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公共治理需要法治思維

社會公共治理需要法治思維

發布時間: 2023-06-07 00:19:40

⑴ 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

問題一:如何正確理解法制思維 含義: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
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
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特徵:法律至上;權力制約;人權保障;正當程序。

問題二:思修題 什麼是法治思維方式,如何正確理解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主要包括權利義務相統一、重證據、講程序。
(1)權利義務相統一
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
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並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問題三: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 我國自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方略以來,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作為執掌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等公權力的特殊群體――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能否具有法治思維、能否善用法治方式,不僅關繫到社會主義法治強國建設,也關繫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因此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與其具有較高的理論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同等重要。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 *** 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 *** 。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 *** 、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問題四: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 從國家工作人員的角度看,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一般來說,法治思維具有以下五個特點: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
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點,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規則思維的邏輯起點是:既定的規則告訴人們哪些可為(權利)、哪些不可為(義務),以及如何行為(程序);人們的行為後果是可預期的;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是可兌現的。對政法機關來說,維護社會穩定,首先要嚴守規則,維護規則的穩定,否則就會破壞人們的預期,理性就變成感性、心安就變成恐懼、有序就變成無序。作為規則思維,法治思維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即使適用規則眼前會產生不盡如人意的結果,也不能以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排斥規則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為例為借口突破規則。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就要自覺接受非人格化制約,用法律規則推動工作、解決問題。
2、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以界定、分析權利義務為主線。既定規則以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其意義在於:一是使人們知道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二是使人們對行為後果有明確預期。三是遇到矛盾時,當事人與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評判標准。法治思維具有推定特性。權利問題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應推定是公民的權利。權力問題上,凡法律未明確授權的,都應推定為不得行使。法治思維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內容,比如無罪推定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這些推定表明公權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項權利推定,就是給公權力劃定邊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維認清、把握權力的本質,增強用制度約束權力的自覺性。
3、法治思維是程序性思維
程序的基本含義: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同等關注。三是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在監督中行使。四是執法司法者不能從當事人那裡謀利,否則會出現偏私。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奔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
4、法治思維是權衡思維
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它所要求的是,看問題、作決策,要依法處理好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個別和一般的關系,盡可能把事情考慮得更周全,把方案設計得更縝密,努力把負面影響消化掉,不能為了解決一個問題,不管會不會引發新問題;為了出台一個政策,不管會不會引起負面效應。權衡精於度。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法治思維要求在利益與正義、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安全與限制、平等與差別、生存與發展等不問價值之間進行平衡,力求消除沖突,做到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既維護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維穩又 *** ,既注重形式正義又注重實體正義,以實現各價值追求的耦合,實現雙贏甚至多贏。關鍵是依法辦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難的。
5、法治思維是建設性思維
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法治作為治國理政方式,從來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法治思維以......>>

問題五: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 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主要包括權利義務相統一、重證據、講程序。 (1)權利義務相統一 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思維方式 是公民就具有的基本法律修養,權利和義務相互依存、相互貫通,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要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必須要培養權利義務相統一的法律思維方式。 (2)重證據 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客觀事實。在訴訟程序中是憑借證據來認定相應事實的,並以此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這就是重證據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證據意識,注意保存和搜集證據。 (3)講程序 法律程序是人們進行法律行為必須遵循或履行的法定的時間或空間上的步驟和形式。是實現實體權利和義務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條件。因此,講程序是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徵。

問題六:如何正確理解法治思維的含義與特徵, 基本含義: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為社會的理想治理方式。對於法治理想的實現,有兩種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 *** 推動,構建法治所需要具備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二是靠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地培養法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後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標和歸宿,只有在官員和民眾法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常態時,我們才能說法治真正地實現了。
2:具體特徵:
法治思維方式或稱法律思維方式有下幾個特點:以權利與義務為分析線索、普遍性優於特殊性、合法性優於客觀性、形式合理性優於實質合理性、理由優於結論。

問題七:你怎樣理解什麼是法律的思維方式 准確來說,不是法律的思維方式,應該叫法治思維方式,
法治思維主要指的是「人類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則、理念、邏輯和要求的思維習慣和程式,它是對於法治比較理性的認知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主要指的是人們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斷、法律推理等對法治現象予以客觀理性的認識過程。因而在此意義上,法治思維的主體,主要是公權力的享有者和行使者,同時也包括全體社會成員。
法治思維的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法治思維是一種新理念。
第二,法治思維是一種方法論。
第三,法治思維是一種價值觀。
第四,法治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

問題八:正確理解法治思維方式應該處理好哪些關系 一、處理好自然人與 *** 的關系。依法行政是 *** 必須的了。人與 *** 打交道沒有強弱之分,都是要依法辦事的。 *** 不守法也是不行的了。二、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過去按照人情,親情,愛情辦事是不行的了。例如:借貸。過去出於情面,往往是口頭君子協議。現在都要有欠條了。有的還公證了。還要有一定的利息了。三、處理好自己的言行。就是說:說話、做事都要注意法律的規定。如:不許說、傳、造謊言、惡語。不然不知不覺中會觸犯法律的。如:吸煙要注意地方。在網上也是不許可瞎說的。四、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系。不贍養老人觸犯法律。遺棄罪。打老婆。犯罪。打孩子也不行了。總之。法就像空氣,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我們看不到。但她包圍著我們。法律是雙刃劍。保護著我們。也限制著我們的言行。

問題九:如何理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務是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其核心追求是促進社會公平,其根本目標是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做好和促進政法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能夠推動政法工作沿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方向順利前進。一、正確理解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做好政法工作的內涵「法治思維」是思想層面的要求。意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能夠運用法律規范、原則、精神和邏輯對所遇到和所要處理的改革發展、解紛、維穩等各種相應問題以及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法治思維強調思想轉變,要求政法工作領導幹部無論是在決策、執行和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的解決過程中,要做到權力行使的目的、許可權、內容、手段、程序合法。法治思維強調的是一種法治理念,「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盧梭《社會契約論》)。法治思維就是要求政法工作領導幹部要在思想層面上認識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強調思想轉變,突出法治的理念態度、規則意識,具備「五個思維」即合法性思維、權利義務思維、公平正義思維、責任後果思維、權力制衡思維。「法治方式」是指在法治思維指導下的具體行為體現。是政法工作領導幹部通過制定、執行法律、法規規章,運用法律創制的制度、機制、設施、程序處理各種改革、發展、糾紛、維穩等社會問題,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爭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方法、手段。運用法治方式意味著政法工作領導幹部要在具體操作執行層面時刻用法律標尺來考量自己的行為。二、正確認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政法工作的重要性十八大報告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一步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使得各項建設基本上納入法治化軌道,同時為政法工作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據和現實基礎。因此在法治化治國理政的框架下,培育和強化政法工作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的能力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政法工作領導幹部工作的績效考評將進一步體現在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推進社會服務方式創新、推進社會管理機制創新的能力上,以確保社會治理進一步沿著法治化道路的時代步伐前進。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政法工作是社會管理法治化的內在要求。社會管理法治化內在要求政法工作領導幹部在法治的邏輯和法治價值判斷指導下開展工作,一方面要求領導幹部運用法治的五個思維、法治價值觀武裝自己,務必依法合法決策、依法規范履責、推動各項工作依法開展。另一方面要求在執行各項工作中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研判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主動接受監督的觀念,促進社會形成良性互動,體現公平正義彰顯公信力。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推進政法工作改革的重要保障。新時期面對政法工作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傳統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情況。政法工作需要不斷適應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適應人民群眾對政法工作新的要求。加強和改進政法工作,就必須讓政法工作回歸法治,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政法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規范政法工作的相關環節,讓政法工作經得起人民群眾和歷史的檢驗,切實維護國家法律法規的公正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在全社會形成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三、正確把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政法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一)強化法律權威意識。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要求一切社會主體的一切行為都要樹立法律至上的權威,法律必須成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第一準則,「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

問題十: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 *** ,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

⑵ 為什麼要堅持法治思維和人治思維

一、依據不同

法治思維認為國家的法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依據,處理法律問題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人治思維的本質是人高於法或權大於法,它主張憑借個人尤其是掌權者、領導人的個人魅力、德性和才智來治國平天下。

二、方式不同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碰戚式。

人治思維則漠視規則的普遍適用性,按照統治者個人的意志或者感情進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茄世隨、朝令夕改,具有極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本質不同

法治思維本質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人治思維是將公共事務管理的良善與否寄託於個別賢人,遇賢則良,遇不賢則廢,結果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擺脫不了歷史「周期律」的控制顫吵肢,不可能有持續的良善之治。

⑶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推進依法治理

一、充分認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臘土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在改革攻堅期、發展機遇期、社會風險期疊加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發展前進中的問題。能否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關繫到法治中國建設,關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關繫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
二、明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基本要求

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去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直接決定著依法治國的進程,法治國家的手頃建立,決定著我們黨能否依法執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能否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職輪汪權。
三、努力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需要具備諸多條件和克服許多困難,但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毫無疑問是其中最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努力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加強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基本內容,成為衡量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准。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⑷ 什麼是法治思維,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包括:

1、法治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實際上是一種規則。法律規則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可以為人們提供基本的行為准繩。有了這種法律思維,人們對於自己乃至他人的行為及其法律後果就有了穩定的預期,便會依此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和規范。規則思維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並貫徹它、遵守它。

2、法治思維是平等思維。法律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是平等,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平等思維要求每一個人都拋棄特權思想,自覺將自己置於法律的監督和制約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貫徹平等原則,不允許個別人或個別集團將自己的特權法制化;法律的實施更要落實平等原則,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權。

3、法治思維是權力受制約思維。權力受制約思維要求制定科學的制度機制,使權力得到制約,使權力行使具有明確邊界。依據法治思維,權力體制與機制必須保證權力在相互制約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4、法治思維是程序思維。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重要保證。程序思維要求分析問題特別是處理問題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必須遵循規律,為公權力的行使設立科學、合理的程序,並確立違反程序的制裁性後果,從而防止破壞法定程序的行為。


(4)社會公共治理需要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法治思維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當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治國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思維

⑸ 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的含義和基本內容是什麼

含義:社會主義法治思維理念,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同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實踐經驗的總結。

基本內容: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5)社會公共治理需要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的意義

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不僅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且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要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確保政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能力。

要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不可分割。只有堅持和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才能有效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⑹ 如何全面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進城鄉社區治理

社區是社會的根基,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推動實現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於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社會管理與民生並列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等改革任務,形成了從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到社區治理一體貫通、一脈相承的治理體系,為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江蘇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求,按照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框架指引,加快轉變治理方式,推動社區建設和發展從「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從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多元主體轉變,從政府管理、控制社會向政府調控、引導、服務和整合社會轉變,逐步構建起政府、社區居民、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
優化政府治理結構,增強政府服務能力。積極推動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鄉鎮(街道)職能,明晰基層政府與自治組織的權責,回收政府行政性事務,為社區「松綁」。南京玄武、秦淮等地推行「街道中心制」和社區公共服務「整體外包」改革,推動大中城市城區街道去「經濟化」,強化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社區去「行政化」改革,聚焦自治和服務。無錫、鎮江等地通過社區「扁平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最大限度整合社區內外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政策資源,推動公共資源向社區下沉,強化服務管理責任,切實增強社區綜合服務功能。
推行「政社互動」模式,改進社區治理方式。太倉市自2008年起,率先開展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簡稱「政社互動」)的創新探索,實現了基層政府轉職能、基層自治組織增活力、居民群眾廣受益多方共贏的效果,被專家譽為繼審批制度改革後行政體制改革「第二次革命」,得到中央領導和民政部等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自去年下半年,我省全面部署和推廣「政社互動」,通過編制《村(居)民委員會依法履行職責事項》和《村(居)民委員會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份清單」,明晰責任主體和權責邊界,變「上下級關系」為「平等對話關系」;鄉鎮(街道)與村(居)民委員會協商簽訂「協議書」,實行「契約化」管理,變「行政命令」為「依法協助」;改進考核方式,變「單向考核」為「雙向評估」。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337個鄉鎮推行了「政社互動」,占總數的26.6%。
建立「三社聯動」機制,創新服務管理模式。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三社聯動」機制。南京玄武區、建鄴區、鼓樓區等通過「三社聯動」機制建設,增強社會組織承接功能,促進專職社工活力釋放,形成公益創投、購買專業服務的典型經驗。無錫崇安區通過「夯實平台、提升品質、強化參與、放大效應」,構建「四聯治理」工作體系。南通崇川區將公益創投理念應用於社區服務領域,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資助等資金來源渠道,賦予「三社聯動」新的內涵。
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通過推動社區減負增效,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不斷加強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平等合作與協商,為社區治理與和諧善治奠定基礎,讓基層政府回歸公共服務本份、自治組織回歸自治管理本位、居民群眾回歸自我服務本元。省級出台政策性文件,規范社區考核評比,從行政層面為社區減負、「松綁」。省財政從2011年起每年預算1億元社區建設專項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引導方式,推動和實施城鄉社區「兩大平台」建設,為促進社區「減負增效」創設載體。南京市出台社區減負七項規定,取消25項工作任務,48類評比,42個機構,72項台賬,整合20條社區網路,增加自治服務、便民服務,改進考核方式,較好解決了社區負擔重的問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鮮活經驗。
發展基層協商民主,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強化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最大限度激發自治活力,推動實現從「為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由「社區管治」到「社區善治」的轉變。太倉、邳州、連雲港、泰州、江陰等地積極探索,形成了「政社互動」、村級「四權」建設、「三會村治」、「直評村官」、「以民主促民生」等基層協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促進了基層和諧穩定。
近年來,我省各地以改革創新為著力點,積極培育社區治理主體、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明晰社區治理目標、豐富社區治理內容,不斷提高社區治理成效,推動社區治理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但是,對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新形勢下城鄉社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要求,我省社區治理的發展還不平衡,比如在社區經費保障問題上,《意見》明確要求,將社區建設「五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但不少地方還沒有完全落實。社區人員待遇較低、工作經費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社區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在社區服務設施建設上,《意見》明確了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三級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標准和提供方式,但目前一些地方仍有一定數量的城鄉社區「硬體」不達標,甚至還有少數空白點。在社區准入上,《意見》要求大力壓縮針對社區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但落實效果不是很好,社區負擔依然很重。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省社區治理必須邁出新的步伐。一是深入開展社區創建,不斷提高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水平。以「創建考核」為抓手積極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深入開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和省級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創建活動。二是全面推行「政社互動」,積極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行「政社互動」的總體部署和安排,全面推進「政社互動」工作。釐清行政事務和社區自治事務,明晰「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界限,促進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管理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推動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力爭到今年底,蘇南50%、蘇中30%、蘇北20%的縣(市、區)實行「政社互動」模式,至2017年全省實現全覆蓋。三是加快實現社區減負增能,大力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效能。按照「能刪則刪、能調則調、能並則並、能壓則壓」的原則,大力壓縮影響社區工作、增加社區負擔的各種會議、台賬、材料、報表,進一步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嚴格社區工作準入,讓社區工作者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服務居民、搞好自治,切實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服務效能。積極推廣南京市社區減負經驗和模式,省級層面出台社區減負相關文件。同時,加快社區信息化平台建設,運用現代化手段,真正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減輕社區負擔。四是深化拓展「四個民主」,穩步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提升村(居)委會成員能力素質,完善基層協商民主機制。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努力提升基層社區的專業化服務水平。按照「政府扶持、社會運營、專業發展、項目合作」的原則,建立健全「三社聯動」機制,大力培育發展貼近城鄉社區居民需求的公益慈善、文體娛樂和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引導社會組織有效承接政府及相關部門面向社區的公共服務事項。今年,省民政廳將制定出台促進「三社聯動」機制建設的扶持政策,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稅收減免、政策支持等有效途徑,為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制度環境。

⑺ 如何把法治思維貫穿城市治理創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促進社會公平與穩定,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有重大意義。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關鍵是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把社會治理「誰來治理」「治理什麼」「怎樣治理」三大內容納入法治軌道。
一、創新社會治理要靠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各級領導幹部作為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各級領導幹部要自覺學法、尊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注重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善於運用法治方式治理社會、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要大力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要加強對公民人身、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保障。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確保領導幹部依法正確行使權力,在發揮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同時,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協同作用,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公民依法參與社會管治理,健全多主體構成的社會治理機制,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二、創新社會治理要靠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維護社會安定有序。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起主導作用,強化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過程就是社會治理的過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就是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公正廉潔執法。要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要著力解決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有限政府、服務政府、陽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潔政府、責任政府。要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防止政府職能「越位」、「錯位」和「缺位」。要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變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問題,糾正執法就是收費的現象。要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接受人民監督。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推進行政問責的制度化、規范化,加大問責力度,增強行政問責的針對性、操作性和時效性。
三、創新社會治理要靠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社會治理就是在解決矛盾糾紛中進步的。要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要加強源頭治理,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要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設,盡可能防止和減少社會問題的產生。要加強動態協調,注重平等溝通和協商,及時化解社會矛盾。要加強應急管理,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化解消極因素,激發社會活力。要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通過推動省級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的統一管理,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以司法獨立促司法公正,讓審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四、創新社會治理要靠推進全民守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全民守法。要認真組織實施「六五」普法規劃,針對領導幹部、農民、學生等不同群體開展不同要求、不同內涵的法治理念教育,使之樹立作為制度支撐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樹立規則意識,消除公民違法的機會主義和僥幸心理,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行為習慣做起,做到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積極對待;凡是法律保護的,依法遵守。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維護自身權益是公民的權利。在任何情況下,公民都應做到維權與守法的統一,維護自身權益的努力必須合法、合情、合理,決不允許以違法犯罪的方式、破壞法治和秩序的方式、侵害他人權益的方式進行。

⑻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一)持續保障改善民生。各級黨委、政府應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預防和 化解矛盾糾紛的治本之策,強化源頭防範。要持續關注並切實解決與民眾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問 題,要把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並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政績考評的重要取向,構建政府、社 會、民眾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確保將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實處。各級政法部門應依法查處民生領 域的職務犯罪,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征地拆遷、環境保護、勞資關系等領域的突出問題, 要積極提出政策建議,推動完善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制度機制,預防減少利益沖突。 (二)著力打造法治政府。政府應遵照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公權力, 以法律的公信力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執行力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要堅持科學決策、民 主決策,對涉及全局的重大決策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嚴格執行專家論證、風險 評估、合法性審查等程序,確保不因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的出台引發影響安定穩定的問題。要加 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嚴格依法辦事,明確責任主體和權力運行流程,提升各級領 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法預防化解矛盾。法治是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最權威、最長效的手段。各級黨委、政府 在處理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問題時,應當堅持法律思維、堅守法律底線,對於群眾的合理訴求, 依法依政策解決到位,但對於寄希望於「大鬧大解決」的錯誤思想要堅決糾正,絕不能為保一時 平安,亂承諾、亂開口子或突破政策、法律底線,確保矛盾糾紛在法治軌道上解決。對於進入法 定渠道的矛盾,司法、執法部門應嚴格依據事實、法律,不偏不倚、公開公正處理,通過依法化 解矛盾的實際效果,讓群眾信服法律,自覺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訴求、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要 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准則,依法、理性地 反映自身訴求。政法部門對於為實現個人目的,甚至合法訴求解決以後,仍然無理取鬧甚至聚眾 滋事,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責任,樹立法治權威。 (四)依法構建體制機制。要著力構建對群眾利益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暢通群眾利益協調、 權益保障法律渠道,進一步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 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以吸 引更多人通過法定渠道解決利益矛盾。在此基礎上,發揮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組織、基 層群眾自治組織在暢通和拓寬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方面的作用,並依法按政策妥善處理群眾合理訴 求。要不斷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形成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機制,及時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 基層、在萌芽。

熱點內容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
古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2 01:10:23 瀏覽:489
行政法哪些法規重要 發布:2025-01-12 01:08:44 瀏覽:407
試論述國際商法的基本作用 發布:2025-01-12 00:03:41 瀏覽:725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