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根據

道德的根據

發布時間: 2021-01-01 00:43:02

『壹』 道德評價的標准與根據有什麼區別

道德的評價標準是善與惡。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道德評價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准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道德價值的評論和斷定。通過贊揚、褒獎或批評、譴責,激勵人們揚善棄惡。
延伸:道德
道德是以文明為方向,以禮義廉恥忠孝節悌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的非強制性約束法則。

『貳』 道德是通過什麼對一個人的品行發生極大的作用

通過自有的一種「道德評價體系」.(本句是答案;以下是解析.)
【評價不是目的——專「德為接」——這屬才是目的】
這一體系有其固有的原則信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方能得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方能得信.——就是這兩個字:善、信.這就是社會、關系根本原則.
真道德,除「善、信」外,沒有第三個原則.「善、信」都是有標准可依的道德原則,是嚴格、實用的道德評價原則信條.——以保障私利為目迪的道德都是私德;不以真理為基礎的道德都是偽道德.私德誤事,偽道德誤人!
私德和偽道德評價體系的原則信條的根本的、共同的特徵是:完全主觀化.長久以來,最常見的偽道德和私德原則信條就是:仁、義.將「善信」的原則附加上「禮」的要件而成為「仁義」,就如將公共財物輔以包裝去出售一樣的行徑.
◎附錄i 偽道德和私德的形成過程、作用方式如下:
Ⅰ 首先駢侈真理或者製造偽概念.
Ⅱ 其次使人相信假命題.
Ⅲ 再次以假、偽作為評價標准.
Ⅳ 最後達到主觀訾譽之目迪.

『叄』 我們根據什麼進行道德判斷

什麼是道德?為什麼要講道德?判斷道德與否的標准又是什麼?

道:道路,規律,事物發展的一種趨勢,一種要求。

德:德性,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或行為。

道德:道之德,符合要求的態度或行為,德之道,對態度或行為的一種要求。先德後道,再道而束德。現在講道德是指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規范。

道德是人類一種廣泛同情的實現,就是說道德是愛,也沒有什麼不可。人類於弱肉強食之外,對於非我之人及動物,另具有一種真摯的情感。所以常有許多事情,即沒有強力逼迫著去做,而做了之後,在實際上對於他自己並沒有利益,或更有所損,在這種情形下盡可以不做,但他覺得不得不做。或者有許多事情,很可以快他一己的慾念,並沒有強力不叫做,也不是他不能做,而心裡總覺得不願意。這類心思,是廣泛同情的實現,是人類的靈性,就是道德的根本。道德是個人一種良心的制裁。有自動的能,方清楚自由的意識,主宰精神肉體兩方面的勢力。他對於個人自己內心負責任,不肯受外界制限。換言之是從我的意志,判斷我的行為,做出一種理性的規范,自己不由的去遵守它。

道德判斷是應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識對行動的是非、好壞和善惡進行評價的過程。道德判斷是一種認識活動。人們的道德判斷是基於個人對道德的不同認識、對道德標準的個性化理解而形成的。根據美國道德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研究表明,各種不同的道德判斷是處於人類道德發展的整體結構中的。他稱這個有階段的、有序的、嚴密的整體結構為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
一個學生的道德判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識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同他的成熟和智慧有關。

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關於兒童評價行動的動機和效果問題,心理學家早已進行廣泛的研究。有的研究表明,在對包含行動動機和效果因素在內的對偶道德故事進行道德判斷時,年幼兒童從注意某一行動所造成的後果,逐漸過渡到注意特定行動的動機,年長兒童則總是注重行動的動機。例如,年幼兒童往往認為無意打碎15隻杯子的男孩的行動,比有意打碎1隻杯子的男孩的行動更不道德;年長兒童則恰恰相反。

從一個關於兒童對行動的原因和結果的道德評價的研究中,也可看到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發展的一般趨向。研究者讓學生對兩個道德故事做出比較判斷,其中一個故事裡的主人公不願承擔任務,但在提供了客觀條件後較好地完成了任務,另一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勇於承擔任務,但在客觀情況牽制下沒有完成任務。研究結果表明:(1)小學低年級學生所作的好壞判斷大多著重行動的結果,少年學生較多地傾向於從行動的原因上做出判斷,青年學生則傾向於把行動的原因和結果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判斷,從是否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是否盡到了責任上去考慮問題;(2)我國兒童較早就突出地能從行動的主觀原因上做出比較判斷,但是,在他們的道德判斷中,能認識到道德行動中任務的重要意義的,即使高中學生也為數不多。因而研究者指出,教育學生認識道德行動的意義,提高他們道德認識的水平,是很必要的。

關於學生對行動的後果的道德評價,也有不少研究結果值得我們注意。有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行動的直接後果逐步向行動的長遠後果過渡的。年幼兒童傾向於把什麼是好事等同於什麼是直接使自己滿足的事。他們的道德行動同他們的行動的直接後果有關,這些行動是被無條件的命令和禁止以及遵從或違反這些命令的直接後果所支配的。當他們長大了,他們的是非觀念變得更概括化,變得更傾向於與日後獲得獎賞的可能性相聯系的長遠的滿足,而不是去反應單純的直接後果了。

有的研究則指出,年幼兒童評價行動的好壞,是按他們行動的個人後果去判斷的。如果年幼兒童經常處於懲罰的威脅情況下,由於他們的某種行動經常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懲戒,他們就很快學會把這種行動說成是「壞」的;相反,他們會把那種經常被稱贊的行動說成是「好」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就逐漸懂得按他們的行動的社會後果去判斷,而不大關心行動的個人後果。這時,他們已想到同輩會怎樣評價自己的行動,而不去想他自己會怎樣被同輩所稱贊。例如,少年學生在教師或家長面前告發同夥的秘密,這會使他們本人暫時感到得意;但他們馬上會發覺到同夥對自己的行徑極為不滿,因而他們就意識到自己的這一行動是一樁「壞」事情。一般說來,在6~12歲之間的兒童,他們根據道德或不道德行動的性質、內容去判斷是非的能力在逐步發展,就是說,他們對行動的具體後果的判斷逐漸被行動的性質、內容的判斷所取代。

學生認識和評價別人以及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品質的能力是從小學時期才逐步開始形成的。這種道德認識和道德評價能力在道德品質的發展上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學生之所以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行動,同這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般說來,小學兒童已經能夠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但是,他們還只能一般性地敘述自己的活動、行動、舉止和與周圍人們的相互關系,如「我沒有幫助媽媽做事」「對大人說話沒有禮貌」等外表現象,他們還沒有注意行動的原因,很少見到他們涉及人的內心世界。研究表明,11~12歲兒童對於小說中所描寫的人物的內心體驗常常不很注意,甚至在看過以後會完全忘掉;而12~13歲少年就越來越注意和關心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甚至能更多地議論和評價人物的行動動機、個性特點以及道德品質了。

少年學生對於自己的評價往往落後於對別人的評價。他們往往能夠正確地分析別人的行動,但卻不善於全面而確切地分析自己的行動。少年認識和評價自己品質的能力,是從他們評價別人的品質開始的。他們是在評價別人過程中,逐步學會以別人為「鏡子」來評價自己的。因此,少年學會把別人和自己作比較,這是他們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源泉和依據。

少年學生的道德評價往往帶有很大的片面性。他們不善於把個人的行動的目的和動機等等全部情況聯系起來去評價,他們判斷一個人往往是極其簡單直率的。他們往往把一個人的某一品質當作他的全部品質。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有時候只要一個人做出了一次勇敢正直的行動,就會長期地獲得少年學生的信任,或是偶然犯了一次小錯誤,就會在他們面前喪失威信。正因為這樣,所以在少年學生面前樹立威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同時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肆』 道德評價的根據是什麼

依據是:已經完成的、個人的——行為。
原則是:1、善;2、信。(沒有第三個)

偽道德的評價有——目的。
偽道德的評價原則是對合理原則的歪曲,因而有更多的原則。

『伍』 道德是通過什麼來評價人的行為的

是通過道德輿論抄的褒揚與貶襲斥及傳統習慣的力量 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評價人的行為的。道德評價能力的培養有助於道德信念的形成,也是對道德行為的一種積極的強化。
通過道德評價使人們了解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幫助一起分析原因、動機,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通過輿論工具,扶揚正義和真善美,打擊壓制假惡丑,制約人們的行為和思想。

『陸』 道德是通過什麼評價人的行為

通過自有的一種復「道制德評價體系」。(本句是答案;以下是解析。)

【評價不是目的——「德為接」——這才是目的】

這一體系有其固有的原則信條。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方能得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方能得信。——就是這兩個字:善、信。這就是社會、關系根本原則。
真道德,除「善、信」外,沒有第三個原則。「善、信」都是有標准可依的道德原則,是嚴格、實用的道德評價原則信條。——以保障私利為目迪的道德都是私德;不以真理為基礎的道德都是偽道德。私德誤事,偽道德誤人!
私德和偽道德評價體系的原則信條的根本的、共同的特徵是:完全主觀化。長久以來,最常見的偽道德和私德原則信條就是:仁、義。將「善信」的原則附加上「禮」的要件而成為「仁義」,就如將公共財物輔以包裝去出售一樣的行徑。

◎附錄i 偽道德和私德的形成過程、作用方式如下:
Ⅰ 首先駢侈真理或者製造偽概念。
Ⅱ 其次使人相信假命題。
Ⅲ 再次以假、偽作為評價標准。
Ⅳ 最後達到主觀訾譽之目迪。

『柒』 由於人類活動具有什麼根據其活動而產生三種道德

你好!

由於人類的具有實踐性,由此產生出三種道德:

1、公共話語層面的道德:

這是一種語回句體系。答它獨立於任何個人而存在,是一種客觀的知識。其內容主要為全稱價值判斷及其邏輯推演。當然,也存在邏輯上的不完善性,除非是嚴謹的道德哲學。
這種道德的來源主要是傳統,而傳統的形成是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話語權威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大於一般人。

2、個人價值體系中的道德:

與道德1非常接近,主要的不同是,它是一種個人知識而不是客觀知識。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德觀。

3、個人偏好體系中的道德:

道德是「義」,偏好是「利」,但「義」要發揮作用,一定要先成為「利」。當道德進入個人偏好體系之後,它才能真的發揮作用,影響人的行為。道德因素在偏好體系中有時直接表現為一種偏好指向,有時則成為一個偏好函數。總之,它影響了人們的選擇。

謝謝~~

『捌』 道德根據人類活動的分類相應產生三種道德對嗎

道德根據人類活動的分類,相應產生三種道德,對嗎?這個應該是對的,因為道德根據人類活動的分類相對產生的道德,也有三四種

『玖』 根據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的

【答案】A
【答案解析】
尋求認可定向階段,又稱「好孩子」回定向階段。在這一階答段,個體往往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贊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此階段的兒童主要是考慮社會或成人對「好孩子」的期望與要求,並力求達到這一標准。

『拾』 道德通過什麼來維系

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版價的原則規范、心權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