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

發布時間: 2020-12-31 21:21:03

❶ 簡述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從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4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反映了目前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決定》突出了依憲治國這個核心、科學立法這個前提、嚴格執法這個關鍵、公正司法這個防線、全民守法這個基礎、依法執政這個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這個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
立法工作,黨中央、人大、政府和公眾都需各司其職。《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在《決定》中,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
司法不公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司法體制不完善、司法職權配置和權力運行機制不科學、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決定》在這幾方面下了功夫。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就針對司法領域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全民守法是基礎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守法首先是意識層面的。《決定》里提出,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同樣重要。《決定》中提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這需要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❷ 依法治國基本要求的新十六字方針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基本要求的新十六字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新16字方針確立了我國依法治國新階段的四大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依法治國的目標並未全部達成,實現政治文明的征程仍在路上,需要我們繼續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克服法治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依法治國離不開深入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把黨的領導納入法治范疇,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推動依法治國的實現。

(2)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擴展閱讀

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提升中國法治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黨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大貢獻之一。

我國在完善現實社會法律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網路空間、虛擬社會的立法。信息時代的虛擬空間法律基本還是空白,如何加大網路空間法律建設,同時在無國界的網路社會,率先把我們的網路空間法律規則搶先建立、發布、傳播,有利於提高我國法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統籌規劃能力強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在發展過程中還要繼續發揮這個優勢,加強統籌能力,避免經濟、社會、法治、民生等各領域各搞各的,碎片化發展。

❸ 簡答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

(3)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24字新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資料:人民網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❹ 通過對「監察法的誕生」的了解,什麼是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

是的。屬於國家法律。《監察法》屬於國家重要法律之一,在全國范圍內行之有效,其法律地位的等級就像《婚姻法》《土地法》《民法總則》一樣。

❺ 屬於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的方針是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❻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包括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從立法、執法、司版法和守法4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權,反映了目前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決定》突出了依憲治國這個核心、科學立法這個前提、嚴格執法這個關鍵、公正司法這個防線、全民守法這個基礎、依法執政這個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這個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
立法工作,黨中央、人大、政府和公眾都需各司其職。《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❼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四位一體基本格局是指什麼

四位一體基本格局是指: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四位一體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四位一體

❽ 怎樣理解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格局

科學立法是龍頭環節嚴格執法是法律權威在於實施公眾司法公正是法制的生命線是司法活動的最高價值准求公正司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全民守法法律的權威源自於人民真心的擁護和真誠的擁護。

❾ 要形成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我國還需要哪些方面的工作

同黨和國家事業發來展要求相自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
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
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