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從法治角度評析政府重賞招商

從法治角度評析政府重賞招商

發布時間: 2023-05-23 12:47:54

Ⅰ 怎樣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十 八 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 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 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 府和服務型政 府。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國家治理體 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體工程。
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依據
上世紀50年代,適應計劃經濟體制運行的需要,我們按照全能政 府的理念設定政府職能並構建 政府體 系。這個時期的政府負責對全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進行全面的計劃安排、監督實施,對全社會的物資交換與流通進行嚴格的價格管控和行政管控,對計劃體 制內所有成員的薪金、收入作嚴格的制度性安排,對全社會所需要的安保、教育、醫療、勞保等公共性服務進行統一的計劃配置等等。這是主要依靠行政方式進行社會管理的政府。改革開放過程中,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伴隨我國法治化進程,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改變,主要表現為政府行政管控的領域、空間被壓縮,政府職權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法規約束。但是,傳統的全能政府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支配著政府管理理念,使得政府管理行為在許多方面與市場經濟體制運行的要求相沖突。這種情況既影響政 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公正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市場經濟體 制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十 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 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從市場與政府關系的角度,對政 府職能的全新定位。要搞好市場經濟,就要正確界定政府職能,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承認、確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那麼政蟹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應當是輔助性的。相對於市場而言,政府在人們的經濟活動與交往中的職能應當是服務性的。這應當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根據。
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內涵
第一,服務型政府不是不管事、不作為政府,而是要給市場經濟體制良好運行提供積極的服務和保障。市場不是萬能的,也有配置資源失靈的風險,所以政府有為市場提供宏觀調控服務的職能。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施宏觀調控需要健全宏觀調控體 系,其中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配合以產業政策、價格政策的適當運用,並力求在運用這些調控手段時增強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同時,政 府應積極促成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的形成,努力推動國轎並際經濟治理結構完善,為國內經濟運行提供良好外部環境條件。
服務型政 府要給市場經濟運行提供監管服務。政 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對占據市場份額過大的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生產銷 售假冒偽劣產品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破壞環境行為等嚴格依法查禁和懲處。
服務型政 府要給市場活動主體提供各種公共性服務。在中 央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職能的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政府要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主要包括安保、教育、衛生、文化、社保等事項。政府有義務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 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公共服務包括加大政府購 買公共服務力度、推廣購 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託的方式向社會購 買。
第二,服務型政 府不是總攬一切的全能政府,而是要以簡政放權為原則,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服務型政府要全面正確地履行職能,就要尊重市場配置肆州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淡化自身傳統上的投資主體角色,確立企業投資裂帆蔽主體地位。政府可以通過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一般的投資項目決策,應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定。政府需要行使審批職權的是那些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的投資項目。現實中仍然存在行政審批事項過多、政府行政審批權過大的弊端,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凡屬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政府審批。凡屬必須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以提高審批效率為著力點,規范審批活動。
服務型政府要全面正確地履行職能,就要遏制泛行政化趨勢,使政府的事務歸政府,社會的事務歸社會。事業單位與政府職能部門身份混淆不清,是影響政府正確履職、提供良好社會服務的重要原因。需要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
第三,服務型政府不是組織雜亂、力量軟散政府,而是要優化自身組織結構,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政府要給市場和社會提供有效、讓服務主體滿意的服務,就要大力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是這種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要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監督的原則,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政府各個部門要明確職責、理順關系,同時要統籌理順政府部門與黨群機構的關系。根據精簡機構、提高效率的原則,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政府機構改革還包括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對行政區劃設置做科學研究、充分論證,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 制改革。還要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
服務型政府是依法為市場為社會服務的法治政府
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政府真正履行服務職能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要努力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要樹立依法辦事意識。執行法律是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員的首要職責。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識的主要渠道是學法。要完善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學法制度、行政工作人員和執法人員法律培訓制度、任職晉升人員法律知識考試和考核制度等,促進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律意識培育。
第二,要加強制度建設。要重點加強有關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強法規的科學化、民 主化、程序化,確保法規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謹防單方面體現部門意志,謹防小范圍體現專家意見;還要健全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強化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
第三,要堅持科學決策。各級政 府及其行政部門要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規則,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還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加強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對違反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
第四,要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危害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的違法案件,維護公共利益和經濟社會秩序。地方各級政府要排除地方保護主義,杜絕選擇性執法;排除人情干擾,杜絕不公正執法;排除權力意識,杜絕粗暴執法。各級政府要著力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第五,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政務公開首先是信息公開。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要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包括辦事公開。所有面向社會服務的政 府部門、政 府下屬的事業單位、由政 府購 買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都要依法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確保政府提供的服務公正。
第六,要強化行政監督和問責。上級行政機關要切實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及時糾正違法或者不當行政行為。審計部門、監察部門要全面履行法定職責,加強財政、預算、投資審計和各種專項審計,加強對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的監察和問責,嚴肅追究違法違紀人員的責任,促進行政機關廉政勤政建設。

參考文獻:光 明日 報《怎樣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Ⅱ 解答:談談你對法治政府的理解

法治政府應是政府從決策到執行那個及監督的整個過程都納入法制化軌道,權利與責任緊密相聯,集陽光政府,有限政府,誠信政府,責任政府於一身,並用法律加以固定即為法制政府。關鍵是要推進政府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據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含義
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權力主體和管理者,政府部門極易主觀行事,而多年來又沒有形成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度約束。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調整對政府行為的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允許的一律視為不允許。與此同時,要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嚴格約束政府行為。 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編輯本段四項制度
(一)重大決策聽證制度方面:決策機關應當聽證而未聽證的,無正當理由不採納合理意見和建議的,未答復聽證申請,造成不良影響;聽證機關在公告聽證事項、遴選聽證代表、主持聽證會議、撰寫聽證報告和辦理聽證事項的過程中,違反有關規定,造成不良影響,或者聽證報告嚴重失實的;決策機關或決策發言人不出席或不派員出席聽證會,或者在聽證會上作不實陳述,以及提供虛假信息或虛假、錯誤資料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就要啟動問責。 (二)重要事項公示制度方面:縣級以上行政機關,對於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事項,涉及公共利益、群眾切身利益以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事項,公務員錄用、職稱評定、重要的評優評先、表彰、獎勵等事項,在實施前是否向社會進行公示,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並充分採納合理部分。如果該公示未公示,或公示內容虛假,或不採納群眾合理意見和建議的,應追究相關領導責任。 (三)重點工作通報制度方面: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進展情況及成效,重點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向社會公布的服務承諾事項和落實情況,公眾關注以及其他應當向群眾通報的重要事項等。其中,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進展情況及其成效、重點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政府部門服務承諾事項的落實情況等,要求每季度通報1次,公眾關注以及其他應當向群眾通報的重要事項,要適時進行通報,重大突發事件要及時進行通報。對應當通報或按時通報但沒有通報的,或通報情況失實、信息錯誤造成不良影響等情形,要進行問責。 (四)政務信息查詢制度方面:縣級以上行政機關,要通過「96128」政務信息電話專線、政府網站、各級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檔案館和公共圖書館等場所設立的政務信息公告欄和電子信息屏等設施、信函和來訪等方式,為公眾查詢政務信息提供服務。縣(區)政府和市、縣(區)政府職能部門要按照「首問責任制」和「限時辦結制」的要求,認真辦理和解答公眾查詢事項。對不履行主動公開義務的,不積極開展政務信息查詢服務工作的,不提供或不及時更新政務信息目錄的,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隱瞞或者不提供應當公開的政務信息的,公開屬於不予公開范圍的政務信息的,有償或變相有償的方式提供本機關已經決定予以公開的政務信息的,故意提供虛假政務信息的,在提供政務信息時,違反有關規定收取費用等情形,應當進行問責

Ⅲ 從法治角度評析政府重賞招商行為

招商是很多地方,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招商行為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招商的決策、程序、形式、手段等環節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招商有關民生,涉及部門多。招商決策是想當然的拍桌子決定還是經過深入調研;出台政策法規是否經人大審議;優惠政策是否和現行法律法規有沖突;涉及的征地、資金、建設、宣傳等涉及的各種問題......這些才是關鍵。只有處理好這些才是正確的決策,惠及民生的招商;否則只是禍國殃民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Ⅳ 請你從建設法治政府的角度說說「法治政府建設是主戰場」的原因

制定實施綱要,確保到電零電零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e米惠da多e量量少aa米電米受米惠米聯少多少a米量米惠米聯米受米f曉受曉曉曉曉米受曉受曉電曉多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的小康,同時也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小康。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確立為到電零電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明確了這一目標要求。未來多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家快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時期。沒有法治政府的基本建成,就難以保障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家幸福、更有尊嚴。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對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法治是改革發展的可靠保障,厲行法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破解改革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家快建設法治政府,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更家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依法治理經濟,依法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和問題,避免埋釘子、留尾巴,使國家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近些年來,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成效顯著。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法治政府建設在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在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和嚴格公正實施法律法規等方面亟待家強。建設法治政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具有示範性和帶動性的關鍵環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迫切要求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具體化、措施系統化,家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Ⅳ 思品請從法制角度談談我國為什麼要加強法制政府建設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點內容。各級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規章的主體,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必須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並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如推進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建立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化解行政爭議等,有很強的針對性,對建設法治政府十分重要。

Ⅵ 怎樣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政府真正履行服務職能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要努力做到以下要求:
第一,要樹立依法辦事意識。執行法律是政府及其所有工作人員的首要職責。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識的主要渠道是學法。要完善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學法制度、行政工作人員和執法人員法律培訓制度、任職晉升人員法律知識考試和考核制度等,促進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律意識培育。
第二,要加強制度建設。要重點加強有關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強法規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確保法規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謹防單方面體現部門意志,謹防小范圍體現專家意見;還要健全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強化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
第三,要堅持科學決策。各級政府及其行政部門要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規則,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序。還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加強重大決策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對違反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嚴格追究責任。
第四,要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各級行政機關要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危害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方面的違法案件,維護公共利益和經濟社會秩序。地方各級政府要排除地方保護主義,杜絕選擇性執法;排除人情干擾,杜絕不公正執法;排除權力意識,杜絕粗暴執法。各級政府要著力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狠抓執法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素質。
2013-12-08 03:16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有話說
第五,要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政務公開首先是信息公開。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要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政務公開包括辦事公開。所有面向社會服務的政府部門、政府下屬的事業單位、由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都要依法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確保政府提供的服務公正。
第六,要強化行政監督和問責。上級行政機關要切實加強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及時糾正違法或者不當行政行為。審計部門、監察部門要全面履行法定職責,加強財政、預算、投資審計和各種專項審計,加強對行政不作為、失職瀆職、違法行政等行為的監察和問責,嚴肅追究違法違紀人員的責任,促進行政機關廉政勤政建設。

Ⅶ 全面依法治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探討市場經濟與依法治國的問題,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領會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實質,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保證我國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就是經濟法制化的過程。只有建立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才能使市場主體、市場行為、市場秩序規范化。沒有法治,不依法治國,不僅國家不能長治久安,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健康發展。依法治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這是因為:
首先,市場經濟是一種規則經濟,它比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更需要法律規則。其主要表現為,第一,市場經濟與社會分工緊密相聯,其經濟活動是以商品交換而進行的,為了保證商品交換有序進行,必須有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作保障。第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經濟利益的交叉與沖突將成為現實,為了保護不同利益主體的正當利益,清除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各種障礙,也必須依靠法律規則的作用。第三,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是統一的市場與統一的經濟活動,與之相適應的是要求其基本行為准則的統一,使所有的市場主體按照統一的市場准則在公正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沒有統一的市場准則,就沒有公平的市場環境,就不可能有平等的市場競爭,而平等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統一的市場准則就沒有市場經濟。
總之,市場經濟對法治的要求是由市場經濟自身的性質決定的。沒有完備的法制,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
其次,法治與市場經濟是雙向互動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法律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適應於總的經濟狀況。但法律對經濟狀況和經濟關系絕不是機械被動反映,法律在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又與經濟相互影響並對經濟狀況發生積極反作用。實行市場經濟,政府不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市場主體有廣泛的經營自主權。但市場本身又會帶來無序化,為了防止市場秩序的混亂,國家必須加強對經濟的宏觀管理。這種管理既有經濟手段,更有法律手段,完善的法律體系能避免市場經濟帶來的負作用,使市場經濟沿健康的軌道發展。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取向是追求社會的公正與平等,而對市場的趨利性不予引導就會偏離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因此在中國必須強調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強調市場經濟必須在社會主義法制軌道上運行。只有實行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才能通過法制的渠道,合理積極地利用市場經濟的各種合理因素,限制與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相悖的消極因素,使市場的趨利性有利於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離不開龐大復雜的社會主義系統,各個社會系統因果互動,相互制約和影響,而法治則是這一社會系統的曾.控制器,通過實行依法治國理順各方面關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同志在辯證地分析了法制與經濟的相互關系時,提出「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的偉大思想。只有法制完備了,經濟才會搞好,社會才會發展和前進。
最後,世界經濟的實踐證明,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有比較完備的法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統一市場的形成,世界各國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都日益超出一國范圍,走向國際化。世界各民族之間經濟上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逐步取代了原來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的狀態。我國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走向國際市場,就一定要學會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為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由於各國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各異,雖然經濟交往日益頻繁,互相依賴和互相合作也日益緊密,但相互競爭也不斷加強,有關當事國或當事人的利害得失也常有矛盾沖突,彼此之間的經濟關系需要按照國際慣例和國與國之間約定的規則辦事,需要藉助於統一的法則加以指導、調整和約束。因此,依法治國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依法治國是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需要
改革呼喚法治,法治貫穿改革,法治與改革同步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從我國改革的實踐來看,經濟體制改革是對人們利益關系的重構,政治體制改革將調整人們權利義務關系,不管是利益關系的重構,還是權利義務關系的調整,都需要法治作保障。社會主義法治集中體現了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權威性的特殊地位,它能使在改革深化過程中,各階層群體的利益得到正確處理與協調。法治對改革的作用具體表現為:首先,法治為改革制定統一章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改革應按照總體設計,在總結試點借鑒他國經驗基礎上,將具體的改革措施和步驟用法律形式明確加以規定,然後依法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離開法治的改革就難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造成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其次,法治為鞏固和保障改革取得的成果提供有效手段。在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需要及時把一些成熟的經驗上升為法律規定。這樣一方面可以消除人們怕變的思想顧慮;另一方面又可以為深化改革提供依據,促進改革向縱深發展。最後,法治為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改革也是一場革命,它不可能不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要排除各方干擾,必須運用法律這個有力武器。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新階段的一個重大特點,是要大力使體制和政策制度化和法律化,也就是由過去的依靠行政手段轉向依靠法律手段來引導和調控,從而推進和保障我國的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所有制結構、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以及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對外貿易新體制等等。上述新機制或新體制的建立與完善離不開完備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只有完備市場經濟法制,使市場經濟關系、經濟運行和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有效運行。因此,法制建設必須與經濟建設同步進行,法治必須貫穿於改革的全過程,我們應當把實行依法治國放在與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並重的高度來認識。
三、依法治國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障
社會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整個社會系統的協調進步。社會歷史發展的事實表明,沒有法制,不依法治國,就不可能有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社會生產力也不可能高速持續增長。現代政治學認為,一切政治組織和國家機關,只有將權力納人法治軌道,把它置於大多數人的共同制約下,並在實踐中形成一整套法律制度,實現依法治國,才能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
鄧小平同志極為重視法治對社會穩定的作用,他認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為重要。這些方面制度好可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鄧小平還指出:「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律。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實現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社會長期穩定。穩定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穩定、人心穩定等。穩定和發展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兩大最高利益。
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穩定與發展雙重目標的最佳方略。這是因為:首先,法治是現代國家社會穩定的保證。社會穩定是指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等社會要素處於協調平穩狀態,不出現根本破壞性變化,追求社會穩定就是使社會處於有序狀態。而法治則是引導社會按照法律規定,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活動,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法治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緩和、協調、化解和預防社會矛盾與沖突,為建立和維護一定社會秩序服務。其次,法治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制度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項重要工作是建立健全我國的法律制度。當前,我們要抓緊制定與健全發展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使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獲得可靠保障。最後,法治是將社會穩定與發展統一起來的有效手段。社會關系的調整可分為個別性調整和規范性調整兩大類。所謂個別性調整是指針對某一具體情況,確定一個具體的標准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整的方式。其特點是有助於對具體情況作出恰當處理,但缺乏普遍適用的標准。所謂規范性調整是指根據反復適用於同一類型情況的規則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調整的方式。

Ⅷ 辯論賽求一辯資料(陳詞+攻辯小結)中國對外招商引資政策是否合理就經濟和環境問題做辯論

一、我國招商引資軟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角色錯位,職能未轉變

招商引資說到底是一種市場行為、經濟行為,其主角是企業和有關中介機構,政府應該遵循市場經濟規則,堅持政企分開原則。招商引資指標成為其工作績效完成情況的最主要、最硬化的指標。為了完成指標,有些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工作大包大攬、全程參與,實際上成了「企業搭台、政府唱戲」,這是政府角色的錯位、越位,使本應在市場導向下的企業行為與地方政府行為合而為一,扭曲了市場信號,不僅增大了招商引資成本,降低招商引資效益,而且政府行為具有更大的隨意性和專制傾向,政府及其官員追求壟斷租金最大化的行為極易產生各種不規范行為,滋生腐敗。

我國招商引資的審批體制雖經改革,但仍比較繁瑣和復雜,致使部分投資者望而生畏。加之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辦事效率低下,服務質量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大量存在。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多頭管理,缺乏有力的協調配合,有關部門重視項目的審批,忽視項目審批後的管理,外資管理出現漏洞,致使一些外商在項目啟動後不履行合同。

(二)法治環境不盡完善

我國的法治環境建設水平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相差較大。主要表現在:

1、法治觀念比較淡薄。在招商引資中,一方面忽視自身權益,另一方面對開發方和投資者權益保護的意識較為淡薄。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2、相關立法不完善。急需的投資融資法律法規還沒有制定出來,對外資企業的優惠過於依賴稅收政策,沒有把產業開放做為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

3、法律的權威性不高,行政執法和司法不公現象仍然存在。在司法實踐中,法律至高無上的尊嚴,法律的權威性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行政法、經濟法等法律法規,往往成了可以隨意踐踏的「軟法」。地方保護主義突出,為了一方的利益可以置法律於不顧,隨意分割或者封鎖市場,嚴重破壞了市場的統一性。

(三)單靠稅收優惠招商,造成競爭無序

近年來,為了吸引外資,各地區和部門都紛紛出台了土地、地方稅收減免、產業領域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搞起「優惠政策大賽」,競相對外讓步,出現了種種不公平交易。許多地方均以土地成本價以下的價格招商,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零地價」或者「土地買一送一」。這種土地政策的優惠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同時,各地區和部門的過度競爭導致引資門檻降低,致使一批產業層次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項目紛紛落戶在我國,最終加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

在稅收政策方面,按我國現行稅制規定,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定名義稅率都是33%,由於減免稅優惠和費用扣除政策的不同,造成實際稅負相差一倍多(內資企業所得稅率為33%,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大約為15%)。然而,各地突破國家稅收法律法規及中央政策的底線,競相出台「土政策」,單純依靠稅收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這一方面助長了外商投資的短期行為和投機心理,另一方面稅收優惠給國家稅收利益帶來了一定的損失。據統計,1995年,中國對外商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使稅收收入減少660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1.2%。

(四)市場機制不靈活,市場秩序混亂

由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到位,政府直接投資責任缺失和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現象還普遍存在,權責利相統一的多元化投資主體體制尚未真正形成。資本市場缺乏有效性,尚未形成有利於社會資本擴散的制度。由於市場經濟法規不夠健全,執法力度不夠大,有些地區市場秩序混亂,信用狀況較差,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經濟犯罪活動較為猖獗,合法經營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五)技術管理人才缺乏,社會服務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

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素質較低,中高級技術管理人才不足,一般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難以管理。此外,我國中介機構總體服務水平低,缺乏會計、審計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

二加強招商引資軟環境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解放思想,創新觀念

1、牢固樹立"環境是第一競爭點"、"環境出效益"的理念。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地區間競爭集中表現為發展環境的競爭,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發展環境的水平直接決定著招商引資的數量、規模和水平。

2、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把改善投資軟環境及其宣傳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使投資軟環境的好壞是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的決定性因素的觀念深入人心,逐年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整體水平。

1、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必須是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為市場主體創造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要搞好環境建設,根本在於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通過強化公共管理職能、弱化微觀管理職能、轉化社會管理職能,為整個社會提供良好的公共秩序和有效的公共服務。

2、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招商引資中的主導作用。在注重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政府應從招商引資的主角中退出來,從「台前」走到幕後,並利用政府對外聯系渠道廣、范圍寬的優勢為企業牽線搭橋。

3、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政府應依法改革外商投資審批體制,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從外資企業的特點出發,簡化許可程序,增加工作透明度,完善許可監督機制,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通過搞好對外資企業的全方位服務,引進更多外資,留住外資。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稅務、商檢、海關、金融、電力等垂直部門的領導和協調,確保外企經濟的順利發展。

(三)優化招商引資的法治環境

1、完善招商引資法律制度。在WTO規則的框架內,結合我國實際,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特別是投資融資等法律法規體系;對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不符合政府職能轉變要求、不利於優化發展環境的法規、規章和行政措施,依法及時進行清理。

2、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政府既要保護企業和客商的合法權益,又要支持職能部門依法行使職權。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強化行政執法監督,要公平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不得有任何歧視行為;樹立文明、效率、公正的執法形象,維護和完善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

3、要建立健全各種制度,嚴格法律法規,特別是嚴格土地、營業執照、環保、安全生產以及興建工業園、開發區等審批手續,嚴厲打擊招商引資中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等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對招商引資涉及購買、盤活國有資產的,在拍賣時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群眾合法利益要堅決維護,涉及群眾利益損失的要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進行補償,依法保護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

4、規范收費行為,加大治理「三亂」的力度。要切實採取有效措施,規范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收費制度,堅決制止一切形式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在對現行各薦收費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

(四)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

1、從整體投資環境來完善各項優惠政策。在制定和完善優惠政策時,必須結合我國實際,從整體投資環境來考慮各項優惠的程度。各級政府應按照"十五"計劃和遠景發展規劃,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特點,制定引資計劃,特別是要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資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同時應注意稅收等優惠與國家經濟政策導向性相一致,避免為吸引外資而進行稅收優惠競爭,從而使國家的財政收入受損。

2、實現從稅收等優惠政策走向國民待遇政策,建立選擇性激勵機制。單純用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招商引資,既與WTO基本規則存在矛盾。從目前來看,要研究外商投資的心理,確定本地利用外資的目標定位;要嚴格控制濫用土地政策優惠為引資手段,堅持「寸土必盡其用」的原則,鼓勵「無地招商」新模式,用盡量少甚至不佔有土地的方式來吸引外資,拓展內涵式利用外資之路;由於取消優惠政策會造成較大的波動,因此,在需要繼續保持一些特殊優惠政策的領域,實行內外統一的政策,在保留外資企業優惠條件的同時,對非外資企業給予同樣的待遇,以盡可能體現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的要求。

(五)建立新型的幹部考核懲戒機制

以招商引資數量的多寡來考核基層幹部政績是一種急功近利、違背資本流動規律的做法,會破壞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秩序,其危害性不可低估,應當予以糾正。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確立的新的發展觀的要求,建立與用科學發展觀相配套的幹部政績考核和懲戒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政績評價體系,全面、系統、歷史、辯證地看待政府工作和幹部政績。既要看外資引進的數量,又要看引進外資項目的質量或先進性;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有激勵措施,也要有懲戒辦法,特別是要推行要建立行政首長違規追究制。

(六)維護統一規范、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

1、培育現代市場體系,建立依靠市場配置生產要素的機制。積極培育現代市場體系,應當重點加強證券市場、金融市場的建設,進一步促進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強化產權交易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構建現代意義上的銀企關系,建立良好的融資體制。

2、營造和維護統一規范、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應建立和完善市場監管機制,規范市場秩序,防止惡性競爭;加大對惡性降價、制假造假、不按時履行合同、拖欠貸款等問題的整治力度;打破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投資各方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不斷規范和完善信息、技術等要素市場,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Ⅸ 請用政治學理論論述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的重大意義

著力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法治政府

政府本身所擁有的權力和作為經濟社會管理者所處的特殊位置,決定了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又最大限度地減少消極作用,要求對其行為做出合理的限定。而這種限定既使政府不為所欲為、無所不為,又使政府為所必為、為所能為。

從政府本身的性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看,從權力與責任對稱、激勵與約束對稱、管理與監督對稱著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主要應該體現三重特點:

第一,政府作為理性的管理主體,既必須放手讓市場和企業充分發揮作用,又必須填補市場的缺陷、矯正企業行為的偏差,由此決定政府的主要職責應該是從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應該是切實履行好這些職責的責任政府。

第二,企事業單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其活力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調節市場活動的目的不是要扼殺企事業單位,而是要為它們充分發揮活力創造良好的環境。因此,政府的管理和調節從本質上說就是服務,政府應該是立足於服務實施管理和調節的服務政府。

第三,政府作為擁有龐大行政權力的管理者,其行為一旦發生偏差,將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後果,同時,作為社會管理者,政府理應是社會規則的模範執行者。因此,政府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納入法制軌道,政府應該是全面依法行政並受法律嚴格制約監督的法治政府。而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也必然是效率政府、開明政府和廉潔政府。

我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政府作出了特別的貢獻。但是,企業缺乏活力、投資過熱、低水平重復建設蔓延、地區封鎖與市場分割嚴重、社會事業發展薄弱等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長期存在且不斷發展,也與一些政府部門的行為密切相關。經過20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的范圍有所縮減,政府管理的方式也不斷完善,但政府錯位、越位和缺位的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不受法律約束、主要依憑主觀意志行事的狀況仍然嚴重存在。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抓住重點領域的改革奮力攻堅,著力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

——要著眼於轉變職能建設責任政府

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必須建立起政府不再直接從事非政府事務的機制。關鍵是要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的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政府承擔的應該由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承擔的事務一律交給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政府部門不得直接干預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經營活動和具體事務。

而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關鍵,是實現政資分開。政資不分,極易形成政府部門以出資人的身份對企事業單位的直接干預,進而借出資人身份將作為公共管理者實施的經濟社會管理變為政府對企事業單位的直接干預。

實現政資分開,一方面,要繼續運用存量調整和增量傾斜的方式,推動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使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促進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的靈活調整。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現代產權制度建設,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通過建立特殊形式的董事會和設立資產經營公司等途徑,使政府對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的企業行使的出資人職能限制在合理的制度框架內。依靠這些改革,割斷或隔斷政府幹預企事業生產經營與具體事務的資產紐帶。

與此同時,完善行政幹部選拔任用與政績評價制度。在行政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方面更多地運用市場競爭與社會評價機制,在其政績評價方面更多地使用反映人民切身利益狀況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迫使政府部門和政府工作人員轉變職能。

實現政府職能轉變,還必須建立起政府能夠從事政府正當事務的機制。為此,必須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建立政府圓滿公正履行職責的財政保障制度。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保障政府必要公務活動的正常開支。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的事權,按照事權相應調整和規范各級政府間的收支關系,使事權與財權相匹配,切實解決地方政府為積聚財力而不得已直接干預企業,搞地區封鎖、行政壟斷等問題。

——要著眼於撤「關」銷「卡」建立服務政府

這不僅要推進相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還要配套推進其他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一是繼續改進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關鍵是消除違背客觀規律要求、扼殺市場主體能動性的行政「瞎指揮」,真正形成以經濟、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和科學行政手段的管理調節體系。要繼續縮小行政審批范圍,現由政府部門承擔,但可以通過市場主體自主解決和市場競爭機制有效調節的事項,一律不再納入行政審批的范圍。必要的行政審批,能採取核准和登記備案形式的一律實行核准和登記備案制度。同時,規范行政審批程序,使之盡可能簡單快捷、公開透明和科學嚴謹。

二是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機構重復臃腫,必然政出多門、關卡林立。要堅決撤銷那些直接從事和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企事業單位具體事務的機構。要著眼於減少行政成本、抑制行政腐敗、提高行政能力優化組織結構,撤並相同和相近的工作部門,並因地制宜著手減少行政層級。

配套推進其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使各類企業能夠對政府的調節特別是經濟手段的調節作出靈敏的反應;發展和完善市場中介組織,充分發揮這類組織在聯系政府、服務企業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和協調企業間關系、矯正企業不良行為的行業自律作用,使政府放得手、放得心。

——要著眼於「嚴於律政」建設法治政府

關鍵是要推進政府法制建設,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據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權力主體和管理者,政府部門極易主觀行事,而多年來又沒有形成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度約束。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調整對政府行為的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允許的一律視為不允許。與此同時,要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嚴格約束政府行為。

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你可以從這些方面來想,
第一,我國的國體
第二,我國的政體
第三,我國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第四,對人民負責原則
第五,依法治國原則

Ⅹ 法治政府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內容

1、法律必須公開,為公眾知曉;

2、法律必須是普遍的,法律不能是針對一些人特別制定,必須是對所有的人同等適用;

3、法律必須是可預期的,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必須依據事先公開的、制度化的程序規則,法律不能溯及既往;

4、法律必須是明確的,必須能為公眾所認知和理解,不能模糊不清;

5、法律必須沒有內在矛盾,不僅同一法律內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間也不能互相矛盾;

6、法律必須合乎情理,切實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10)從法治角度評析政府重賞招商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

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基本治國方略,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其中執法是關鍵。國家的法律法規都需要各級政府來實施,與群眾關系最密切的也是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的決策與執法活動是否合法、是否適當,不僅關系人民福祉和社會穩定,也關系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能否落實。

因此,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如果能夠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在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防止權力濫用方面有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產生重大作用。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權力主體和管理者,政府部門極易主觀行事,而多年來又沒有形成對政府行為的有效制度約束。

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監督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調整對政府行為的約束與監督的立法角度,即從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禁止性立法轉變為允許性立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允許的一律視為不允許。

與此同時,要把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嚴格約束政府行為。

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和法治政府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改革,必須抓住時機,積極推進。但也要看到,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重要的是堅持方向,把握原則;重要的是不淺嘗輒止,延擱拖沓。

熱點內容
小飯店收銀員規章 發布:2024-11-18 11:31:27 瀏覽:476
法官與劊子手百度雲 發布:2024-11-18 10:37:55 瀏覽:317
購房協議有法律效力嗎定金 發布:2024-11-18 09:46:39 瀏覽:545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