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倫理論文

道德與倫理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6-11 15:44:58

① 過於一篇1500字的道德論文

你以下面這幾篇文章作為基礎和參考,自己確定主題,糅合自己的思考,就是一篇好文章了。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阿彌陀佛!

道德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

道德對人類社會意味著幸福吉祥,意味著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一九八八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聚巴黎,他們在一份聯合宣言中寫道,人類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到兩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學說的核心就是仁愛道德。英國的大哲學家、社會學家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慈悲,慈悲與仁愛的意思相近,西方的聖者耶穌,教給人博愛,所以世界上任何正信的宗教,以及所有好的學問中,所有關於道德的論述,核心都離不開一個愛字。「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就是人們按照自然法則去做去生活,所以遵守道德,過有道德的生活,心中充滿慈愛善良,能夠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就是在遵守人生的交通規則,就能讓一個人的人生順暢,事業有成,身心和諧,家庭和諧。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你周圍的世界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鏡子,你發出去的是什麼,給你返回來的就是什麼。你發出去的是愛和善良還有感恩,別人回饋給你的也是愛、善良還有感恩,還記得那句歌詞嗎?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乘以十三億就匯聚成了愛的海洋。道德才是真正的尊嚴,讓我們每個人,都去過這種真正有道德、尊嚴,平和喜樂的日子吧,就簡單的說上一點吧,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阿彌陀佛!
初學《弟子規》心得體會
近來學習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感覺受益良多。一個人能不能經營好自己的人生,讓人生幸福,不在於他有多少財富,有什麼樣的地位,而在於他有沒有真正的理智、智慧。理智智慧在哪裡體現?在抉擇上體現。因為人生最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
拿擇食來說,你是抉擇合理均衡的膳食搭配,還是順著自己的慾望,常常大魚大肉。抉擇前者,再配合適量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愉快自在的心情,你得病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少。身體的健康程度會比較好。如果抉擇後者,那麼身體容易呈現酸性體質。眾所周知,酸性體質是各種慢性病的溫床和根源。若干年之後,疾病就來找您了。醫學專家早已證明,現代社會大多數慢性病,跟不良的飲食習慣尤其是食肉多有直接的關系。
再拿擇友來說,老祖宗告誡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麼我們省察一下,我們周圍經常交往接觸的都是什麼樣的朋友,是損友還是益友?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壞人。那些作姦犯科的所謂惡人,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失敗的因素以外,抉擇惡友損友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成人犯罪姑且不談,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很多都是因為交了不好的朋友,沾染上很多不良習氣,一步一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再說說擇偶,現代社會,中國外國,離婚率節節攀升。這裡面當然有它深層次的原因。就淺近的原因來說,擇偶擇錯了。他或她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擇偶觀,不注重考察對方的德行。在擇偶當中容易被對方表面的偽裝所蒙蔽,感情沖昏頭腦。等到婚後,對方身上的惡劣品質逐漸顯露,正所謂「原形畢露」,這才後悔莫及,正印證了一句話:「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手。」
在所有的抉擇當中,抉擇你的思想觀念、擇念最重要。擇念就是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普遍有這樣一個價值觀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聖先賢教誡我們「志當存高遠」,深入分析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他們之所以成為人民的罪人,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差了,擇念擇錯了,他們當官,不是為了要造福人民利益百姓,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一念錯誤,淪為階下囚。再反觀從古至今那些聖賢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海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周總理一生嘔心瀝血為人民……,正因為他們抉擇了正確的思想觀念,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所以他們能夠名垂青史。他們的偉大精神和高尚的情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努力拚搏,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學習聖賢經典貴在力行,我願意把弟子規落實在生活工作當中,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每個人都付出一點愛,十三億人民就匯聚成了愛的海洋。轉變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2015年1月30日
因果報應的道理

《三字經》上說,苟不教性乃遷。當一個人從小不能夠接受到倫理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就會學到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很容易隨著自己的慾望和惡的習性發展,現在抱持著這種錯誤的西方價值觀的人很多,很多女孩子就是受這種價值觀的影響,想通過出賣自己的色相,找情人當二奶傍大款,或者從事色情行業,想不勞而獲一步到位。她得到了嗎?白白糟蹋了自己的身體,毀壞了自己的名譽,折損了自己命里的福分,也沒得到什麼。即使有得到的,你再跟蹤觀察,你看她那個福分能保住多長時間?很多都是沒過幾年,這里投資失敗賠掉了,或者那裡被自己另外的男友或情人或者其他人騙走揮霍掉了,或者因為其他的災難損失掉了,反正保不住。為什麼?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凡是你順應自然規律得到的財富是吉財,是你命里的,可以保得住。凡是違背自然規律得到的財是凶財,比如通過不正當男女關系得到的財,這種財不是命里的,這就保不住。而且凶財凶入必然凶出,凶出就是這個凶財走的時候,必然附帶著凶災。聖賢教誨告訴我們:天道禍淫其報最速。就是說,人如果造作邪淫,折福折的最快,因果規律的懲罰來的最快。相信嗎?我認識的我們那兒的一個人,他的妻子是個教師。他跟他妻子的一個好朋友勾搭在一起,拆散了兩個家庭,結果這兩個男女現在活得沒有人樣了,這個男的把一份好工作也丟了,聽說還吸毒,兩個人靠打工借錢過日子,這個男的經常打這個女的,用這個女人自己的話說,刀子上斧子下,現在還這么年輕已經陷入了非常悲慘的境地。更大的惡報還在後頭呢。據有關資料顯示,如今落馬的貪官中95%都包養情婦,有的地方達到了100%。這個數據難道是偶然的嗎?我們要深思這個問題,為什麼不是落馬的貪官只有5%包養情婦。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邪淫折福折的最快確實是自然規律。按理說這些官員命裡面有很大的福報,但是福報再大,也禁不起邪淫的折損。你敢挑戰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就必定會來懲罰你,讓你從一個富貴之人,一下子淪落為一個很貧賤的人。從古至今,縱欲貪淫可以亡國,別說是敗一個家敗一個人了,太容易了。有的人會說,我的朋友就這樣,也沒見他受什麼報應。現在不報,不等於將來不報。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人,以他們的遭遇和命運驗證了因果法則的人太多了。其實因果報應就是作用力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只不過有的報應來的快來的明顯,比如說你現在拿一個東西以十公斤的力量撞擊牆壁,牆壁馬上會給你一個十公斤的反作用力。有的報應來的比較慢比較不明顯,我們常說做善做惡就好比農民在田地里種種子,不管你種的是善種子還是惡種子,往往要經歷一個培養成熟的過程,那個善報或者惡報才會現前。這個過程的長短並不確定,有的是一年半載。有的是三年五載,有的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有的是這世不報要等到下一世或者不一定哪一世才報。因果報應貫通三世,過去世、今世、未來世,人真有過去世來世嗎?真有。你有依據嗎?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里爵士,因發現並證實眾生靈識不滅,而榮獲了1963年諾貝爾醫學獎(靈識就是我們說的靈魂)。同時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全世界科學家舉手錶決,承認有六道輪回。1984年至1985年的世界書目大全中,關於人有前生後世的專題新書就有一百多本。馳名全球的心理學家溫巴博士,通過對兩千多人的考察印證,確證有六道輪回,加拿大電視台向全國播放了采訪實況。
既然因果報應貫通三世,那這個報應的表現形式有的時候就是非常復雜的,時間跨度很大。所以我們看到有的人行善積德還遇到這樣那樣的災難,是因為他所遇到的災難和不順這個惡果,是他過去世或者今世所種的惡種子先成熟了,他先受這個惡報。這個時候如果他能咬牙堅持,不怨天尤人,更加行善積德,就能把這個惡報的程度減輕,把惡報的時間縮短。惡果報在前面是好事,惡報報完了,善報就會慢慢來臨,這就叫災盡福來。至於他所做的善,絕對不會白做,那個善種子也要經過一定的培養過程,善的果報才會成熟。這就是傳統文化所講的因果報應之理。有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常常在一個很短的時間跨度內看事情,還以為災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懂得把災禍和邪淫以及各種的惡行為聯系在一起考慮,就得出結論說因果報應不準,這實在是誤解。有的人無惡不作,我們看到他還是那麼風光,這是因為人家過去世修了大善積了大德,那個善種子在他今世成熟了,所以他得這個福報。或者他的父母祖上積了大德,這個善種子到他這一代成熟了,他也能享受這個福份。或者他的父母本身有大福報,他享受的是父母的福蔭。但是他做的惡絕對不會白做,等他的福享完了,惡的種子成熟了,惡報就會來臨。這就叫福盡災來。我們看到很多落馬的貪官還有不法企業家,以及各行各業造惡損德的人,雖然風光了一些年,但是有錢有權之後,瘋狂的造作邪淫以及其它惡的行為,加速度的折損自己的福分,福報享光了惡報就來了,到頭來落得個身敗名裂鋃鐺入獄的悲慘下場,有的甚至天降橫禍連性命都丟了。這就證明了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統統要報確確實實是真理。現代社會色情泛濫帶給人們的身心不和諧、家庭不和諧甚至破裂、引發犯罪等災難性後果,證明了邪淫害人是不爭的事實,證明了做善得福、作惡得禍的因果法則確為真理,證明了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儒釋道傳統文化,那些聖賢們所講的道理真實不虛。證明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人性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確確實實可以喚醒人的良知,幫助人們得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我們只要認真學習,照著去做就能夠趨吉避凶,得到真實的利益。

② 關於道德的論文2000字.

我來做個答復。

關於《道德的定義》的問題之略談
耿閣:著
sa56 03月11日 17:02
關於《道德的定義》的問題之略談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的定義》是:「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 道大無形囊天納地其無所不包也!」
《德的定義》是:「能載現所有的行為(物象)則為德。」 德廣統馭物事情理其皆寓其中也!」
《道德定義》是:「能夠昭示承載著無極宇宙自然間一切事物固有存在總和的天然法則或之客觀規律的道理就是道德。」 (之其於人類而言就是:「道德指的是人類所需要遵循著的行為意識趨向的法則和行為行動准則的規律就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無比正義的公道公德的宇宙觀。」 「道德她是整個人類靈魂的坐標並整個世界文明的燈塔。」)「別解則缺理,另釋則欠情。」 另附我耿閣在「人民網」發表過的一篇小文章現錄於下: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之間的關系之淺識 耿閣:著
sa56 03月06日 14:54
耿閣(鳴天士君)著
耿閣認為:「若能較為全方位系統的徹悟老子的思想理論的話其結論大慨(這里只能用「大概」一詞)就是這樣的,即:「說到永恆的這個「道」它常常是以與同時無間的德無間結合的方式表現為「有大行大為」的這個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時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達到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那種地步或之境界的。」 這一句話的意思說的是:「道」和「德」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道」和「德」之間是一體的。「道」和「德」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間是整體無間的。無道是無德的。有道是有德的。無德是無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間是「無間整體」「整體無間」之一體的。「道體德用」是極其悖論而又風馬牛不相及的。「「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道」本身的大行大為之「道」的本身所固有的本身的本質本能的大行大為是被德所表現所承載著的而又體現成為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說到底就是說:「人家老子先生所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指的就是「道」的本身所固有的大行大為是被德這個大行大為所表現所體現所承載著的之道德的無所不能為無所不可為的這個規律道理的」並之「人家老子先生說的是「道」和「德」之道德的本身所固有的那種無限大無限真無限美無限善的無極質場的物質質量能所形成的事物運動發展變化過程始終中的規律道理的及其道和德的作用和意義的。」(並不是說的什麼無所作為的那種意境狀態的)。」 為了說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道理的真諦之所在,我耿閣在《《嫵媚永恆的春天★統御世界的美奐》之「簡說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國大易經》「並「徹悟世界文明中最偉大的《中國道德經》」》的這篇文章中用了約有兩萬字的說辭進行了表述論證和詮釋。」復

③ 以道德的本質、功能和作用為題寫一篇1200字左右的論文

綻放道德之花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最聖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盪.信任是最溫暖的陽光,最真誠的交流.它讓人少了一分猜疑,多了一份承諾.有時道德是一種愛心,有時信任是一種支持.它們都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
我們播下一個美德,使收獲一份信任;播下一個信任,使收獲一個真誠;如今,美德已被人們放在心裡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美德交談,千萬不要把美德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信息.
惡性食品安全事件不止一起,為什麼迄今為止不見有收斂跡象,反而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在一篇評論中我曾寫道,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社會已經失去了自我凈化、自我成長、自我修復的能力.一個企業的錯誤,沒有成為另一個企業的教訓.一個職能部門的失職,沒有成為另一個職能部門的警鍾.一種針對不講道德不守法度的行為懲處,沒有成為另一種行為的道德法度約束.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文明、文化的思想價值理念,失去導引社會前行的力量了,失去把人從野蠻、愚昧、叢林引向文明、高尚、現代的力量了.這里想進一步追問的是,為什麼我們的道德失去了這個力量呢?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缺少了一份信任呢?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強烈榮辱感的民族.在我們的社會里,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則,社會和諧不起來,經濟發展不起來,民族精神振作不起來,國家也強盛不起來.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事件,已經讓我們意識到道德與信任的危機.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應當成為每個公民應有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
中國文化中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元素,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理由.但如果存在「短板」,也就難以使我們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因此,社會轉型期的道德文化建設,既應填上「尊重生命」這塊「基石」,通過內涵的豐富和理念的普及,使生命的自重、互重成為潛意識;又要打牢操守防線,使「是非感」、「恥感」、「良知」等成為每個人內心裡信守的道德法則.如是,只有讓道德之根扎向人們心處,才能有信任的陽光普照大地.

④ 論文 不少於1000字。 題目 護理倫理道德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僅供參考


王君,宋麗華.護理倫理學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作用[C].第一屆第二次全國護理倫理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88-90.

南丁格爾曾說過「護理要從人道主義出發,著眼於患者,既要重視患者護理的生理因素,對於患者的心理因素也要給予充分的注意」。1999年11月北京護士大會上建議:護士尊重個人的生命、尊嚴和權利、改善生命質量;護士服務於所有的人。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增強法治意識是護理倫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當前怎樣建立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新型護患關系是護理教育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際護理學會專家認為:護士是終身探究和實踐關懷的學者,這也充分意味著護士是道德的行動者,也同時提示護理活動每一環節滲透著護理倫理道德的含義。

1.護理倫理學教育內涵

護理倫理學既是護理人員在職業教育中必須接受的一門有關職業道德的理論課程, 又是一門密切聯系臨床、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生命力主要在於為臨床護理活動創造良好的倫理環境。所謂「護理倫理」是制約護理行為的一系列道德原則,包括護理人員與病人,病人家屬,以及整個社會的關系,它也用來制約醫療作業的道德義務。護理倫理學的基本內涵包括:支持維護、行動負責、互助合作、關懷照顧。「關懷照顧」含義引申了情感領域的獨立思考。護理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是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和社會服務過程中應遵守的護理倫理道德規范。為適應新的醫學模式,護理模式已由過去的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純護理向生理、心理、社會多元化整體護理發展,其重在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技術為框架,開展各專業協作的程序護理,向患者提供優質的整體護理服務,這些都使得護患關系從過去的主動一被動關系發展到當今的信託夥伴關系。

護理行動所負的責任包括倫理責任和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有關法律定的,倫理責任是在護理倫理學探討的基礎上,由護理學會制定的,體現在護士行動准則和規范中。近幾年,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指導下,不斷完善醫院內護理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新編寫的護士手冊:在確立護理理念、服務宗旨、護訓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可評價的質量標准、考核制度,從崗前教育開始,持續堅持護理繼續教育,保證護理人員在自覺遵守制度、依法治心、嚴格崗位責任制、嚴格操作規程、完善告知義務過程中更加註意語言溝通技巧和效果,以保證實踐好法律義務和責任。

2.護理倫理與臨床護理

護理倫理的教育與實踐需要所有護理人員共同參與探討,管理者更要啟發自己進入哲學研究,其意義本身就顯示了倫理道德的內涵意義和思想迸一步升華的過程。以倫理道德強化護理內涵與法律責任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合格護理人才,以保證「護理」其實際意義的存在,是一長期、艱苦、而又細致的行為工程,需要從護理基礎專業教育抓起以滿足人對健康需要的隨意性。護理行為常常是一個人獨自進行,這就要求護士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忠實於患者的健康利益,不論何時,工作態度始終如一,盡職盡責,經得起道德良心的檢驗。

護理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護理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決定著護理事業的發展。而科研倫理觀念也是護理人員從事科研工作必須遵循的精神實質之一。護理科研工作包括探求合理的護理程序,改進護理操作方法,新葯臨床觀察等,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在臨床上的運用,使病人能夠得到正確的診斷、科學的治療、滿意的護理,早日康復。護理倫理可以加強護理人員的科研精神,為掌握現代護理學發展的前沿科學和信息,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奠定了理論基礎,指導我們護理工作的具體情況,使新的科研技術和護理技術良好的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護理學發展。

在我國, 知情同意或病人知情權也正在受到重視, 已由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通過法律手段予以保護。2l世紀中國護士倫理准則草案中也強調了護士在提供護理服務時應建基於尊重人的生命、權利和尊嚴, 提高生存質量。而知情同意正是實現受試者價值和人格尊嚴的直接體現。護理調查研究主要針對的是人類相關資料的搜集,因此更應該遵循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國外護士在進行此類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權,並將其列為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審查人體試驗方面的專門機構一倫理審查委員會(IRB)也負責保障受試者免受傷害的權利。在我國, 由於科研倫理20世紀80年代末才受到科研人員的關注, 從重視程度和制度上都缺乏認識和完善,具體表現為:某些科研人員認為知情同意過程的實施繁瑣且無必要,潛意識里仍然把受試者僅僅看作試驗對象,認為他們沒有必要獲知研究真相,沒有從倫理道德上來尊重人的生命權利和尊嚴;一些研究者沒有受過科學研究及倫理學方面的培訓,不知該如何履行知情同意程序;目前科研倫理審查委員會雖然在形式上比較規范,卻沒有相應的本質內容以保護科研進行中的受試者,同時法律、法規沒有關於侵犯知情同意權如何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等,使知情同意缺乏可操作性,流於形式。

3.討論

在臨床工作中,護士經常面臨的倫理問題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日常工作中的倫理問題。如在病人的關懷照顧中如何權衡利害得失,如何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如何公正地分配護理保健資源等。第二,護理科研中的護理道德。護理科研可以提高醫院診治質量,加快患者的康復,提高病床周轉率。但在進行護理科研時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研究對象的權益是作為護理人員必須清楚認識的內容。第三,醫學高技術應用中的護理道德。如何在高新技術的機械化與對病人的人性化護理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是醫學高技術應用中的護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南開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強化道德教育,在校門側懸有一大鏡,鏡旁鐫有鏡箴,箴詞為:「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南開的精神是多好的護理精神面貌的寫照和要求啊,護士的素質、護士的氣質、護士的本質、護士的精神內涵無不體現在這每一句話語之中,我們的護士若達到如此高的形象的話那會是多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啊。護理醫德的實質在於:珍視人的生命,尊重人們的尊嚴和權力,為個人、家庭、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



⑤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5篇

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道德的議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1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則。所以以德取人才是根本,以德服人才是硬道理。一個人在茫茫人海中走路,難免要摔倒,可是能爬起來繼續走也是一位有德之人。

可有些人就問了什麼是道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政治家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詩人說:道德是半懸在頭頂上的一柄利劍。

哲學家說:道德是願者魚兒上鉤。社會學家說:道德是公路旁的警示牌,人,好好走路;司機,好好開車。法官說:道德是調整…………規范的總和。我說;道德是面鏡子,不但照己,還可照人。但關鍵是照己。由此可看出,道德的概念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是不同的,可它們都是對的,所以要想知道道德是什麼,還得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呢?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我們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荀子有句話說的好;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所以說人要一步一個腳印,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說了這么多,那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在學校,我們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在學校,我們不能在樓道里追跑打鬧。如果樓道里有許多的同學,那必然會撞到其他的同學。在學校,我們還應該節約用水、用電。上操之前,應先把燈關掉。見了老師就向老師問好,這些都是在學校應該做的。

在家裡,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能幫家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個東西這種小事應盡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許多尊敬長輩的事。比如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種有道德的表現。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2

道德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提升了國家的形象,道德提升了個人的素養,道德賦予了社會正能量。知識應是利用於生活中的一種技巧和思想,道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的真正內容。道德是知識的母親,道德哺育著知識。

失去了道德知識就像沒了娘的孩子。我們都知道有雄厚知識的人才會有機會進入到復旦大學。但復旦的學生做出的行為不等同於他的高等知識。某同學和另一同學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同學是在咽不下這口氣,就往另一同學喝的飲料投下了致命的毒葯,不知情的那位同學喝下有毒的飲料,最後搶救無效而導致死亡。

不知道投毒的那位同學是否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感,他是否想過他的行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投毒的那位同學如果心存道德,在今天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的,令人寒心的事情。擁有高等的知識,而沒有有心存道德的人同樣污染了社會風氣。他雖然擁有高等的知識,但他這樣的人像沒有靈魂的軀殼。

有一個流浪漢,他一個人流浪30多年。在這30多年裡,他幫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撿到貴重的東西,會有及時的還給失主,他幫助過殘疾的人走上夢想道路。這個流浪漢從小就沒有受到過教育,但他知道做人要心存到道德。雖然他沒有高等知識,但他身上似乎散發著一種神聖的`光芒。我覺得這個流浪漢更勝過前者那樣沒有驅殼的人。道德先於知識。

擁有高等知識而沒有心存道德的人,他們的腦袋,思想,身體都是一種腐爛的形態,他們這些人擁有最高等的知識就像一把鋒利的劍插在人民胸口上。如果他們心存道德,這些高等的知識就會有意於社會,就不會再睡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沒有心存道德的人就沒有資格去受教育。把道德當成知識的母親,知識才會變成有意義的知識。道德更重要於知識。道德哺育著知識。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3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資源為我們每一個人共享,我們同樣也在共享著一個時代。可是,卻有許多人把共享演變成了占為己有,把原本屬於我們每個人的資源自私地成了他一個人的,難道我們的人性、道德就是如此嗎?這樣真的好嗎?

我曾經看到不止一輛單車被人們把二維碼劃掉,自己騎著一輛不是自己卻像自己的單車那樣逍遙自在、大搖大擺,似乎這么做是理所應當、聰明的做法,說不定這時這個人還在背後嘲笑那些騎好單車依然歸位,那些老實的人呢。如果每個人都像這樣自私自利地佔為己有,那怎麼還稱得上是「共享單車」,共享這個時代呢?也許這種不良的現象也在一點一滴形成或改變越來越多人的價值觀,到那時,這真的對我們時代的發展有利嗎?最後最大的贏家真的是那些把共享的資源占為己有的人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還有的人藉著正義、道德的幌子,指責、抨擊那些把資源占為己有的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伸張正義、正義凜然的人物,自己卻依然在背後做著那樣的事,好像這件事不為人知,沒有人會知道一樣。其實,只要你做了,總會有一雙眼睛盯著你,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這樣的人可以說比單純想把單車占為己有的人還要惡劣,把自己不道德的一面偽裝起來,背後卻做著破壞道德的事。這樣的人把道德變成了表演,我們民眾就成了他的觀眾,好像這里就是他表演伸張正義的舞台。如果我們的時代變成了那樣,那麼最沒有道德的人成為最有道德的人,那這個時代也將演變成最沒有道德的人表演的時代。

如果說哪一天,真正有人把傳遞道德、正義這件偉大的任務、使命做到問心無愧,那我也將發自內心地給這樣的人點贊,為這個時代能有這樣的人而光榮、驕傲。

花,靜靜地綻放,不為喝彩,只為這個世界曾經來過;水,潺潺地流淌,不為稱羨,只為心中執著、干凈的信念;路,默默地延伸,不為坎坷,只為遠方心中美麗的風景。每樣事物都有它的價值、使命,人也是如此,做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而不是為了某個不單純的目的。願每個人都能做一個有道德、有人性的人。

「共享」並不是占為己有,它理應被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所共享。這樣,我們的時代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真、善、美的花朵一定會在這個時代永駐。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4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道德或者不道德的事情發生。接下來請聽我細細道來。

道德的事情雖說較少,但我還是要說一個讓我一開始氣惱,最後敬佩的一幕。

在我上學前上公交車時,很多人都往公交車上推,恨不得讓自己上到公交車上。

當我上到公交車後,我找到了一個座位坐了下去。這時,一位滿頭白發的駝背老人上了車,還有一位穿著時尚的衣服、化著妝容的小姐也上來了。老人們對公交車里的人們用央求的語氣說:「誰能給我讓個座位呀?」人們都不理睬這個老人家。我的心有點難受,正在想要不要讓座給這個老人家。

待我還沒想完,這時,老人家對那個小姐姐說:「姑娘,看你長得這么好看,人的心靈也很美吧!能否給我讓個座位?」小姐姐回答道:「老人家!現在是什麼時代?還講心靈美?開玩笑,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給我錢。」「小姑娘你怎麼這樣子呢?」老人家氣惱地說。這個時候,一個小學生站了起來對老人家說:「老人家過來我這里坐吧!我到站了。」說完,他就扶著那個老人來到他的座位上。我的心裡如刀絞一般痛苦,我恨自己沒有讓座給老人,氣惱那個小姐姐沒有給老人讓座。一位戴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卻讓座給了老人,讓我敬佩不已。

道德不一定是要做一件大事情,而是在學校里撿起小紙屑,不隨便亂扔垃圾。下雨了,同學沒有帶傘,你可以和他共用一把傘。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安靜地說話。看到盲人扶他過馬路。

其實有許許多多微小的事情也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的品質,人人都說道德很難做。而在2008年四川地震了,許多人都獻出了愛心。有的人捐自己的零花錢,捐自己的書,自己的玩具……這些都是小事,但也能體現出我們的道德品質。

如果個個人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世界將會更加美麗。

關於道德的議論文5

何謂善?何謂惡?為了生存,杜鵑鳥將其他鳥蛋推出巢外,是惡?為了莊稼,人們常用大量農葯殺死害蟲,是善?我們無法用絕對的對錯去評價大自然中的種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大自然的殘酷法則。在這現實的法則中,是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的。生存是第一任務。只有生存有了保障,才能講究道德。

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曾寫道:「我們都是社會這個時鍾里的齒輪。」我們靠一些齒輪帶動著,又帶動著另一些齒輪。每個人都不能脫離其中,獨自轉動,更不能隨心所欲,脫離軌道。我們身在其中,便要遵守它的運行規律。而齒輪上會有怎樣的花紋,大可以由自己隨心雕琢。

這規律有兩條。一條看得見,名叫法律。另一條看不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認為,心中的道德律可以喚起敬畏和贊嘆。《東方快車謀殺案》中,道德律與法律在這里盤旋交織,織成一張巨大的人性之網。網住了受害者,終得惡報;網住了復仇者,陷入無盡的仇恨。偵探選擇向警方隱瞞真相,只是遵循了心中的道德律。他認為,這只是受害人自己結的惡果。這樣的選擇,能被稱作惡嗎?

誠如馬克·吐溫所說:「道德是一種獲得——如同音樂,如同外國語,如同虔誠撲克和癱瘓——沒有人生來就擁有道德。」在從小的教育觀念里,好與壞的界限早就在各自的心中劃開。不讓自己多一個齒,不讓自己少一個齒,依靠著心中的模板。人類之所以自稱為大自然的精靈,正是由於這環環相扣的道德律,讓我們學會仁、義、禮、智、信,讓社會這座大機器穩妥地運行。這是人類的大智慧,這種智慧讓我們能夠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

對事物的評價總需要一分為二。要全面地看待問題,才是正確的方式。正如曹操一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喜是惡,憑君定奪。

遵守心中的道德律,便是無愧於社會,無愧於自己;遵守心中的道德律,才能做好一顆齒輪,不被社會淘汰。在這架生命的列車上,道德律應是運行法則,遵守它,才能平穩前進。

標簽: 議論文 道德

⑥ 道德法律論文

一直以來,道德與法律問題都是中外學者們所研究的 熱點 。兩者之間既有外在的聯系,又有內在的共性,它們是社會的兩大主要調控手段,其作用及意義更是顯而易見。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道德法律論文,供大家參考。

道德法律論文 範文 一:大學生法律道德與幸福感

摘要:隨著我國 經濟 的飛速 發展 , 法律 的完善日益體現人性化和道德性。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在新時期下又有了進一步的解釋和完善。同時,法律和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又反過來有助於提高人們對生活的幸福體驗,即所謂的幸福感在法和理的間隙最近偶那個得到看更好的提高。作為新時期下的大學生,要帶頭學法、懂法、守法,在道德和法律的世界中尋找幸福。

關鍵詞:法律 道德 幸福感 大學生

正文: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繼續,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大幅度比例逐年提高,社會各個層面也在不斷的完善和提高中。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我國正在加快融入法制社會。這對置身在未來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 法律知識 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 自然 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 現代 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關於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一個值得人們不斷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早在古代奴隸制的希臘,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就提出要由少數有德性的賢人來治理國家。《牛津法律指南》一書中對道德是如此定義的“道德和倫理與慣例、社會習俗、法律、習慣和輿論的含義是重疊的,一般說來人們可以說,道德是社會所接受的和生活於社會中的階層所接受的行為准則……法律總的說來是確證並強化社會普遍接受的道德行為;在這個社會中,法律控制並否證和懲罰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法律和所承認的道德之間並不是完全符合一致的,所謂道德並不是一部分法律條文或原則性法規,但它畢竟是描繪良心和社會控制良好行為的力量的一種名稱,有時它是與自然法同義的”。可見,法律不是由國家制定的,是自然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或者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准則。而,法律和道德是兩個層次上的東西,法律屬於制度上的范疇,但是道德卻是社會意識形態上的范疇。從唯物的角度上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即所謂的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恩格斯說過:“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是基於一定的經濟基礎,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

但是,法律和道德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它們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途徑,而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動力,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沒有道德的法律是冷冰冰的束縛,它只會規定各種人類改做的和不該做的事情,並且對犯錯的人依法進行法律的制裁,這樣的法律註定是不會被人民接受和認同的,註定會被人民所推翻。同樣,只有道德的法律是不完整的,它失去了法律所該有的最原始的意義,對任何人不構成警醒和約束,因而國家也就無法依法治理好它的人民。所以,真正的法律不是完全撇開了道德的范疇,它以道德為依據,並且用法的手段來提高人們對道德的認識。這樣,法律和道德也就可以做到相輔相成了。

然而一個成功的人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同時也要有相當多的法律意識。沒有法律的約束力,一個人的道德素養無法真正得到實現。只有心中有法的存在,人們在做人行事方面才會有所顧忌,才不會越過法律的界限做出不合法的事情。

現代社會的法律也正朝著人性化的一面發展和完善,法律再不是過去的只講道理不看事情的真相。正是因為法律的道德性,人們的幸福感日益增加。再大力倡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物質條件的改善雖然帶來了很多的新鮮事物,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人們的幸福感反而日漸減少,再日常生活中,人們要擔心的事情太多,搶劫、偷竊現象屢見不鮮,有的人甚至患上了恐懼症。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國家對有關法律的完善。

前不久看的一部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中,主人公在十年前犯了法,但他因為害怕受到 法律 的制裁而隱瞞真相十年。十年後,他再也無法忍受良心的譴責和不安主動向警方自首,本以為等待他的是無盡的牢獄之災,但是他卻最終因為證據不足而被釋放。這個案列不是告訴我們法律的不公平性,而恰恰是從側面告訴我們法律的人性化。他是犯罪了,雖然他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這十年中,他所受的痛苦和煎熬遠超過與法律帶來的。他受到來自自己的和社會各方的道德譴責,在這個層面上,他已經經歷了自己的“牢獄之災”。在這個事件中,法律的人性化和道德性體現的完美無暇。正像劇中的人所說,現在的法律也是講理的,這正體現了新時期下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和要求。法律的底線是道德的自我約束,或許正是因為有些人們的道德自我約束力不夠才要求有一種強制力的誕生來調解社會的矛盾,而法律就恰好扮演了這樣子的一個強制力的角色。因而法律也就顯得神聖而不可侵犯,在某種程度上甚至稱成為了一種信仰。就我個人而言,法律應當成為一種信仰。“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 名言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

有了法律和道德的雙重保障,幸福感便也會迅速上升。有了法和德相互作用,社會才有可能出現家家晚上不用閉門的和諧現象。在法律的人性化的旗幟下,人們更確定了社會主義旗幟的正確性,才會對社會主義 現代 化建設充滿信心。當人們致力於建設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時代,無論做什麼都是有意義的,是可以感到幸福的。幸福的定義是什麼?不是說一定要生活富裕了,手裡有錢了,我們所講的幸福要上升到精神層面。幸福就是人們的心理得到了滿足,人們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憧憬,至少他有動力去為了美好的未來去奮斗,這就是幸福了。

最後來 說說 關於大學生所要擔負的關於法律責任和道德義務。毫無疑問,大學生是我們國家未來的棟梁, 中國 的未來還要靠這一批特殊的人來創造。所以,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肩上的膽子著實不輕。思想道德的修養當然是相當要緊,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要學習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識。在守法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揚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好品德。要學法、懂法、守法,在法制的軌道上,做一個有著良好道德素養的人。

參考 文獻 :《道德與人的幸福》 《法律知識是幸福快樂人生的保障》《法律的道德性》 《讓你變的更自信》

道德法律論文範文二:法律是否需要道德

摘 要 法律與道德問題的討論,最激烈的莫過於實證主義法學家哈特同自然法學家富勒長達17年的一場論戰。實證主義法學派堅持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分離,即關於法律與道德的分離學說或者分離命題,而自然法學派則主張法律與道德的不可分,即關於法律與道德的不可分離的學說或結合命題。但僅以此定義並未能反映出雙方論戰所具有的現實意識及對待問題的態度。本文試從富勒所著 文章 《實證主義與忠實於法律――答哈特教授》的角度出發,解析其背後所具有的實踐性意義。

關鍵詞 法的道德性 實證主義 良法 惡法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0)02-001-02

一、哈特:引出爭論的著力點

在哈特教授發表《實證主義和法律與道德的分離》這篇具有深遠意義同時又備受爭議的論文之前,實證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關於法律是什麼的爭論就始終存在,從奧斯丁的“法律命令說”再到邊沁,實證法學派在對法發展不同定義的同時,始終面對著來自自然法學派的批判。但在哈特教授之前,雙方學派的爭論始終未能深層次的展開,而是僅陷入了表面概念的爭執,富勒教授認為,究其原因在於“我們遇到一系列定義性的命令。法律規則是,也就是說法律規則真的是、不過是並且總是,主權者的命令,法官定下的規則,對未來國家力量觸及范圍的預測,官員的行為模式等等。當我們問這些定義的服務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得到的答案是:怎麼還要有目的,除了准確地描述對應於‘法律’這個詞的社會現實,這些定義沒有任何目的。當我們反問道:但是在我看來,法律看上去並不是這個樣子。這時我們得到的回答是:好啦,在我看來就是這個樣子。在此,爭論就不得不停下來。”①

可見在實證主義法學派學者看來,沒有必要太多停留在“法律是什麼”這種純粹的概念性判斷層面,對於一項實際在發揮著作用的事物,無需在它的定義上花費太多的精力,問題總是出現在眼前的,何況即便是不深入探討和爭論關於法律的定義,法律依然作為一種現實的並在不停發揮作用的事物而存在著,太多形而上的爭執無益於現實問題的解決。

然而由於哈特教授的觀點的出現,實證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原本淺顯且波瀾不驚的“對抗”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於哈特教授的論文,這場討論開啟了新的、富有希望的轉折。現在顯而易見的是,雙方都承認一個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夠最好地定義對法律忠誠這一理想,並服務於這一理想。法律作為值得人們效忠的某種東西,它一定表達了某種人類的成就;它不可能是權力的簡單命令,或者是在國家官員的行為中才能辨識出來可以重復的行為模式。” ②富勒教授認為,哈特教授的論文及其學術思想坦率的提出了可供實證主義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共同探討的論點,即忠實於法律的問題。說得更清楚一些就是惡法是不是法,有沒有發揮效力的基礎,且人們有沒有遵從惡法的義務的問題。

二、富勒:以納粹政權為例,對實證主義法學進行批判

在各種爭論性的文章中,批判對方錯誤最好的方式莫過於以一個鮮明的具有說服力的例證來加以駁斥。富勒教授在他的這篇著作中也是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他以德國納粹政權的暴政為例。因為德國法西斯當政時期,無論是希特勒的上台掌權還是後來通過的許多反人道的立法,皆遵循了當時的法定程序,且得到了國內最廣泛的遵從。富勒教授認為,當時納粹的立法之所以甚囂塵上,原因便在於實證主義法學的關於忠實於法律的觀點從中作崇。“告密者案”是一個非常好的印證,在該案件中如果賦予納粹時期的立法以“正確的、實在法的效力”那麼許多利用該法從事罪惡行為的人就獲得了正當理由並可以此出罪。同時“在整個的納粹統治期間,納粹頻繁運用了一種對美國立法者來說並非一無所知的手段,即制定具有溯及力的法律來矯治過去法律上的無規律性(irregularities)。這種具有溯及力的法律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運用是發生在1934年7月3日的“ROEHM清洗”後。③

顯然,在納粹期間由於立法權及立法程序的異化,確實產生了很多罪惡的法令並由這些法令引發了無數的罪惡行為,但這些“法律”之所以當時被稱之為法並被賦予了法的效力,並非像富勒教授所批判的那樣,是全然受了實證主義法學的影響,而是在其背後有更深層的原因。

德國納粹主義的興起首先是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的。在納粹盛行之前,德國國內哲學的主流是黑格爾的哲學觀,沉穩、厚重而踏實的學術思想,凝聚了日耳曼民族最精華的智慧同時對全世界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恩格斯曾稱贊黑格爾為奧林匹亞山上的宙斯。但是,由於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深刻社會變革,黑格爾的哲學逐漸不適合原本並不發達且日益在周邊環境影響下變得浮躁的德國民眾,因此最終黑格爾的思想遭到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原本在黑格爾時期默默無聞的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這是一種相當激進並帶有一定暴力色彩的哲學理念,雖然當時叔本華早已離世,但他老人家沒想到在他死去多年之後自己曾經面臨絕望時所寫的書最終成為了國家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後來叔本華的思想被尼采所繼承,並在激進程度上予以了放大。與此同時,德國興起了“概念法學”,事實上這是源自於德國本土的一種法學思想,但其在形式上同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奧斯丁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後來“概念法學”多被認為是對奧斯丁實證法學的繼承,從而也給實證主義法學蒙上了陰影。富勒教授在引用納粹例證的時候,顯然是接受了這一觀點。

事實上,富勒教授所引用的納粹例證雖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他認為良好的法律若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必定自身存在良好的值得人們推崇的道德性,此種道德可以防止惡法的產生。盡管納粹德國的事例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訂立和遵從惡法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但眾所周知 經驗 與歷史需要結合其發生時的背景來理解,只對其某一方面的意義加以放大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行為。

哈特教授認為,如果執意要將道德注入法律,就很難避免罪惡的道德向法律的滲透。道德的善惡是具有歷史局限性的,我們事實上很難斷定在納粹時期制定的法律確實完全背離了當時民眾普遍的道德觀,甚至如種族滅絕之類的暴行也由於得到了源於所謂“人種優越”之類的德國民眾普遍共識的價值觀而使行為者避免了良心上的不安。而且記錄顯示,當時的德國並非處於恐怖與混亂的邊緣,相反國力呈現出上升趨勢。且在二戰初期將素有“良法之治”的英國、法國逼到了敦刻爾克的邊緣。由於德國的戰敗,其納粹時期的立法成為了鮮明的反例並為眾多的自然法學派學者所詬病,但二戰的結果若是以德國的勝利而告終,則其在納粹政權時期的制定法事實上則發揮了強大的推動作用。這就返回到了實證主義法學派的關於忠實於法律含義的領地。

因此,富勒教授主張的關於法律需要內在道德性支持的觀點確實無法避免罪惡道德向法注入的情形,而且是否存在普遍共識的善良道德觀實難確定,就算確定,該種善良的道德能否發揮出有利於社會的功效亦存未知。而以當前所認定的罪惡的道德為基礎的法律又是否只起著助紂為虐的作用,亦難以判定。所以,富勒教授關於納粹例證的引用及論證存在著起點上的瑕疵。“法律的終極原因是社會的福利” ,④如果這里的福利像卡多佐所說的,是更寬泛的含義,那麼以此福利為標准檢驗有關法律是否值得忠誠才是具有建設性意義的。

三、道德性還是實證性

值得肯定的是,雖然富勒教授從善良道德的角度出發對忠實法律的意義進行的論述存在一定缺陷,但顯然他的態度是一種“實證的”而非“自然的”。在《實證主義與忠實於法律――答哈特教授》整篇文章中,我們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富勒教授現實的心態。顯然,他與哈特教授的學術之爭並非只停留在概念與概念對決的智識層面,而是一種真正的以現實為出發點的爭論。二人都希望通過對“何為法?何謂良法?惡法是不是法”這一系列概念的闡述,達到影響實質法的運行的目的,從而最大化社會福利。這樣的學術態度無疑是非常可貴的。

富勒教授所主張的自然法和法的道德性的觀點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如根據他所闡述的理論 反思 或構建現行的法律制度,無疑在社會層面是能產生積極作用的。但倘若進一步,能以一種實用主義的心態對自然法的道德概念進行“利用”或“解釋”無疑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這里引用一個國內的案例進行論證。1999年9月10日遼寧省沈陽市頒布了《沈陽市行人與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該《辦法》明確規定:因行人交通違章而發生的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機動車駕駛員不負責任,由行人負全部責任。隨後,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作出相似規定。

該法案在出台後法學界批評聲不斷,質疑的核心在於該法案違背了最根本的立法原則,即權利價值的位階問題。通說認為,以憲法為根據,人的生命權是最高的權利,機動車道路行駛的相關權利不能與之抗衡並成為駕駛員出罪的理由。若以自然法學派所主張的道德性來衡量該法案,這無疑是一條惡法,因為其侵犯了人最根本的自然的權利――生命權。這些批評同時具有現實上和道德上的說服力,該法案在一片聲討中於2003年底被廢除。顯然,從該法案出台伊始其命運就不會有善終,這一事件從發生到結束似乎沒有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但究其過程,卻存在某些值得反思的方面。

我們完全可以設想當初訂立該法案時立法者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規范行人違章過馬路的行為。由於道路承載力的有限性和車輛無節制的擴容性之間的矛盾,國內較大城市多半擁堵不堪。此時在緩解交通壓力方面,交通法規便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機動車的違章行為實施制裁並不困難,但行人多半有違章的習慣且對其的懲罰往往難以具有操作性,因而在某些情況下,道路堵塞是由行人不遵守交通信號燈造成的。在此種境況下,沈陽“撞了白撞”法案率先出台,目的便在於規制行人違章,疏導交通。如果僅從立法目的看,很難直接下結論說該法就是惡法。因為畢竟其沒有直接剝奪本屬於某些個體的正常權利,行人對於違章過馬路並不是不可選擇的。事實上他們是權衡了守法與違法的成本後才做出了違章的決定,其意志是自由的。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為自然應當承擔相應的後果,這里的後果就是有可能被“白撞”。因此,從“撞死白撞法”的實際立法目的和邏輯結構上看,該法並非純粹意義上的惡法,相反還具有良法的基本特徵,如嚴謹的邏輯性。畢竟法只是提供一種為當事人所知的預測結果,而並不表示該行為就必須要發生。我們更有理由相信,當行人在該法規的約束下權衡了利弊、考慮了結果之後,會做出合乎理智的選擇。由此,違章行為便可能得到根治。

但該法案從出台到最終被廢除,聽到的反對聲多來自於位階方面,即所謂自然法的道德方面的批判,而鮮有人能以實踐的眼光來看待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誠然,該法規確實違憲,而且與普遍的共識亦嚴重不符,但是在聲討和廢止之後,似乎便沒了下文。最終,解決問題的 方法 沒有提出,有建設性意義的法案也沒有出台。在這整個過程中,法律的道德性只被當做批判的武器來使用,而其核心的實用意義沒有得到發揮。因此可以說在當前的環境下,法律道德性的批判僅停留在了否定的層面,而欠缺向否定之否定發展的趨勢,這樣的境況是很令人擔憂的。

四、結語

筆者並非支持諸如“撞了白撞”之類的法案,更非支持將善良的道德性從法的基礎和特徵中驅逐出去,而是希望將二者結合起來。以道德性所具備的天生的同一般民眾善良和傳統的心理相呼應的特點支持實際法的有效運作。如上,雖然廢除原立法符合大眾的評判標准且勢在必行,但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可以修改該法案內容,以他種權利的損失代替生命權,如規定機動車無過錯責任原則,雖令其給予受害者賠償但由官方宣布其免責並對受害人的行為進行否定性的評價,從而使違規者在道德、信用方面遭受不利,承擔痛苦。與此同時,於法規公布時給予法理上的解釋,使之產生公信力,令公眾相信兩種權利在憲法上的同位階性並自覺遵守,從而方能達到良好的現實效果。

總之,富勒教授與哈特教授的學術之爭不僅是智識上的,更是 文化 與現實的,對當今我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巨大的啟迪作用。

注釋:

①②③[美]朗・富勒.實證主義與忠實於法律――答哈特教授.智識@IdeoBook網.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