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信仰人民日報

法治信仰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 2023-06-09 00:52:06

❶ 如何做到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人民網

在學法上來,應當更加全自面深入,做到先學一步、高出一籌;在尊法上,應當更加堅定自覺,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守法上,應當更加嚴格自律,時時處處以憲法法律為准繩;在用法上,應當更加積極主動,養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習慣,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動全社會樹立對法治的信仰,匯聚起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力量.

❷ 怎樣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依法治國是歷史的深刻啟示。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較好地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相反,一些國家陷入這樣那樣的「陷阱」,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門檻,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不少國家沒能解決好法治和人治的問題,沒能跳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從我們自己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既吃過破壞法治的苦頭,也嘗到了法治昌明的甜頭。

歷史深刻啟示我們,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准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全面依法治國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中國正經歷空前深刻的社會變革。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穩定的秩序,在各方競逐的市場領域維護公平的規則,在意見碰撞的觀念世界堅守文明的底線,必須織密法治之網、強化法治之力。

「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只有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才能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依法治國是長遠的戰略謀劃。現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5年時間,只有靠法治,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我們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後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事關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們應該從這樣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高高揚起依法治國的旗幟。

(2)法治信仰人民日報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豐富內涵,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三大基石」。這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這三句話,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力量、制度基礎、理論指導,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實現總目標必須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東西。

二是構築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五大支柱」。這就是形成五大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這個「4+1」組成的五大體系,涵蓋了法律制定與法律實施、法治運行與保障機制、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等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展開和有力支撐。

三是設計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施工方案」。這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更加重視法治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更加重視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法治中國的新航標——怎樣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

❸ 法的價值是什麼

法的價值是指法律滿足人類生存和需要的基本性能,即法律對人的有用性。法的價值是以法與人的關系作為基礎的,是法對人所具有的意義。法的價值的主體是人,法的價值的客體是法。法的價值是法對人的意義,其含義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是法對於人的需要的滿足。人的需要是多元、多層次的,法的價值也是多元、多層次的,並且以人的多元、多層次的需要為依據。

第二,是人對法的期望、追求、信仰。法的價值是一種總是高於現實狀態的法的理想狀態,是人的相關思想與行為的目標。法的價值在指導人類的同時,又評價著人類關注的法與自己之間的關系及人類的相關思想與行為。

(3)法治信仰人民日報擴展閱讀

法治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中共中央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強調要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全過程,力爭經過5到10年時間,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體現在法律法規立改廢釋的全過程,需要從細處著手的水磨功夫。給人以溫暖和慰藉,社會才能充滿和諧和睦的圖景,給人以光明和希望。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價值導向作用,讓行善更加理所當然,人民期待的美好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法治保障。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論:讓法治成為價值載體

❹ 淺談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

大學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希望,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不僅對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養的關鍵。下面是我給大家搜集整理的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

1.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法律基礎課堂教學

加強法律基礎課教學對提高整個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要增強師資力量。師資薄弱是影響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第二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引進律師法官、檢察官進校園為學生授課或者講專題,利用他們豐富的法律工作經驗,提高學生適用法律能力。最後,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一起抓,在課堂上不能偏向任何一方的教學,只有這兩者共同發展的大學生,才稱得上高素質的大學生。

2.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法律知識的實效性

在教學中以案說法、以案解法、法案結合來組織教學,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適當時可以組織課堂辯論賽,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法律知識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的目的。

3.促使大學生樹立對法律的敬仰,樹立學法、知法、守法的意識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引進律師、法官、檢察官進校園,為學生授課,開講座,利用他們法律工作中的案例,來個現場斷案,在學生中樹立法律的威嚴,剔除社會上的各種妨礙法律公平公正的干擾,促使他們樹立對法律的敬仰,從而促使大學生樹立學法、知法、守法的自覺性。培養具有良好法律素養的大學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神聖而不可推卸的責任。

高校除了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同時也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把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相結合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引導他們了解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基本精神和規定,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把他們培育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狀況

為了客觀地分析與評價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進一步理解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呈現以下特點:

1.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但自覺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習慣有待提高

據人民日報報道:“該研究(《近10年大學生法律意識變化研究》)表明,近10年大學生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但是,他們對法治的信任信仰程度、對法律的理解深度、自覺追求法治精神的心理和習慣有待提高。”通過多年的普法教育,特別是在高校開設了《法律基礎課》後,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過去相比有明顯提高。

2.法律實用主義意識強,但社會價值意識弱

法律的社會價值應當是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法律能否實現其社會價值以及實現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公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決定他們對法治建設目標實現的信心大小。當前我國大學生普遍重視和認同法律的實用功能,大多數人認為學習法律能夠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保護自己、知法守法等,對自身素質、自身價值、自身利益關心備至,受實用主義法律價值觀的影響較大。

3.對法的價值有了深刻認識,但尚需樹立信仰

法的根本價值在於公正,而公正價值的實現又有賴於實施法律的人們對這一價值的認識和信仰。依法辦事不僅需要知識、觀念,更需要信仰。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的公正表示信服和尊重,但是涉及法律信仰的問題上,只有24%的大學生認為憲法和法律在現階段具有至上權威,只有27%的大學生認為現實的一個案件能夠以法定程序公正解決,而73%的大學生認為執法實踐中往往權能壓法、錢能買法、關系能通法。這說明大學生對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缺乏信心,對社會主義法治缺乏堅定信念。

大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分析

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品質,同時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而現實中的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有很多學生對相關的法律知識不了解或只是略知一二。

1.多數大學生法律知識欠缺

法律素質養成的基礎是法律知識。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是大學法律基礎課的重要任務,但現實中大多大學生對應用實踐性法律知識的興趣頗大,對法的理論知識了無興趣,他們對刑法、民法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知之甚少。體現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維權,而法律知識的欠缺,造成了大學生維權意識淡薄,不會正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導致誤用法律或者任由別人侵害自己的合法權利。

2.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缺少信仰

隨著法律基礎課的普及,現在的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總的來說有很大進步,普遍能掌握最基本的法律常識。但是,由於缺少正確適用法律的引導,他們對法律知識的適用還不全面,對某些法律知識與領域,甚至還一無所知,適用法律不規范,甚至出現知法違法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大學生對法律信仰的缺失,由於媒體的過分炒作,對社會現象刻意進行消極的引導,導致民眾包括大學生在內對法律的威信產生了懷疑,導致大學生對法律還有排斥的心理,使其覺得法律是虛設,學了沒用,或者只關注法律中規定的權利,忽視了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沒有正確的權利義務觀。

3.大學生的維權能力不足

❺ 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有什麼作用

1、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

縱觀歷史,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各自起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國家才能治理有序,社會才能健康運行。

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寬猛相濟」、荀子提出「隆禮而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都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於國家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必須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共同發力、相互促進。

2、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在要求。

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著眼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繼續實行好,把法治中國繼續建設好,最關鍵的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牢牢把握這條道路的基本特徵和原則要求,彰顯其鮮明特點,發揮好突出優勢。

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落實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統籌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寬廣。

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從根本上說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現狀同黨和國家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還有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實踐證明,要切實解決法治領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單純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

應當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是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構築依法治國的堅實道德基礎,形成全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法律實施過程中。

推進社會主義法治,不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不僅法律的制定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法律的實施更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

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既要嚴格以明確的法律規范為遵循、為依據,又要深入領會和准確把握法律規范所體現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內涵,確保法律的實施不違背立法宗旨、不偏離正確方向。

法律在許多方面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在實踐中也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在實施過程中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判斷和裁決。

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檢驗法律實施效果的重要標尺,使執法司法行為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獲得堅實的民意基礎、道義基礎。

5、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很重要的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於思想道德覺悟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源泉。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化,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提高人們的道德實踐能力。

利用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等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發揮新聞媒體、公益廣告、文藝作品的教育功能。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准則,使社會主義道德更加深入人心,為推進法治建設培育豐厚的道德土壤。

❻ 如何正確理解《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的含義

1、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宣傳活動,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同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和偉大成就聯系起來,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聯系起來,我們就能不斷形成更加廣泛的價值認同,不僅為國家發展助力,更為民族進步鑄魂。

2、「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准則。這三個「倡導」,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內核、一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億萬國民的精神家園,在全社會激發起強烈的共鳴。

3、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貧弱落後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虛。失去了理想信仰,內心沒有約束,行為沒有顧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丟失了主導價值,沒有了明確准則,沖破了道德底線,再豐裕的物質生活,也難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中國夢的重要內涵,就是在尋求國家的價值內核、實現社會的共同理想、構建國民的精神家園。在這樣的意義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生奮斗的夢想之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是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

4、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中國夢的重要內涵,就是在尋求國家的價值內核、實現社會的共同理想、構建國民的精神家園。在這樣的意義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生奮斗的夢想之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是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

5、從知與行的角度,發掘每個人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願、道德情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意識,外化為群體和個人的行為規范,才能產生凝聚力、煥發戰鬥力,夯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礎。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