所得之法職,名所錄之神界,以通達神靈。簡稱為「職牒」。

『拾』 道教的戒律!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

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污漫靜壇」等。

《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之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師道之戒律。

(10)戒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教禁忌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無論參訪道門,或是旅遊觀光,均應注意道門禮儀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將對一些道門禁忌略作介紹。

道教的宗教活動,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庄嚴。因此,圍繞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壇場禁忌,總的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

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吊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

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

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凈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凈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

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

道士要上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干凈,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

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醮壇所用之燈,須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

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除此之外,食過之物、冬瓜、蕃石榴、芭樂、李子、單碗菜也都不能用於祭神。

燒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種信仰行為。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為准;忌用右手捻香,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嚙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門內部具有濃郁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等等。

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禁絕葷辛;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凈而已。

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禮儀,而要用「拱手」禮儀。拱手就是兩手抱拳。二是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

三是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有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台、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他習俗。

四是叩首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主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門問禁,入鄉隨俗,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庄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形儀,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

特別是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必須吃素,因此,在香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帶放葷菜。以上所談的禁忌,雖然並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內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

熱點內容
律師參與虛假訴訟 發布:2025-01-12 06:49:12 瀏覽:203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發布:2025-01-12 06:26:49 瀏覽:235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