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法治的關系
⑴ 自由和法治哪個更重要
都很重要。離開法治談自由就是社會的無序狀態,離開自由談法治那是禁錮。自專由和法治並不沖突,是高度屬統一存在的,自由是在法治的基礎上的,法治是自由的載體。自由不等於放縱,更不等於無視社會管理和法治;法治也不等於是壓迫、鎮壓的工具,它更多的是賦予了社會管理的概念。
⑵ 自由與法治是誰的思想
自由思想,華夏的有待我則厚虐我則仇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法治思想,以法治國,限制皇帝的權利,皇帝為天立民主,實際上還是人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好好乾就可能被拉下來,命能不能保得住都不一定,翻船了,人民不高興,就要你搖搖晃晃,非常不高興,就將捲起巨大風浪,讓你人仰馬翻,皇帝就要按法辦事,依法處理,公平公正,這樣對他才是最安全的,不然久後天必怒之,豪傑趁機而起,英雄得志,法制是自由的要求,自由是法制的目的,法制是為了保障每一個人的自由,有種自由叫反對反抗的自由,華夏給予和承認這種最高自由,法制與自由思想是相互聯系的。我們要發展我們的思想制度,以讓社會更好運轉,讓人民更好生活。好好乾,為民辦事。要求法制以法治國的,在春秋爭鳴中,有衛鞅韓非等,這是比較原始的法制思想,法制思想還要發展,現在也要。
⑶ 法治與民主自由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民主自由不得逾越法治的架構,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法治是民主自由的保障,能夠推動民主自由的規范和發展,法治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任何國家都是一樣,有什麼樣的法治,就有什麼樣的民主自由,民主自由逾越了法治,就是無政府狀太下的持續動盪和混亂。而國家是法治和民主自由之間的鏈接橋梁。
⑷ 洛克是如何論證法治與自由的關系的
淺析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
內容摘要:
洛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了他獨特的思想。《政府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集中論述自由與法治思想的地方。如果撇開這種思想的階級因素及歷史局限性,他的這些思想對於現代我國行政管理實踐仍舊有著借鑒價值。
關鍵詞:自由;法治思想;啟示
一、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的基本內容
洛克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是英國現代政治制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政府論》就是在緊張的政治與思想斗爭中寫成的。可以說他是近代英國影響最大的啟蒙思想家,而且是對西方政治理論在近現代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的人物,美國哲學家梯利認為:「他代表了近代的精神:即獨立和批評的精神,個人主義的精神,民主的精神,表現在16、17世紀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中,並在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中達到頂點的那種精神。沒有一個哲學家比洛克的思想更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精神和制度。」研讀了他的《政府論》,尤其是下篇,對他政治理論中的自由與法治思想深有體會,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人無法與自由分離,法律是自由的保障
他論述到要擺脫絕對的和專斷的權力,並把它與維護人類自身密切聯系在一起。他說,人的自由是以他的理性為基礎的。在自然狀態下,人們只有遵守來源於理性的自然法才能獲得自由。在進入社會狀態,形成國家後,人們按理性的指導以及實在法的規定,隨意處置自己的人身、行動和財產,不受其他人的隨意支配,這樣才能得到自由。他認為自由與生命共存,它是人的一種道德責任,任何人都不能使自己受制於絕對權力或奴役自己。
進而他對自由與法律的關系進行了辯證論述。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個人享有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在法律未加規定的事情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他說:「在有政府的情況下,人的自由就是遵守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全社會都承認的,長期有效的法律。」還說明了自由以法律存在為前提,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律的真實意圖來說,與其說它是一種限制,倒不如說它是指導一個自由和聰明的人追求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不論人們如何誤解,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擴大自由,而不是取消和限制自由。在有能力使用法律的一切狀態里,哪裡沒法律,哪裡就沒有自由。因為自由是免受他人的限制和暴力,在沒有法律的地方,這是不可能的。」這里就突出強調了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和前提條件。
2.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思想
他從政治社會和政府的宗旨開始論述,指出:人們之所以聯合成國家,接受政府的統治,其重要和主要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財產。」他還說,所有這一切都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人民的安全、穩定和公共利益。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對政府進行合理的權力配置,實行依法治國。他說:「安穩地享用自己的財產是人們進入社會的重要目的,社會中制定法律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工具和途徑。」由此可見,運用法律,依靠法律實現社會目的的重要性,這包含了依法行政的思想顆粒。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論證到絕對專制權力及沒有明確的、長期有效的法律的統治都不符合社會和政府的目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他強調的所運用大法律必須是「永久性的,成文的,公布過的和人們所共知的法律來管理人民」;而不是用「臨時性的專制性的法令」。並且要求「鐵面無私的官員」來根據這些法律解決糾紛,他認為當政府的最高執行權放棄職守,從而已經制定好的法律不能再得以執行,就會明顯把一切引向無政府狀態。從他這些對法律的要求,對執法者的要求可以看出科學、符合社會發展目的的法律與合格的執法者在依法行政、管理國家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他還從反面論述到,法律一經停止,暴政就開始了。「一個沒有法律的政府在政治上不可能存在,與人類社會也是不協調的。」統治者、治國者必須運用法律來行使權力,沒有法律的政府是不可想像的。在這里他強調了依法行使行政執行權管理國家的極端重要性。
3.法律對一切人一視同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這是由他維護自由的思想引申出來的,既然人們自由地享受自然權利,平等地訂立契約,那麼在體現人們意志的法律面前應該是人人平等,沒有例外。一方面,對於執法者來講:對不同的人,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普通莊稼人都應該一視同仁,並不因為有特殊情況而有出入。這些執法者決不應該以自己的意志為准則而應以法律規定來嚴格執行。否則就會出現不正常的情況,那就是專制。另一方面,對守法者來講,任何人都不能逃出它的制裁。洛克強調說每一個人和其他最卑微的人都平等地受制於那些他自己作為立法機關的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法律一經制定,任何人也不能憑他自己的權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能以地位的優越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屬胡作非為,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他還特別指出雖然立法權力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但是立法者也不能凌駕於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上,也必須遵守這些法律。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題中應有之意,因為法律最終是為公眾謀利益,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目的。
二、對自由與法治思想的評價及對現代行政管理的啟示
1.對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的簡要評價
洛克從論述自然狀態開始到社會狀態的法律,進而闡述法治這一系列的思想在西方政治、行政思想發展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不僅是對霍布斯這方面思想的進一步闡發,又為他的後繼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礎,為政治、行政理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實踐方面來說,他的思想作為英國階級斗爭、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又對英國當時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他的追求自由,依法治理,三權分立的思想成為英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和淵源,也為英國向現代法治化國家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他的這些自由與法治思想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明顯帶有資產階級的傾向性,是為新興資產階級服務的。他提出的理論思想只是在資產階級范圍內才得到真正實踐,對於普通勞動人民有些還只是紙上談兵。他的「自由」是整個資產階級統治者的階級自由,沒有實質上的勞動人民普遍享有的自由;他的「法律」實質上也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律執行權也是掌權者所行使的,人民沒有與統治者同等權力和政治地位。所有這些都是由他所處的歷史時代、階級背景決定的,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對他進行苛求。不過,比較起封建社會人治、剝奪人們權力、不平等觀念還是前進了一大步,這遠遠超過了它的歷史局限性。
總之,對於洛克的自由與法治思想我們應採取科學批判的態度,撇開他的階級因素和局限性,借鑒其中對今天行政管理實踐有價值的部分。
2.自由與法治思想對現代行政管理的啟示
結合我國現在行政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對洛克的自由與法治思想進行思考,我認為在當前的行政管理中有以下幾個方面應更加重視。
(1)必須依法加強行政執行權的行使與監督。洛克曾說過:「如果統治者一連串濫用職權、搪塞了事、陰謀詭計,那麼民眾對統治者的圖謀一目瞭然,一旦他們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便起來反抗,政府就會遇到障礙」。所以政府在行政執行過程中必須依法落實,不能僅憑以前的強制命令,延續傳統的人治模式。科學的執行應以國家憲法、行政法等為依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
當前尤其要加強有立法權的機關對行使行政執行權的機關的監督,即加強全國人大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對中央一級政府機關的監督和地方各級人大對地方各級政府機關的監督。雖然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不主張三權分立,但是對於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與監督還是十分必要的。國家權力機關監督權的實質就包含著對國家行政機關權力的制約與規范,這對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具有重大作用。所以權力機關要不斷地追蹤、調查,看行政執行權是否依法行使,執行情況、結果如何,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通過人大的強化監督,禁止和防範商品交換原則進入行政機關的執行活動當中,使行政人員盡職盡責行使執行權。否則,嚴重的權力濫用和腐敗,不僅不利於執行國家的改革開放等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而且很可能使政府從內部瓦解,更有甚者會導致社會動盪,所以應特別強調依法行使行政執行權的重要性並付諸實施。
(2)必須保證行政管理、治理國家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獲得更多自由並得到保障。洛克說政府的宗旨是「公眾的利益」,並在論述自由與法律的辯證關系中講到自由是法律的保障。所以要使人民在國家社會政治發展中獲得更多自由就必須有相應法律來保障。為此,在認真執行現有法律的基礎上,黨和政府還要領導人民嚴格按照法律制定程序,使人民在新社會形勢下的意志和要求得到充分表達,把他們渴望的自由上升到法律高度,得到權威確認,繼而通過全社會的遵守法律,實現自由。這樣往復循環,不斷提高自由層次,就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
(3)必須徹底貫徹依法行政過程中的平等原則。洛克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足見他的遠見卓識,而現在我國依法行政過程中仍然沒有完全落實這一原則,雖然這一原則思想早已寫入憲法,但實踐與之總是相脫節,這不得不引起深思。當前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腐敗現象仍然相當程度地存在著,關系風、人情風,法律面前不一視同仁的消極現象仍沒有杜絕。尤其是金錢和法律的交易更引起了廣大群眾的不滿,比如有巨額財富的人和有高位職權的人犯法或違法就與普通老百姓、莊稼人犯法不一視同仁,這又怎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和應有的自由呢?所以平等原則必須堅決徹底地貫徹。一方面要切實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素質和嚴格執法意識,必須使他們認識到執法不公平合理,不一視同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人民群眾權益和自由的侵犯和踐踏。同時,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夠真正理解我們社會主義法律的實質和具體法律條文,做到對法律的不折不扣地執行。另一方面是對全體人民的普法教育只能加強而不能中斷。真正使人民群眾懂得法律,進而守法,從更高層次上認識到違法、犯法行為就是自己的某方面自由的喪失。通過這樣的普遍教育,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地維護法律,並且能運用法律參與國家行政管理,監督行政人員的執法權的行使,對於不一視同仁、不公正執法者大膽批評、揭發。總之,通過行政管理主體和客體兩方面的努力,使得平等原則在當前的依法行政過程中徹底貫徹,使任何人都不能逍遙法外,無視法律的存在。
總之,洛克自由與法治思想的論述對我們今天行政管理過程中,依法行使行政執行權,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自由,貫徹執法平等原則有著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同時這也是我們向著高效能行政發展的必然要求。
⑸ 淺析經濟基礎與民主,法治,自由等的關系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實踐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關系不斷被人們深入認識,強調法制是民主政治的保障,重視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這些認識基本上都是立足於法制來看待民主與法制的關系。那麼,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下,民主與法治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民主是法治原則確立的前提。法治並不簡單地是指法律制度本身,它更重要的是指人們行為的合法性內涵,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行為的合法性內涵,它要求國家權力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源於法律並依法行使,即法治原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治是一定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不允許任何組織或個人享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的一項原則和制度。這樣一種法治原則從歷史上來看是近代社會的產物,是民主革命的結晶。法律成為規范國家權力的根據,其前提是社會產生了制約國家權力的力量和觀念。直至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力量的出現和主權在民觀念的確立,權力制約的原則才開始在人們的觀念和國家結構中紮下根來,法治原則的建立和推行才有了堅實的基礎。西方國家的法治以多元民主為基礎,我國社會主義的法治有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基礎,社會主義國家在人類歷史上以無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了民主和主權在民原則,同時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法治原則。社會主義的法治也只能建立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上,在這一點上,不同性質的社會分享著共同的經驗。但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先進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容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法治。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是法治缺陷的深層原因。建國以來,由於對法制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導致法制建設相對落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法制建設快速發展,法律體系逐漸完善,並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在法制建設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令人憂心的問題:法律制度的過程化嚴重不足。如果將法治看成是法律規范制度及其機構的建立(制度化)與這些制度規范在實際過程的有效運作(過程化)兩方面的有機結合,那麼相對於「制度化」而言,法制的「過程化」顯得匱乏,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普遍,實際工作中「以言代法、以權代(壓)法、以錢代法、執法犯法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執法問題已成為我國法制建設中急需改進的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為何我國的法制會出現這種缺陷?法律「制度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諸如法律體系不完善,立法質量不高,法律缺乏統一性、穩定性和可作性等原因會影響法律的「過程化」不足。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法制建設上的缺陷不僅僅只是一個法律問題,在深層次上,它是一個民主問題,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設的不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結構。然而,由於初級階段的局限性,我國民主政治生活具體環節上的缺陷使得民主機制的運轉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局面,沒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問題。在實踐中這些問題主要以破壞法制的形式表現出來。文革時期我國法制建設破壞殆盡,根本原因是民主政治遭到嚴重破壞。民主政治改革是法治原則完善的保證。法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於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性,因此,解決問題的手段就要同時加強法制建設和民主建設,其中,民主政治建設尤為重要和優先,民主政治建設是完善法治原則的前提保證。並且,法制建設的許多內容其實就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題中之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法制建設所取得的每一進步,都是以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為後盾的。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指出,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健全法制,處理好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⑹ 民主與法制自由與紀律的關系
我們復生活在這個社會,不可以沒制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自由和紀律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自由是在紀律約束下的自由,紀律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沒有這種強制性,自由也就無法實現。試想如果每個人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麼學習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個人的自由保障還能得到保障嗎?當然,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自由只有在紀律的框架內,遵守相應的游戲規則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另外從另一個角度講,紀律只是約束違反紀律的人和行為,只要不違反紀律每個人都會有充分的自由。不用說我們還是執政黨。更應該強調 紀律。
在強調紀律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偏廢自由的重要性。學生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代、朝氣蓬勃,如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處都是條條框框,必然會壓抑學生的個性,不利於青年人敢想、敢說、敢幹、敢闖特長的發揮,如果年輕人個個呆若木雞的小老頭,也會影響他們的成長。
總之,自由和紀律缺一不可,沒有先後和輕重之分。
⑺ 法治與自由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調和對嗎
法治與自由是先矛盾的,不可調和的,對吧?法治與自由是互相矛盾的,不可調和的是對的
⑻ 法與自由的關系
法對自由具有保障作用。追求自由自由必然是人類固有的本性。人類歷史就是不斷實現自由的過程。自由在社會中的實現過程始終離不開規則,無規則則無自由。在法是社會主要規則的時代,自由需要通過法和在法律的范圍內來實現。
第一,法律以自由為目的。具體說:①法律規范系為確認和保障自由而設立;②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系為實現自由而設定;③法律制定和實施應以自由為出發點和歸宿,以自由為核心;法律的實施必須以自由為宗旨,法律的保護或打擊、獎勵或制裁都應以自由為依歸。
第二,自由需要法律的保障。首先,用法律保障自由是保證自由免受侵犯的需要;其次,用法律保障自由是保證自由不被濫用的需要;再次,法律保障自由是憲法的使命,是其它法律、法規的重要追求。法律保障自由的重要機制,是把自由法律化為權利,使之成為「從事一切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權利」(自由權)。
第三,法律確定自由的范圍。自由不是無限的,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自由,必然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每個人形式這種自由總是與其它人的自由相沖突。洛克指出:「自由並非人人愛怎麼樣就可怎樣的那種自由,而是在他所受約束的法律許可范圍內如意行動」。自由是法律許可范圍內的自由,並不是任何人的任性。在現代社會,作為權利之自由,它的范圍由法律確定,並以法律准則為准繩。法律確定自由范圍的方式包括:(1)確定基本自由;(2)確定自由的量度;(3)法律確定自由的邊際。
第四,法律保證自由的實現。自由無法實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律保證自由實現的方式也是多方面的。(1)為解決自由與其它價值的張力和沖突提供法律准則。自由不是社會唯一價值,其它的社會價值還有秩序、安全、平等、正義等。它們構成了一個社會價值體系,許多價值本身就是法律直接追求的目標。自由與其它各種價值之間難免存在張力或沖突。為此,法律平衡這些價值准則之間的關系,以解決它們之間的沖突。(2)法律解決自由之間的沖突,確保自由的共同實現。自由與自由之間可能因彼此之間的相互沖突而難以實現,法律為自由間的沖突的解決提供解決機制。如公民的遊行示威自由與公民的正常生活自由之間就會產生沖突。(3)法律為自由的享有者提供實現自由的法律方式、方法。凡是法律沒有規定實現方式、方法的自由,只要行使中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即可。凡是法律規定了實現方式、方法的自由,其行使就得依照法律規定的方式、方法進行。(4)法律以防止自由被濫用的方式來保障自由的存在和實現。自由一旦被某個或某些主體濫用,其它主體的自由就會受到傷害。任何自由都是以無害於他人,無害於其它自由為前提條件的。自有要求個人在形式自由權利時要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法律將責任與自由連接起來,以防止自由的濫用。(5)法律防止對於自由的破壞和妨礙,以保障自由。對於自由的破壞和妨礙的最大力量是不當運行的權力。法律首先就應當是約束權力的,尤其是法治之中的法律,約束權力、防止權力的濫用——包括防止權力對於自由的破壞和妨礙,是法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使命。法律保障自由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即為法律對於各種破壞和妨礙自由的違法犯罪的制裁。
⑼ 由自由和法治關系的角度對辱國者勸誡
劉自由和法治關系的角度,對辱國者,勸解祖國者的行為不可取,一定要遵尊重他國
⑽ 怎樣理解「自由「與「法律「之間的關系
法律是對每個人自由的保障而不是限制。但同時享有自由的個人也應當對社會版承擔著應有權的責任,即不得侵犯他人自由。自由一直為法律所不斷追求,也同時為法律所保障。公民在法律的面前應該正確把握好自由的限度,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的。
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沒有法律權利和義務,也就不存在法律關系。法律關系就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義務關系。
(10)自由與法治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律的特徵:
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
2、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
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
5、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
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網路-法律
網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