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王羲之

道德經王羲之

發布時間: 2020-12-31 22:51:51

Ⅰ 王羲之愛鵝譯文

釋義:

王羲之生性喜愛鵝,會稽有一個老婦人養了一隻鵝,叫得好聽,王羲之想把它買來卻沒有買到,就帶著親友動身前去觀看。老婦人聽說王羲之即將到來,就把鵝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為此嘆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陰的一個道士,養了些好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心裡很是高興,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去。道士說:「只要你能替我抄寫《道德經》,我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王羲之高高興興的抄寫完《道德經》,就用籠子裝著鵝回來了,覺得很快樂。

他任性率真的情況就是這樣。他曾經到他的一個下人家,看到一幾案平滑干凈,於是就在上面寫字,這些字一半楷書一半草書。這些字後來被這個下人的父親誤颳去了,這個下人連著懊惱了好幾天。

他又曾經在蕺山看見一個老婦人,拿著一把六角扇在叫買。王羲之就在老婦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寫了五個字。老婦人開始有些不高興,王羲之於是對老婦人說:「只要說是王右軍書寫的,就可以賣得一百錢了。」老婦人照此一說,許多人都爭著來買這把扇子。

又一天,老婦人又拿著一把扇子來,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這樣啊!

原文: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

其任率如此。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

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1)道德經王羲之擴展閱讀:

表現了他率真,執著和堅毅的性格。理由:因為作為一個成年人,對鵝情有獨鍾,兩次到人家裡去看鵝買鵝,第一次還帶著親戚朋友去,發現鵝被殺了嘆息惋惜多日;第二次願意替人家寫書來換鵝,得鵝後頗為高興,足見他的率真,執著和堅毅。

有句話不好理解。老太太嘗到甜頭後,又拿著扇子找到王羲之,「羲之笑而不答」。是不承認先前的事了呢,還是不答應再寫字了?是對老太太的請求笑著不置可否,還是笑著不說話,拿過扇子就寫字?

大概是不答應給老婦人寫字了。第一次碰到時,興致來了,也不管人家願意與否,拿過來就寫;後來再遇到時沒有了當時的興致,當然不肯寫了。這一點和他兒子「雪夜訪戴」時「造門而不入」有類似之處。

「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興致來了就寫字,不管人家的扇子還是桌子;興致沒了,就是你求我我也不答應你。書法藝術細胞可以遺傳,這等「性情」難道不會遺傳?

Ⅱ 王羲之為道士抄寫道德經是為了什麼呢

《晉書·王來羲之傳》:「自 山陰 有一道士,養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羣相贈耳。』 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後遂以為典實。
譯文:王羲之生性喜歡鵝。山陰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十分高興。道士說:「你如果能寫兩章《道德經》,我就將整群鵝奉送給你。」王羲之停留了半天,為道士寫完,便將鵝裝在籠子里帶回家了。
另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亦記此事,謂所寫為《黃庭經》。
關於書法家王羲之的軼聞趣事很多,「寫經換鵝」便是其中之一。表面看,山陰道士與王羲之之間進行了一場交易,實際上反映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成就,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王羲之書法作品的贊賞與珍視。故事敘事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之中體現出王羲之的地位和影響,這種於平淡中見神奇的寫法值得揣摩。這則故事表現出王羲之喜歡鵝的情感,他竟然心甘情願地為道士寫下兩篇道德經,可見他對鵝的的痴情。

Ⅲ 王羲之對一種動物十分偏愛,並對它的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這是什麼動物

鵝。王羲之寫字換鵝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拓展資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Ⅳ 王羲之愛鵝的詳細古文及翻譯

出處:選自《抄晉書·王襲羲之傳》列傳
第五十
王羲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息彌日

又山陰有一道士好養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其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

Ⅳ 聲音有一道士好養鵝王羲之往觀往觀焉意甚悅固市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鵝相

Ⅵ 王羲之道德經拓本價值

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專錢與不值錢的,有屬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麼准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再說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人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麼等他退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這里特別提出的

Ⅶ 王羲之愛鵝中「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如何劃分節奏

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

意思是:道士說:「只要你能替我抄寫《道德經》,我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

Ⅷ 王羲之書道德經第十一章

這一章我非常喜歡,一直收藏在電腦中,今分享下;
◆◇◆第二十一章

專[原文]

孔①德②之屬容③,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⑾。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⑿。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Ⅸ 《王羲之與一筆鵝》中老人送鵝給王羲之是為了得到什麼

老人,講故事,

書聖為鵝而寫字。

千古一篇《道德經》,

喜得群鵝謝道士。

話說東晉時代山陰地方有一道士,很想得到一代書聖能為他抄寫一部《道德經》,而王羲之的墨寶卻又是千金難求,不輕易為人寫字,為此道士很是苦惱。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愛鵝如命,便買來許多上等的好鵝在河邊飼養。王羲之得知此事,便來到河邊欣賞,看到鵝群別有詩意的曲項向天歌,紅掌拔青波,當即想出重金全部購買。道士微微一笑,便提出要求王羲之為他抄寫一部《道德經》作為交換條件。王羲之立馬揮毫沷墨,一氣呵成。得到鵝群之後,向道士連連致謝。

有關王羲之寫字換鵝的傳說版本有很多,不可能全部都寫出來。通過這個故事,看得出一代書聖對待鵝的獨有情鍾,是他生活中的閑情逸致。喜愛家禽動物,是許多文人墨客共同的雅興,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不僅僅是生活中的樂趣,更體現對一切眾生的關愛和尊重。

鵝的白色羽毛,紅色冠頂,以及在河中的千姿百態,給了王羲之巨大的書法靈感和領悟。他把鵝的一舉一動,發揮到書法中的一筆一畫,讓他的書法作品活龍活現,錯落有致,婉轉自如。形成了他本人鮮明的個性,造就了獨特的書法學術文化。這就是字在功夫外的高度體現,盡管後人怎麼摸仿和苦練,都難以達到他的這種功力和意境。

我嚮往鵝的自由自在,欣賞他在河中的浪花飛揚。他每天既能得主人飼養的食物,又能在河中尋找著美味。他可以向天高歌一曲,又以紅掌一波又一波地向前而行。悠哉!樂哉!美哉!妙哉!

Ⅹ 《王羲之》文言文

原文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深為從伯敦、導所器重。時陳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與王承、王悅為王氏三少。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記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

性好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新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樂。嘗至門生家,見篚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譯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導的堂侄。王羲之小時候不善言談,人們不覺得他有什麼奇特之處。長大後,他很善於辯論,並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稱。他特別擅長書法,是古今以來的第一人。人們稱贊他的書法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伯父王敦、王導都很看重他。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人阮裕在當時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悅、王承視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鑒派門生來見王導,想在王家子弟中選位女婿。王導讓來人到東邊廂房裡去看王家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子弟個個不錯,可是一聽到有信使來,都顯得拘謹不自然,只有一個人坐在東床上,坦腹而食,若無其事。」都鑒說:「這正是我要選的佳婿。」一打聽,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羲之很喜歡服葯頤養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於此的志向。會稽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名士薈萃。謝安未做官時就住在這里。還有孫綽、李充等人,皆憑借文章蓋世,他們都在這里建有住宅,與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些好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宴集,並親自作序,來抒發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愛鵝,會稽有一位孤老太太養了只鵝,叫聲很好聽,他想買而未能得,於是就帶著親友去觀看。誰知老太太聽說他要來,竟把鵝烹煮了,准備招待他,他為此難過了一整天。當時,山陰有位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去觀看時非常高興,多次懇求道士要買他的鵝。道士對他說:「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經》,這群鵝就全部送給你啦」。王羲之高興地寫完後,用籠子把鵝裝起來拿回去了,非常高興。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篚木矮桌潔凈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字來,一半楷書,一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他的書法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鍾瑤相比,可以說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說:「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