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稅務立法

稅務立法

發布時間: 2021-01-01 03:21:50

① 稅法問題。請問稅收法律,授權立法,稅收法規,稅收規章的區別是什麼

稅收法律:

一般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比如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等。

授權立法:

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授權,全國性稅種可由國務院以「條例」或「暫行條例」的形式實行,比如增值稅暫行條例。

稅收法規:

一般由國務院制定,比如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等;

另外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稅收地方性法規。

稅收規章:

一般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比如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另外還有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稅收地方規章。地方政府制定稅收規章,都必須在稅收法律、法規明確授權的前提下進行,並且不得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

供參考!

② 稅收立法權是怎麼劃分的

稅收立復法權的劃分及其制劃分依據如下:
(一)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種類
第一,可以按照稅種類型的不同來劃分。
第二,可以根據任何稅種的基本要素來劃分。
第三,可以根據稅收執法的級次來劃分——我國的稅收立法權的劃分就是屬於此種類型。
(二)我國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現狀
第一,中央稅、中央與地立共享稅以及全國統一實行的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以保證中央政令統一,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和企業平等競爭。
第二,依法賦予地方適當的地方稅收立法權。

③ 今年人大稅收立法有哪些

1.人大是具有立法權的權利機構,國務院是行政機構理論上不具有立法權,人大的回作用就是將權利關答進籠子,盡可能的使人民受益;
2.要立法得要經過人大,也就是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同意才能通過,而國務院授權立法則不需要這一前提條件;
3.假設人民代表能代表人民利益,而國務院作為一個行政機構要絕對服從領導人的命令,那麼國務院授權的立法必定不是以滿足人民的意願為先決條件,而有可能是在服從領導及其所屬的利益集團的利益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不需要經過人大的認可就可以擅自頒布或修改稅收制度。

舉例來說,近來的房產交易環節個人所得稅按所得額的20%徵收就是國務院未經人大審議就通過的一項通知,這是與人民的利益直接相關的,但卻不經過納稅人的代表同意大的。事實上我國18項稅法只有3項是經過人大審批通過的法律。

④ 稅法立法機關是什麼

我國稅法的制定主體,也就是我國稅法的立法機關,具體包括:

1、全國人民回代表大會及其常務答委員會:稅收法律,如: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
2、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立法:具有法律效力的稅收暫行條例(規定),如: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營業稅暫行條例等。
3、國務院:稅收行政法規,如: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等。
4、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僅海南省、民族自治地區):稅收地方性法規。
5、國務院稅收主管部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稅收部門規章,如: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消費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等。
6、地方政府:稅收地方規章。

7、此外,各級政府及其稅收主管部門制定頒布的稅收規范性文件,雖不屬於上述的稅法,但具有普遍強制力,因此,可視為「准稅法」。

⑤ 稅收立法包括有權機關的哪些活動

稅收立法權包括稅法制定權,審議權,表決權,批准權和公布權。
這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依據法定程序賦予稅收法律效力時所具有的權力。

⑥ 稅收立法攻堅提速 多部稅法將有突破性進展

2019年我國稅收立法全面提速。我國首部資源稅法正式通過並將於2020年9月1日實施。財政部先後就土地增值稅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公開徵求了意見。契稅法和城市建設稅法也將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展望2020年,對照稅收法定原則目標,立法任務更加繁重,業內預計稅收立法會進一步提速攻堅,進入最後沖刺。增值稅法等重頭法律將有突破性進展。

2019年稅收立法全面提速

「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首次明確提出是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按照這一原則,新開征的稅種應制定相應的稅收法律,現行的稅收條例應通過修改上升為法律。近年來,我國多項財政法律、法規制定工作蹄疾步穩。尤其是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幾乎每次人大常委會會議都有相關稅收法律審議內容,稅收法定步入快車道。

落實稅收法定原則,2019年是關鍵的一年、攻堅的一年。在這一年,通過了一部稅法——資源稅法,此外,包括土地增值稅法、增值稅法、消費稅法在內的多部稅法公布了財政部部內徵求意見稿,契稅、城建稅等將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2019年8月26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資源稅法正式通過,將於2020年9月1日正式實施。

日前,繼土地增值稅法徵求意見稿發布後,財政部陸續公布了增值稅法、消費稅法的徵求意見稿。尤其是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立法邁出實質性步伐,被業內視作我國落實稅收法定的關鍵一步,對於健全我國現代稅收制度體系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體量上來說,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其立法是我國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重大進步。對於2020年落實稅收法定,增值稅能否立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2019年完成多個稅種的立法工作,統籌考慮、同步推進,及時讓稅制改革成果體現為法律,通過落實稅收法定來進一步鞏固及拓展減稅降費的成效,也為2020年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打下堅實基礎。

除了落實稅收法定之外,2019年的稅收立法保障了減稅降費成果,增強了稅收確定性。李旭紅指出,隨著2019年稅收制度加快落實稅收立法,一些短期性的政策性減免將轉變為法定式減免,通過落實稅收法定來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將深化稅制改革與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相結合,及時以法律形式體現稅制改革成果,有效增強稅收確定性,從而形成了協同作用,在振興實體經濟、激發市場活力、助力創新創業、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指出,稅收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稅收立法既是為了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同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加強立法、補上財稅立法的短板,將稅收納入法治框架意義重大。同時,稅收法定的落實是不斷形成共識的過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艱巨復雜工作,每一項都要穩妥推進,植根我國現實國情,既立足現階段,也著眼長遠。

稅制改革與稅收立法相融共進

值得關注的是,多部稅法中都強調了平移稅制和總體稅負不變,用立法形式鞏固改革成果的同時,也為下一步的稅制改革預留了空間。

以增值稅法為例,李旭紅表示,增值稅立法的徵求意見稿中充分反映出了現代稅制的特點,例如將留抵退稅制度法制化,減少了企業的資金沉澱,打通了增值稅鏈條,避免重復征稅,充分體現出增值稅的中性原則。從徵求意見稿的內容看,基本按照保持現行稅制框架總體不變的原則,平移了現行增值稅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有助於穩定各界預期,減少增值稅立法工作給征納雙方帶來的影響。此外,為避免「一刀切」的立法改革,特別安排了「過渡期」,有助於確保立法工作的平穩過渡。

再比如,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我國資源稅法中對減免稅政策進行了規范。對現行長期實行而且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優惠政策稅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實際需要,便於相機調控,稅法授權國務院對有利於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護環境等情形可以規定減免資源稅,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稅收立法不是簡單地從「條例」變成「法」,而是要在立法要素確定上凝聚社會共識、傾聽民意,這是非常關鍵的。稅制改革在立法框架下實施,無疑有助於凝聚共識。同時,稅制改革也為稅收立法提供了鮮活支撐,改革的目標和立法宗旨精神嚴格貫穿,實施稅收立法也是實施改革的過程,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過程。

2020年稅收立法將再提速

「根據稅收法定原則,實體性稅法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應抓緊推動稅收立法工作,明確我國稅收相關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征納規則和法律責任,盡快將目前成熟的暫行條例等上升為正式的法律,以提高稅收法律的權威性。」李旭紅指出。

她表示,預計2020年關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契稅、土地增值稅等稅種的立法工作會有突破。在她看來,最值得關注的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增值稅由於適用面廣並且是最大的稅種,因此其立法工作對於我國建立現代稅制而言十分關鍵。消費稅改革廣受關注的重點在於其對於收入分配機制的影響。而關稅的立法由於與國際貿易及經濟開放緊密相關也十分重要。

她指出,在立法過程中應注重稅法內部的系統協調性,加強不同稅種政策的整合,使稅收政策恰到好處、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施正文對記者表示,稅收立法正在緊鑼密鼓推進,2019年進度明顯加快,不過對照稅收法定原則的目標,2020年稅收立法的任務依然很繁重,預計會進一步提速攻堅,進入最後沖刺。他預計契稅法、城建稅法明年有望通過,印花稅法、土地增值稅法、增值稅法等有望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力爭在明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他同時表示,要處理好稅收立法和稅制改革的關系,改革要做到在法治軌道上改革,於法有據。涉及重大改革的稅收立法可以通過試點探索尋找正確的政策,取得經驗。立法是為了更好地引領和規范改革、保障改革成果,同時要注意為未來的改革預留空間。

⑦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稅種有哪些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版維護建權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⑧ 《稅收徵收管理法》的立法特點

按照本法規定,稅收徵收管理立法的目的主要包括:
1、加強稅收徵收管理。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國家活動,反映了國家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點。稅收分配必須以法律為基礎。只有將稅收分配活動納入法制軌道,以法律形式確定稅收分配關系,才能真正體現稅收的強制性,實現稅收的無償性,保證稅收的固定性。稅收徵收管理是國家征稅的具體過程,是稅收分配程序的主要內容,加強稅收徵收管理,必然要確立相應的法律規范,建立稅收徵收管理法制制度。我國目前稅收徵收管理的基礎比較薄弱,征管手段不夠發達,征管制度不夠健全,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征稅方面的不規范行為,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影響了稅收作用的發揮。因此,有必要加強稅收徵收管理。而制定稅收徵收管理法就是為了滿足加強稅收徵收管理的需要。
2、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
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是這次修訂中新增加的內容,是加強稅收徵收管理的重要保障。稅收徵收管理活動可以分為征稅和納稅兩個方面。征稅的主體是國家,代表國家行使征稅權的是稅務機關,稅務機關徵收稅款的行為就是稅收徵收行為;納稅的主體是納稅人,納稅人繳納稅款的行為就是稅收繳納行為。在稅收徵收過程中,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自然會產生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這些權利義務的履行都應當規范地進行,不能不加任何約束。稅收徵收管理法正是為稅收徵收管理活動確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則,使稅收徵收管理活動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序進行。
3、保障國家稅收收入。
稅收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重要物質條件,是國家利益的重要體現。組織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職能之一,稅收徵收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就是徵收稅款,取得稅收收入,而每一分稅款都是通過具體的徵收管理工作徵收入庫的。加強稅收徵收管理的直接目標,就是保障國家稅收收入。規范稅收徵收管理活動,確定稅收徵收和繳納的程序,有利於維護稅收秩序,使國家稅收收入和財政收入有法律的保障。
4、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稅收是國家從納稅人所佔有的社會產品或價值中無償地強制地取得的,與納稅人的利益密切相關,納稅人除履行法定納稅義務外,其他的財產權益如財產所有權、生產經營權、受益權等,都應受到保護,不容侵犯。在稅收徵收和繳納關系中,相對於稅務機關的稅收徵收管理行政主體而言,納稅人是行政相對人,處於比較弱的地位,需要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同時,規范稅收徵收管理活動,確定稅務機關行使征稅權的法定程序,並確定該程序中稅務機關征稅行為的法定規則,既是對行政權力的有效制約,也是對納稅人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護。
5、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稅收是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手段。從稅收實踐看,經濟和社會越發展,稅收越重要。隨著稅收的財政地位不斷提高,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影響和作用也將日益增強。規范稅收徵收管理程序,建立良好的稅收秩序,有利於加強稅收徵收管理,保障稅收收入,充分發揮稅收的積極作用,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⑨ 怎樣理解稅收立法

稅收立法是整個國家立法活動的一部分。與一般的立法的涵義相對應,稅收立法也有版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權稅收立法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各種不同規范等級和效力等級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狹義的稅收立法則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稅收法律的活動。稅收立法是由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法規的一系列活動構成的。稅收立法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通過制定法律,把稅收徵收關系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才能作到依法治稅。

稅收立法主要包括稅收立法體制和稅收立法程序兩大方面,其中,稅收立法體制主要是指立法機關和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⑩ 稅收的立法原則是什麼

稅收立法原則是指在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准則。我國的稅收立法原則是根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具體國情確定的,是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特別是稅收征納雙方的特點確定的,並貫穿於稅收立法上作始終的指導方針。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稅收立法實踐中的運用和體現。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貫徹這個原則,首先要求稅收立法必須根據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也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稅收分配理論。其次,要客觀反映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被某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能盲目抄襲別國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稅收立法理論,完善稅法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公平原則
在稅收立法中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所謂公平,就是要體現合理負擔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參加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需要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而稅收的公平是實現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級差收益者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三、民主決策的原則
民主決策的原則主要指稅收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傾聽群眾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確保稅收法律能體現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這個原則,要求稅收立法的主體應以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稅收法案的審議,要進行充分的辯論,傾聽各方面意見;稅收立法過程要公開化,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稅收立法的全過程,以及立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爭論情況和如何達成共識的。

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制定稅法時,要求明確、具體、嚴謹、周密。但是,為了保證稅法制定後在全國范圍內、在各個地區都能貫徹執行,不致與現實脫節,又要求在制定稅法時,不能規定得過細過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必須貫徹法制的統一性與因時、因地制宜相結合。法制的統一性,表現在稅收立法上,就是稅收立法權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來行使,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自製定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所謂「土政策」,「土規定」。但是,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狀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地區不能強求一樣。因此,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情況和特點,為了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地方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適合當地實施辦法等。因此,只有貫徹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國統一性要求,又能適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稅法。

五、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稅法,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稅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階段內就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變化不定。如果稅法經常變動,不僅會破壞稅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而且會給國家經濟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不斷變化的,稅法也要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有的稅法,已經過時,需要廢除;有的稅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補充;根據新的情況,需要制定新的稅法。此外,還必須注意保持稅法的連續性,即稅法不能中斷,在新的稅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稅法不應隨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稅法時,應保持與原有稅法的承續關系,應在原有稅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經驗,修改、補充原有的稅法和制定新的稅法。只有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的稅法。

綜上所述,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公平原則;民主決策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