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寺養立法師
Ⅰ 陳蔚文(蘭溪籍女作家群作品系列之四)
陳蔚文作品1――
1984年的冬天,外公葬回老家撫州宜黃。若干年後,再是外婆,歸入那片山清水秀的故土。這些年,我回去過若干趟掃墓,確切說,經宜黃去芙蓉山下的南源鄉,當天來回,步履匆匆,幾乎未在宜黃認真停留過。
也因此,與曹山寺的相見晚至今春。
頭天一直下雨,次日去曹山寺,雨乎斗住雲輕。從宜黃城朝西南方向行出十餘公里,一路只見重巒疊嶂,煙霧輕籠,很快便到了陳坊村曹山風景區內。
曹山原名荷玉山,四周山巒如蓮花綻放,落於其中的曹山寺猶如蓮心。正對著寺廟的山名供養山,其形如碗,意味供奉。
「環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勢阻、地廊而形藏」,曹山寺正應和佛寺最理想的布局模式。它佔地52畝,周邊山林400餘畝,山寺融合,整飭宏偉。
進到寺內,只見大雄寶殿飛檐舒展,斗拱雄健,建築風格延續唐代寺院的布局:以殿堂、門廊等構成以庭院為單元的群體,有明顯的縱中軸線。沿中軸線分布山門、蓮池、佛閣、大殿等,中間連以橫廊,劃分幾進院落,構成全寺主體部分,殿堂成為全寺中心。
進到殿內,抬頭,竟無通常寶殿內金光之氣!三尊由緬甸玉石精雕的玉佛跌伽而坐,泰然溫潤。一盞明燈垂下,光氳映照,案上供奉幾大束優美枝條,夾以紫花,毫無俗俚氣,別有清雅。
再看寺內其他景觀,亦貫穿這清雅。疏落的草坪,沙地,假山,襯著如黛遠山,折射出「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禪境。
寺的後院有株千年銀杏,是曹山寺創始人本寂禪師親手栽種,這棵銀杏曾被雷劈燒焦過,據說1982年,曹山寺迎來復甦契機,開始祖庭的中興新時期後,銀杏樹也神奇地發出新枝。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眼前這株銀杏雖經百千劫,兀自屹立,果真如「信」的化身。
遠遠,走過幾位緇衣僧鞋的比丘尼——從資料中得知,曹山寺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女眾駐錫辦道的祖庭道場,亦是全國女眾道場唯一掛起曹洞宗鍾板的寺院。寺里的女眾弟子,每日依舊按照曹洞的鍾板行止,早晚四支香,冬季參禪夏安居,如法如律行持,至今已舉行八個禪七法會。
曹山寺現任住持養立法師參加2016年「第三屆世界佛教傑出領袖頒獎盛會」,以英文演講,獲「第三屆世界佛教傑出領袖獎」,這也是中國橘握比丘尼首次登上世界性的佛教論壇發表演講。曾是醫者的她很重視曹洞佛學院的治學,主張學修並重,上課和禪修同時進行。養立法師還提出了曹洞佛學院的三點辦學特色,其一是讓學僧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不脫離僧團的生活;其二是實現從「農禪並重」到「文禪並重」的轉變;其三則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院每年組織兩次行腳活動,到全國各地參訪。
她們的行腳,是怎樣一場行走?「不是風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絕追尋」,不管個人的身世經歷,如今都追尋了明月清風。
銀杏樹再往前行,是本寂禪師墓塔。本寂,據說19歲在福建靈山出家,25歲受戒,「文辭遒麗,富有法才」,得宜豐洞山高僧良價禪師真傳,唐咸通年間來到宜黃弘揚宗法31年,形成了一套詮釋禪的系統理論,被稱為「曹洞宗」,為中國佛教禪宗南宗五大派系之一。
我對禪宗知之甚少,根器也淺,倒是讀過一些公案,內中充滿機鋒,尤其五祖傳衣缽給慧能,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則印象深刻,卻究竟不解菩提真義,離「事理圓融」更是太遠。就像喜歡聽歌者鄺美雲的專輯《禪美雲聲》,但多從旋律歌聲出發,並不解「禪」意。
前陣子讀《梁啟超談佛》一書也是讀得雲山霧罩,不過記住一句,佛解釋因緣最愛用的幾句話是「有此則有彼,此生則彼生;無此則無彼,此滅則彼滅」,一切事物皆是五蘊的因緣和合。也即說,我們的生命,不是無因而生,不是由天所命,是人自己行為的總和。梁啟圓頃慶超先生用了一宜興茶壺作喻,茶壺越舊,泡的茶越好。因每多泡一次茶,壺的內容便生一次變化。雖每一次喝完,倒掉茶,壺洗凈,表面看來什麼也沒有,但每一次茶的精漬都浸入壺內,最後即使不放茶葉,沖入開水也能有色有味。人亦同,每次行跡、心念,都會在世間留下不能磨滅的魂影。
這點與洞山良價法師與本寂認為的不謀而合——佛在性、心中,心即是佛,只要心中默究,即可顯現佛性。反之,無明風起,自設障隔,便會陷入各種迷失與纏縛。
換句通俗的話說,人便是那把壺,無論十方叢林或百丈紅塵,向善若水,不管順逆都懷持凈願,把德「養」好,茶味便能更好。
本寂禪師的墓塔前,石碑上的字跡早風化斑駁,內質的精神卻流傳了下來,那是多少年也不會滅的。1937年,弘一法師在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有一番談話,說起有一天,在泉州開元寺,已是黃昏時候,他在學僧宿舍前面的大樹下立著,各房燈火發出很亮的光,誦經之聲朗朗入耳,一時心中覺得有無限歡慰!可這種景象恍如曇花一現,不久就消失了。但當時的景象,卻很深地印在他腦中,每每回想,便如在大樹底下目睹一般。
「這是永遠不會消滅,永遠不會忘記的啊!」弘一法師嘆道。
這個清新的雨後,在葬著我外祖父母的宜黃,在有1200年歷史的曹山寺中,此時此景亦是難忘的,包括那株被雷電劈焦過,復又萌出新綠的銀杏。
(文/陳蔚文)
――發表於2017年4月21日《江西日報》
陳水河整理於2018.9.11晚上
Ⅱ 中國歷史上有什麼著名事件發生在現在的曹山寺
曹洞宗祖庭之一的曹山寺位於宜黃城南鄉陳坊村後曹山山麓,距縣城15公里許,由唐代僧人們本寂禪師於870年前後創建,為佛教禪宗支下曹洞宗發脈地之一。
曹山原名荷玉山,本寂禪師因禮曹溪六祖,回來後就改名為曹山。曹山寺建在虎形山下,寺周樹竹茂密,群山環抱,溪俗邃深,清泉長流;寺旁芭蕉滴翠,銀杏吐綠,風景秀麗,優雅恬靜。
曹山寺在唐以前,就有佛教信士居住,最初叫「今龍堂」,後由居士王若一改名為「何王觀」(再名荷玉觀),舍給本寂住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荷玉觀改名為寶積寺(亦稱「寶積禪院」),「寶積」最敕賜之名,因地處曹山,善信人具稱「曹山寺」。咸通年間(860-874)初,本寂至洞山普利禪寺參學於釋良價座下得承心印後,來到曹山。入住之後廣開山門,講經學法,光大良價創立的「五位君臣」之說。他駐錫曹山長達30餘載,弘傳釋希遷「即是而其」,光大釋良價所唱「五位君臣」法門,善接三根,大闡法音,廣弘萬品。正是這樣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於是洞上宗旨發揚光大,四方參學者甚多,「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變,就語接眾」的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此逐漸形成和完善。良價、本寂同被尊為創宗祖師,洞山、曹山均為曹洞祖庭。唐天復元年(901),62歲的釋本寂在曹山圓寂,徒眾於寺西百步之遙的鳳形坑為之興建全身塔,塔名「福圓」。清謝階樹有詩曰:「曹山傳得洞山衣,要識千絲共一機,貝葉香留荷玉觀,善男今日善皈依。」
本寂後,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和法眼宗慧濟法安禪師以及黃龍宗教法嗣釋雅禪師、道震禪師相繼住持。據《曹山寺碑記》載:曹山寺「布施之產,田疇遍野,竹樹連雲」,「鰥寡孤獨,生則於食之,歿則殮埋之」,「如是者數讓掘百年」。從此年地幔,自本寂禪師開山至北宋,曹山寺十分興盛。北宋末,經靖康之亂,其寺剛「變為荊棘瓦礫之坊。」經興年間(1131-1162),殞石下落將曹山寺方太寮震壞,住持了如禪師得鄧經出力修葺,同進對大雄寶殿禪堂等加以修復,使之面貌一新。數年之後,整座寺殿「雄麗靚深,為一時偉觀」,「四方遊客,日至千餘,倍蓰他日」。宋邑人鄧芑有詩曰:「寶積重來異昔年,修廊千步闊山邊。南分靈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日照表林猶帶潤,雲收翠崦淌尚藏煙,龐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風示眾賢。」當時,金兵南侵,戰亂加劇,江淮一帶寺廟被毀,僧眾周走道途。一些偏僻小寺剛慮人多難維系,多「懼而不納」,曹山住持剛以慈悲為心,廣開山門,長開海單,收容逃難僧眾,以至寶積寺內住僧數百,同時其法門之正、道風之嚴也隨之遠播四方。南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承陽大師(道元)來華參禪,師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寧波天童寺如凈法師三年,受曹洞宗禪法和法衣而歸,建永平寺作為日本傳布曹洞宗的根本道場,教徙以百萬計,朝鮮、東南亞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徙。元末,寺遭兵毀。明洪武年間,復遭兵燹。有謬姓高僧顯化「任勤苦,剪蒿萊」、「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於前面,鍾鼓樓列於東西」,「長廊環繞,居住鱗次」,把曹山寺整修得煥然一新,僧尼多達二百多人。明洪武六年(1373)顯化將寺內積蓄的一千多擔稻穀拿出來救濟災荒。明太祖知道後,特敕封顯化為「斯道禪師」,賜寺額「寶積禪林」。後臨濟宗三十一開展萬如禪師、三十二世行秀禪師相繼住持。明代崇禎末年(1644)觀心禪師應張知府、蔡縣令之請,從崇仁龍濟寺遷住曹山寺,著力經營,又重搏薯修三間十分壯觀的大殿,時有僧徙數十。自本寂坦銀核後,了如,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顯化、觀心等皆為各代名禪。據同治版〈宜黃縣志〉記載,曹山寺有古銅鍾、貝葉經、羅漢笠、卓錫泉、雨花崖、問津亭、顯對崖、獅象關、七星面、缽盂山、將軍墓、祖師塔諸靈跡。
清初,本寂墓塔被毀。順治十三年(1656),時為博山寺方丈的曹洞宗三十三世宗匠覺浪道盛禪師,偕徙墨歷大智禪師等多人,主持重葬本寂靈骨並建塔銘。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仙源、智勝、明敏等禪師相繼主持。道光時(1821年後)曹山寺逐漸衰落。道光五年(1825)重修曹山寺古墓,碑為青石板刻陰文,碑高1.5米,寬0.8.米,豎於曹山寺後,碑首刻篆體「有世安公墓碑」,右側直刻碑題「曹山寺碑記」,記述了那時曹山寺「殿宇荒涼,香卸」已處衰敗的凄景。民國期間,寺宇僅保留部分舊殿堂和一些佛像,有齋公照顧香火,但無僧尼住持。建國後,寺院無人管理,只有一戶農民居住。「文化大革命」期間,曹山寺遭到嚴重的破壞,寺殿全被拆除,附近山上的歷代禪師墓塔、塔銘碑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各級政府重視曹山寺遺址和本寂禪師墓塔等宗教歷史文物的保護。1085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點。1993年,宜黃縣政府批准修復曹山寺寶積寺,相繼重修了客堂、觀音堂等,完成了一期工程,千年古剎重放異彩。
Ⅲ 曹山寺的歷史沿革
本寂,福建莆田黃氏子,名崇精,十九歲出家於福州雲名山,二十五歲受具足戒。不久即到江西宜豐洞山普利寺參謁良價禪師,受良價器重。《五燈會元》載∶「山(洞山)問∶『黎名甚麽?』師(本寂)曰∶『本寂』。山問∶『哪個聻?』師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從此入室、密印所解。盤桓數載,欲辭去。洞山問∶『甚麽處去?』曰∶『不變異處去。』洞山曰∶『不變異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山遂密授洞山宗旨。」
唐咸通十一年(八七○年),本寂辭師洞山,拜別良價,前往廣東曲江曹溪禮禪宗六祖墓塔,決心尋找新的曹溪以廣佛法。相傳他返贛後一路風餐露宿,磨破了許多僧鞋,腳上也打起了血泡,找了好些地方也未找到新的曹溪。有一夜夢見六祖在他手心寫了「心堅石穿」四字,遙指東北方向。本寂會意而行,終於在宜黃找到這個聖地。居士王若一見本寂志誠心堅,遂舍觀相予。本寂志慕六祖,改何王山為曹山,何王觀為荷玉觀,潛心修行,並廣開山門,課徒說法,闡釋良價禪師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門禪風,學者雲集。時南平王鍾傳多次請他去洪州(南昌)弘法,本寂不為心動,僅以大梅和尚山居頌「推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動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謝絕鍾傳之請。本寂住山三十年,教法上承希遷「即是而真」,並與良價共唱「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由是禪法大成,四方參者頗眾。「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變、就語接人」的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即此始成。唐天復元年(九○一年),六十二歲的本寂禪師圓寂,葬全身於寺西百部風行坑,塔曰「福園」。由於他對曹洞宗形成和發展貢獻甚大,因而被敕謐為「元證禪師」,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還被加封為「寶藏元證大師」,南嶽玄泰撰銘。本寂「文辭遒麗、富有法才」,著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注寒山子詩》,後人又輯得《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存世。法嗣洞山道延、金峰從志、曹山慧霞、光慧、智炬、鹿門處真、草庵法義、育王弘通、華光范、布水岩、小溪行傳、四川西禪、搔州華嚴以及匡仁、慧敏、智隆、行因、智凈、慧忠、知儼、法顯等名僧,遍布祖國各大名山。而良價、本寂同被尊為創宗祖師,洞山、曹山均為曹洞祖庭。
南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日本承陽大師(道元)來華參禪,師事曹洞宗十三代祖、寧波天童寺如凈法師三年,受曹洞宗禪法和法衣而歸,建永平寺作為日本傳布曹洞宗的根本道場,至今教徒以百萬計,朝鮮、東南亞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本寂當年的荷玉觀規模已不可知,但有記載說本寂來後「法席大興,學者雲萃」,其貌當可想見。本寂後,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及法眼宗慧濟法安禪師相繼主持。宋祥符二年(一○○九年)改觀為寺,稱號「寶積」,因地處曹山,善信俱稱曹山寺。黃龍宗雅禪師、道震禪師相繼主持。紹興年間(一一三一年至一一六二年),寺之方丈遇隕石震壞,主持了如禪師和邑人鄧經出力修葺一新,新成廟宇「雄麗靚深,為一時偉觀」。時有詩人鄧芭贊道∶「寶積重來異昔年,修廊千步闊山邊。南分靈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日照青林猶帶潤,雲水翠崦尚藏煙,龐眉老子升倪坐,不惜家風示從賢。」當時,因金兵南侵,眾多廟宇變為廢墟,僧尼「周走道途」,悵悵然不知所往,倖存的偏僻之寺,擔心人多難以維持,「懼而不納」,可了如禪師卻大開山門,接納四方落難僧人,寶積寺僧徒倍增,曹山之名更為遠播。
元末,寺遭兵毀。明洪武僧顯化(俗姓廖)「任勤勞、剪嵩萊」、「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於前面,鍾鼓樓列於東西」。「長廊環繞,住居鱗次」,把曹山寺修整的更為壯觀,據傳僧尼多達二百餘人。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顯化將寺內積蓄的一千多擔稻穀,用來賑濟災荒,明太祖知道後,特敕封顯化為「斯道禪師」,並賜寺額為「寶積禪林」。後臨濟宗三十一世王如禪師、三十二世行秀禪師相繼主持。崇禎後期(一六四○年左右),觀心禪師應張知府、蔡縣令之請,從崇仁龍濟寺遷之曹山寺(兼主黃山寺、自號「曹黃耦叟」),「師著力經營,將三間大殿修葺一新」。
清初,本寂墓塔被毀。順治三十年(一六五六年)時為博山寺方丈的曹洞宗三十三世宗匠覺浪道盛禪師,偕徒墨歷大智(方以智)禪師與諸山長老、地方縞紳和護法多人,主持重葬本寂靈骨並建塔立碑,大智並撰塔銘。康熙、乾隆年間(一六六二年至一七九五年),仙源、智勝、明敏等禪師相繼主持。道觀時(一八二一年後),曹山寶積寺逐漸衰落,「殿宇荒涼,香銷燭滅」,民國以來,僅保存部分殿堂及少數佛像。一九五八年佛像被毀,「文化大革命」中廟宇全部拆除。
一九八二年九月,以日本駒澤大學(屬曹洞宗)教授宋田文雄先生為團長的第四次佛教史跡考察團一行十九人,來到曹山寶積寺遺址,虔誠參拜祖師墓塔,流連忘返,感慨萬千。表示還將有更多的佛教團體來曹山謁祖庭,結法緣,從而增進中日民間了解和友誼。同時希望海內外眾善信,戳力同心,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曹洞祖庭再現庄嚴。
當時,曹山依舊,寺址猶存。正殿基石,依稀可辨。祖師當年手植之銀杏樹,雖疤痕累累,但仍枝葉茂盛;寺左芭蕉叢,猶青翠欲滴。為加強對曹山寺遺址和文物的保護,宜黃縣人民政府決定將本寂墓塔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由政府撥款修復。一九八五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將本寂墓塔及其四周的祖師當年面壁參禪的雨花崖,清甜甘冽、千年不枯的卓錫泉,以及顯聖崖、回龍洞諸靈跡,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地之一。茲後,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六日日本攝影家凡山勇夫婦、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七日韓國《中央日報》社編輯局專門委員李殷允一行三人、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以日本花園大學柳田聖山教授為團長的佛教史跡考察團一行十四人、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九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凈慧法師、一誠法師等國內大德、居士、善信,先後到曹山禮祖、考察、采訪、攝像。國內外有關雜志、報刊發表了文章、照片。
Ⅳ 養立法師的兒子幾歲了
養立法師的兒子50歲了。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養立法師的衫指兒子曹山寶於1972年出生於西安市,其祖祖輩輩都是行醫彎塌攜之人,因此家埋伏里人幾乎都會行醫救人。沒過幾年,他就可以像父親一樣給人施針治病,顯然像是一個小中醫的模樣,大家都稱他是「中醫神童」。
Ⅳ 曹洞宗的傳承
曹洞宗之發展圖譜 洞 山 良 價 雲 居 道 膺(洞山系) 曹山本寂-曹山系 龍牙居遁 華嚴休靜 青林師虔 同 安 道 丕 曹山慧霞 金峰從志 鹿門處真 荷玉光慧 同 安 觀 志 梁 山 緣 觀 大 陽 警 玄 以後發展不明。 以後發展不明。 以後發展不明。 投 子 義 青 以後宗風低落發展不明。 芙 蓉 道 楷 丹 霞 子 淳 凈 因 自 覺 天 童 正 覺 長 蘆 清 了 青 州 一 辯 雪 竇 嗣 宗 雪 竇 智 鑒 大 明 寶 法系自此不明考究 天 童 如 凈 王 山 體 鹿 門 自 覺、
永 平 道 元、
雪 庵 從 瑾。 雪 岩 滿 萬 松 行 秀 林 泉 從 倫、千 松 明 得、
華 嚴 至 溫、雪 庭 福 裕。 如凈傳道元後,曹洞宗遂遠播倭國。 福裕下傳八世至宗鏡宗書 廩 山 常 忠 少室常潤 無 明 慧 經 大覺念方 大艤無來 永覺元賢 湛然圓澄 百丈明雪 瀛山智誾 為霖道霈 破暗凈燈 惟靜道安
恆濤大心
象光法印
遍照興隆 古樵智先 是為博山系。 敏修福毅
濟舟沈洮
月輝了禪
芥航大須 是為洞宗福州鼓山寺系 洞宗焦山定慧寺系 廩山常忠、無明慧經開曹洞壽昌系 常潤開洞宗雲門系 《祖庭事苑》七中記載:「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葯山,葯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代表人物層出不窮。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價雲游到洞山, 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廣福禪寺,衡施以環山肥田3000餘畝作寺產。
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間,廣福寺易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恆為禪寺專門書寫了匾額。紹聖五年(1098),宜豐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為紀念良價洞山悟道,特捐資在良價當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禪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單拱石橋──逢渠橋。元初, 縣人胡俊孚施資擴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毀於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極大破壞。明萬曆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至崇禎年間,本縣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洞山,特延請匡山高僧凈聰到洞山。凈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自遠而至者日眾,洞山法錫由是復振,凈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本寂(840-901) ,19歲在福州靈石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年間(860-874)初,參學洞山良價門下。本寂悟入之後,隨緣放曠,如愚若訥。受請開法宜黃曹山後,本寂全力弘揚師承五位銓量,並加以創新。基本思路是遵循「寶鏡三昧」之原則,發揮良價「即事而真」的思想,在修持方法上,光大師承良價所倡導的「三種滲漏」、「三路」之法。所謂「三種滲漏」,即指三種錯誤見解,具體說來是「一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針對這三種錯誤見解,良價指出三種手段即「三路」以對治。「三路」即鳥道、玄路和展手。鳥道者無蹤跡可行,亦即參學者需直下體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曉不露」,說明明?「回互」,學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學人事理雙明,體用無滯,盡展兩手,直入般若門。在光大師承的「三種滲漏」、「三路」基礎上,本寂又倡導「三種墮」手法,即「一者披毛戴角」,為類墮;「二者不斷聲色」,為隨墮;「三者不受食」,為尊貴墮。究其根本,本寂認為,「類墮」系「冥合初心而知有」;「隨墮」則因「知有而不礙六塵」所產生。因此,對於禪修者說來,必須嚴肅對待,「明轉位始得」。這就要懂得「須向聲色有出身之路」,明白「聲不是聲,色不是色」,一切皆虛妄不實。如此,「便得法喜禪悅之食」,不至於落入「尊貴墮」。本寂住錫曹山寺期間,時任南平王鍾傳多次禮請本寂移錫洪州(今南昌),但本寂志在山野光大宗門,屢以釋法常的詞句「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婉言相謝。本寂駐錫曹山長達30餘載,弘揚遠承釋希遷「即是而真」,光大釋良價所唱「五位君臣」法門,善接三根,大闡法音,廣弘萬品。正是這樣,本寂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繼續發揚光大洞上宗旨,於是四方參學者甚眾,「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眾」的曹洞宗風逐漸形成與完善。他撰擬的「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成為曹洞叢林之標准,從而形成曹洞宗。世人曾這樣評說:「洞山確立一宗的規模,至曹山而大成,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從中可以看出,曹洞宗是本寂在繼承師父良價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而創立的。
對於曹洞宗宗風的弘傳,本寂雖有開先河之建樹,可惜的是其法脈四傳之後,即記載失詳,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兩卷等傳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從志、曹山慧霞、韶州華嚴等。而曹洞一支,多賴疏山匡仁、雲居道膺門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門師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後,來到金溪縣疏山,肇建白雲禪院(後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風,並著《四大籌頌略》、《華嚴長者論》等傳世。座下徒嗣甚眾,出名的有護國守澄、疏山證、黃檗慧等。新羅(今韓國)僧明照安、百丈超、洞真大師慶甫等也都先後來其門下參學,使曹洞一脈傳到了朝鮮半島。 與本寂、匡仁為同門師兄弟的雲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傳衍上功不可沒。他得良價印可後,力弘曹洞宗風,先結庵宜豐縣三峰,再遷吉安廬陵,後應南平王鍾傳之請,主法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他在此講經說法30餘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餘人,著名法嗣有雲居道簡、同安道丕、歸宗懷惲等。其中有慕名專程而來的新羅(今韓國)僧人利嚴(870-936)、高麗(今朝鮮)僧慶甫(869-948)等。利嚴得法回國後,創須彌山派,開海東禪門九山之始。這一支的曹洞宗宗風代相傳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緣觀,再經十二傳至天童如凈,再傳日本僧永平道元,將曹洞宗傳入日本。
五代十國時期,曹洞宗弘傳較唐代盛勢不減。洞山祖庭先後有良價、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則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則有懷岳、道簡、昌禪師等相繼住持。此時,曹洞宗的弘傳已經到了浙江麗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遠及四川成都、陝西南鄭、河南沁陽、山西大原等地,堪稱遍及全國。
宋宣和年間(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釋資聖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風。釋德止獲徽宗賜「真際禪師」之號,且詔住圓通寺,入住後力革叢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繼其後為曹洞宗法嗣釋正覺(1091-1157)執掌圓通寺、江州承天寺等處法席,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圓寂後,謚「宏智禪師」。在宋代,臨江軍慧力寺、青原山凈居寺等多為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懸曹洞宗鍾板。但曹洞宗創立到元末明初時一度衰落,曹洞法脈傳承失詳,幾近消亡。值得慶幸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得以中興。當時,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潤師兄弟兩人於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書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脈後,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潤則繼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可以說,曹洞宗的中興,常忠、常潤師兄弟居功至偉。 常忠(1514-1588),字蘊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縣),於少林寺嗣法後南下回贛,初住新城(今黎川縣)廩山寺,隱修20餘載,晚年傳法釋慧經。崇仁人慧經(1548-1618),俗姓裴,號無明,21歲於新城廩山寺禮常忠為師,得印可後隱修於峨峰寺(今屬黎川縣)達24年之久。後應請住持南城寶方寺,以農禪而興寺,弘揚曹洞宗風。明萬曆三十八年 (1610)應請遷鍋於新城壽昌寺,仍行農禪,「生平佛法,未離鋤頭邊」,以十餘載精力,率眾鼎新寺宇,培養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來、鼓山元賢、東苑元鏡、壽昌元謐、青原真元等,光大宗門,代相承傳,形成一法系,人稱曹洞宗「壽昌法系」。從而奠定了曹洞宗中興的基礎。
博山元來(1575-1630)師事無明慧經,為壽昌寺首座,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出主饒州博山能仁禪寺(屬江西廣豐縣)法席。以曹洞為圭旨,行禪律、禪凈並行之途,宗風為之大振,座下法嗣相傳。「弟子益進,朔即燕都,南盡交趾,望風而至者歲以千計」。出名的弟子有宗風道獨、雪硐道奉和瀛山智間等,而後代相承傳,直至清代末年法脈仍為明確。博山元來的首徒道獨(1599-1660),先弘法於廬山歸宗寺,後回粵中,其法嗣函呈繼師道獨之後住持廬山歸宗寺後也回到粵中,而後,這一支法嗣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傳承,長及數百年。 與壽昌法系同時興盛於江西的曹洞宗洪斷諸緣法系,則是法嗣於常潤門下的洪斷諸緣(1550-1621)所創立。他17歲出家,四處遊方參學,後在嵩山少林寺常潤座下得印可。明萬曆七年(1579),應請出主北京西山萬佛堂。萬曆二十年(1592),聞及曹洞宗祖庭雲居山真如禪寺已是「最憐清凈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很為痛心,請准朝廷後毅然遷錫雲居山。洪斷登山後結茅閉關3年,跪誦《華嚴經》。得慈聖皇太後等支持,主持真如禪寺法席。萬曆三十三年(1605),洪斷晉京請賜藏經,獲准而歸。萬曆三十七年(1609),啟壇傳三壇大戒,禮請古心道安律師弘演毗尼,千華三昧律師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況空前,轟動江楚。洪斷主持雲居山法席達20餘載之久,使這一祖師道場雄風再現。座下弟子有常慧、常錦、常潮、常慷等數十人,而後分化於雲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樂安等地,代相傳承,形成曹洞宗洪斷支系,弘傳至今。
就在壽昌與洪斷法系盛傳於江西之期,常潤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贛光大曹洞宗法門。方念慈舟(?-1594)也是於少林寺釋常潤座下得印可後,在隆慶年間 (1567-1572)末,入主雲居山真如禪寺、廬山圓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釋湛然圓澄(1561-1626)等,弘法於浙江一帶,形成曹洞宗雲門法系。19歲在錢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於常潤座下得印可後,開法廬山講經台,再遷廬山仰天坪,肇建雲中寺。弘法之餘,栽松10餘萬株。晚年嗣法弟子釋能幻、釋能握、釋能撐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傳,可謂名僧輩出,大德疊現。作為曹洞宗中興祖庭的新城壽昌寺,清順治十年()遭火災燒毀,弘化於金陵(今江蘇南京)棲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聞訊後毅然跋涉回贛,主持修復新城壽昌寺,直至圓寂。其弟子興沛承師遺願,繼續完成了壽昌寺的修復振興。曹洞中興另一重要的場地——博山能仁禪寺,自清以後,則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後由釋道奉、釋覺浪道盛、釋道霈、釋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釋一澄、釋剖雲、釋一導等代相傳承,達百餘年之久。崇仁縣的明敏,14歲在宜黃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脈後,先住持曹山寺5年,後主法撫州上橋多福寺。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於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主法宜黃桃華山寺。
清代早期廬陵青原山(今屬吉安)凈居寺歷任住持也多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葯地大智(1611-1671)先後主法青原山凈居寺,兩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門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葯地大智這樣「脫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還有不少,以至當時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國時期,曹洞法脈傳播重心又轉至撫州地區。釋竹慧於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餘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新中國成立後,釋虛雲於1953年遷鍋雲居山真如禪寺。期間,並弘曹洞宗風,傳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說,續承不斷。再傳騰智為第五十六代,後有瑞之等承之,代相傳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贛弘傳,經久不衰。
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釋竹慧於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餘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Ⅵ 養立法師現在哪裡
陝西省西安市。法國醫學博士、曹山寶積寺住持、曹洞佛學院院長,江西省佛教協會困衡銷汪游第六屆理事會會長。出生於西安一個中醫世家,4歲時學習中醫針灸,9歲時給人看病,長大後前往法國留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因攔咐給一誠長老診病的機緣,受長老點化,在廣濟寺剃度出家。
Ⅶ 曹山黃茶是哪裡的
藏在禪宗祖庭----曹山寺旁深山中的一株千年古茶樹,一經發現,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試驗,如今已成茶中奇葩——曹山黃茶,目前已經內質穩定,得到了多名國家級專家高度評價,被譽為三黃透三綠的獨有品質特徵:外形色澤金黃透綠,湯色鵝黃隱綠,葉底玉猛握黃含綠。
曹山黃茶品種珍稀,風格獨特,營養豐富,甘甜美味。所含茶多酚、氨基酸、扮宏葉黃素枝缺慶濃度高,各項指標優良。口感香濃,滋味鮮爽,回味甘而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