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道德
Ⅰ 科技進步與社會道德是什麼關系
比如中國,社會在進步,道德淪喪的徹底,在中國就是他兩在一條平行線上,背道而馳,這是中國。
Ⅱ 科技發展促進道德進步 的四辯陳詞
科技進步影響倫理道德的發展
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其進步發展必將極大地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人本身,包括人的創造能力和需要等等,從而使人們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形成人類新的生活條件,進而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改變。而倫理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指導人們行動的規范,不可避免要受到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化的影響,即任何時代的倫理道德是與當時人類生活條件分不開的,是受當時人類社會條件所制約、決定的。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必將影響社會倫理道德的發展。比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們的經濟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證,無需身強體壯的勞力養家糊口,那種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道德觀念就會變得不適宜,被男女都一樣的觀念所取代。
科學技術通過改變人類生活條件而影響倫理道德的發展可稱之為科技對倫理道德的間接影響。當然,科學技術進步也可直接影響倫理道德的發展,這表現在:一是科學技術作為人類一種實踐活動,它本身需要道德規范,因而科學技術發展本身會孕育出一定的道德觀念,即科技道德。科技道德本身就是倫理道德的一個成份,不言而喻它直接影響倫理道德。比如,科學技術的求實精神、創新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團結協作的精神等等,就構成現代倫理道德的重要成份。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正確地揭示了客觀世界的規律,使人們獲得對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直接導致人們原先由於愚昧迷信而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念被更新。比如,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不知道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不了解生命的本質,對生命感到神秘敬畏,認為人身神授,生命是上帝創造的,進而認為生命神聖不可侵犯,人的生與死都應是一種純自然的過程,不可以是人為的、人工的,人體不可以被研究,不可以被解剖,否則就是污辱上帝,褻瀆神靈,是大逆不道,是極不道德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命的本質被揭示,生命密碼被破譯,人們掌握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對生命不再感到神秘莫測。於是,早先被嚴加禁止的人體解剖現已成為尋常事,死後捐獻遺體和有用器官被視為高尚道德,避孕術被廣泛採用,優生優育成為時尚。三是科學技術的一些新成就及其運用直接引起人們之間新的倫理關系,從而引發人們作新的道德思考。如醫學的發展,能使瀕臨死亡的病人在極為痛苦的條件下延續一段時間的生命,因而發生了病人、親屬和醫生需要處理的新的倫理關系,正是這種新的情況出現,引發了人們關於「安樂死」的道德之爭。
如果說以往的科學技術主要是通過間接途徑對倫理道德發生影響,那麼現代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直接影響變得越來越突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導致出大量的新的倫理關系,引起人們廣泛的有關倫理問題爭論。像試管嬰兒、器官移植、「克隆人」技術、網路技術等等,都帶來了值得人們關注的倫理問題,引起涉及面甚廣的倫理道德大爭論。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許多倫理道德問題不僅是人類以往不曾遇到過的,人們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借鑒,尚處於探索之中,而且許多問題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成為人們現實生活領域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生育技術的進步使人工授精生育後代成為可能,事實上已成為現實,但新生命與提供精子的對象究竟是兄弟關系還是父子關系,與提供精子對象的父親應該是父子關系還是祖孫關系,更進一步,新生命在家族中應享有什麼樣的權力和義務,特別是有何種財產繼承權等等倫理問題是以前不曾有過的,如何處理,是擺在人們面前的全新的並亟待解決的課題。正是由於現代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出現這些新特點,當代人對科技與倫理予以極大關注,作深刻思考。
由於科學技術不可避免地對倫理道德的發展會發生影響,因而其進步是促使倫理道德觀念更新和變革、推動倫理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動力。無論是科學技術進步對倫理道德的間接影響還是直接影響,都會引發出新的倫理問題、新的倫理思考,孕育出新的倫理價值觀,促進倫理道德的進步。歷史表明,許多倫理道德的更新變革和進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前述關於男女都一樣、人體解剖、捐獻遺體和器官、優生優育等道德觀念的變化都足以說明這一點。倫理道德不僅會隨科學技術發展更新變革,而且也只有如此,倫理道德才能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Ⅲ 作業:科學與道德的區別
新世紀,知識經濟的朝陽正冉冉升起,人們對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注可謂前所未有。互聯網、克隆羊、人類基因圖譜等,都提出了科技與倫理相互關系的一些尖銳的新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與倫理沖突表現
(1)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沖突具有深層次的影響。
例如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誕生將使人類能夠操縱基因,打破種屬的界限,人類可以改變物種的基因構成和機能,但是從倫理道德角度來看,克隆人將干預人類自然發展,改變人類親緣關系,打破人類生育概念和傳統生育模式。這些沖突比曾經生命技術帶來的沖突更加嚴重和深刻。
(2)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道德沖突涉及領域更加廣泛。
例如,安樂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網路技術帶來的網路倫理問題,利用網路的虛擬、無序、開放等特徵導致的網路犯罪,網路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等等。
(3)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沖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銳。
例如,高科技應用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人類身份確定問題,核能的開發引發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問題,這都是直接關繫到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
2 科技與倫理的關系
(1)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
在人類文明史上,科學技術的進步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著人類倫理道德的進步。科學技術是推動包括道德進步在內的文明發展的偉大動力,必須以科學的「真」,促進道德的「善」,以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擴大了倫理道德領域。在任何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必然導致人類實踐領域的拓展。科技進步對倫理道德領域的擴展,其具體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從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統治科學到文藝復興,正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才使得中世紀的宗教道德受到嚴重沖擊,從而促進了人類道德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新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另外,科學技術活動對個人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正如科學家薩頓所說「:科學是人類精神的最佳清潔劑,它摒棄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構成道德行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提出知識就是道德。德國現代物理學家包生爾認為,科學知識是構成人類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認為一個時代對知識的評價可以用作衡量時代精神的標准。由此可見,科學與道德有著較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道德,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在倫理道德上不知進步了多少,難怪近代倫理學家們對那種知識使人類退化的觀點提出了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知識有利於陶冶人的品性,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動了倫理道德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道德主體的全面發展和道德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對道德建設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促使道德主體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道德主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現代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客觀上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現代化的條件下,勞動者不再以體力和經驗為基礎,而是以智力和知識為基礎,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對社會的倫理道德建設具有促進作用。②科技的現代化有助於提高道德主體的民主意識。民主意識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道德素質高低的標志之一。有關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與科學文化水平存在函數關系,人的科學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識越強。用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勞動者通常具有強烈的民主意識。此外,隨著系統科學等新興科學的興起,系統思維等現代思維方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思維方式,人們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強了其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③促進道德主體個性全面發展。一方面,科技的現代化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應用也提高了道德主體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其科學世界觀的形成,並為其個性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會行為,承擔著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確地使用,必將產生惡劣的影響。科技發展必須重視倫理規范,以弘揚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負面影響,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從這一點來說,科技發展必須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一切不符合倫理道德的科技活動必將遭到人們的異議、反對,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動特別是現代高新技術活動,存在著可能的或潛在的風險,也需要倫理規范,以預防不良後果或災難的發生。如克隆人問題、基因工程、基因組遺傳信息的應用和隱私權問題、基因歧視問題、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問題、轉基因食品與轉基因農作物問題、遺傳資源和多樣性保護問題,以及基因武器問題等等,不一而足。它們涉及到人類個體安全和國家安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等重大問題,不可小視。試想,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動允許自由進行的話,許多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可能會接踵而至:人倫關系混亂,性別比例失調,希特勒優生理論沉渣泛起,所以應該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術可以打破種屬之間的遺傳屏障,很容易在試管中進行各種遺傳重組,製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脅人類生命安全或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此類工作不僅需要倫理規范,還要制訂一些專門的規章制度,以規范其行為,使其負面影響減小至最低程度。基因武器是近來報刊上經常談論的話題。根據不同種族基因組多樣性特點,採用基因工程技術手段,有可能設計、研製出針對某一種族的基因武器,從而對某一種族和國家的安全造成潛在的和巨大的威脅。對此,應達成國際性的倫理宣言和協議,反對和禁止此類科技活動。
3 正確處理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
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人與科技手段的關系,兩者的關系中,人是目的,科學技術是手段,科學技術是為人服務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從自然中不斷獲得自由,與此同時,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統的規律和性能,服從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時候都沒有絕對的自由,人從自然中獲得自由是基於對必然性的認識和遵循。那麼人對科技工具的服從,也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循,工具系統是以人工裝置的方式體現了自然規律。工具技術對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壓抑,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單方面地發展科學技術,並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滿足。要緩解和減輕科技手段對人的控制和壓抑程度,必須需要倫理道德的關懷。倫理道德表徵的是人的主體精神世界。作為人的一種自我意識,人文精神力求發現那些使人成為人或規定人之為人的東西,要窮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為人存在、人何以會具有那些屬人的東西。作為一種主體尺度,倫理道德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歷史積淀和集中表現,它是人作為主體的一切活動的內在根據。它內蘊的是一種以人為本位、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維護人的地位和權利、實現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識,體征了人類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靈魂。科學技術是中性的,所以科學技術是否運用得當,是否合理,這是科學技術本身所無法解決的,因為這不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個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問題。所以,為保證科學技術的合理、正當運用,應該用倫理道德來協調其發展,使其發揮對科技的導向與規范作用,讓科技發展真正服務於人類。
Ⅳ 道德能夠被科技控制嗎
用詞不當。
一、道德要控制科技。
1、科學研究需要人本導向——努力增進人民利益。版
現代科學研究權是群體性事業,需要大量的經費。科學研究要有頂層設計、宏觀導向。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十九大報告
2、科學應用需要人本導向——嚴謹危害人類利益。
科學研究無禁區、科學應用有法律。科學應用是科學理論轉化為實用技術。危害人類利益的不是科學,而是技術,包括經驗技術和科學技術(狹義的科學技術是應用科學理論的技術)。例如,原子彈、生化武器等等。
一些國家立法禁止克隆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衛生部2003年發布《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其中第四條規定:禁止進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二、科技可以促進道德
1、利用科技手段(PPT、視頻,等等)進行道德教育;
2、利用科技手段(攝像頭,等等)監控不道德的行為。
Ⅳ 高中作文:科技的發展需要道德法律的制約
盡管許多人認為法律程序很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且為人們一直關心的,一直是有關實體問題的法律判斷。到底張三是自然死亡還是被謀殺?如果是謀
殺,謀殺者又是何人?李四稱王五借的自己的錢,但沒有借條,也沒有其他目擊者;這個借貸真的發生過嗎?憑什麼我們相信發生過?王五歷史上有過借錢不還的歷
史?或李四的一貫誠實?並在當地有口碑?但如果李四是本地人,而王五是外地人呢?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執法和司法中的大問題,正確或准確的裁決需要了解事實,
需要證據,需要證據隱含的諸多的信息。
事實上,程序之所以在今天的法律中變得逐漸顯著起來,重要原因之一是,至少有不少法律人對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有能力准確發現事實真相有懷疑,因此
轉向嚴格的細致程序,或某些其他機制,例如古代的神判法、民間的抓鬮、以及陪審團等推定、舉證責任的分配。希望藉此來裁斷那些有關事實的難題,擺脫不確定
性和自我懷疑。即便如此,這些程序或機制也並沒有解決人們渴求到達的事實問題,它們最多隻是將這些問題以某種當時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掩藏起來了。這些機制
的存在本身恰恰例證了這些問題的永恆,以及對裁判者的永恆折磨。
然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事實問題,更准確地說,其實是一個信息問題,我們其實不可能完全復原並看到已經過去的事實,當我們說看到事實真相之際,我
們說的其實是,依據各種相關的信息,在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我們可以確信我們的關於必須裁斷的事實問題。由於信息的數量以及與相關事件的相關性不同,因
此不僅一個人對不同的問題的確信程度會有差別,而且因為個體之間的各種差別,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信息,也仍然會有不同的確信,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有相
反的判斷和確信。
相關的信息不僅在司法個案中對實現校正正義非常重要,在廣義的立法,行政決策和執法中,乃至當個案對未來具有示範意義之際的個案判決中,相關信
息也同樣格外重要。這首先因為,立法和行政決策涉及各種資源或價值物品的分配,影響面不但更為廣泛,而且持久。也還因為立法和行政決策的效果都發生在未
來,而政治責任要求立法者和行政官員在此刻做出效果良好的決策和行動,這需要大量的精確的信息,需要了解政治決策引發的眾多社會變數的互動可能產生的實際
後果。例如,勞動合同法會更有效保護勞動者嗎?保護了哪些勞動者?「對違反交通規則者,撞了白撞」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相撞,機動車主負全責」,會取得設
想的社會後果嗎?
基於往昔的經驗和知識積累,人們有可能在一定限度內對未來做出比較准確的預測。但過往的知識和經驗,無論如何,都不足以精確預測並有效應對未
來,仍然需要不斷地獲得新的信息,新的知識,並做出相應的法律和法律行動的調整。在這個意義上,隨著現代社會對相關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的加強,就立法和
行政而言,今天的法治已經不再是,不可能僅僅是,依據規則的治理,事實上更多是依據信息的治理。
也正因此,早在250年前,休謨就指出,如果所有的事實/信息問題都能解決,那麼社會甚至不會存在有任何道德爭議。而獲得各種信息和有效處理信息的基本手段和平台是科技。
為了便於討論,首先必需對科學技術做出界定。如今人們習慣將科學技術聯系起來使用,但是這兩者實際上並不必然相聯系,在歷史上兩者曾長期分離。
科學一般以系統地理解世界為目的,是對人類知識的一種系統的整理和思考,在古代往往專屬於有限的貴族哲學家;科學因此並不總是等同於真理。而技術是在人類
在製造工具的過程中產生的,往往以便利為目的,盡管人們獲得的技術可能符合科學原理,卻與科學理論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到了近代以後,由於商業製造業的發
展,由於信息交流的增進,科學與技術的關系才密切起來,技術逐漸以現代科學實驗和科學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高度的發
展,兩者的關系日益密切。今天,人們一般認為科學是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以系統地發現因果關系為目的的社會實踐,側重以認識世界為目的;而技術則是人類改
變或控制客觀環境的手段或活動,以改造世界為目的。根據這個初步的界定,我們可以分別從科學和技術這兩個方面討論對法律的影響。
科學對法律的影響
世界萬物之間有普遍的聯系,這一點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了。然而,這些現象是如何具體聯系的,卻不是人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因此,盡管人類從很早就
有了因果關系的概念,但是在某些具體的事物現象之間究竟有無因果關系,以及有什麼樣的因果關系,這些問題卻是人們至今一直在探討的,並將持久地探討下去。
必須指出,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並不完全由或自動為自然的因果關系所決定;但是,關於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的確認往往會影響法律制度的運作。因
此,如果說科學是基於實驗觀察基礎上發現因果關系的一種系統努力,那麼,因科學發展而引發的對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因果關系的認定、理解和把握就常常會對法
律制度,並對通過這一制度完成的責任分配產生重大影響。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許多問題。中國古代文獻有一條不很起眼的記載,「姦宄殺人,歷人宥」;意思是說歹徒殺人與過往的行人無關。這一紀錄看起來很簡
單,但是仔細琢磨起來,卻可能反映了當時司法實踐的一個重要變化,而這一實踐的變化是由於人們對歹徒殺人的因果關系有了一個重要的具有轉折性的判斷。這一
記載之所以重要、值得記載,很可能在於,此前,歹徒殺人時,路過的人會受到處罰。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當然是極其荒謬的;但是,古代人無法如同今天的人們
那樣科學地確認事件的因果關系,他們認為這種殺人的發生與過路的行人很可能有某種神秘的因果關系,並因此對路人施以懲罰。這並不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要有意制
造冤案,而更多是因為他們在這一問題上的因果關系判斷有錯誤;這兩個現象的相繼出現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虛假的、然而在他們的世界中被視為正常的因果關系。
正是在經驗基礎上對事物因果關系的追究和發現,這種虛構的因果關系逐漸從人類生活中排除出去了,逐步確立起一種以經驗觀察和驗證為基礎的、在我們今天看來
是真實的因果關系。「姦宄殺人歷人宥」之所以是一段重要的歷史文獻,就在於它標志著人們對於以前共同分享的那種虛假因果關系的否定。盡管今天看來這一因果
關系的否認,太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中國法律史,這一個是具有空前重要意義的事件。它的意義不是認識論上的,而是法律制度上的,它對於當時的刑事法律制度運
作以及刑事責任分配都具有根本的意義。甚至這一意義不限於當時,它對此後中國社會這類刑事案件的責任追究和分配都具有了導向性和指導性的意義。因此,這是
中華民族歷史上因人們對因果關系的探索和科學理解而引發的法律制度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個重要轉折。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理解科學地認識因果關系對於法律發展和制度變遷的重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古代世界各國的許多在今天看來荒謬的法律制度和
責任分配製度之所以發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事物的因果關系缺乏科學的理解,甚至是無法獲得科學的理解。例如在西方古代,如果樹木、動
物、物品給人帶來了傷害,就會對樹木、動物或物品進行懲罰;又如,在西方中世紀,當瘟疫流行時,或出現其它天災人禍之際,往往會迫害一些離群索居、行為怪
異的人,指控他/她們搞巫術,或者將這些人流放;在許多社會中,都大量使用了神判、決斗的方式來分配刑事責任。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缺乏對科學
地因果關系的理解。而隨著人類在無數次錯誤地認定因果關系之後,人們逐漸累積起一些科學的因果關系判斷,因此,法律制度也就隨之發生了重大變革。今天,人
們已經不再懲罰動物、樹木或物品,不再有虛構那種騎著掃帚滿天飛、散布瘟疫的巫婆,不再將「針扎面人」之類的迷信的咒人做法——即使被詛咒的人確實在此期
間得了病甚至死亡了——作為一種犯罪,不再以神判或決斗之類的方式來分配法律責任、實施懲罰。這些法律規定或法律制度的變化並不是由於如今的人們變得更仁
慈了,而是人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多科學地因果認識。
必須指出,引發這些法律制度變化的並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同樣也包括社會科學發現或構建的因果關系。一個重要例子就是法律家首先發
現,而首先由經濟學家首先系統明確表述的在損害相互性問題上的因果關系。在因相鄰權而發生的許多侵權案件中,例如工廠機器的雜訊影響了隔壁醫生的診斷工
作,許多人習慣於認為這里造成傷害的因果關系是廠家造成了對醫生的損失,因此法律責任應由廠家承擔,廠家應當停止使用機器,應當搬遷。但在大量的司法案
件,法官實際發現並確定了,這類傷害實際上具有相互性;因為在諸如此類的案件中,如果一味要求廠家變遷,實際上就剝奪了廠家自由使用地產的權利以及由於這
一權利帶來的收益,給廠家帶來傷害。因此,按照邊際原則,這里的傷害——無論對於哪一方來說——都是雙方造成的。因此,在此類案件中,許多法官並沒有用簡
單的、人們習慣的因果律分析處理這一問題,而是在司法過程中按照這種關於傷害相互性的因果關系來處理的。這實際上是採取了財富最大化的進路對相互沖突的權
利進行了配置。正是根據這些古老的司法案例,美國經濟學家科斯通通過他卓越的分析,更加明確系統地表述了這一原則。從而使得當代法律家對侵權制度、特別是
環境保護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制度都有了更為系統的理解,深刻地影響了與此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和制度運作。
我在此僅僅是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對因果律的科學探討和研究及其研究結論對於法律制度變革的深刻影響。但這並不是全部影響。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對因果
關系的認識一直在不斷深入,深刻地影響了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則。例如,社會學和犯罪學的研究使得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度在處理犯罪問題時已不再僅僅依賴刑事懲
罰,開始注重其他社會工作,注重對犯罪根源的防治;對於成人和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因果性研究,不僅使得青少年法庭成為現代許多國家的法律組織機構的一部
分,而且監獄制度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方面的例子是大量的,但是如果可以對這些變化作出一種法理學的概括的話,這就是——至少部分是——由於對因果關系的
重新認識導致了這種法律制度和原則的變化。
科學因果關系在法律上的限制
我們強調科學地因果關系對法律制度及其運作的深刻影響,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必然導致或應該導致法律制度的變遷。我們
必須指出,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僅僅是指出了事物現象之間的聯系,這種因果關系並不能直接而且也不應當直接決定法律責任的分配。這兩者是有重大區別的。
首先,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即使完全正確,也往往會形成一個無限的鏈條。一個人犯殺人罪可能是由於父母離婚,由此造成了家境貧寒,從小無人
管教,受人歧視,因此誤入歧途,最終殺人犯罪。在這里,每個原因都可能是另一個或諸多原因的結果;如果不斷追求因果關系,可能無法判定法律責任。法律必須
在某個地方切斷這種因果鏈,僅僅考慮或著重考慮這其中的某一個因果關系,並以此為基礎確定責任的分配。因此,法律對因果關系的認定總是要受到社會其它因素
的制約的,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並不可能決定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其次,我們還必須充分意識到,科學研究發現的因果關系並不可能窮盡世界的因果關系,甚至有些通過實證科學研究發現的,並為當時人們所接受的因果
關系也完全有可能是錯誤的。例如,龍勃羅梭曾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犯罪與人的體型、腦容量、性別等因素之間有某種「因果關系」,這一觀點也曾一度為不少人分
享。但是,這種實證研究所確認的因果關系後來乃至今天看來有很多問題,如果依據這種自然的因果關系來分配責任或設計刑事懲罰制度,那麼就可能出問題。科學
永遠沒有完結,科學總是處於不斷地發展中,因此我們無論如何不應當假定我們今天關於世界的某些具體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已經是「真理」,是一切法律判決
的唯一可靠基礎。現實的科學研究及其發現都具有某種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依據或僅僅依據現有科學發現的因果關系來分配法律責任。如果科學自身還不是非常
堅實,那麼建築在這個不堅實的基礎之上的法律制度就有可能坍塌。對此,我們——社會和法律界——都必須保持高度的清醒。因為法律是代表社會在分配責任,可
能具有很強的壓迫人的力量。
Ⅵ 高科技倫理問題和科技道德實踐,兩個分別指的是什麼
高科技倫理問題:現代高科技發展對倫理道德形成了強大地沖擊。科技發展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現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帶來的驚人變化。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它的每一項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對人類已有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對道德建設發出了新的挑戰。例如,
(1)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結合後誕生了國際互聯網,它急劇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帶來了劃時代的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給倫理道德構成了很大沖擊(如:電腦黑客問題、人格缺陷問題、信息污染問題、信息安全問題、侵犯個人隱私權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文化霸權等一系列有悖於傳統道德的現象,變成了當今全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2)生物技術作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重大變革同時,人工授精技術、試管嬰兒,克隆技術引發的影響人類進化、人類多元性和復雜性、人類的尊嚴、社會倫理關系等倫理問題;基因技術與人類基因組研究引發的基因專利化問題、基因歧視問題、人工干預生命的危險性問題、基因決定論與所謂「優生」問題、基因治療中的負面倫理問題等引起全社會的倫理恐懼。
(3)核技術發展引起了人們對核戰爭、核污染、消除核威脅、以及超級大國的核訛詐等維護世界和平、保障人類安全諸問題深深的憂慮。
(4)航天技術發展引發的空間資源爭奪,和平利用太空問題,保護太空環境問題等成為全球問題。
(5)納米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納米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能夠通過調動單個分子、原子製造出某種微型和超微型的器件或某種體積很小的智能機器,它們可能被應用於許多不同的領域,被植入人體或人腦中發揮作用是其誘人的應用領域之一,但同時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無法預見的潛在危險。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道德真空」,給人們製造著「道德危機」的驚慌,給社會生活秩序的協調和穩定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科技發展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現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帶來的驚人變化。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它的每一項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對人類已有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對道德建設發出了新的挑戰。
因此,我們要關注和研究高科技引發的倫理問題,關注科學技術進步可能對傳統倫理帶來沖擊的方方面面,以避免或減少這種沖擊造成的社會混亂,也要提高認識和評估科學技術發展的正負效應。
科技道德是指在發展和應用科學技術過程中,應當確立和遵循的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和規范。科學技術進步間接和直接影響倫理道德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直接影響變得越來越突出。科技進步對倫理道德的發展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科學技術的發展應在正確倫理道德的引導下進行,使之朝著造福於人類的方向健康發展,但科技進步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如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惡果,就是長期以來人類被征服自然的成功沖昏了頭腦,沒有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誤把自己作為自然界的主宰者、統治者,而對自然濫加開發,肆意開采各種資源所致。可以說,科學技術究竟向何處發展,是造福於人類還是禍害人類,這不是科學技術本身所能決定的,而必須藉助於倫理道德的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在正確倫理道德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效應,使之朝著造福於人類的方向健康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給社會、倫理道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只有通過道德調節才能加以消除和緩解。因此,科技進步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
由於科技工作者是科學技術活動的主體,科技工作者如何從事科技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科技活動的走向,因此,科技工作者應加強社會責任感,積極而又慎重地從事科學研究,發展科學技術。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影響的加強,科學技術越來越具有道德的性質和倫理意蘊,作為科技活動主體的科技工作者,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在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時,不能再簡單地單純「為科學而科學」,應充分考慮活動的後果,樹立起真、善、美的普遍信念,從純粹的求真轉向求真與求善、求美的統一,牢牢把握住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技術的實際運用,小心謹慎地衡量各種技術抉擇是否符合人類需要,會不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注意把科學研究與人類整體長遠利益緊密結合起來。
Ⅶ 科學技術與社會道德的關系
對於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歷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和派別,大體上可歸結為樂觀主義和悲專觀主義兩派。屬在現代社會中,二者的關系日益密切,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科學技術會促進道德的發展,道德對科學技術也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作用,科學技術與道德的有機結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方向。 我個人認為科學應該是服從道德的,特別是倫理道德。那麼道德呢,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道德的發展應該是建立在科技的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說科學和道德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歡迎交流。
Ⅷ 科技道德是指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應遵循的做人做事的什麼
科技倫理學術語來。以科學家和科技源人員為主體在從事科技實踐活動中用以處理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社會人際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也指科學家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和理想人格的追求。產生於科技實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Ⅸ 法律、科技、道德相互之間的關系
科技的發展會帶動社會的發展,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發展科技和使用科技畢竟回是需要人的行答為,只要存在人的行為,就會受到道德和法律的調整,這里,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和諧和沖突並存的。可能有些科技的發展為違反道德而不違反法律,也可能相反。那麼就需要在這三者之間找到一個適合點,平衡三者之間的關系,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
Ⅹ 科技進步與道德淪喪
愛因斯坦發現,在相對論中質量與能量密不可分,兩個守恆定律結合為一個定律。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質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為光速。於是質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計算表明,微小的質量蘊涵著巨大的能量。這個奇妙的公式為人類獲取巨大的能量,製造原子彈和氫彈以及利用原子能發電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而核武器導致人類有滅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