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法治建設的因素
Ⅰ 影響法的實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阻礙法的實施的因素有:
1、不符合大多數被統治階級的利益。
2、不利於統治階級一小部分人的利益。
3、在法律實施過程中,需要軍隊、警察、法官、檢察官等的具體職能的部門和權力行使人實施表現出來。而由於現實的人際關系等諸多因素,這多部本的一個或多個執行環節出問題,就阻礙了法律的實施。
4、法律明確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只有以國家強制力作後盾,並通過國家強制力依法制裁侵權行為和拒不履行義務的行為,才能使人們享有的法定權利得以切實履行,免遭非法拒絕。
5、行政的執行性、法治進程背景、執法體制這些都關繫到行政執法困境與法律實施目標的實現。
6、某些方面法律與道德的沖突。
7、法律實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還需立法保障法律的實施。
8、法律實施成本、法律實施效益等問題。
9、民眾的法律意識、素養等;
10、某些特殊的因素。
(1)影響法治建設的因素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法實施的因素:
(1)個人方面的因素,即行為受法律調整和負有執法、司法職責的個人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水平及其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等綜合素質水平。
(2)體制方面的因素,是指有關法律執行、適用、監督機關的組織、機構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3)環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有關法律實施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
(4)法律本身的因素,包括法律內容方面的因素和法律形式方面的因素。
參考資料:網路-法的實施
Ⅱ 在當今影響中國法治建設的各種因素中,哪些來自於西方法治傳統
西方法律思想對中國法治建設歷程的影響
1,晚清的改革中,受西方影響最深遠的無非君主立憲制,這是對西方法律的簡單移植,並未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在中國政治思想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提倡所謂「四德」和「五倫」,忠、孝、節、義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支撐社會的人倫關系。其中忠君是維系整套國家政治體系的基石,也是國家建立「德政」的核心。
因此,君主立憲制在中國沒有根基,這也導致了戊戌變法的流產。
2,近代孫中山的法治思想更是明顯受到西方法律思想的影響。
孫中山提倡的「五權憲法」是以西方的三權分立思想為基礎。與西方防禦性的制度構架不同,孫中山所設計的是在西方三權而分的基礎上增設監察和考試兩權。看起來,「五權憲法」與西方的三權分立制沒有多大差別,最多也是三權與兩權的簡單相加。
政權歸於人民,但中國國情不便全面行使直接民權,由國民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政權。
Ⅲ 法治在追求正義過程中會受到哪些客觀因素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法治思想,除了了法的本質與產生外,還有法治的發展規律思想。
法治作為上層建築,受到經濟基礎的決定。
同時,還受到自然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主要決定因素,即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決定。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總和。
Ⅳ 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具體表現在:
1、公權力機關的退位、歸位與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發育仍不成熟之間的矛盾。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公權力機關退位和歸位,理性再定位的過程。但由於市場機制仍不健全,社會組織仍不遲純規范,市場機制和社會組織往往難以擔當起合格的公共產鎮敏品或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導致公權力的進退維谷。
2、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與法律質量整體上仍不理想之間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然而,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立法質量已在不斷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層級的法律規范質量不高、類型化不夠、科學性不足,將執法和司法帶入或難以實施,或實施沖突,或實施背反的多難困境。
3、嚴厲制裁違法行為的要求和期待與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較高之間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會的當然特徵,嚴厲制裁違法行為是保障法治權威和發揮法治威懾力的必要條件。
但是現實中,在一些方面,由於責任設置過低,特別是查處率不高,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守法成本相對畸高,不僅誘使當事人違法,更重要的是客觀上造成「逆向選擇」、守法者吃虧,違法者賺便宜,進而劣勝優汰,並導致普遍違法。
(4)影響法治建設的因素擴展閱讀:
我國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的改善:
1、價值建設,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會的根本問題在於將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內化於人心,成為社會成員決策和行動的基本指引。
當前人民群眾已經有一定的法治意識,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確立。實現人心大治,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司法著力強化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權利義務統一意識、責任意識,還要透過多途徑、全方位的理念引領價值觀建設,使法治精神浸潤人心。
2、基層調整,使治理暢達「末梢神經」。
體制問題具有決定性。我國傳統上從中央到基層的縱向層級化管理體制倚重「生產經營單位」和「基層組織」。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在「最後一公里」失靈的問題。建議以確立社碼旅咐區的法律地位為主要方式,重塑我國社會的基層組織形態,確保國家與其成員之間的「感測」途徑暢通。
Ⅳ 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民法律意識淡薄
我國公民當中很多人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一問題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社會的法制化進程。在人民群眾當中,公民的法律意識、權益意識、民主意識、義務意識普遍缺失。在領導幹部中,一定程度存在著知法犯法、腐敗等問題。更有一些司法幹部在執法的過程當中忽視了法律的公正意識和效率要求。這些問題都極大的限制了我國社會法制建設。
1、權利意識的淡薄
權利意識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意識從古至今都比較單薄,這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傳統及風氣所造成的。在我國古代,人們長期受到宗法制、集權制和自然經濟這三個方面的影響,自由、平等觀念的培養幾乎沒有。另外,人們主觀上普遍對儒家思想中的重義輕利思想比較推崇,長期以來受到了深究長遠的影響,很多公民仍然以打官司為羞,即使他們的利益受損,居然誤以為打官司就是不光彩的事,就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利益,這就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
2、公民法律教育的滯後
當代社會對公民的法律教育不是十分重視,另一方面,公民對法律的學習也不是很重視。尤其是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國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沒有得到發展,法律教育至今還是沿用較為傳統的模式,這也是導致公民法律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法律法規不健全
法律運行機制不完備我國正處於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在制度建設方便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有的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補償,有的罪犯卻因法律漏洞逍遙法外。由於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健全,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社會公平、國家發展都起到了不良影響。
首先,法律體系不完備。
其次,以前所制定的一些有關的法律法規已經不能滿足新情況新形勢的需要了。
再次,一些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很差,就使部門的利益化不同程度的傾向。
此外,我國當前的許多法律沒有相應的保障機制。一個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幾個有關的管理部門就可以組成執法隊伍,這就造成了行政執法機構粗製濫造。而且執法部門間的職責界限劃分模糊,這就分散了執法的力量。現在有很多單位都努力爭取成立執法隊伍,以便在執法的過程中通過罰款和收費的方式來解決工作人員的獎金、工資、福利等問題,通常執法單位以部門的利益為目的去執法,以罰款的方式處理違法行為。並且,執法的程序規定也不健全,執法的責任制、獎勵制度和考核也不完備,執法只是一種形式。這使執法的嚴肅性、公正性受到嚴重的影響。
(三)法律監督不到位
我國法律監督不到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監督主體缺位的問題導致的。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在例行公事時監督比較多,但是在解決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有效的監督。在我國之所以一些腐敗現象頻繁出現,這與我國法律監督不到位有很大的聯系。
1、以言代法,以權壓法。
這一現象在我國領導幹部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發生,由於忽視了法律的嚴肅性,常常出現我國公職人員濫用職權的現象。例如在我國征地用地的問題上,毫不顧忌法律的嚴肅性與權威性。
2、執法不嚴、違法辦案。
我國司法機關當中經常出現違反程序、按人情辦案等嚴重侵害公民權益的問題。甚至出現了案件審判完畢之後無法操作和執行的現象,以至於出現了官了民不了的一系列問題。
3、以罰代法,重罰輕管。
在我國社會法制建設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以罰代法的現象。比如執法部門在處理諸如假冒偽劣產品的時候,僅僅作出較大的經濟處罰,但沒有進一步的追究銷售商和生產商的法律責任。這種處理辦法所帶來的結果也就直接導致了售假販假的問題得不到遏制的問題,以至於生產的假冒偽劣產品還是在在市面上銷售流通,給我國消費者帶來不利的損害。
4、以權謀私,徇私枉法。
由於法制體系的不完善,執法部門執法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了權錢交易的現象。這樣不僅僅玷污了我國司法機關的形象,而且對執法機關的聲譽構成了直接的損害。在少數領導幹部中,對下級執法人員尋思枉法、玩忽職守的問題放任不管,一度竟成為了這些腐敗分子的保護傘。
Ⅵ 制約我國法制建設的最終決定因素是什麼
一)公民法治理念淡薄,缺乏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
所謂法治理念淡薄並不是指公民缺少利用法律保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和缺少法律知識,而是存在一些因素妨礙法律至上這種理念在中國的傳播,這些因素恰恰是我們所熟悉的人情和事故。不難看到我們面臨的現實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沒有對法律的信仰,我們過於注重道德和權利的作用,過於強調情理法的結合,其結果是法律在我們的社會調整中沒有起到至上的作用,當代中國法制建設陷入了一種困境—法制「表層化」現場,[1]法律不被信仰,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恆古至今幾千年來的文化沉澱,千年的文化賦予了炎黃子孫具有東方特色的法律意識和法律價值觀,而我們今天的這套法律制度並不是2000年發展起來的本土的東西,所以其中的一些法治觀念和我們的傳統觀念是不相符甚至是背離的,這就導致一個奇怪的現場:一方面我們遵守法律制度,在法律的大框架內行事,另一方面在具體操作上我們按照人情世故、按照自己根深蒂固的理念去行事,正是這種「內」和「外」的不統一造成了當今中國法治進程的困境。
(二)從法律本身上講,法律結構不夠科學,法律體系尚不健全。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我國制定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但也毋庸諱言,我國的法律規定交叉重復,法律文件互相矛盾、互相沖突的情況也大有存在,從而影響了法律整體實效的實現[2]。同時,我國司法制度缺乏獨立性和公正性。司法獨立是整個社會主義法治大廈的一個重要支柱。在我國,雖然司法、行政、立法也有分工,但在體制上卻難舍難分。從我國司法保障體系來講,司法單位的組織人事權和財政預算審批權都在地方,沒有地方的支持,法院連正常的工作秩序都得不到保障。各級司法機關在人、財、物方面缺乏自主性,受制於地方各級黨和政府機關部門,導致司法是政府大院里的司法,不是政府大院旁的司法,司法人員從事司法活動時首先得對地方黨政領導負責,缺乏獨立性。這樣一來,以權代法,以權壓法就難以避免了。
(三)法律監督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不能有效的防止腐敗發生。
目前我國對公共權力的運行缺乏監督。社會上出現的大量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等以權謀私腐敗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對權力的有效監督。無論是司法腐敗,還是吏治腐敗本質上都是對公共權力的濫用和失控。而我國目前恰恰缺乏有效的制度上的監督,活動透明度不高,同時也缺少有效的社會監督。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輿論監督等在內的民主監督體系框架,但其內部細致的監督機制和規范還沒有得到填充,各類監督的發展也不平衡,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形成監督合力。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監督機制,才能使腐敗無藏身之所。
Ⅶ 寫一篇以法治建設為主題的論文
制約我國法治建設前進的因素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傳統的文明古國,曾經的輝煌文明造就了我們這個優秀而偉大的民族。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華民族也正在不斷創造著人類的輝煌歷史。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們的法治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當然,法治建設在其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遇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干擾。本文將就此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從中國目前法治建設的基本現狀來看,我們感覺有以下幾大因素嚴重製約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進行:
第一、我國的司法不夠獨立,各級共產黨的機關和行政的司法的干預過大。
除全國人大在立法方面較為獨立之外,各級司法機關均被置於黨委和政府的控制之下。這些司法機關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權力都掌控在地方黨委和行政的手中。因此在涉及國家機關和黨政要人違法時,這些機構在行使職權時常常感覺阻力巨大,甚至工作人員都不敢涉足。這樣就造成了地方黨政部分的法律盲區,我們國家在市場經濟時代出現的諸多腐敗案件,制度的根源也就在此。
第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使司法公正的天平無法實現真正的平衡。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廣大的貧困階層最需要法律的保護和幫助,由於經濟的因數,他們無法支付高昂的訴訟費用而被迫選擇忍受傷害和侵犯。當這種忍受達到一定限度時候,他們會為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來解決侵犯和傷害,從而成為法律懲罰的對象。因此,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成一種專制的工具。從這一角度來說,法律實施過程中根本談不上「平等」。
第三、中國傳統的法文化嚴重製約我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
我們國家有50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國民的影響巨大。在處理日常的法律關系或相關問題時,我們常常習慣於 「私了」、「算了」,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方面使個人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人的讓度,使得公共利益的維護和自覺遵守無從實現。因此在我們國家經常出現公共權利受到侵犯而無人出面制止,大家都憤憤不平但又都選擇忍氣吞聲。
以上我從法律制度、社會經濟和文化三個大的方面分析了我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挑戰,當然,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決不僅僅受這些因素的制約。
挑戰就在眼前,當我們正確的把握和認識了挑戰,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法治建設比較實現長足進步和發展。
Ⅷ 中國向近代法制轉型的阻礙因素
中國法治化進程中的阻礙
(一)傳統思想的羈絆
以孔子為創始者的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主張」禮治「和「德治」,即「人治」。儒家在禮與法的關繫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系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系中強調人治。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 針對法治中國的概念演進,學者指出,「法治中國」經歷了」從學術命題到政治命題「再到「憲法命題」的變化,參見韓大元:《簡論法治中國與法治國家的關系》,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年第5期。 非是進行修補,並未對其根本產生動搖,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獨霸兩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生活,甚至影響法律等層面。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即為專制。
封建專制思想抑制了民眾的民主意識。在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一直是大一統的君主集]權國家。君主集權在中國具有獨特而悠久的歷史。由於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集權統治,使封建專制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中國社會,使中國歷史上的多數學派和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尊君思想的影響,甚至出現了大批的絕對尊君論者。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民主意識很難形成,即使是在公眾心目中有所萌動,也會遭到傳統力量的無情扼殺,根本無法形成規模,更不用說成為「正統」思想。正是由於中國傳統觀念中遺留的專制思想過於濃厚,抑制了廣大民眾現代民主意識的產生和傳播,致使中國民眾現有的民主和民主參與能力離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個制約因素。
(二)發展水平的限制
法治國家建立必須依賴的社會條件是經濟的市場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意識的科學化。而在我國城鄉經濟差距大,西部經濟相對落後,使得某些群體、地區法治化的進程緩慢,影響了全國的法治化進程。當然,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小康建設的全面啟動,經濟問題已大有好轉,但仍然在特定的范圍內阻礙著法治的建設。
法是伴隨經濟的市場化而產生的,法治則是伴隨著高度的市場化而逐步產生形成的,市場經濟是法治形成的經濟基礎,經濟的市場化是法治建設的經濟動力。中國缺乏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因此,法治的生長受到了經濟基礎的嚴重製約。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必然會將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向更高水平。
(三)與國情缺乏磨合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化被認為是屬於從西方引進來的,因此缺少本土文化資源的導向,甚至和本土文化中某些方面相矛盾。也就是說,公民思想一開始就缺少現代法治文化的潤澤,且法治文化的培養又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這與中國的現有國情缺乏必要的磨合,因此不能直接全面的實現中國法治化,導致公民缺乏法律意識,而法律意識要求包含的法律權力意識、法律權利與義務意識在中國公民的思想中也無法完整的找到。
(四 )鄉鎮法治化發展不足
鄉鎮政府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機構,其作為一級執法組織,在實際生活中仍表現出「無限政府」的特徵。對鄉村社會民眾依法行使自己民主權利的過程及其結果,鄉鎮政府缺乏執法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常常是以黨代政、以言代法、權法不分,從而形成了一種有法不依的現狀。這往往又影響了鄉村農民守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鄉鎮政權組織並沒隨改革開放的深入適時地轉變職能的觀念,其權力和職能無限擴張,使得農民的權利、利益和自由受到限制和控制;這樣,他們在運用和執行法律時,難免出現偏離和誤解,形似而質變,從而使得法律越接近基層越面目全非。
Ⅸ 為什麼說司法是影響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因素
司法活動的公開性有助於推動法治精神的形成 司法公開作為重要扒巧判的法治原則,是民眾了解和理解司法機關工作的重要途徑,也是司法權主動接受監督的有效方式。通過公開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司法活動,使得司法權的行使透明、權威,既可以增長民眾對司法活動的認可和對法治的信心,提高遵守法律的積極性,更可以通過案件的審理,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非難,促使民眾形成對社會生活中的一般行為及司法行為的自主評判,培育法治理念,學會以法治方式思考各類問題,進而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
2.
司寬氏法活動的程序性有助於推動法治意識的形成 司法活動除了被動性、公開性外,還具有嚴格的程序性,並且程序的價值有時往往比實體結果的價值更重要。程序性意味著規范性春改和可預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