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良知

道德與良知

發布時間: 2021-01-01 06:22:16

1. 道德和良知有什麼區別

良人
胡秉言
自重贏尊敬
真誠動眾心
寬容前路廣
磊落做良人

2. 何為良心和道德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詞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基本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 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註:「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 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仆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將,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與「意識」、「認識」相關,屬於道德哲學的研究范疇。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詞形(conscience)。從英文看(conscience)。,源於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識、意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conscience成了「內心、意識」的代名詞。在賦予道德意義之後,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來專指「按良心辦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是非、善惡和應負的道德責任的一種穩定的自覺意識。 。作為人心中的最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准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惡或勸導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良心的自我發現有兩個結果:要麼從自己既有的作為中獲得精神的快慰,要麼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悔恨交加,以致覺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過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心: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贊賞而只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心的譴責,則屬於只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毫不誇張地說,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證。良心,並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於墮落。 在中國,良心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意為仁義之心,包含惻隱、羞恥、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反映,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一,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良心是歷史的、具體的、社會的范疇,是一定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良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題記] 「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論辯集》。 良心是與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有密切關系的范疇。首先,良心與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聯系。良心以公正與仁慈為基本准則,又對公正與仁慈原則的落實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與正義感,具有「惻隱之心」。良心可以視為公正、仁慈原則等等的內化。良心不僅包容正義感,也含有仁慈的驅動存在。其次,良心與義務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良心是對道德義務的內心體認。所以義務是主體良心體認的對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質。但一旦義務轉化為良心,則義務對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實。這是因為,良心具有主體自由的特質,而義務則具有相對強制的特徵。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履行善就意味著履行義務,而我們的義務看來並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義務和愛好之間就有一種沖突。在行動之前,義務的情感反對愛好;它作為阻止物而活動;在行動之後,如果愛好在行動中勝過了義務的情感,義務就做出譴責:說做愛好以為善的事情是壞的。對於我們本性中這種反對愛好和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感中表現自己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良心。」[1] 包爾生還指出過:「確實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們稱之為風俗和良心的東西,缺乏個人在其中通過審慎和畏懼控制自己行為的東西,能夠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蘇霍姆林斯基則說:「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養成一種對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習慣,那你很快就會對任何事情也都滿不在乎」[3]。所以,良心無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是對個體的道德生活都有極大的意義。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和調節機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范疇。

3. 理想與道德良心孰輕孰重

我感覺道德良心更重要。每個人都要有道德,有良心,這是最起碼的為人之道,如果沒道德,沒良心,即使有遠大的理想也是往然,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有道理和良心的人令人敬佩。

4. 說說男人的道德與良知

這樣的男人只能說道德素質比較低,如果惡言相對,說明自身素質也有限版。不如明確的談談,如權果沒有改正的可能,就趁早分手,我一直相信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他能否做個好人,還是無可救葯,這都能流露出來的。不要被他簡單的幾句懺悔所迷惑。我相信女人的第六感也是很靈驗的。呵呵
當然,也不能完全靠感覺行事,女人應該必備這種能力,女人更需要要自強,果斷,不能讓纏綿把自己害了。。祝好

5. 警覺道德與良知的缺失作文

良心無價

【篇一:良心的缺失】
中國傳統美德誠信,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里,被沖得一干二凈。那些為了謀取暴利的不法商家,良心更是缺失。當我看到那些缺失良心的事在新聞上被爆料出來時,總會想到中華的傳統美德「誠信」。
古人雲:「民無信不立。」沒有誠信怎麼可能有立足之地,跟何況是社會?從古到今,有多少事情都和誠信有關。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商鞅立木為信,而這個做法使老百姓相信了,進而使秦國強大起來,使之統一全國。還有寓言故事《狼來了》就是因為那個放羊的小孩不誠實,導致村民不在信任他,而使羊群被狼吃掉。這說明了誠信的重要性,做人要以誠信為本。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讓人信賴。
當電視里報道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給多少家庭帶來了不幸,讓那些祖國的花朵,因吃了那些奶粉,而凋謝。最近發生的地溝油事件更令人震驚,看到那些工人在骯臟不堪的地方,提煉地溝油。臭氣熏天,而那些油竟還在餐桌上出現,想想,那些骯臟不堪的油正在被自己一點點吃下去,真是令人作嘔。並且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了多少傷害。誠信,良心。在這些人身上都違背了。難道就為了個人的利益,縱使天下千萬百姓受到危害?這不是因小失大嗎?錢難道就可以掩蓋住自己的良心的缺失?
良心無價,豈可用任何東西來衡量。請捷著良心上路吧,不要輕易把它丟下;請謹慎保存你的良知吧,不要把它給遺失了!
【篇二:良知】
良知通常意義上是指儒家所謂人類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這樣最低限度的道德意識應是我們做人應具有的底線,但如今良知卻趨於淡薄,所謂的先天逐漸被後天磨損,這是個人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對於這樣的良知缺失我們不應聽之任之,而是要堅守這與生俱來的良知。孩童時我們就被教導要善良要誠實,我們會用盡單薄身軀的全力去幫助那需要幫助的人們。而今我們卻在紛雜的城市中冷漠的穿梭,無視身邊那些急需幫助的人們。有甚者甚至早就拿良知換取了名利。做著黑心的買賣。
良知是個抽象的概念,可以是憐憫、羞恥心,也可以是犯錯後的內疚。但無論是那一點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美好人性,沒有了良知所謂的人性也就逐漸泯滅了。你一定不會忘記三鹿奶粉事件,那些齷齪的商家可謂是人性泯滅,在這些利慾熏心的人身上我們絲毫看不見良知的影子。他們用上天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去換取了他們視之甚重的金錢,結果呢?一個個可憐的幼兒就這樣被剝奪了健康。
我們看在眼裡於心何忍。那些做了利慾努力的黑心商人自是沒有好下場,只是對於他們的懲罰是如何也換不回那些幼小孩童的健康了。一個良知喪失,道德泯滅的社會將會是如何,我們不願去想。但是我們唯一肯定的是,我們絕不會讓社會走向那樣的黑暗,良知應永遠是全社會人民最底線的共同意識。
沒有良知的社會,就像一片乾涸的沙漠,你永遠也無法看到在其中由美好性靈盛開出的花朵。雖有像三鹿事件這樣令人痛心的「良知沙漠」,幸好,大多數人還在堅守著人性的底線——良知。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全國人們都眾志成城,及時伸出援手幫助受災同胞重建家園。當然這其中會有攔劫救濟物資這樣可恥的行為,但我們所看到的大多還是良知在人們身上美好的閃光。我們都應堅守良知,堅守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拒絕做一隻被利慾驅使的黑羊。但是不久前南京的彭宇攙扶跌倒老太卻慘遭誣陷的案件卻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是啊,我們不應只是一味責怪人們喪失良知,也應想想社會上是什麼在一步步吞沒人性的美好。堅守良知說來簡單,但做來卻並不容易。彭宇那一句「我再也不敢做好事了」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良知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美好性靈,但這天賜的禮物更需我們的堅守和保護。在堅守自身良知的同時,我們也應努力營造一個具有共同道德感的和諧社會。良知讓社會更和諧!

6. 道德與良心的區別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版本形式,是個權人自律的突出體現。通俗說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道德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7. 本能慾望與道德良知的關系呢

你想擁有來什麼樣的處理方式呢自,首先你也知道這樣的做法和行為是錯誤的,然而你還控制不了自己,從心裡的角度來講,你當時只追求新鮮和刺激了,當激情過後,你想到了自己的丈夫,感覺對不起老公,你們好好談一次吧,首先他在對你的態度上也欠缺不足,或者說沒有達到你想要的那種生活,你才有的外遇,然後你也要體諒你老公,再次你的這種行為,已經外界人是無法說服的 你要自己去克服 否則你很難走出來

8. 良知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的直覺的道德感和判斷力

雪峰文集 心靈篇
良心 良心缺失的標志
雪峰

良心,顧名思義,就是一顆善良的心。

人之異於禽獸者,則人有良心,人無良心,與禽獸無異。

良心的真正含義是:上帝植根於人生命結構中具有先天分別是非善惡的一種無形自律道德法庭。

良心是人具有的自然屬性。良心就像人的眼睛,與人的地位、名聲、財產、形貌、年齡、性別、知識、智慧沒有關系。良心是維護人與神靈、人與大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一種自然規范。良心一旦缺失,則人與神靈、人與大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將發生一系列沖突和矛盾。良心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品質的優劣和品味的高低。

良心是如來本性的一種延伸,如來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由於有了良心,故有了生滅、垢凈、增減、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意識界、無明、無明盡、老死、老死盡、苦集滅道、智與得。這就像水,天下水性沒什麼不同,但由於有了溫度變化,水就呈現出固體、液體、氣體等特性。

良心是植根於生命反物質結構中的一種特性,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特性,人的本性本來是一樣的,但由於社會環境和機制的不同和人本身來源的不同,人的良心就有了優劣,這就像一棵樹,有些地方由於灰塵太多,樹葉被灰塵覆蓋而呈現不出樹葉本來的顏色,有些地方沒有灰塵,樹葉就呈現出它的原始本色。

良心是一個人自律的道德法庭,人的言行受這個自律道德法庭的約束,沒有這個自律道德法庭的約束,人就會為所欲為無惡不作,人就會膽大妄為不顧天理,人就會私慾膨脹不顧情理,人就會不擇手段傷害自然和他人。

內疚心理就來源於良心這個自律道德法庭自我審判敗訴後的慚愧情結,沒有良心這個自律道德法庭的審判,人永遠不會產生內疚心理。

如果人人都有良心的話,社會所指定的憲法、法律、規章制度、戒律戒條等將都是多餘的,由於一些人欠缺良心,所以社會不得不制定憲法、法律、規章制度、戒律戒條來約束之,不得不建立社會有形法庭對人的行為審判之。

完善的良心是一個人心靈純美的標志。

由於各層生命空間生命的結構不一樣,所以,依據每個人良心的是否完備和缺失及優劣可以預見一個人生命未來的走向,良心完備者,毫無疑問可以走向天國,良心缺失者,毫無疑問,其生命的走向是趨向生命的下界,如動物層或地獄。
守住良心,福報無窮!

良心缺失的標志

以下現象是一個人良心缺失的標志。
1.侮辱和虐待父母
2. 褻瀆上帝神佛
3.借用上帝神佛神靈名義禍亂人心
4.侮辱祖先
5.拋棄未成年子女
6.恩將仇報
7.侮辱和攻擊老師、師傅、師父。
8.滅親
9.不守信用、不遵守合約
10.污染大地、大氣、江河湖海。
11. 隨意砍伐草卉森林
12.隨意虐待和殘殺動物
13.傷胎破卵搗毀動物窩巢挖人祖墳
14.搶奪他人財產
15.偷盜、搶劫、強奸、壓迫、剝削、敲詐、乘人之危、貪污、受賄
16.鋪張浪費、奢侈
17.擅闖民宅、未經允許隨意闖入私人空間
18.毀人家園
19. 私自用刑
20.撒謊欺騙坑蒙拐騙
21.猥褻孩童,誘騙少年
22.製作販賣假葯假食品
23.剽竊他人成果
24.傳播迷信,傷人財物,宣傳鬼怪,毒化心靈
25.獲取暴利
26.缺斤少兩以次充好
27.欺負鰥寡孤獨
28.煽動教唆人去爭、去斗、去搶
29.奪人愛好
30.故意損壞公物
31.逼良為娼,嫁禍於人
32.為虎作倀、以勢壓人
33.做假證
34.揭人隱私
35.限制、妨礙、剝奪他人人身自由
36.懶惰、貪婪
37.暗中放箭、背後損人
38.用心術機巧佔用霸用他人財物房產不還

良心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心靈完美的試金石,也是檢驗一個修行修煉成果的分水嶺,更是推測一個人能否前往天國的最佳憑據。
守住良心,福報無窮!丟棄良心,災禍不停!
2010/3/19

9. 什麼是道德良心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
許多人都喜歡用「良心」這字眼。當他們要向人證明自己行為正直時,便說:「我問心無愧」或說「我是憑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壞蛋形容為「沒良心」「心地壞」,心術不正,喪心病狂。他們認為人只要「平生不作虧心事」,便可「半夜敲門也不驚」了。他們認為修養的重點是誠實:對己、對人、對神、對良心都要誠實,雖然明知沒有人會發現,也堅持應「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當。

孟子認為人人都有良心。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四心」的作用。即是所謂的仁、義、禮、智。是每人都擁有的天生本能。使人能愛能憎,能分辨善惡。他以為如果一個人能達到所謂「喪盡天良」的地步,是因為人不懂得保養,維護自己的良心,反而用各種不義的行為去砍伐、傷害它;好像人天天到山上砍樹木。即使是最美的、最蒼翠的山巒,也會變的不美了。「牛山之木嘗美矣……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於木也。目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人人都喜善惡惡,我們欣賞善的行為,願意和品格高尚的人交朋友。相反,我們譴責惡行。為社會道德的淪喪而感傷。對品格低下的「小人」,即使他們在諂媚,逢迎我們,我們也會感到惡心和憎厭。

良心的拉丁文是conscientia。是又介系詞cum(同)及名詞scientia(知識)所組成。意思是「具有知識」,指人在行動時知道自己在作什麼。聖熱羅尼莫(ST、Jerome340-420)把良心比作火花,認為良心可以在黑暗中發出亮點,照耀人生,人可以藉著良心,達到倫理成熟的地步,使人格獲得圓滿的發展。

有關良心的幾個事例: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望夫石》盼夫歸家的妻子,按自己的良心,對愛情忠貞不變,化為石。

2、拾金不昧的黑人約翰遜,拾到24萬美元。小額鈔票可以私藏。卻送還失主。鄰人恥笑,朋友蔑視,被迫搬家。

3、聖摩爾1477-1535天主教殉道者。忠於良心,反對亨利八世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斬首而死。且安慰劊子手,抱歉自己脖子太短,為劊子手增添麻煩。

二、 聖經內的良心 《呼召與回應》p324

聖經視良心是和整個人分不開的(良心是人的一個官能)。聖經不把人分解為分開的部分,卻視人為一整體。實在,尤其關於良心,只能以概括的看法來談及它,因為在良心內,而正是在生活的天主面前,人整體顯露出來。

1、舊約的良心

「良心」一詞在舊約內只出現一次(智17:11)。雖然僅此一次,但天主不斷召叫選民忠於盟約的呼聲,卻貫徹整個聖經。充滿了認識良心的事實。例如,原祖犯罪後,天主問「亞當你在哪裡」?加音殺亞伯爾後的逃亡,打圍犯罪後,先知的勸告,尤其以「邪惡的良心顯示出來」。

舊約良心的意識有兩種特徵:首先,良心常是在天主前的良心。人處在天主前,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正確和聖善的的,或是錯誤和邪惡的。第二,在良心的行為內是整個人行動,而非只是人的任何一個「官能」。詠17:3「但你考驗我的心靈,夜間來視察我……你總找不到我的邪惡」。

舊約把良心視為有位格的天主對人所發出的呼聲,經由良心對人說話。

2、新約內的良心

1)、福音內的良心

福音和舊約一樣,沒有什麼特別詞語來指示良心,它被置於人的內心深處,而這內心深處是以靈魂或心來表達,耶穌強調的重點,由外在行為轉為內在的意向。「凡注視婦女的,已在內心姦淫了她」,福音尤其認識做惡事後邪惡的良心的事實。例如,在浪子、猶大斯、背主後的伯多祿的例子里;法利塞人構成的頑固和敗壞的良心的例子。

福音內給予正直的意向較外表正確的行為更大價值,無形中更強力彰顯良心的負責任的決定和忠於良心的重要性。

瑪5:8心裡潔凈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瑪18:35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谷7:6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
路6:45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鵝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

2)、保祿關於良心的思想

A、保祿用希臘文Syneidaesio一詞來表達良心,但此詞有不同的含義,在新約中共現34次,,保祿書信中佔19次之多。

*首先此詞表示人心靈深處的一些重要活動,人在這里常處於天主面前。

*其次表示和天主共容的真誠的和反省的自覺。宗23:1 24:16

*也表示聖神在保祿心靈深處對他的訊息的真實性的作證。 羅9:1

*表示人的宗教和倫理的認知官能。 格後4:2

此詞也表示有倫理意義的良心,羅2:15 法律已刻在人的心上;光明磊落的良心(弟前1:5),純潔的良心(弟後1:3);污穢的良心(鐸1:15)。保祿在其他地方,不用此詞也能談及良心,例如羅14章。

B、保祿關於良心的主要的斷言

有著宗教和倫理意義的良心,在下列集體問題上的論斷:羅14章,吃肉合法與不合法,格前8章吃祭過的肉的倫理性質。格前10:14:參與外教人的祭祀筵席和私下吃祭過神的肉。

* 每個人該按自己的良心行事

「各人對自己的心思應堅信不疑」(羅14:5),行為的倫理性質斷然依賴行為是否與內在的信念相吻合。「那在自己認為可行的事上,問心無愧,才是有福的,但誰若懷著疑心吃了,便被判有罪,因為這不是出於信心做的,凡不出於信心做的,就是罪。(羅14:22 格前8:7)
* 良心可以不符合客觀的真理

良心是決定個人具體行為的倫理性質的准則,但它不是唯一的准則,也不須和客觀的真理一致。它甚至可以不領略客觀真理。「在基督耶穌內,我知道,並深信:沒有什麼本身是不潔的,除非有人想什麼四不潔的,那東西為他才是不潔的。」(羅14:14,20)「至論吃祭邪神的肉,我們知道:世上並沒有什麼邪神,也知道,除了一個天主外,沒有什麼神……不過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知道如今因拜慣了邪神,認為所吃的是祭邪神的肉,因為他們的良心軟弱,就受了玷污」(格前8:4,7)。

* 良心和團體有關系

憐人良心的決定(尤其是教友弟兄):雖然和一己的決定相沖突,也該誠實地被尊重。「那吃的不要輕視不吃的;不吃的也不要判斷吃的,因為天主已接納了他。你是誰,竟敢判斷別人……你為什麼判斷你的弟兄?或者你為什麼輕視你的弟兄?」(羅14:3-4,10)

必須盡量避免因自己按良心指示行動,而令近人絆倒:「你應拿定主意:總不要使弟兄失足或跌倒……如果你因著食物使你的弟兄心亂,你便不是按照愛德行事。基督為他死了,你不可因著你的食物使他喪亡……更好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做什麼能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羅14:13,15,21)「但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這自由的抉擇,成了軟弱人的絆腳石。因為如果有人看見你有這知識,在邪廟里坐席,他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是受到鼓勵而去吃祭邪神的肉嗎?那麼這軟弱的人,基督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而喪亡!你們這樣得罪了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為此,倘若食物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的弟兄跌倒。」(格前8:9-13,10:28)

從整個新約來看,良心是指在信仰的關照下,才會有一個客觀的標准對於生活中的道德意識和個人處境的監督。

三、良心在歷史上的詮釋

1、希臘哲學

把良心看成道德判斷中的自我意識,而不把良心局限在對與錯的抽象知識上,也看出良心雲做不只在事後,也在事前及事中。

2、多瑪斯學派的理智判斷(多瑪斯—亞里斯多德)

聖多瑪斯(1225-1274)是將良心納入反省批判的倫理神學中的第一人。多瑪斯學派把人的理智放在首位。因此,在良心的作用里,重要的工作是由理智發展的。用三段論的過程:普遍性的倫理原則在具體的環境內被引用在行動上,對具體行動的倫理性質要做判斷,所以,良心的決定本質上是一種理智的判斷。

3、方濟學派的意志優先論(文德—奧斯定—柏拉圖)

聖文德在人的意識中,把重點放在意志和愛情上。結果,良心便被視為向善的沖動,而良心具體的決定被視為這種沖動的實現。

康德把良心視為人在正義法庭的意識。(KENT 1724-1804)

4、自然論者的良心意識

良心是人面對那在他們處的環境中,令生命為他變成可能的和為他促進生命的事物時所採取的立場。

尼采:認為凡不能成功確立自己為主宰的人,便是在良心上和自己作對。「我認為邪惡的良心有如重病,在這病中,人不得已受不了那變動的壓力而跌倒,這變動是他所遭受的一切變動中最深切的,又因這變動之過,他結果自覺受社會和受和平擺布……」。

佛洛伊德:良心在於吸納父母的權威,尤其父母中一方的權威,他妨礙嬰兒對另一方的感情趨向(伊底帕情結)。那種由外面施於嬰孩身上的壓迫被他吸收,這便是超我的來源SUPER-EGO:即良心、決定和支配人。

5、社會學的良心意義

認為人的良心是由環境塑造成的,把良心系於環境。例如,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傳媒等。此種社會學的人類學為了著重團體而不賞識個人的價值和自主。個人在任何環境中該把自己的判斷和集體的判斷看齊:個人在集體內要完全淡薄自己,這便是他生存的意義,獨裁統治的「人雲亦雲」。

良心如能澄明,即可徹悟天道地德。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