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2-31 20:23:35

A.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李博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李博]《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李博6月16日下午公司黨委組織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在我前進道路上給予鼓勵和指導,讓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黨,《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李博。劉書記還給我們推薦了兩本值得一讀的書,一本是《把信送到加西亞》、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論》,我本人也是個喜愛讀書的人,利用閑暇的時間從圖書館借了很多書,還從網上買了很多書,我覺得一件漂亮的衣服裝扮了我們的外在,而一本書則填滿我們空洞的內心。亞當·斯密這個名字,只要接觸過政治經濟學的人都會知道,他同西方經濟理論緊密相連,他的《國富論》(即《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甚至比他的名字更有影響力。然而,《道德情操論》被《國富論》的光芒遮住了,但是作者的墓碑上清清楚楚地刻著--《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的作者亞當·斯密長眠於此。美國貨幣主義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曾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應該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在作者本人的心目中恐怕《道德情操論》的份量遠比《國富論》重得多,因為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傾注在《道德情操論》的修訂與完善上,從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對《道德情操論》先後進行了6次修改,而恰恰在修改的過程中完成了《國富論》。我索性從當當網上買了這本書,認真地從頭讀起,自然覺得在追隨大師的腳步,走進心靈的聖殿,去理清崇高和卑鄙、純潔和污穢、簡單和復雜、善良與丑惡、真誠和虛偽…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線。我是一個感性的人,總是喜歡為事事動情,也喜歡讀完一本書寫寫心情。在這本書中,作者認為人天生是社會的動物,時刻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為了顧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對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節制和改造,從而產生羞恥心和榮譽感,這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當我翻開此書,第一卷《行為的適當》的第一篇"適當感"中的關於同情的闡述,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亞當斯密對同情的闡述極為深刻,他說:"我們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無需證明的事實。像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一樣,這種感情絕不是專屬於良善君子,盡管他們可能對此最敏感。即使一個無賴罪大惡極,無視一切社會規范,他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他還說:"要想對他人身處的境遇有所體驗,我們只有設身處地地想像,因為我們無法直接了解別人的感受。只要我們自己還能置身事外,即便我們的兄弟在忍受酷刑折磨,我們也感覺不到他們的痛苦。感官從來不會也不可能超越我們自身,只有依靠想像,我們才能對他人的感受略有所知。""我們依靠想像將自己置於他人的境遇之中,以為自己正經受這所有同樣的痛苦,又彷彿進入他體內,與他合而為一,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體會到他的感受。於是,當我們全然接收了他人的痛苦並將其變為自己的痛苦時,我們終於為之所動,一想到他的感受就不由得渾身顫抖。""正因為我們能夠設身處地地想像別人的痛苦,我們才能產生與他們相似的感情,讀後感《《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李博》。"的確如此,當我看到汶川地震、動車相撞的報道時,我經常熱淚迎眶,我感嘆生命的脆弱,更深刻地悟到:身置其中的人感受最真切、最具體、最清楚,任何程度的同情、感受都無法與親歷來比擬。正如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謂:"如魚吞水冷暖自知"啊!想到這,我不由得悲從心頭起,我的悲傷感受與那些親身苦楚的人相比,差之遠亦!唉…斯密在闡述了同情之後,書寫了"相濡以沫的快樂"。在"相濡以沫的快樂"中,斯密寫道:"別人發自內心的同情總讓我們無比欣慰,無論這同情從何而生;相反,無動於衷的表情則讓我們失望莫名。""當我高興的時候,朋友的同感會錦上添花;但是當我陷入憂傷,朋友的同情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可能火上澆油。然而通常情況下,同情總能另闢蹊徑,增添快樂,又能溫暖人心,減輕痛苦。""與高興的時候相比,我們在不高興的時候更希望找個人一吐為快,此時朋友的同情也更能讓我們得到安慰,如果他們無動於衷我們就更覺得委屈。""如果我們可以和一個人肝膽相照,那麼在同他交談時我們得到的快樂,會遠勝於償還我們目睹他的遭遇所感到的痛苦。"的確如此。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和朋友小聚,談談生活、談談工作,我還喜歡一個人抱著本寫心情,把所有不快都傾訴給那小小的空間。有的時候到自己的博客去座一座,回味起曾經的心情,也別有一番滋味。斯密在"可敬的美德"中寫道:"旁觀者將心比心去體諒當事人,當事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照顧旁觀者的感受,這兩種努力確立了兩種不同的美德。前者帶來了溫文爾雅、和藹可親、公正無私和謙遜仁慈;後者則早就了雍容持重、自我剋制的人品,將激情納入自尊自愛、合理恰當的軌道。""無獨有偶,當我們放任胸中的怒火不加任何節制的時候,那種傲慢蠻橫的態度是最令人討厭的。但是那種憤恨之中卻不失寬宏大量的氣度卻讓我們由衷欽佩。"他得出的結論是:"完美無瑕的人性,就是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就是公正無私和慈善博愛的情懷。唯有如此,人與人之間才能達到感情上的溝通與和諧,才能產生得體適度的行為。"他也實事求是地講:"在我們決定如何對一種行為加以褒貶的時候,常常會採取兩個不同的標准。首先是得體適度、完美無缺。在那些艱難的處境中,人的行為不可能達到這么高的水平,總是有可以指責之處。其次是雖不完美但有所接近,這是大多數人所能做到的。只要超過了這個標准,無論這種行為距離無可挑剔有多遠,似乎都應該受到表揚,可是如果達不到這個標准,就應該受到責備。"他一再強調適度、得體和控制。而我偏偏是個隨性的人,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會毫無掩飾的表現出來,其實控制的程度就體現出文化的水平:正常情況下,我們制怒,既不能肆無忌憚又不能無動於衷;我們制喜,既不能得意忘形又不能麻木不仁;我們制聲,既不能低聲暗語又不能放聲闊論;我們制技,既不能繁復虛設又不能粗製濫造;我們制步,既不能忘我疾行又不能猶豫不前…總之,最為難得的是適度。想適度、想得體,就要將所要控制之事控制的恰如其份,應時應景應人應事,此事最難為。所以,得體、適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能做到得體、適度的人自然就不是一般人,而異於人、高於人。文化修為的高低自然一目瞭然,控制能力和文化水平成了正比。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讀一讀《道德情操論》這本書,它真的是讓我們受益非淺,相信讀後你對生活、對社會有更深的認識。它真的能觸及人的內心深處,伴隨我們成長。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李博〕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B. 急急急!求一片讀後感,關於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等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數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梁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C. 《道德情操論》第二章第13節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第二章第13節讀後感]旮旯旭崇尚通過勞動與智慧獲得的財富與地位和崇尚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財富與地位從表面上看並無二致,因為他們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財富與地位,《道德情操論》第二章第13節讀後感。而實現目標的途徑卻往往被忽視,甚至不為人知。其實財富與地位僅是人類作為動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為這些可以滿足一個人在物質條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層次的目標。一個人的追求到底屬於哪個層次其實很好判斷,只要看他在擁有了財富之後的表現即可得知。「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話並不過分與偏頗,而是「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在作為生物來到世界後,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在解決上並不是順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讀後感《《道德情操論》第二章第13節讀後感》。因此,很多人不願承認,但不得不承認,「財富」與「地位」可以檢驗一個人的道德追求。當一個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問題時,你是不能說他「心向腐化」的,因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僅此而已。可他卻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產生了哪些不同的影響,這些影響又會帶來哪些後果。當許多人都是這樣的狀態時就形成了所謂的「壞風氣」,可不知道他們僅是想讓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所以問題並沒有出在他們對「財富和地位」的渴望與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經解決了基本問題的人們沒有為他們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樣!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亞當·斯密

D.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通讀這本書,斯密為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理出一條有秩序的思路。首先,他在認同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基礎上,提出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系建立在這種自發的內心同情,乃至往後更深層次的道德也是如此。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最後,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關於情感適宜性的原理:通過別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來判斷它們是否合宜。因為相互同情的愉快,為了產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導旁觀者去設想當事人的各種情況一樣,天性也教導後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設想旁觀者的各種情況。正是在這兩種努力,即旁觀者的努力、當事人的努力,確立了兩種類型的美德;旁觀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藹、公正、寬容等美德類型,當事人的努力中則建立起崇高、莊重、自製等美德類型。當然,與美德相對負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則確立於對上述「適宜性」努力的失敗、甚至反動。

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亞當·斯密對於道德美德原則,起因以及效用的分析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啟示。眾所周知,日程生活中道德和法律一樣規范著人們的日常行為,是市場經濟社會下,處理人際關系評判行為標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則。自從炎黃起始,弘揚道德美德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也應當保持這樣的美德並將其發揚光大。在當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乃至轉型時期,在社會之中的各行各業間,每天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在處理這些情感聯系的時候,我們有很多地方可以向這本書汲取智慧。這本書向我們闡述的道理和分析,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讓我們以後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源源不斷的智慧來源以及精神動力,鼓勵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用遵守人性美德的原則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以更好地立身於社會網路中。

從宏觀的方面來講,《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社會如果人人都只追求個人利益將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正如前文所言「„„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社會穩定。」人是復雜的,人不僅有私慾,也應當有情操。無論人怎樣自私,他都有一種「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相互聯系的關系網路,並用道德美德約束來方可維持其穩定,促進人類社會發展。以亞當來看,正因為人類懂得感同身受,擁有普世之愛,所以人才區別於動物;正因為守望相助,前人為後人栽樹,小我為大我犧牲,社會道德約束下的人類社會才得以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存續至今。

E. 道德情操論 英文 讀後感

Part I, Section I, Chapter I: Of Sympathy
According to Smith humans have a natural tendency to care about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 the pleasure one gets from seeing them happy. He calls this sympathy, defining it "our fellow-feeling with any passion whatsoever" (p. 5). He argues that this occurs under either of two conditions:
We see firsthand the fortune or misfortune of another person
The fortune or misfortune is vividly depicted to us
Although this is apparently true, he follows to argue that this tendency lies even in "the greatest ruffian, the most hardened violator of the laws of society" (p. 2).
Smith also proposes several variables that can moderate the extent of sympathy, noting that the situation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passion is the large determinant of our response:
The vividness of the account of the condition of another person
An important point put forth by Smith is that the degree to which we sympathize, or "tremble and shudder at the thought of what he feels",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egree of vividness in our observation 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vent.
Knowledge of the causes of the emotions
When observing the anger of another person, for example, we are unlikely to sympathize with this person because we "are unacquainted with his provocation" and as a result cannot imagine what it is like to feel what he feels. Further, since we can see the "fear and resentment" of those who are the targets of the person's anger we are likely to sympathize and take side with them. Thus, sympathetic responses are often conditional on or their magnitude is determined by the causes of the emotion in the person being sympathized with.
Whether other people are involved in the emotion
Specifically, emotions such as joy and grief tell us about the "good or bad fortune" of the person we are observing them in, whereas anger tells us about the bad fortune with respect to another person. I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rapersonal emotions, such as joy and grief, and interpersonal emotions, such as anger, that causes the difference in sympathy, according to Smith. That is, intrapersonal emotions trigger at least some sympathy without the need for context whereas interpersonal emotions are dependent on context.
He also proposes a natural 'motor' response to seeing the actions of others: If we see a knife hacking off a person's leg we wince away, if we see someone dance we move in the same ways, we feel the injuries of others as if we had them ourselves.
Smith makes clear that we sympathize not only with the misery of others but also the joy; he states that observing an emotional state through the "looks and gestures" in another person is enough to initiate that emotional state in ourselves. Furthermore, we are generally insensitive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other person; we are instead sensitive to how we would feel ourselves if we were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other person. For example, a mother with a suffering baby feels "the most complete image of misery and distress" while the child merely feels "the uneasiness of the present instant" (p. 8).

F. 誰能提供我《道德情操論》的讀後感不需長篇大論,要突出重點,大概500—800字左右就可以了。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今天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提高我們道德修養的主要途徑與方法有: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積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獨」;身體力行,提高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反身內省,存心養性。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的實踐者和捍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本文源自一舟博客,具體地址為: http://www.guyizhou.cn/article/4049.htm

G.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讀完這篇文章知道它的主要內容是:身處千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00多年前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後一直不厭其煩反復思考的焦點。
他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思考寫成了這本十分罕見的,也可以說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訴讀者——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里。而且。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保有和維持對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地運行,甚至民族的強盛將是至關重要。
大家都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一句名言——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卻很少有人讀過。他在這本書里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對於我們來說,第一是發展。第二是協調發展。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
這本書中,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
首先,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談到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心情感同它意欲產生的或往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系來研究——優點(受賞)與缺點(受罰)。第三卷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第四卷: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271頁)。第七卷:論道德哲學體系。
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們行業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公司推薦這本書給我們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讓我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顧客(顧客即是上帝)、去生活。

我自己編輯的給你用下、、因為我自己也要寫來交、、

H.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1):
亞當·斯密經過漫長的創作、增補、修訂及整個研究、寫作計劃過程,著作《道德情操論》最後「定型」了,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版本。在這本書里,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我想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而已,經典之因此能夠成為經典,是正因其所闡述的觀點是能夠跨越時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歷久而彌新,在歷史的沉澱中又孕育出更豐富的內涵。
他傳達給讀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好去傷害別人,而是就應要幫忙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裡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范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倘若以後我們真正踏入社會了並且找到了屬於了我們自己的工作,那麼在我們行業一樣處處都是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的。無可否認,發奮擠出自己有限的時刻去看這本書,心靈得到很大的啟發——它給了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督促我要學會互相幫忙和互相體諒,讓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匆匆而過的路人、朋友,親人和愛人。幸福的個性簽名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點是同情心」,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之後,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讀過這本書,僅僅是最開始,我們看到「設身處地」這個詞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之後有反復出現「激情」、「強烈」、「合宜」、「盡善盡美」等詞。小時候,思想品德課的時候老師教會我們要換位思考,這不正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嗎!正是由於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像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因此說同情與其說是正因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生的,不如說是正因看到激發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生的。但是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快樂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還是通常遠遠不如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他在書中說:「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從關心自己開始,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誠然,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千百年來,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著我們之後人嗎?即使是論社會階層的區別也是孔子一向討論的話題。
然後亞當·密斯在第二卷中談到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情緒感同它意欲產生的或往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聯來研究——優點(受賞)與缺點(受罰)。此刻的社會同樣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鄉原」一樣,這些都就應是一種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優點、好的品質就應得到報答而缺點、壞的品質就應得到懲罰。在第三卷中他又闡述了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職責感。還有第四卷的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論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他說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思考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最後密斯論道德哲學體系。
說實話,雖然我看起來有點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對人類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呢?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腐敗、就業壓力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會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必備的條件。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就要求我們常懷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義之心待人處世,互幫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確處理個人和群眾、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此刻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透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更加堅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務必好好學習,培養一身的潛質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並且,把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發揚光大。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有德的民族會受到世界的尊重,歷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們都能做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們加在一齊就是有道德的國家民族。國家一向在講求德治,但是我們這樣的適合暫時還無法擺脫法治的社會。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須會看到一個高國民素質的中國,一個能夠用德治和諧的社會,我們堅信著並為之發奮著!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2):
被世人稱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作家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論》中說:貪心過度高估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度高估私人職位與公共職位之間的差別;虛榮過度高估無聞與聲名遠播之間的差別。在當今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千變萬化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榮譽的差距,人們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當今社會幸福地生活、如何為和諧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為要有一個完全平靜的心態對待世間的各種差別,要把自己幸福感滿足感的標准放低,要滿懷感恩之心和愛心去回報社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把自己工作潛質和工作水平的標准提高。
我們要有被家人、朋友、社會所愛,得到物質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滿足;更要有施愛於人、助人為樂、奉獻社會的富足和心靈滌盪,要把自己溶入整個社會,充分享受做人的快樂,要寬容待人,富有愛心,克服虛榮、妒嫉、貪婪心理,把貧富、貴賤、榮辱的「距離」縮短,崇尚博愛、正直、勤奮的美德,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誠地對待所接觸的每個人,踏實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好怨天尤人、心浮氣躁、好高鶩遠,更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報,從做事的過程中去享受快樂,從贊美中去尋找自己的不足,從值得贊美中去感受心靈的寧靜。人只能在社會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夠適應身處的環境。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需要相互幫忙,也隨時可能互相傷害。在人們能夠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相幫忙的地方,社會就會繁榮興盛、充滿溫馨。溫情和愛將大家聯系在一齊,彷彿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內心的感受是各種行為的產生根源,也是評判行為善惡的基礎,人性的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為他人著想而少為自己著想,在於克制自私心而放縱寬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情緒安寧、充滿愛心的人的行為,對社會、對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夠經受時刻的長期考驗,他們的行為不計個人得失,不圖他人回報,在德行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施愛的行為中體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們的社會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為卻不是這樣,這些行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對社會、對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個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損人利己或者損社會和他人的大利而獲取自己的蠅頭小利,這些行為談不上道德高尚、這些人無愛心可言,他們終究必然被人們所認識,而自身也終日倍受正義、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譴責。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人員和統計幹部,我們不僅僅是社會的普通一員,更是一名執法者,我們的工作行為代表國家,這樣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義、忠於職守、真抓實干、嚴格執法、銳意進取、敢於負責、清正廉潔、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風。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能夠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堅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在政治理論、思想道德和作風的修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甘於寂寞,富有愛心,要不斷學習,發奮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發奮提高工作質量,把每項工作干好乾實,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端正服務態度,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讓和諧充斥我們的每一個工作環節,讓愛心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釋放,讓我們以高尚的工作行為和一流的工作業績感恩回報社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利益驅動下,人自私的情感越來越明顯,私慾的膨脹給道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很多傳統的道德觀已經不被人所看重。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導致社會的道德缺失。財富固然重要,物質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們不能夠為了利益和物質的追求而忘了對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則,人類和禽獸就沒什麼區別了,僅僅是為了得到物質,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世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講述了人如何獲取財富,如何把握規律做到利己。然而,過度的利己是會導致社會利益化,冷漠化的,為此,亞當斯密很負職責地寫了《道德情操論》,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職責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說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則。它對於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譽為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西方世界的《論語》。
而我個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著用它去解釋經濟社會的態度,而僅僅是用來解釋我個人的內情緒感。讀完《道德情操論》,我感覺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變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個更清晰的指引。這是平時上課學習老師所不能教予我的。《道德情操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內心的情感,包括善惡美醜,它比《醜陋的中國人》更讓我震撼,和受啟發,正因它解釋得更深層次。
讀完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何謂道德,道德的好處何在?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觀點認為:「所謂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為,是一種自然地情感流露。一個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種狀況再做出利他行為,這種理智的思考已經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里,道德准則是一種自製意識,是良心的呼喚,是對普遍道德的職責感。如在第五章中寫到,「他行為的動機不是出於別的,可能只是出於對既定的職責准則的尊重,一種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則行事的嚴肅而真摯的願望。」「這種敬重,還由這樣一種見解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即認為這種敬重起初是出於人的天性將它銘記於心,之後被推理和哲理所證實,認為這些重要的道德准則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則,大自然最終將給那些盡到自己職責的人以獎賞,而對那些不盡自己職責的人給予懲罰。」正是由於這種對道德准則的堅信和敬重,想成一種職責感,自製力,這也是本書里說的「行為的合宜性的決定」。在全本書中,道德情操都是人類情感的反思以及對善美的追求,這與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為意識有些差異。而我更認同亞當斯密的觀點,正因惡念是每個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個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並不是聖人,完
全沒有惡念,而是構成了良好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這種信念支撐著他不作出損人利己的行為,因此他很少惡行,得到人們的完美評價,覺得他是個道德好的人。而道德敗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價值觀的不一樣,道德觀念的薄弱,致使他無法抗拒利益的驅動,而做出了損人利己的行為,而這種人是對社會不利的,影響社會和諧的,因此,需要強調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這本書中,亞當斯密把道德情操歸的根源歸結為同情心,這與人性論有著相似之處。在書的開端就講述了同情心的問題。「在人的天性中總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無論一個人在我們眼中是如何自私,他總是會對別人的命運感興趣,會去關心別人的幸福;雖然他什麼也得不到,只是為別人感到高興。當我們親眼目睹或是設身處地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同情或憐憫。我們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像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一樣,這種情感決不是專屬於良善君子,盡管他們可能對此最為敏感。即使一個無賴罪大惡極,無視一切社會規范,他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4):
不讀《國富論》不懂個人的致富之路、國家的富國裕民之道;但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好處,人生更有價值,國家更公平正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是不可分離的,正如溫總所言:正確的經濟學同高尚的倫理學是不可分離的。——佚名
本科攻讀經濟學,導師曾推薦我讀《國富論》,那個時候我知曉了自由經濟學之神——亞當?斯密,而這本被奉為「經濟學聖經」的巨著卻讓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利益觀固然有其道理,但我總覺得少了一點點道德與情感的氣息。
讀碩士的時候在人大學行政管理,剛剛涉及到行政倫理學,正好溫總來人大的時候曾向我校學生問及是否讀過《道德情操論》,好奇心驅使我接觸到亞當?斯密的這本巨著。靜心潛讀,追隨大師的腳步,走進心靈的殿堂,去釐清崇高和卑鄙、簡單和復雜、善良與丑惡、真誠和虛偽……。這時,我才意識到只讀大師的《國富論》會曲解大師的本意、誤讀大師的思想。
《國富論》說的是經濟人,而《道德情操論》說的是道德人。它從道德的高度,闡述了以同情說為基礎的道德評價論和德性論,其中包含道德准則與道德評價的共同標准以及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強調。亞當?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關心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思考,將他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事情的牽掛,即是同情。其實,亞當?斯密是說,同情(利他)與利己都是人的天性。因此他指出,惟有當整個社會的成員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為行為的准則時,社會才會和諧、安定與進步。通讀全書我們能夠看出,《道德情操論》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必須要用以利他為基礎的道德情感來協調,人們之間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透過人的這兩種天性來到達「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們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和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此我們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99zuowen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這樣的情感和道德氛圍中,我們該如何自處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我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幾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們也無法抑制淚水。災難面前,我們久違的同情的想像力重被激活,無需任何動員,人們就放下狹隘的私利,自發組織起來幫忙災區。正是正因這種仁愛、仁慈、天倫之情、友情、尊敬等發自內心的感情傾向的倫理美德使得社會團結起來而不是一盤散沙,而這種最深沉的美德並不需要匹配華美的修辭,它只是能夠同情他人的想像力而已。我想,只要這種同情的想像力不從人們內心深處消失,人類社會就永遠存有期望。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韻味不乏與其相似。正應了那句話:智慧是跨越時代、地域、宗教和種族的。東方聖人出,西方出聖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禮》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儒家所說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克己復禮」、「一日三省」,正是從修煉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他們基於內心的探索,終生將其用心的付諸於實踐。因此,飽讀經書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後,大都期望以才為政,施德於民。
的確,讀書是對心靈的盪滌,它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品位,也決定一個民族的素質,影響一個國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書施政」,號召「官員讀書」,建立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其實與其讓他們從經濟政治法律等書籍讀起,還不如從中國的傳統的《論語》、《道德經》或者外國的《道德情操論》開始讀起,如涓涓細流般的溫馨雋語必須會洗滌我們被俗務纏身的心靈,使我們忘卻了身邊的煩惱,使得我們在和歷史偉人穿越時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養。只有我們每一個人素質的提升,才能有社會整體素養的提升,才能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再次騰飛。

I. 合宜性——《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合宜性——《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亞當·斯密,這位偉大的「經濟學之父」給我們後世留下了兩部畢生之作,合宜性——《道德情操論》讀後感。其中之一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在《國富論》裡面,斯密從英國資產階級實踐中得到啟發,論述了「看不見的手」在經濟中的作用,其中的基本假設便是「人是理性的,也或者說是自私的」。然而在另一本巨著中,斯密卻著重強調並闡述了人們之間的「同情」,這便是《道德情操論》。

單從這里看,斯密好像有點「自相矛盾」。因為,從一般角度來說,「同情」是對他人的行為、行動以及感覺而產生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更多的表現為「利他性」。這直接否定了《國富論》里關於「人是自私」的基本假設。然而這樣的理解卻有失偏頗。要弄明白這里的關系,必須理解斯密這兩部書的邏輯關系。其實,斯密最早著手寫的正是《道德情操論》,這本書大概經歷過30多年的寫作,以及6次修訂,可謂是作者的「百年一劍」,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道德情操論》是斯密哲學體系的直接反映,是斯密真正的內心思考。直到該書的最後一卷,當談論「法律和政治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們在不同社會時代所經歷過的革命」時,指出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需要闡述「正義」,而且需要闡述「法律對象」,這才引出了《國富論》的相應章節。當然《國富論》並不是《道德情操論》的子篇,不過前者確在某些部分解釋了後者的相關提問,因此二者更是姊妹篇。

從寫作順序和邏輯上,我們比較概略地了解了二者的關系。那麼實質上,二者真的不「自相矛盾」嗎?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對「合宜性」的理解,以及斯密所說的「自私」到底有沒有限制。這里只談談我對《道德情操論》中的「合宜性」的理解。

舉一個例子來說說我對「合宜性」的理解,順便串聯一下《道德情操論》的各個章節。

這個例子對於80後的我們很是熟悉,那就是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我想說到這里,有很多人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周式幽默的片段,並不禁一笑。這其實就是「合宜性」的體現。首先,作為導演與演員的周星馳,非得先能理解我們「笑」的感覺是對「無厘頭」的贊同,然後判斷電影的表演是否能達到應有效果,同時還要著重區分觀眾面對「惡人無厘頭」和「好人無厘頭」的不同感受,這樣才能在不同的人物塑造上產生不同的贊同。這就是第一卷闡述的問題「論行為的合宜性」。

我身邊的同齡人對這種「無厘頭」都是贊不絕口,更有甚者,認為周星馳推動了幽默電影的進程,這不僅僅是從一般的角度評價一位電影工作者,而是從更高的層面,關乎「正義」的評價,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感謝周星馳,讀後感《合宜性——《道德情操論》讀後感》。當然也有不同意見者,這些評論者包含兩類,一類認為周星馳的「無厘頭」沒有那麼大的幽默,不過是電影的一種表現而已,這些評價不褒不貶;而另外也不乏認為周星馳的「無厘頭」對電影產生不利影響,這些評價卻是「懲罰」周星馳的。這正是第二卷「論優缺點或報答與懲罰的對象」所說明的。

這些評價,無論如何,都是他人的外在評論。作為本人的周星馳,自己心中自會有一個標准,自然會冥想自己作品在觀眾眼裡的感受,想必也會感覺到評論界的筆墨,這里的「標准」當是周星馳內心的情感基礎,或者說「責任感」之類的東西。這正是第三卷「論評價我們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及其責任感」。

說到底,觀眾是至上的。因此,所有評論也許都不及觀眾的笑聲更能說明問題。而這里的「笑聲」也就是觀眾在感官上的「效用」。這種「效用」直接影響觀眾的評論。「笑聲」大,則「效用」高,那麼好的評論自然會有,反之亦然。這也是第四卷「論效用對贊同情感的影響」存在的必要性。

說到這里,似乎有個問題一直沒有解釋。那就是不同觀眾的「習慣」以及當時的時代「風氣」對「同情」的影響。這是一個自然的問題。很顯然,80後和父輩經歷的「時代風氣」不同,由此產生不同的「習慣」,這幾乎直接導致不同的評論,即不同的「同情」。這個問題的解釋自然在第五卷「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中得到闡述。

對於以上問題的思考,似乎總是顯得孤立,因此斯密不得不思考什麼是美德,以及美德相關的品質,這就是第六卷「論有關美德的品質」的緣由。

至於最後第七卷「論道德哲學的體系」。則從哲學的層面,總括了當時已有的關於道德的不同體系,這些體系各自不同,但也不乏互相影響參照。該卷更多的是從學理的角度完善。

說到這里,《道德情操論》的基本框架已然清晰。但是書中的概念,每每相近卻著實不同,短短隨筆斷不能表清,還需認真琢磨原書。

那麼,到底《道德情操論》里的「同情」和《國富論》里的「自私」是否「自相矛盾」?僅以淺識,簡略闡述一番。

所謂「同情」,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解,而是「感同身受」,也或者說是「合宜性」。「合宜」與否,當然有個「標准」。在《道德情操論》里,經常出現「居住在內心的人」一詞,我認為這個「人」的評判正是「標准」。而在《國富論》里,斯密常提到「看不見的手」,這個「手」指揮著經濟生活中的個體,並且在《國富論》里,斯密並沒有直言「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只是後來的市場經濟符合了「看不見的手」的規律,類似一個「必要條件」,但萬不可當成「充分條件」來理解。這樣說來,「看不見的手」的概念,或者說內涵,應該更加開闊深層。如果把「居住在內心的人」和「看不見的手」兩者放在一個層面上理解,那麼由前者派生的「合宜性」和由後者派生的「自私」也應該是一個層面。更進一步,如果「居住在內心的人」和「看不見的手」不相矛盾,甚至說,二者是一致的,抑或二者內涵相同,那麼就更能接受斯密關於「同情」和「自私」的,貌似對立的,統一體系了。

以上皆是愚者淺識,有待對《國富論》的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理解。但是兩部書的一致性還是不可否認的,敬請斯密泉下莫怪。
〔合宜性——《道德情操論》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J. 紀昌學射讀後感

學習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版、不怕枯燥無味。
學習權要把基礎打好,不要整天把時間用在學習的形式上,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部分難題上。真正的學問不是靠難題和形式主義能得到的 ,而是靠刻苦,訣竅。
還表現了紀昌虛心聽取師傅的教誨,勇於吃苦,善於學習的精神。
飛衛教紀昌學射箭的故事可以給後人這樣的啟示:當老師的,一定要教學有方,善於指導,方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做學生的,一定要謹尊師教,善於學習,勇於吃苦,不怕枯燥,練好基本功,才能獲得真正的技巧!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