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法治
『壹』 為什麼秦朝是「法治」國家,百姓還非常恨它呢
其實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理解一下秦國那個時候的法治和現代的法治有什麼區別。我們知道全國是依靠商鞅變法而富強起來的,而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法治因為商鞅本人就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然而商鞅所提倡的法治和現在的法治卻有很大的區別。
後來經過商鞅之後幾代秦國國君的不懈努力,法家思想在秦國影響更為深遠,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法家思想依然是秦國的主流思想。然而在秦朝建立之後,這種法家的治國思想逐漸淪為了百姓的一大負擔,究其原因是因為法律過於苛刻。那個時候秦始皇發布了各種嚴苛的法律包括連坐等制度,這種毫無人性的制度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和生活負擔。也正是因為這種嚴苛的法律,最終導致了秦國末年的農民大起義。
『貳』 秦國為什麼後來不採用法治
秦國自商鞅以後歷來都是酷吏政策,。嚴刑厲法,,就是秦國的治國之策,。
『叄』 秦國法治於現代法治有何不同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秦國法制的立法導向是富民強國,富國強兵,由於立法導向的不同專,屬秦國的法制在富民強國方面,在法制的公平與公正和凝聚國人方面要優於西方法制。
現代西方法制體系的立法基礎,是具有獨立力量的資產階級集團。新興資產階級集團立法的本來目的,就是要對統治者的權力進行限制,以保護自身利益;所以其民主制度和人權保護法就成了其法制體系的護法機制,故現代西方法制體系的完善程度高於古時秦國的法制體系。
現代西方法制體系的立法導向是保護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目前西方列強各國法制的立法導向莫不如此。而絕非為了什麼天賦人權人民大眾,人權保護與民主只是法治公平的結果。反過來,人權保護與民主制度又成為其法制系統的護法機制,准確地說,西方的多黨制,議會制與民主選舉制是其法制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5138c10100vzlv.html
『肆』 為何大秦帝國建立後,法治卻失靈了
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發展的奠基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為了保障國家的宗廟社稷以及發展傳承,每一個諸侯國都在積極努力地尋求變法,而變法形式的不同,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基礎政治制度和治國形式的差別,自然對於文明的發展傳承,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為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同,發展環境不同,它們又沒有辦法實施完全相同的變法策略。
秦國作為諸侯國時,推行法治很順利
但是,這樣的觀點有一個漏洞,那就是難道秦國作為一個諸侯國時是愛自己的子民的,但它建立一個王朝之後,就不愛自己的子民了嗎?顯然是不可能,可是法治在作用於諸侯國時和作用於統一帝國時,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卻又是完全不同,那麼法治所作用的點一定對它的作用起到了影響。
『伍』 商鞅是不是想建設一個法治的秦國社會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法家,法家的理想就是用法治來治理國,
『陸』 秦朝實行「法治」國家,為何百姓還哀鳴一片
秦國實行的法治和我們現代社會的法治是不一樣的。秦國實行的法治講究的是用嚴刑峻法來鎮壓人民的反抗;現代社會的法治指的是要用法律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這在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放到現在陳勝吳廣的情況根本就不能算是一個罪行,而在當時的秦國卻要被處以斬首的刑罰。由此可見,秦國的法治完全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那時的老百姓生活的多慘。
『柒』 秦國最初的法制萌芽在何時
答:
商鞅變法前,可以說秦國是沒有明確法制的。整個贏地片區依靠的主要是部落式的思維模式,贏氏家族就是贏地片區的最高統領,類似於部落酋長地位。
在與犬戎數百年爭斗中,贏氏家族過著類似原始部落的生活。從關中東部地區遷徙到西部地區,又從西部地區遷回東部地區,直到秦襄公時期,流浪的生活方才得以停頓。
贏氏家族在管理所轄區域時,所用的的辦法自然也是原始部族的管理方法,更多依賴於人情,依賴於贏氏族長的權威,以法治國尚且未提上日程。可是秦襄公時期,地界得到拓展,人口得以增加,管理的難度更大,尤其是在管理中出現的群眾沖突,越來越難以彌合。
到秦文公時期,秦國更是急切的需要建立中原式的政權,才能確保秦國部族持續向好的發展下去。秦文公收編原周朝的遺民,對秦國的政治制度開展變革,引入原周朝史官體制,秦國歷史開始沿著正統方向發展。
移居東部的贏地百姓,也開始大范圍耕種農業,秦國經濟的發展根基得以奠定。人口越來越多,而戰爭越來越頻繁,如何管理社會,保持社會穩定,增強國家凝聚力,依然是秦國的重要問題。如果有史官體制,對朝堂之管理,會越顯規范,可是對民間的管理,究竟可以依靠什麼方法呢?
秦國歷經戰火洗禮,贏地老秦人多血性。贏氏部族雖然已經成為大家公認之首領,贏氏為壯大部族和富裕百姓,勵精圖治,數代經營,也便獲得百姓之敬,然百姓尚無所畏,這對要作為未來王者的贏氏家族,顯然是不被允許的。
於是,為處理國家政權與群眾之間的沖突,讓百姓們對贏氏部族產生畏懼之心,讓百姓有所為有所不為,都遵照一種准繩。那麼,這種准繩的最佳選擇,便是法制。而法制中最能震懾百姓的,則是刑法。
秦文公所制定的刑法,便是罪誅三族。這也是秦國刑法雛形,秦文公依靠刑法之力,開始將秦國百姓凝聚在一起,秦國百姓的敬畏之心,也便自此萌發,國家法制漸呈雛形。
『捌』 秦國是法治社會嗎
秦國法治及秦帝國法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覺的古典法制時代,在中國文明史上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秦以前,中國是禮制時代。秦以後,中國是人治時代。只有商鞅變法到哦秦始皇統一中國的160年上下,中國走進了古典法治國家。這是中國原生文明乃至整個古典文明時代都具有的歷史進步,其總體的文明價值是沒有理由否定的。
二,認識秦國是戰時法治特質
秦國基於戰國社會的「求變圖存」精神而生,是古典的戰時法治,而不是常態法治。也就是說從商鞅到秦始皇一統中國,中國都處於戰時法治的狀態,一種戰時法治能穩定持續百餘年之久,這意味著這種戰時法治的成熟和有效。
三,認知戰時法治的秦法特質
1.注重激發社會效能
2.注重維護社會穩定性
3.注重社會群體的凝聚力
4.注重令行禁止的執法力度
5.注重發掘社會創造的潛力
因此可知秦國法治的創造性無與倫比
第一效能,秦法創立了「獎勵耕戰」的激賞軍功法,使得軍功爵位不再僅僅是貴族特權;
第二效能,秦法確立了重刑原則,著力加大對犯罪的懲罰,並嚴防犯罪率的上升;
第三功效,秦法創立連坐相保法,著力是整個社會同過家族部族的責任連接,形成一個榮辱與共的堅實團體;
第四功效,秦法確立司法權威,極大加強了執法力度,不使法律流於虛設。
第五功效,秦法確立了移風易俗開拓稅源的法令體系,使得國家的財力戰力在刻意不依靠戰爭掠奪的情況下,不斷地獲得自身增長。
重賞,重罰成為戰時法治的永恆特徵。我們對諸如連坐法等最為後世詬病的秦法,自然會有一定的歷史間接。然而後世為何到近代才將連坐法消失呢,期間意義何在?何以歷代皆斥責秦法,而又對秦法最為「殘苛」的連坐制度繼承不駁呢,這種公然以秦法為犧牲而悄悄獨享其效能的歷史虛偽,值得我們今天肯定嗎?
四,秦法的社會平衡性,使其實現了古典時代高度的公平和正義原則
激賞與重刑平衡,尊嚴與懲罰平衡,立法深度和司法力度平衡,改進現狀與發掘潛力平衡,族群利益和個人責任平衡,國家榮譽和個體奮發平衡。法治平衡的很直,是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正因為秦法具有高度的社會平衡性,所以才成為樂於為秦人接收的良性法治,才能成為具有高度凝聚力與激發力的法制體系。
在一個犯罪成本極高,立功效益極大的社會中,人們沒有理由對犯罪的壓力懲罰,而對整個法治不滿。否則,無以理解秦人何以能在一百餘年中持續奮發,並穩定強大的歷史事實。荀子雲:「秦四世有勝,數也。」何謂數?不是法治公平正義之力嗎?在中華文明史上,有過以罪犯成軍平亂的歷史事實嗎?可是在秦國,卻發生了在70萬罪犯中遴選數十萬平叛大軍的特異事件。而且後來事實是:章邯這數十萬刑徒軍戰力非凡,幾乎和秦軍主力相差無幾,以致被項羽集團認為純正的秦軍而坑殺。
這一歷史事實。說明了一個法制基本現象:只有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法律,才能使被懲罰者的對立心態消除。罪犯並不因為自己伸手重刑而仇恨法治,只有在這樣的法制下,他們可以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拿起武器,維護這個種種懲罰了他們的國家。
『玖』 為什麼秦國成功而秦朝滅亡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史記商君鞅列傳》謂:「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經過變法的秦國,出現了富足安定的局面。
這一切都歸功於法,在戰國時代背景下,各國之間都在進行著相互侵佔掠奪,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行是不可能達到能夠推行「仁政」的水平的,法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韓非子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他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給人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法治」社會藍圖:認為明確的法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變得確定化,這些都是建立在韓非子的「人性自私論」的理論之上的慾望,「仁政」和「法治」基本上始終是專制統治者不可偏廢的、十分有效的統治手段,但在追求君主專制的絕對確定性思想的支配下,韓非子肯定了「法治」功用,同時否定了行「仁政」的現實有效性。
韓非子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韓非子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韓非子還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對貴族世襲制度非常厭惡,「散其黨」「奪其輔」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因此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
「法治」為秦國帶來了強大,也使它有能力把分裂的中國第一次統一起來,但是它的成功之處,也正是它的失敗之處。「法治」並不是萬能的,正如「仁政」並不是萬能的,戰國時期,戰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和秦朝建立之初需要法治,需要加強人民的管理,法治的核心是獲得強大的權力和物質力量,在於控制百姓,使之成為統治的工具,而不是立足於民意,以民為本。「夫民者,至賤而不可簡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素,而民必勝之。」在六國統一後,人民急需得到安寧之時,秦的暴政加以法治的嚴苛,是百姓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終究使它很快走向滅亡。
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之教訓,甚至百姓生活在秦暴政統治下的痛苦,實行「無為而治」。「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漢王室因時制宜,不斷向「仁政」走近,使得漢王室不至於二世而亡,得到百姓擁立。試想,秦朝如果能夠在抓住「法治」的同時,也因時制宜的實行「無為而治」,實行「仁政」,那麼會是這么短世王朝的命運嗎?
從古至今統治王朝「法治」和「仁政」基本上始終是不可偏廢的,缺一不可的。如同我們現在的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高度集中的制度,這樣才能夠國泰民安,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拾』 秦朝實行「法治」國家,為何百姓還哀鳴一片
治理國家不能只有法治,法治和德治並行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然而秦始皇到死也沒有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就開始使用嚴苛峻法來約束底層社會人民的行為。李斯成為秦國的宰相之後,更是使用法家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底層的人民只要犯了一點點的錯誤,就會受到很大的懲罰。這種嚴苛峻法在戰亂的時代可以使用,但是在和平時期應該採取更為寬松的政策,讓百姓得到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漢朝就吸取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就採用了寬松的法律,讓百姓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劉邦採取了黃老之術,讓底層社會的人們自由的發展。劉邦就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能夠很快轉變角色,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政策。這樣的國策讓漢朝迅速得到了人們的支持,為大漢王朝打下了牢固的根基,為漢朝的繁榮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