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立法
❶ 繳納個人所得稅屬於哪個方面的法律體系
稅收法律
稅收法律廣義上與稅法同義。狹義上的稅收法律是指擁有稅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調整稅收關系的規范性文件。是稅法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我國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依法定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才能稱為稅收法律。[1]
中文名
稅收法律
外文名
Tax laws
性質
經濟學名詞
頒布機構
國家機關
足不出戶 雲游四姑娘山
該服務由央視網提供
在線觀看
稅收法律的原則
稅收法律的基本原則
1.稅收法定原則[2]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最基本的原則,它是稅法三大基本原則中最基本的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可概括為:稅法的各類構成要素都必須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稅法主體及其權利和義務都必須由法律予以確認;沒有法律依據,國家就不能課賦和徵收稅收,國民也不得被要求繳納稅款。這是世界各國稅法普遍遵從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包括兩個基本要素:
第一是征稅必須立法;
第二是納稅也必須立法。
所謂征稅必須立法是指國家征稅機關,即稅法中的征稅主體必須依法征稅,如稅法沒有規定的,國家不能隨意進行課稅、征稅。《稅收征管法》第3條規定:「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所謂納稅也必須立法是指納稅人,即稅法中的納稅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負有納稅義務,法律沒有規定的,納稅人不負擔納稅義務。依法征稅和依法納稅是稅收法定原則的核心,其實質是所有稅收法律行為,不論征稅主體還是納稅主體的行為都必須依據法律規定。強調稅收法定原則是最基本的稅法原則的意義就在於告誡任何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都必須依法作為和不作為,而其他任何行政規定都不得與此相抵觸。
稅收法定原則是規范和調整稅收法律行為和稅收法律關系的最高准則,它不僅約束稅收立法、稅收執法,同時對所有稅收法律行為及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均起到規范和約束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在對稅法的解釋、漏洞補充、溯及既往等方面。首先,對稅法解釋的約束作用。約束稅法解釋是指對稅法規范的內容、含義、術語、立法意圖及稅法解釋除要遵守解釋的一般規則外,還要受稅收法定原則的制約。
❷ 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十五條按照國家規定,單位為個人繳付和個人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從納稅義務人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是否是全額扣除還是有比例扣除數??----是全額扣除.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10號)規定,
一、 企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免徵個人所得稅;個人按照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的繳費比例或辦法實際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超過規定的比例和標准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應將超過部分並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二、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建設部 財政部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住房公積金管理若干具體問題的指導意見》(建金管[2005]5號)等規定精神,單位和個人分別在不超過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12%的幅度內,其實際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單位和職工個人繳存住房公積金的月平均工資不得超過職工工作地所在設區城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倍,具體標准按照各地有關規定執行。
單位和個人超過上述規定比例和標准繳付的住房公積金,應將超過部分並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❸ 房地產稅將推進立法,個人所得稅將改革什麼意思
《個人所抄得稅法》第二條的規定,應稅所得包括以下11類: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個人(自然人)因對方違反經濟合同而取得的違約金,屬於經濟或財產損失的補償性收入,因此,對該項收入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中華復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制》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中國國家法律文件。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於2011年6月30日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個人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1994年1月28日頒布)、稅收征管法(2001年4月28日頒布)以及由中國各級稅務機關發布的有關個人所得稅征管的規定,構成了現行中國個人所得稅法的主體法律基礎。
❺ 舉行個人所得稅立法聽證會有何重要意義
為了使立法機關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意見和實際情況,我國的立法法明確規定:「列入常務專委員會會議議屬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員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歷來非常重視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往聽取意見的主要方式,一是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中央有關部門、有關教學研究機構等徵求書面意見,二是邀請有關方面人士召開座談會徵求意見,三是將一些法律草案在報紙上發布,向全社會徵求意見。這次舉行立法聽證會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意見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發揚民主,增加立法工作透明度,推進立法民主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於擴大公民的立法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❻ 哪些稅種,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確定(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契稅)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確定的稅種:
1、分別是: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2、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6)個人所得稅立法擴展閱讀:
中國稅種稅基結構完善方案分析:
1、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輔助稅種,完善財產稅體系,財產稅是各國稅制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目前開征的財產稅種主要有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財產稅體系。中國當前房產稅、車船稅存在著稅法內外不統一,徵收范圍過窄和稅率偏低的問題。
2、完善財產稅體系就必須適當擴大房產稅徵收范圍,拓寬房地產稅稅基。適當提高房產稅和車船稅的稅率,對一部分豪宅、豪華車輛或擁有多處房產、多輛汽車的富人可考慮適當提高稅率,以起到財產稅調節貧富差距的目的。
3、在此基礎上,開征遺產贈與稅,彌補個人所得稅的不足,適當地調節社會財富分配,限制不勞而獲,確保社會的穩定。
調整消費稅稅基:
1、消費稅是國際上普遍徵收的一個稅種,中國自1994年開始徵收。十多年來,消費稅在有效組織財政收入和正確引導生產消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征稅范圍、稅目設置、稅率結構等方面也存在著與當前經濟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
2、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更好地引導有關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適當地調整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將一些高檔次的奢侈性消費品及行為納入征稅范圍,將與群眾生活關系密切的某些已課征消費稅的消費品從消費稅應稅稅目中予以取消,是消費稅進一步完善的首要任務。
3、為調節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可以適當地提高某些消費稅的適用稅率,以充分發揮消費稅調節高消費的作用。2006年4月1日中國對消費稅進行了調整,木製一次性筷子、柴油稅目作為此稅目的兩個子目,同時新增石腦油、溶劑油、潤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五個子目。
4、取消「護膚護發品」稅目。調整部分稅目稅率,現行11個稅目中,涉及稅率調整的有白酒、小汽車、摩托車、汽車輪胎幾個稅目。消費稅稅基調整仍然偏窄,今後應從節約型與環保型的社會需要,進一步拓寬消費稅稅基。
❼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收總額的規定談談我國稅法發展方向和立法構建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稅收事業發生翻天履地的變化,對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在回顧三十年來我國稅制發展變遷的基礎上,分析了市場經濟發展、體制改革深化以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稅制改革將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從完善增值稅制度等七個方面探討如何推進新一輪稅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稅制改革、機遇與挑戰、若干思考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我國開始了現代化的偉大進程,全國人民努力建設國家,造就了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三十年國運昌盛,三十年殷民阜利,稅收事業發生翻天履地的變化,作為經濟體制配套改革重要組成部分的稅制改革穩步推進,催生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稅收對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作用日益突出。認真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稅制發展變遷,探討如何推進新一輪稅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與實踐意義。
一、簡要回顧我國稅制改革三十年歷程
三十年稅制改革經歷兩大時期、六大變革,實現稅收收入總額由1978年的591億元上升至2007年的49449億元,年均增幅達2.79倍創世界奇跡,並深刻影響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個時期是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3年,適應改革開放需要,國營企業全面實行利改稅和工商稅制改革。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的需要,1994年進行改革開放後第二次大規模稅制改革。
1978-2007年稅收總收入增長變化圖
(一)個人所得稅改革。隨著改革開發帶來的經濟發展,需要通過稅收調節來緩解社會收入分配不均的狀況,我國第一部個人所得稅法於1980年9月公布實施。之後,涉及個人利益分配的稅收法規相繼出台:1985年先後發布了國營企業獎金稅暫行規定、國營企業工資調節稅暫行規定、集體企業獎金稅暫行規定、事業單位獎金稅暫行規定;1986年至1988年先後發布了城鄉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暫行條例、個人收入調節暫行條例、關於徵收私營企業投資者個人收入調節稅的規定。1994年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施行,將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個體工商業戶所得稅合並為個人所得稅;1999年《個人所得稅法》再次修訂,對儲蓄存款徵收利息稅;第三次修訂將起征點調整為1600元;2008年3月起將起征點調整為2000元。
(二)涉外稅制初步建立。1980年9月公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與1981年出台的外國企業所得稅法,極大促進了涉外經濟的發展。1980年到1990年,外資從無到有,引資成效初顯。十年間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06.92億美元,涉外稅收收入1980年僅有100萬元,1990年達到49.15億元。1991年7月起施行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對中外合資企業、合作企業以及外國企業實施統一的所得稅法。由於所得稅負擔水平普遍降低,極大地鼓舞了外商的投資熱情,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資。1991年到1993年外資由少變多漸成規模,不僅帶來建設資金,還帶來先進技術經驗,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提高技術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起到促進作用。但一個內外有別的稅收雙軌制,形成對國民的歧視和對外籍人士的超國民待遇,致使稅收不公平。
(三)利改稅及工商稅制改革。在認真總結國內流轉稅制發展經驗的基礎上,1980年在柳州、長沙、青島、上海等城市進行增值稅試點,1983年起實施增值稅暫行辦法,並對國營企業實行第一步利改稅,國營企業所得稅和國營企業調節稅形成雛形;1984年對國營企業實行第二步利改稅,把現行工商稅按照性質劃分為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和鹽稅等4個稅種;對國營企業徵收所得稅;開征資源稅和利潤調節稅;將國營企業繳納的固定資產佔用費改為固定資產稅;恢復徵收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印花稅、特種消費行為稅和集市交易稅,開征土地使用稅和城市建設稅,建立起多種稅多環節多層次的復合稅制,我國稅制建設開始步入新軌道。並相繼發布了燒油特別稅、牲畜交易稅、建築稅、建築稅、國營企業所得稅、國營企業調節稅、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鹽稅、資源稅、國家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國家預算調節基金、城市維護建設稅、進出口關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筵席稅、印花稅、特別消費稅、教育附加、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農業稅、耕地佔用稅等稅收法規,合理調節各方面經濟利益,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之間利益關系,中央與地方關系,充分發揮稅收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❽ 根據我國立法規定個人工資超過三千五百元的部分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一級超過不超
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指國家為了完善稅收體制,更好的進行稅制改革,而制定的稅收制度。2011年4月2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召開,個人所得稅免徵額擬調至3500元。2011年6月中旬,調查顯示,48%的網民要求修改個稅起征點。2011年6月30號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並於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3.比例稅率。對個人的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中,對稿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對勞務報酬所得一次性收入畸高的,除按20%征稅外,應納稅所得額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部分,依照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後再按照應納稅額加征五成;超過5萬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❾ 哪四部稅法立法 我知道的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還有什麼
我國現行正式通過全國人大立法的稅法共有四部,分別是《稅收徵收管理法》、《專個人所得稅法》屬、《企業所得稅法》、《車船稅法》。
如果要繼續細分的話,其中《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是通過全國人大立法的,屬於基本法律;而《稅收徵收管理法》、《車船稅法》是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的,屬於一般法律。
❿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免徵個人所得稅的是
《中來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源得稅法》第四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
(一)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
(二)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
(三)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
(四)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
(五)保險賠款;
(六)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退役金;
(七)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幹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基本養老金或者退休費、離休費、離休生活補助費;
(八)依照有關法律規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
(九)中國政府參加的國際公約、簽訂的協議中規定免稅的所得;
(十)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免稅所得。
前款第十項免稅規定,由國務院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