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法治東方關系
⑴ 西方法治與東方法治哪個早為啥
法治的話是西方早,第一個實現法治的大國家應該是英國,從光榮革命開始.
東方法治是日本先實現的,明治維新時期開始.
⑵ 西方法學與東方法學存在哪些細微差別
法系劃分的理論依據主要是法的傳統。依據這個標准,世界各國的法律就能夠分成數目有限的不同類別。在歷史上,世界各主要地區曾經存在過許多法系,諸如印度法系、中華法系、伊斯蘭法系、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等等。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是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
民法法系( Civil Law System),是指以古羅馬法,特別是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由於該法系的影響范圍主要是在歐洲大陸國家,特別是法國和德國,且主要法律的表現形式均為法典,所以又稱為大陸法系、羅馬一德意志法系、法典法系。屬於這一法系的除了歐洲大陸國家外,還有曾是法國、德國、葡萄牙、荷蘭等國殖民地的國家及因其他原因受其影響的國家。例如,在非洲有衣索比亞、南非、辛巴威等;在亞洲有日本、泰國、土耳其等;此外,還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英國的蘇格蘭等。可見,民法法系是一個影響非常廣泛的法系。
民法法系與普通法系都屬於西方國家,並且受其影響的國家也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以及工業化國家,因此,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在經濟基礎、階級本質上是相同的,都重視法治等,但因各自的傳統不同,它們之間又有定的區別。這些區別,從宏觀的角度看,可以分為:
第一,在法律思維方式方面,民法法系屬於演繹型思維,而普通法系屬於歸納式思維,注重類比推理。
第二,在法的淵源方面,民法法系中法的正式淵源只是制定法,而普通法系中制定法、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淵源。
第三,在法律的分類方面,民法法系國家一般都將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作為法律分類的基礎,而普通法系則是以普通法與衡平法為法的基本分類。
第四,在訴訟程序方面,民法法系與教會法程序接近,屬於糾問制訴訟,普通法系則採用對抗制訴訟程序。
第五,在法典編纂方面,民法法系的主要發展階段都有代表性的法典,特別是近代以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法典編纂活動。普通法系在都鐸王朝時期曾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立法活動,近代以來制定法的數量也在增加,但從總體上看,不傾向進行系統的法典編纂。
另外,兩大法系在法院體系、法律概念、法律適用技術及法律觀念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差別
⑶ 古代東西方法治文明有哪些不同,有什麼影響
一、東西方法制來源上的不同
(1)古代東方的法制來源:
先說古代的東方法制,古代中國法制歷史發展悠久,中國古代法制系統化理論化發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中國其實就已經有了法制,但那時的法制還不夠直接。
比如說周朝建立初期周公制禮作樂,不僅維護了統治秩序而且還鞏固了等級秩序,把各等級的人們禁錮在本等級內部,不能做出僭越之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禮樂制度維護了統治者的利益,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一定意義上講這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制。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社會動盪不安,這一時期,私有制經濟得到很快發展。同時,思想文化領域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士階層的崛起,教育的下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百家爭鳴的出現,儒、墨、名、法、道、縱橫、陰陽、雜、農再加上小說家,這就是後人稱道的“九教十流”。
今天的世界倡導依法治國,沒有絕對的權力可以高於法律,法律在一個國家中居於最高的地位,這都是東西方法治共同影響的結果。依法治國對於推動社會的發展以及歷史的進步都有著絕對性的重大意義。
今天,人們的思想開放,不再像古代一樣,被所謂的皇權至上以及君主權力所約束,人們已經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這是歷史的進步,現在如果還有人妄想凌駕於法律之上,絕對會被發展中的歷史潮流所摒棄。
⑷ 西方現代法治對中國法治的影響
西方法治體系帶有濃重的西方文化色彩,是鮮明的個人主義,而中國的文化核回心是群體主義。隨著經答濟全球化中國在關系經濟方面的法律將會和國際接軌,將會和西方法治接近,但是關繫到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生問題將會遵循中國的文化,不會效仿西方
⑸ 古代東方的以德治教和古代西方的依法治教思想有何異同
一、「依法治教」是治標,是教育發展不可缺少的外部保障條件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管理和發展體現出濃厚的「人治」色彩,人們的法制觀念淡薄,教育的發展只是依靠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和紀律,而方針、政策和紀律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有很大的隨意性。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教育的立法工作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在人們的觀念中,教育不需要法律去規范,這就極大地制約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歸根結底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誰掌握了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教育必須優先發展已經成為共識。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事業龐大而復雜,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作保障,發展現代教育,突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不可能的。教育是黨和國家的事業,是全民族共同的事業,為了切實貫徹科教興國的戰略,
二、 「以德治教」是治本,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與法律不同的是,道德不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會輿論、人們內心的信念、世界觀、良心和習慣等來實現的。 通過對高尚道德情操的提倡,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氛圍,抨擊和抵制道德敗壞的丑惡現象。道德是人們的樸素感情和自覺行為,良好的社會道德基礎,包含著國民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體系和社會生活的認可、肯定和贊許,是對國家和對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信心。法律是強制性的,道德更多的是來自人們的內心自願,是建立在對道德規范自覺接受認可的基礎之上。因此,加強道德建設是發展教育事業的內在驅動力。 以德治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歷代社會、歷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德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也非常重視加強道德建設。但是傳統的「德治」思想過分誇大了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因此在具體的治國實踐中就帶有明顯的「人治」色彩。「一家仁,一國興仁」,「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對於教育也是這樣。建國後我國的教育事業在十年動亂中受到嚴重的沖擊,大學停辦,中小學「停課鬧革命」,教師被打成了「臭老九」,整個教育領域成為文革中的重災區。這些與沒有相關的法律對政府和領導人進行必要的約束有著直接的關系。 道德建設是一個長遠的動態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道德進步提供了基礎和機遇。當前,由於社會經濟成分、分配方式、就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於多元化。改革開放以來道德發展總的趨勢是進步的,並且取得了相當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著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嚴重現實。一部分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私慾急劇膨脹,喪失了道德操守,把金錢和權利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的教育也受到波及,腐敗現象和各種不正之風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私辦的各種補習班屢禁不止,各種巧立名目的亂收費現象等等;更為嚴重的是近年來發生的幾起震驚全國的高考舞 弊案,這些違法犯罪現象的不斷出現,並不是法制不健全,也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