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進所對

法治進所對

發布時間: 2023-05-23 20:16:39

❶ 對法治的認識

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是由人治逐步過渡到法治,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個領域實現依法治國。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法治的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法治的認識篇一
一、法治的本質

‘法治’ 一詞很多時候被人們簡單的認為就是指依法治國,其實法治的精神所在遠非於此,法治是一種規則之治,但其內在包含的卻是自由與民主的精神。

二、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我國的學者給政治下的定義是指通過一切手段對國家的綜合治理。我國的學者對法治下的定義就是指依法治國。如果這樣來解釋這兩個概念,我們不難看出政治是包含法治的,是高於、大於法治的,依法之治是眾多國家治理手段中的一種。而政治包含了人治、法治等。在很多國家我們不難看出政治的確是大於法治的。法治的精神就是一種規則之治,法即規則,但是法治絕不應該在政治之中,更不應該在政治之下。應該法治在政治之上,先有法,後有政。我們所說的憲政,就是先有法,後有政的體現。憲也可以解釋為最高的法。把政治放在法之下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治國家,把法治放在政治之中的國家,其實本質還是一中人治的體現。

三、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法治是一種規則之治,而人治的國家同樣有規則,同樣有法律,人治的國家同樣可以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其實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不在於是否有法律,而在於法律由誰來制定,由誰來實施,由誰來維護,最終為誰而服務。法治國家的法律應該由每個公民或者公民推選的代理人來制定、實施、維護,最終應該為每個公民服務。這里的每個公民不分種族、信仰、性別、哪怕是罪犯都應該受到公平的對待。法治國家的法律應該是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不法的侵害,哪怕是最強大的國家權力也不行。

四、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法律是用來保護自由的,同樣也是來限制自由的。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允許絕對的自由,每個人想干什麼都被允許,那將是多麼可怕。試想一下一個人人都可以殺人的社會將是多麼可怕。法治的精神應該是賦予每個公民有限的自由,而這些被賦予的有限的自由,應該給予充分的保障。

五、法治與民主的關系

法律應該是公民共同制定的,或者是被公民賦予權力的代理人共同制定的,因為法律包含了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需要每個公民用義務來換取在這個國家所亨有的權利。
法治的認識篇二
所謂“立法”,首先應當確定無疑的是立法是體現國人多數人的意志,而不是“被代表”,提議廢除貪官死刑是代表了那些國人的意志?

所謂“執法”,應當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和一些網友有同樣的疑惑:炒火車票的黃牛黨可以大張旗鼓的處理,而炒房子的投機客卻安然無恙。這是為什麼?二者的危害到底誰大,這是不言自明的。由於提款機的故障而從提款機上多取錢十幾萬就被重判無期(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改判),而貪污十幾萬就判幾年,這又是為什麼?這是執法的公平公正嗎?

所謂“守法”,應當形成獎懲嚴明社會風氣。違法,要付出違法的慘痛代價,守法,要得到社會的褒獎,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法制氛圍。

是不是一個法治社會,社會的表現最有說服力。一個良好的法治社會,應當是一個和諧美滿,安居樂業的社會,應當是一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社會,應當是一個“六億神州盡舜堯”的社會。反之,一個貪官遍地,黃賭毒泛濫,黑社會猖獗,兇殺不斷,民憤鼎沸……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嗎?

自從秦朝統一中原,形成全國的統一法律條文,時至今日,眼下是立法條文最多的時代,但是,這么多的法律條文使得誰人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是明顯的:執法者和律師。君不見重慶打黑,李庄們興高采烈,大喊“夠黑,人傻,錢多”。

在思索何為法治社會時,有兩件事是我感觸甚大,一是中國歷史第一次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朝的法律可謂暴政,不可取。但是,記得歷史課上得到的信息是,陳勝吳廣由於天氣原因不可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朝法律,他們面對只有死。我曾假設過,放到今天,有律師為之說辭,再給法官點錢,不就沒有了這次起義了嗎?另一個就是電視劇“天下糧倉”中,“筷子浮起,人頭落地”。沈石的母親都餓死,但是他還是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這樣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但是,說明了執法的嚴苛。
法治的認識篇三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方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相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相當完善,社會主義新文化要相當發達。”這些條件都不是在短期內、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能完全達到的。另外,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運作機制的建構,全體社會成員法律文化素養的提高,也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所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與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中國的依法治國與法制建設實踐已經也必須進一步堅持這一方向。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的國家制度,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基礎。人民民主專政決定著社會主義法與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本質,同時,社會主義依法治國也離不開人民民主專政的支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創制、執行、適用社會主義法的權力主體,是實現社會主義法制變革與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做到真正反映和充分表達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要做到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反映社會生活與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3)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總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

(二)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有法必依的具體要求包括:(1)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執政黨作為國家的領導核心,能否做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能否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是依法治國能否實現的關鍵。就此,江澤民同志曾明確指出,“我們絕不能以黨代政,以黨代法。”

(2)廣大社會成員要依法辦事。廣大社會成員不但要自覺以法律為行動指南,還要善於運用法律來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力和自由,勇於同一切破壞法律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威嚴。這是依法治國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是依法治國真正實現的重要標志。

(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有人稱之為“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但日漸加快的社會民主化、國家法治化進程使這司法獨立的種種不足暴露無遺。建立完備的制度來保障司法真正獨立已經迫在眉睫。

(四)違法必究

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四、促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途徑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前,要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方略,加快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我們認為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二)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新局面

(三)以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

(四)以加強和完善執法、司法為目標,推進行政執法制度與司法制度改革

再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嚮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可靠保障。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法律建設,依法治國。


看過“對法治的認識”的人還看了:

1. 談談我對中國法治的認識

2.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3.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4. 法治文章

5. 法治工作經驗總結

❷ 法治對我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法治在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1. 建設環境資源保護法律體系。法律是保障生態環境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我國採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扒掘衡。
2. 依法治理生態環境問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推進環境公益訴訟體系建設,建立環散激境行政執法制度,加強生態環境監管等,都有利於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 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生態補償相關政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退耕還林還草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開展荒山荒地治理與利用試點的實施意見》等,建立了完備的生態補償機制,能夠更好地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4. 引導人們樹立綠色文明觀念。法律不僅規定春做了具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還對人們的行為進行了規范,對人們的環保行為進行了激勵和引導。這有利於喚醒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樹立綠色文明觀念,積極參與環境保護行動。

❸ 法制教育的進行,對我們有哪些意義

首先我們要肯定法治教育的進行對於我們來說有很大的意義,在法治社會中學會知法、守法、用法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和家庭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總之積極地推進法治教育,對社會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有利於在整個社會營造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氛圍。在整個法治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積極學習了解法律,遵守法律,運營法律維護正當權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長治久安。

❹ 談一談你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1996年3月17日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了「依法治國 ,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治國方針 ,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這一方針的確立 ,必將對我國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而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並精闢闡述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這標志著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對於我們切實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理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二)有法必依.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違法必究.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
求求你,打字挺累的!望採納,謝謝!嘻嘻!thanks!

❺ 如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

一、進一步明確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的現實意義
首先,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是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做出了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確定為我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再次明確提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系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把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法制建設的狀況和立法、執法水平,直接關系和體現黨的執政能力。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就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實踐,也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舉措。
其次,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我國的市場體制還不完善,尤其是市場經濟的誠信機制和依法管理的有效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秩序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在新的形勢下,市場主體和市場行為需要進一步依法規范,市場意識、誠信意識需要法治的強化和塑造,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市場經濟環節需要法治規范和引導,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設需要抓緊推進,經濟違法犯罪需要依法打擊和治理。為此,必須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場經濟法律秩序,從而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利益格局的調整越來越深刻地觸及到傳統體制的剛性部分,越來越深刻地觸及到與人民群眾現實利益聯系最為緊密的環節。一些改革發展政策措施的推出,可能會使絕大部分群眾受益,但也可能會導致少數群眾利益受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增多,各種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尤其需要我們黨高度重視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以有效整合各種社會關系,促進各種社會力量良性互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要更加註重依靠法治解決社會矛盾、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就必須要依靠法治加強社會管理、打擊各種犯罪,保障社會安定有序,就必須要依靠法律嚴密防範和打擊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只有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內涵全面落實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監督、公民行為和黨對法治建設領導等各個方面,才能更好地協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從而全面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諧。
二、進一步明確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
黨的十七大報告的第六部分以「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題,從六個方面集中闡述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了全面部署,報告通篇洋溢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現代法治精神。當前,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加快推進依法治理進程。
(一)拓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新途徑,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黨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為此,當前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就是全面落實「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律權威,培育公民意識,使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公正司法。
一是圍繞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以推進社會管理的法治化為著力點,組織領導幹部、國家公職人員學習和掌握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和基本法律,以及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使領導幹部、國家公職人員能夠自覺運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法治實踐,努力提高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杜絕發生因領導決策失誤、瀆職、違法行政、監管不力而導致的影響惡劣的徇私枉法事件、重大違法犯罪案件、嚴重侵犯群眾利益、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經濟損失等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問題,從而推進社會管理層面的法治化。

二是圍繞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以維護經濟活動依法、公平、有序、協調發展為重點,組織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習憲法、國家基本法律特別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法律法規,教育引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牢固樹立法制意識、市場意識、誠信意識,依法規范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市場經濟環節,宏觀調控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設需要抓緊推進,經濟違法犯罪需要依法打擊和治理。
三是圍繞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線,在全體公民中開展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的宣傳教育,學習宣傳與公民工作、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公民學習法律法規的積極性、履行責任和義務的自覺性。以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為重點,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體系,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精心設計並依託青少年學生喜愛、樂於參與的豐富載體,組織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法制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學習掌握憲法以及預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權益保護等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把他們培養成崇尚法律、依法行為的新人。與此同時,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大對各族人民群眾進行憲法以及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教育力度,使各族人民群眾牢固樹立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法治基礎。
(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兩個不完全適應」不僅僅存在於立法方面,也存在於執法領域。報告在分析過去五年工作中的問題和差距時,指出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為此,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認真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運用法律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實現行政行為的程序化、規范化、法治化。
一是要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樹立職權法定意識、責任意識,嚴格按照法定職責、法定程序行使行政職權,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自身建設的首要任務。進一步轉變職能,切實將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實現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努力建設一個人民信任和滿意的親民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
二是要健全完善政府決策機制。為確保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各級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對事關本地區發展大局和各族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方案,在決策權行使過程中應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並引入公示制度、聽證制度,使民情得到匯集,民意得到充分體現,使決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與此同時,應當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公民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三是要進一步理順行政執法體制。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進一步減少行政執法層次,規范審批程序和環節,改變多頭執法和執法缺位、越位、錯位的狀況,促進行政執法活動的規范化、法治化。
四是要不斷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執法依據公開制、執法行為評議考核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完善並嚴格執行行政賠償和補償制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健全以行政執法責任制為核心的行政執法監督和考核評議制度體系,積極探索行政執法績效評估和獎懲辦法。
(三)堅持司法公正,切實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兩個不完全適應」也存在於司法領域,司法不公、久審不決、執行難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司法公信力和法律權威,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一是要強化司法機關職能作用。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嚴厲懲治犯罪,依法調節經濟社會關系。首先要健全維護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工作機制,保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享有各項訴訟權利,妥善調處涉及公民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的案件,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要保障律師在刑事訴訟中依法執業;其次要加大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的力度,推動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再次要加大案件執行全程公開力度,強化適用執行強制制裁手段,切實解決執行難的問題。
二是要健全對司法機關內部的監督制約機制。必須完善司法辦案責任制、錯案責任追究制和司法賠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增強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時要健全公、檢、法、司等職能部門既分工負責,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監督制約機制,檢察機關要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依法監督審判機關、偵查機關的司法、執法活動,依法查處司法領域中的腐敗問題,確保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
(四)強化監督,建立健全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
一是要加強監督體制建設,確保有法必依、違法必糾。以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為重點,構建全方位的監督網路。充分運用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民主監督及黨內各種監督手段,加強權力制約,確保公共權力置於嚴密的監督之下。
二是要強化黨委、人大、政府、司法的監督職能。加強黨的監督,充分發揮紀委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職能作用,加大對黨組織、執法部門及黨員、執法人員的監督力度;加強人大監督,進一步健全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的評議制度,支持和督促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加強政府機關的內部監督和層級監督,及時糾正、嚴肅查處各種違法行政行為,確保依法行政;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濫用職權等現象。
三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職能。加強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的監督,健全舉報制度,加強信訪工作,進一步暢通群眾監督渠道,發揮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確保監督的廣泛性和有效性。
(五)規范和拓展法律服務,切實發揮法律服務組織的作用
一是要規范法律服務主體。完善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法律服務的市場中介作用,幫助群眾解決訴訟難等實際問題。
二是要加強對法律服務業的管理。逐步完善司法行政部門行業管理和法律服務機構自律性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培育和規范法律服務市場,規范法律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營造良好的法律服務執業環境。
三是要拓展法律服務領域。圍繞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進一步推動法律服務介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並向社區延伸,更好地服從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為地方經濟建設和深化改革提供法律服務。
(六)深入開展平安建設活動,健全確保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
綜合治理是促進依法治理、實現法治理念的機制。當前,我們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多元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我們要統籌安排,整體思考,協調多元的利益沖突,使社會系統中的各要素、各部分處於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狀態,實現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和而不同、元素互補、彼此互動、全面協調。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地運用政治、經濟、法律、道德、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實行綜合治理。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時候,既應充分肯定依法治理的積極功效,又要認識到綜合治理的重要性,以彌補單純法治的不足。
一是要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形成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治機構協調,以政法機關為骨幹,以群防群治為依託,以社會面、居民區和單位內部的防範工作為基礎,以案件多發的人群、區域、行業、時段為重點的社會治安防控大格局,做到「人防抓落實、物防抓鞏固、技防抓提高、協防抓合力」,實現運作高效、防範嚴密、控制有力、管理到位的目標。
二是要健全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機制。建立黨委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逐級建立健全人民調解工作的協調領導機構,形成黨政掛帥、部門聯動、各方參與的大排查大調解的工作格局,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更多採用調解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依法及時合理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是要健全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機制。進一步完善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專項預案,健全預警體系和快速反應機制、應急處置機制、應急救援機制,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確保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三、深入開展「法治六進」活動,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工作
為落實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規劃,自治區黨委率先制定了開展「法治六進」活動的實施意見,要求全疆各地首先要抓好「法治進機關」,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法治六進 」。並強調要注重強化法治實踐,提高公務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依法履責、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大力加強各級領導班子法治化建設,認真解決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以及公職人員在依法履責、依法辦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能力、建設法治政府。作為石油工業城市,克拉瑪依在抓好 「法治進機關」的同時,應當重點抓好「法治進企業」和「法治進社區」活動,以此夯實依法治理的基礎。
一是要完善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進一步加大社區依法治理工作力度,實行社區事務公開,依法保障社區居民的民主權利。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的作用,全面推進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工作。健全群防群治組織,維護社區治安秩序,積極開展刑釋解教人員幫教安置工作。
二是要完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加強企事業單位的依法治理,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落實事務公開制度,保障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是要抓好專項依法治理活動,增強依法治理效果。抓住影響和制約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和社會關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法進行專項治理,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民主制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條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又說,「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與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法治與保障民主制度、規制權力運作的重要性。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指出,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就是要從法律制度上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保證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的貫徹落實。黨能不能正確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黨越是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就越能得到增強,黨的執政地位就越能得到有力的保障。依法治理是黨委、政府和行政執法部門管理國家事務的基本形式,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實踐,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又要使廣大群眾知法懂法,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觀念;既要依法行政、依法決策,又要規制權力的濫用,維護法律的權威,唯有此,才能在全社會樹立起對法治的信心,才能確保黨的十七大確定各項目標得以實現。

❻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

行政機關是中國絕大部分法律、法規的執行者,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篇一

在現代社會追求民主、公平、正義的大背景下,法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法治通常與人權、自由、平等相聯系;而人治在傳統觀念中通常與專制、等級、特權等相聯系。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法治的權力立足點在法,即法律支配權力,而人治的權力歸結點在人,即權力支配法律。但是無論是法治或是人治都不是盡善盡美或者是一無是處的,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應當辯證地看待法治與人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一、人治、法治在中西文明國家的起源

1.人治和法治在中國的起源

西周末期禮崩樂壞,社會上涌現出了一大批對法律有著獨到見解的思想家。鄭國的子產為了讓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有理性預期而“鑄刑鼎”,而晉國的叔向堅持地捍衛倫理綱常反對子產的做法,他認為:一方面,用公布出來的法律來治國非治國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這種做法培養了人們的拐騙心裡貽害無窮,使一個國家的人民變得不淳樸,民風國風低下。從此可以看出儒家把人治作為治理國家的方法,主張“為政在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統治者能夠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百姓會自覺地效法。相反,國家雖然制定了法律,但統治者帶頭不執行,那麼法律制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政治的得失,關鍵在於用人的得失。

與儒家相比,法家為了沖破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建立有利於新興地主的社會秩序而提倡“依法治國,則舉措而已”。把“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改為公布成文法;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改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把“明德慎罰”改為“嚴刑峻法”,因此後來才有了“城門立木”、“誤期當斬”,秦律也因此被描述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雖然古代的法治和現代的法治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但都不同程度地強調了法律在國家中的作用。

2.人治和法治在西方的起源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也曾經在古希臘同樣並存。古希臘的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烏托邦由了解善的人或代表知識的人即哲學家來統治和掌管,哲學家在國家中擁有決定性權力。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人有不同的感情思想而法律則不會,他提出了法治思想,在《政治學》一書中指出法治應當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已成立的法律得到了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本身是指定的良好的法律,即良法和法律至上原則。堅持法治也是西塞羅一貫的立場,國家政治權力的運作必須正當而合法,法律是國家行使權力的依據,即使是作為最高行政長官的執政官也在法律的約束之下。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古代的法治、人治雖然在內容上有很大出入,但實質上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絕不是現代意義上所指的法治觀念,所以有人認為雖然中國在歷朝歷代都有相應的法律,但皇權至上,皇權高於法制,所以說到底,中國古代還是人治的社會。

二、人治與法治的對比

1.法治的優點和缺陷

法治指以民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力為關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最簡單的方法是說,不僅人民受到法律的管治,連統治者本身也受到法律的管治,人民與政府同樣被法律約束,要依法守法。國家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法治的優點:其一,法律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它沒有感情,不會說話,不能像人那樣信口開河,而實行人治容易產生個人獨斷專行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其二,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即使在賢人之治的情況下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而且還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縱觀西方各法治國家,他們之所以能保持國家政權幾百年不動搖社會持續發展,與法治國家的治國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法治可以避免因領導人的變換而發生動盪,不管是誰當領導人都要嚴格按照現有的法律辦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歷史上並非每位美國總統都屬賢能之士,人們卻可以容忍他的存在。

法治的缺陷:首先,社會生活每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有限的法律條文是不能完全框定變幻莫測的世界。新情況的出現往往在以前的法條中找不到對應的解決辦法,等到法律制定出來之後又不能彌補所帶來的損失。其次,有人認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完全符合道德規范的要求,那他是不用擔心會受法律追究的。相反一個人違反法律,他一定違反道德。法律只是對一個人提出了最低、最起碼的要求。這個要求是遠遠低於道德標準的。如果連法律的這種最低要求都不能達到,那麼法律就要以自己的強制力來達到目的了,法律只調整那些對道德構成極大挑戰和威脅的情況。

2.人治的優點和缺陷

人治指個人或少數人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

人治的優點:法律的制定需要復雜的程序和很長的時間,過去的法律不能應對現實的需要,可人能及時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船小好掉頭”,個人的決策不需要復雜的程序和時間,社會成本小,也能夠緊扣時代的變遷。人治也是一種精英政治,能最大可能地發揮人的潛能。賢人政治的判斷往往比常人的判斷可能更正確。

人治的缺點:我們說人治的成本低、見效快、出人才。但這些都得在很完美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它對人的要求就得是賢人、能人、聖人,什麼地方差一點都不行。人治的社會里眾人的命運被系於個別人的手中,常常因為統治者的喜怒哀樂而改變。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了合理的預期,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膽的狀態下。人治社會最容易充滿著危險走向專制。當統治者變得殘暴不仁的時候國家的繁榮昌盛馬上就成為泡影,我國歷朝歷代的更替就是人治的典型例子。

三、辯證地看待法治人治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有人認為,儒家人治和法家法治就其實質而言都是人治,中國只有最高統治者才享有完全的自由與權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該批判傳統的人治思想。但是,以為法治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實際上是對法治錯誤的迷信。從本質上說,法也是由人制定和執行的,因此,法治和人治也不是完全對立的,應當辯證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

1.法治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把“依法治國”寫進憲法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方式反復較量的結果,這是由國家的本質決定的。法治國家或法治國,是指國家法治化的狀態或者法治化的國家,是法治在國家領域內和國家意義上的現實化。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當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在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他使階級壓迫合法化。對內,國家承擔著一系列的領導工作,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這些龐大繁多的社會管理活動只有通過法治手段才能實現功能。對外,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融入世界之林,這是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唯一的辦法就是立法協調,於是國際法應運而生。國際法是國家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對一切國家都具有拘束力,作為衡量和裁判國際行為是與非的法律標准。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的對內職能還是對外職能,法治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人治是確保法治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

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但如果單純把法治當做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方式而把人治作為封建糟粕,其實這是孤立片面的觀點。中國歷史悠長,人治的歷史也很漫長,在一個長期以人治為主要治理社會工具的國家,要一下子轉到以法治為主的治理方式上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歷朝歷代中也有著很多人治的成功案例。“能人”往往有著超前的眼光和傑出的才能,他們一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可想而知的。國家再依靠這個人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對民眾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更能夠發掘人之善性,抑制私慾、提升道德,從而達到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目的。

四、結語

將“好人法治”誤以為是單純的人治,這是一個錯誤。極端一點說,如果人人都是自私自利忘恩負義的人,法治的公平公正,也只是對於壞行為的公平公正,對於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並沒任何有好處。從現實生活來看,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要靠法律來解決的,自由的契約、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才是解決糾紛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來界定“人治”這是一個問題。如果說人治是指人們能對一般社會矛盾進行一個的妥善處理,那麼這種有效人治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說我們把人治定義為是某些個人利用公權力來強奸民意,專制武斷,那這種人治就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另外,一個國家的政權組織要正常運行,都要由相應的人員來擔任職責。任何法律條文都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制定和執行的,用老祖宗說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沒有具備高水平的執法者和司法者,那些法律文本只不過是束之高閣的廢棄的紙張罷了。法律的理性會戰勝人的理性,所以應以法治為主,人治的主體從主導者演變為執法者以法要求的理性精神來執行法律,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篇二

黨的作出了關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四中全會,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當代中國奮發向前的決心堅定不移,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須打好的攻堅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必須解決的大課題,它們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遠發展,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廣大人民幸福安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彰顯,法治必須且必行。

雖然我國古代關於法的思想相當豐富,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說法,但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法僅僅是王法、治始終是人治,沒有也不可能有法治,特別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歷朝歷代,法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和他們需要的社會秩序,人民往往為法所役、懼法畏訟仍然規定“皇帝權力神聖不可侵犯”。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也正因為如此,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法制重視不夠,我國法制很不完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大力加強法治建設。我們制訂完善大量法律,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生活有法可依;積極推動法律實施,穩步推進司法改革,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合法權益;廣泛進行法制教育,持續開展普法工作,提高了全民族法律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總結新鮮經驗、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任務,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法就是規范和秩序,法治代表文明和進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須依靠法治。從輕法到重法、從懼法到信法,這種變化實為不易。

對法治的理解和認識篇三

法治的最基本的特徵就是以法律作為最高標准來管理社會和作為生活指標,而社會包括個人與公共或私營機構,更包括社會的執法者、領導人,他們都要以法律為依據行事。那麼立法機關會不會擁有不受法律制約的權力呢?不會,因為立法也要經過一系列的、受法律約束的程序而產生,立法機關不允許人出於私利來制定法律。此外,法治的社會更有分權的意味,法治原則要求對社會每個角色都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就三權分立的情況來說:它就是立法有立法的程序,司法有司法的法律依據,行政有行政的權力與規范。顯然,法治與以法為治的區別在於後者純粹按照法律去管理國家,前者更涵蓋的是對政府權力的約束,我們千萬不可以把法制只當做“政府立法,人民守法”,否則會對法治產生很多的誤會。

我認為法治與民主是分不開的,被授予權利的個人有義務對社會作出貢獻及監督以防止社會出軌,所以在一個法治的社會裡面,我認為應該有對法治的遵守與對民主的行使。從一個作為香港人的角度出發,以下我會再仔細討論我對法治的分析以及法治的重要性。

(二) 法治的好處

著名的法律學者戴斯指出法治所包含的三個基本要素:一,沒有有關法律前,沒有人會因為未作出違反該法律的行為而受到懲罰,或是在肉體上或財物上有損失。二,沒有人能凌駕於法律上,包括所有男女,且不論其社會地位或其情況。三,法庭的決定是維護個人權益的最後防線。對於這幾個元素,我是非常同意的。第一元素所說的就是對執法者或行政機關的約束,即使一個人在合法的情況下得罪了一個執法者或在行政機關工作的人,他們也沒有權力也不可以因為私人恩怨對這個人作出懲罰。第二點重申了法治最基本的涵義,那就是肯定法律所擁有的崇高地位,而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至於第三個元素,我認為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關於法律對於司法者的約束,司法者的法律決定以國家的法律為依據;二是法律維護了個人應有的權利,法律對於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的權力分配具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性,而法治就是三者間一條較為公平而可行的分界。既然法治有分權的意味,那麼法治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防止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的權力凌駕於其他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的利益,同時保障他們的利益。

此外,法治是民主制度實行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在法治原則中,法律對政府權力與個人皆具有普遍拘束力,並要求政府與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一旦法律不是透過民主機制制定,它往往會淪為政府對人民的統治工具,遑論有效的制約政府權力,這樣便會跟法治原則的最基礎特徵相違背,因此法治也可說是民主的必要前提。

再者,法治能夠保障人權。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

最大利益而貢獻出的部分權利。但是隨著國家的發展與時代的改變,權力分配有時候會向國家一面傾倒,歷史上這個情況的例子並不少見,例如極權主義如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等。若要避免這個情況,我們就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制度去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而法治原則本身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最後,法本來就具有公正性,確定性和較人治為高的效率。法治為商界提供了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才有了英美、香港等法治地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反,在中國內地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商家若要發展公司,要做的是多請地方官員吃飯,可惜這種“聯誼”不但不能推進經濟發展,還讓商家沉淪於吃喝玩樂。

(三) 對法治的批評

法治引起的最大的爭議是對於戴斯提出的第三個元素:任何人均可通過司法制度作出申訴。反對者提出個人有可能因為一己私利從而利用法律漏洞謀取個人利益。雖然說現實上個人可能會有私心,但這種觀點不是完全的針對了法治,而只針對法律與個人的一部分。在前面提出過,以法為治跟法治原則並不完全相同,以法為治只是法治的一部分。更何況,法律有漏洞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而解決:第一,完整法律條文。法律的漏洞可以透過修改或添加法律用詞來澄清法律上含有灰色地帶的問題,香港的基本法就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釋法。二是賦予個人或個人組成的群體行政權力去輔助法律的行使,香港的陪審團制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刑事案件嚴重到某一個程度,政府就會發函邀請社會公民當陪審團,其作用就是透過投票的方式來定一個人的罪,多票方為最終決定,而且這個決定連法官也沒權影響,法律怎樣賦予了這個陪審團定罪的權力,如何保障了法律對被控人的公平,都一一體現了法治。

(四) 法治的重要性

宏觀來看,一個法治社會對個人,社會與國家都很重要。從個人的層面上,法治是保障了個人本來應有的權利、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沖突和不平,和防止社會或國家對個人的剝奪,“在法律之下,人人平等”,雖然這件事在我上法律導論後知道未必是對的,因為不同的法是針對不同群體或階層而立的,但有法總比無法好,起碼在法律之下,每個群體都會受到不同的法律條文約束。在社會的層面上,既定的法律程序對於社會發展及其效率有著不可代替的幫助。在國家的層面上,法治更有助政治穩定。如果領導的產生與更替是由一個至高無上,且大眾人民制定的法律程序來監控的話,在換屆的時候就不會引來社會的動盪,並會令國民臣服由人民一起制定的法所產生的領導。

微觀來說,法治對社會的不同行政機關亦很重要。對立法機關來說,

可以隨意制定對自己或所屬群體有利的法律,從而危害其他群體的利益,破壞社會的穩定。對司法機關來說,若果沒了法律的約束,司法機關就可以亂用司法程序,自行判罪,傷害無辜的人或放過有罪的人。至於法治對行政機關在說及戴斯所提出的第一個元素已經略提了,其重要性也很明顯,所以在這就不再提及了。

(五) 總結

我認為法治對個人、社會和國家都有很大的益處,故在最後我反思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法治進程。雖然中國古代有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中國內地的法治進程在巨多困難里仍然難以完善地實行,中國內地的法治在社會轉型和走向世界的雙重背景下發展,其發展環境的復雜性讓其無法用單一用任何現有的理論去描述跟解釋,但完善立法、執法、司法制度和強化規則意識仍然是走向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中國內地的法治制度受到了許多方面的限制,在秩序安全問題方面,內地跟香港不同,內地擁有的是成千上萬的人民和土地,要是實行法治的話,可能會做成行政效率下降和影響社會的秩序的相反效果,而且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一直沒有法治這個概念,要人民一時間認識並接受這種原則實屬不可能。但我認為,有了宏觀的視野以及務實的精神,在了解改革開放後國家前所未有地迅速發展的國情之下,中國內地會走出一條具社會主義的法治的道路。

伯利克里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講中自豪地宣稱:「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我想這一句就好精確的概括了法治最終目標--它就是走向民主的良法。

❼ 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

法治是人類歷史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靈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希望大家喜歡。
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篇一
1.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

堅持黨對法治的領導,當然不是居高臨下的領導。鄧小平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1941年就揭示、批判了「黨權高於一切」(《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11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的「以黨治國」(《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10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的領導體制。他說,黨權高於一切導致政府法令行不通,甚至發展成為「黨員高於一切」,黨員可以為非作歹,黨員犯法可以寬恕,非黨幹部稱黨為「最高當局」。顯而易見,鄧小平認為黨不能高於一切。1982年憲法在其序言部分庄嚴闡明,本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這句話中所說的「各政黨」,顯然是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所有的政黨,它們都要以憲法為「最高的」法律,作為「活動准則」,維護高過於自己的「憲法尊嚴」,並要保證「憲法實施」。

2.不是凌駕之「上」的領導

堅持黨對法治的領導,更不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領導。1979年9月中共中央《關於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規定,「對各項法律制度,從黨中央主席到每一個黨員,都必須堅決遵守。絕不允許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殊公民,絕不允許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任何特權。」(轉引自胡鞍鋼等著:《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1982年《憲法》第五條更明確地規定,「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憲法講的「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也就是中共中央講的「絕不允許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任何特權」,都是要視法律在黨之上的意思。2012年,《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更明確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3.不是處於法「外」的領導

堅持黨對法治的領導,也不是處於法律之外的領導。黨的十三大報告就指出「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黨應當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十五大報告又明確指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報告進一步闡明,「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最近,《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說得更清楚,「各級領導幹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這強調了黨不能站在法之外,而只能站在法之內進行領導。

4.不是「先」於法律的領導

在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法律不健全,缺漏很多,而且即便有法律,由於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制定的,大部分也是舊法,對改革起阻礙作用,實踐中不能用。所以,我們黨領導改革,是按照鄧小平提倡的要沖破條條框框,要先闖、先試,試成功了再制訂法律,對改革成果進行肯定和鞏固。因此,黨領導改革過去是先改後立,破字當頭。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新階段,情況和過去已大不一樣了,為此,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就說明,要先立後改,立字當頭,通過立法在先,然後再行改革。因此,黨對改革的領導,不是先於法律的領導,而是先行立法的領導,或者要事先尋求改革的法律根據,也就是說,黨的領導必須尋著法治的軌道。

5.不是權「大」於法的領導

堅持黨對法治的領導,更不能搞權大於法、官大於法的領導。1978年,鄧小平通過總結「____」教訓深刻地指出,「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不能「把領導人說的話當做'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6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這里,鄧小平明確地指出,不能把黨的領導人當作法的化身,更不要把領導人的話當作法律,這就否定了權大於法、官大於法的人治的總根源。

通過以上分析,概言之,黨對法治的領導,不應該把它看成是處於法治的「高」、「上」、「外」、「先」、「大」的領導,而應該是自覺地把黨融於法治之中、按照法治的要求,體現為維護法治和促進法治的領導。黨對法治的領導,既是領導制定法律的關系,更是帶頭遵守法律、帶頭執行法律的關系。
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篇二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定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論淵源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有著豐富深厚的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資源,西方資本主義法治思想為其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法律學說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建設經驗與時代精神相互融合的成果。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鮮明的政治性;二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徹底的人民性;三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系統的科學性;四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開放性。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原則,是貫穿於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主線和靈魂,也是區別於西方資本主義法治理念的根本和關鍵。「三者統一」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既是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也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要求。

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

(一)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包含著人民民主、法制完備、樹立憲法法律權威、權力制約等內容。

(二)執法為民。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等內容。以人為本是執法為民的根本出發點,保障人權是執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文明執法是執法為民的客觀要求。

(三)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貫的主張。公平,是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正義是指公正,公平正直,沒有偏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全體成員能夠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

(四)服務大局。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之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是服務黨和國家大局,這是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和法治工作的性質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和法治實踐的經驗總結。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工作的性質和地位所決定,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經驗總結。

(五)黨的領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堅持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主要是思想領導、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

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健全和完善立法。一是堅持科學立法,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國情,遵循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規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健全立法程序;二是堅持民主立法,就是要注重把立法為民貫徹始終,增強立法主體自身的民主性,擴大公眾參與立法;三是堅持法制統一,就是要維護憲法作為根本法的地位,嚴格執行立法法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保證地方法與中央立法的統一,加強立法解釋和立法監督;四是堅持體系完備,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繼續制定和完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加強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及配套法規的制定工作,適時進行法律清理和法典編纂。

(二)堅持依法行政。一是合法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行政職權的行使應當依據法律的明確授權,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二是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重要補充,合理行政要求做到平等對待,要求遵循比例原則,要求做到正常判斷;三是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價值體現,樹立高效便民的觀念,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實現高效便民與政務公開的有機結合;四是權責統一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的授權要充分、嚴格,切實加強對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的監督;五是政務公開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政務要依法及時准確地公開,積極創新和豐富政務公開的載體及形式;六是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培養和提高公務人員的法律意識,加強公務員學法用法工作,推進依法行政能力和職業道德培訓工作。

(三)嚴格公正司法。一是切實維護司法公正,堅持實體公正、程序公正、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兼顧;二是不斷提高司法效率,進一步提高辦案效率,公正與效率兼顧;三是努力樹立司法權威,嚴格公正文明司法,提高司法權威,努力維護司法權威,創造良好執法環境;四是充分發揚司法民主,充分體現司法主體民主,積極促進司法公開,切實完善司法為民措施。

(四)加強制約監督。一是加強制約監督的是權利正確行使的重要保證;二是我國法律制約監督的主要渠道和途徑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的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政治及社會組織的制約監督、社會輿論的制約監督、公民的制約監督;三是切實增強制約監督的合力和實效,加強和改進黨內制約監督,支持和保證人大監督,政府專門機關制約監督,司法機關制約監督,政協及各民主黨派的制約監督,加強公民和輿論的制約監督。

(五)自覺誠信守法。一是自覺遵守法律,堅持奉公守法、嚴格依法辦事、維護法律權威;二是堅持明德守信,遵守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發揚家庭美德;三是深化法制宣傳,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深入開展全民普法,全面推進依法治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六)繁榮法學事業。一是堅持法學研究正確的政治方向,深刻理解法學的本質,牢牢把握法學領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觀點;二是明確法學研究的主要任務,堅持、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體系;三是繁榮法學研究的基本途徑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立足國情與吸收借鑒相結合;四是提高法學教育水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七)堅持依法執政。一是切實加強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保證立法工作的正確方向,堅持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努力推進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制度化法制化;二是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帶頭遵守憲法法律,自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三是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堅持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確保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四是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積極穩妥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大力加強政法隊伍建設。
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篇三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

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最高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國家要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方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相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相當完善,社會主義新文化要相當發達。」這些條件都不是在短期內、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能完全達到的。另外,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運作機制的建構,全體社會成員法律文化素養的提高,也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所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為一種理想的治國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都可運用的治國方略。但作為一種現實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與資本主義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

(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法律保障。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與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中國的依法治國與法制建設實踐已經也必須進一步堅持這一方向。

(二)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基本保證。

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的國家制度,是社會主義法制的政治基礎。人民民主專政決定著社會主義法與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本質,同時,社會主義依法治國也離不開人民民主專政的支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創制、執行、適用社會主義法的權力主體,是實現社會主義法制變革與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三、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一)具備完備的法律體系。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有法可依是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需要法律調整的領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以依據和遵循。

社會主義依法治國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做到真正反映和充分表達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2)要做到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反映社會生活與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3)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總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

(二)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有法必依的具體要求包括:(1)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執政黨作為國家的領導核心,能否做到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能否依法決策和依法辦事,是依法治國能否實現的關鍵。就此,江澤民同志曾明確指出,「我們絕不能以黨代政,以黨代法。」(1)

(2)廣大社會成員要依法辦事。廣大社會成員不但要自覺以法律為行動指南,還要善於運用法律來爭取和捍衛自己的權力和自由,勇於同一切破壞法律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法律的威嚴。這是依法治國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是依法治國真正實現的重要標志。

(三)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執法,難點和重點也在執法。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另外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對保證司法裁判的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滿足社會成員對效益的需求,真正做到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有人稱之為「中國特色的司法獨立」,但日漸加快的社會民主化、國家法治化進程使這司法獨立的種種不足暴露無遺。建立完備的制度來保障司法真正獨立已經迫在眉睫。

(四)違法必究

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當前,在違法必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堅決反對幹部搞特權、有責不究、重犯輕罰。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越是高級幹部子弟,越是高級幹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2)

四、促進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途徑

實行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前,要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方略,加快法治國家的建設步伐,我們認為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二)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新局面

(三)以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

(四)以加強和完善執法、司法為目標,推進行政執法制度與司法制度改革

再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樣一種人們嚮往的社會里,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保障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諧發展。

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可靠保障。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法律建設,依法治國。


看過「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的人還看了:

1. 談談我對中國法治的認識

2.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3.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4. 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論文關於依法治國

5. 參加法制培訓心得體會6篇

❽ 「法治進教材」,這事有多重要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還沒有在社會層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保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把法治精神當作主心骨。對於人民群眾來說,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和習慣,法治才能不斷釋放規則的正能量。四中全會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每一環節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終落腳點就是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凸顯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核心問題。 法治不會自動成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關鍵要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信訪不信法」,習慣於找門路、托關系、請客送禮,個中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扭轉這種現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人治觀念,關鍵要靠領導幹部。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顯,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導群眾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群眾發自內心地認同法治、信仰法治,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之風。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讓法治進學校、進教材,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只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的種子就一定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蔚然成風。 培育法治信仰,還必須付諸法治實踐。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讓人民群眾信仰法治,就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切身體會到法治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積累對法治的理性認識,從內心生發對法治的信仰。「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四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為人民群眾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參與法治實踐的途徑。讓每一個人的法律權益都得到切實保障,讓人們從每一個執法、司法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法治的信仰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崇尚法治的社會風尚新常態必將形成

❾ 應該是法制進校園還是法治進校園的

應該是法制進校譽慧神園。從一定意義上講,法制教育有思想道慶虧德教育的因素,也有文化碧滲知識的成分,對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熱點內容
律師參與虛假訴訟 發布:2025-01-12 06:49:12 瀏覽:203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發布:2025-01-12 06:26:49 瀏覽:235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