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語言法學法

語言法學法

發布時間: 2023-06-11 17:52:15

① 語言的法律是什麼

「法律語言」這個概念,我國目前有十餘種定義。為了敘述的方便,引用其中的部分定義:

1.邊緣學科

法律語言是一門法學與語言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

這是十年前所下的定義,現在雖然沒有多少支持者了,但還是有一定的市場。本定義將法律語言和與其相關聯的兩個學科交叉點混為一談了。何況,法律語言既不是法學和語言學交叉的產物,也不是法律和語言交叉的結果。

2.用之於法律

法律語言是用之於法律的語言。如立法語言等。

這個定義出自1998年12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法律辭海》,原文照錄。這個定義不僅大大縮小了法律語言的范圍,不符合法律語言的實際狀況,而且以「語言」再次定義「語言」,亦是邏輯學上的常識性錯誤。

3.專業術語

法律語言是以本民族語為基礎,運用在立法、司法及一切運用法律專業術語領域的符號表意系統。本定義的可貴之處在於指出了一個民族的法律語言的基礎,是其本民族語而非共同語———雖然是否應該出現在定義之中又另當別論。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可能「運用法律專業術語」,因而,該定義沒有將法律語言與非法律語言分別開來。

4.社會方言

法律語言是民族共同語在長期的法律科學和法律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服務於一切法律活動而且具有法律專業特色的一種社會方言。

一般受眾會知道「地區方言」,難以明白「社會方言」。以語言學方式定義法律語言已經很難懂了,以其分支學科———應用語言學方式定義就更難懂了,再以其分支的分支———社會語言學方式定義,則難上加難懂了。

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全國高等法律院校統編教材《語文教程》中,曾有「法律語言」這個概念,是我國「十年動亂」後第一次提到「法律語言」,原文如下:

根據法律語言的特點,我們著重學習消極修辭……要對語體及風格作必要的論述;

法律語言在特定的表達功能上已經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

對於法律語言,措辭准確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法律語言應特別注意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更不能使用與事實不相符合的概念,否則,便無法做到「以事實為根據」;

法律語言更是非常注意以詞義的輕重來反映客觀事物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程度;

法律語言比其他語言更講究簡練;

法律語言主要應謹嚴周密,其次也應質朴、流暢,來發揮語言的表達效力。

十分遺憾的是,該教程雖然指出了法律語言的許多特性,也對法律語言做了雖然粗略卻較全面的探討,此後數十年我國在法律語言領域的研究,基本上沒有超越該教程已經涉及到的詞法、句法、標點、修辭,該書的副主編寧致遠教授此後也成為我國第一代著名的法律語言研究者,但它始終沒有給出法律語言的定義。或許當時對法律語言的研究尚不足以對其界定,這正是嚴謹的治學態度所致。而且,從該《語文教程》提出法律語言概念至今,已經二十多年的歷史了,除了《法律辭海》對其給出了定義以外,包括李偉民主編的5大本《法學辭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編的《法律辭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這樣近年編輯的大部頭在內,都沒有對「法律語言」立目。其原因只能是我國當前關於法律語言的概念太不統一,甚至連主流的觀念也沒有形成。

二十多年來學界對法律語言定義的「百花齊放」,引領研究人員取得了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法律文本詞、句的語法分析研究,極大地豐富了語言學的內容。近年來,甚至出現了如廖美珍先生這樣精通歐美語言學的英語專家,深人中國的法庭採集審判過程中各種訴訟參與人的語料,撰出了《法庭問答及其互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和《法庭語言技巧》這樣源自司法實踐的專著,證明了法律語言學界不乏踏踏實實的高端學者。

因法律語言定義的「百花齊放」所引導的成就固然不可以虛無,但其負面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比如,法律語言的范圍模糊;法律語言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不明;法律語言研究至今還未形成合力。如此而言,法律語言研究的昌盛,至今僅積跬步而已。

② 語言文字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規范標准

語言文字規范標准主要是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語言文字規范和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起草並由國家標准主管部門發布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國家標准。

法律依據: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規范標准管理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指語言文字規范標准主要是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語委)發布的語言文字規范(GF)和教育部、國家語委組織起草並由國家標准主管部門發布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國家標准(GB)。

③ 法學和語言學屬於社會科學嗎

是屬於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都包括桐野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語敬世言學等等。
廣義的「社會科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統稱
語言學雖然出現大量語言學術語,但法律語言學不應屬於語言學也不應屬於法學_從長遠來看,法律語言學成為獨立學科是有可能局稿喊的

④ 法律語言學是「『法律語言』學」還是「法律『語言學』

「法律語言學」是以「法律語言」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所以它是:法律語言/學。
法律語言,是指法律工作者在立法、司法等實踐工作中所使用的特殊專業語言。它沒有獨立的語音系統,語法結構系統和詞彙系統,不屬於一般意義的「語言學」。

⑤ 語法學的語法學流派

傳統語法,又教學校語法,規范語法。把語法分為詞法和句法以詞法為主、劃分詞的主要依據形態變化、注重典範書面語的研究
描寫語法,又叫結構語法,是在對傳統語法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區分語言和言語,語言的共識和歷時、認為語言是一個結構系統、強調語言結構的層次性,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法結構。採用歸納法,提出依據分布和替換劃分詞類
生成語法又叫轉換語法或形式語法區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把語言結構分為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提出語法規則是自足的。強調研究人類語言共有的普遍性特徵
功能語法致力於澄清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以自然語言的功能觀為基礎,注重語言在交際中的作用、區分語義功能句法功能和語用功能重點研究語義層面的概念,人際,語篇三大元功能和詞彙語法層面的單位類別結構等范疇
認知語法否認語法具有自足性,認為認知和語義是語言形成其句法構造的內在動因、指出人類認知具有共通性和差異性

⑥ 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內容 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內容什麼

1、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內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匯編》對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制化、規范化、標准化建設,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進一步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律法規匯編》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

⑦ 學習法律語言學的心得

參考一下看看,別照搬啊

對法律語言的准確性的學習體會

—-以《刑法修正案》(七)為例

劉金輝/文

2009年4月2日下午,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靳光瑾老師光臨我所做了關於「法律語言應用」問題的講座(詳見我所網站http://www.king-capital.com/cn/contentdir/19/2747.aspx),我受益匪淺。 下面,結合自己正在學習的《刑法修正案(七)》談談我對法律語言准確性的學習體會。

靳老師的講座中談到了「語言的歧義性」,指出語言具有歧義本屬正常現象,而法律語言應當盡可能地避免歧義。我的理解是,法律語言的准確性要求避免歧義,而具有歧義正是法律語言不夠准確的一種體現。法律語言不符合準確性要求通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語言不能准確體現法律概念的內涵

這可以說是由法律語言的通俗化與專業性的矛盾產生的必然結果。「老鼠倉」、「黑客」、「情婦(夫)」這些生活語言不可能作為正式的法律概念出現在刑法修正案中,這正是體現了法律語言准確性的要求。一個比較「經典」的反例是婚姻法中用「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取代「包二奶」,結果五十步笑百步,還是沒有準確表達所要表達的法律內涵。所以這次《刑法修正案(七)》沒有使用生活語言作為法律概念,而是在第二條和第九條中分別採用敘明式罪狀的方式使用法律語言描述了「老鼠倉」、「黑客」的行為特徵,而在第十三條中使用「關系密切的人」取代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兩高受賄意見》」)中的「情婦(夫)」,這種「取代」是立法者有意擴大了原解釋的主體范圍?還是只因找不到更准確的概念又無法以敘明罪狀的形式規定才不得已而姑且用之?似乎還不能下定論,如果是後者,則犯了下文所述的第二種錯誤。

二、生活語言不能准確界定法律概念的外延

《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條中的「關系密切的人」外延范圍似乎過大。《兩高受賄意見》第十一條關於「特定關系人」的范圍規定:「本意見所稱『特定關系人』,是指與國家工作人員有近親屬、情婦(夫)以及其他共同利益關系的人。」如果不是立法者有意擴大原解釋的主體范圍而只是用「關系密切的人」取代「情婦(夫)」的話,很明顯這種取代是極不準確的。「關系密切的人」與「情婦(夫)」之間的關系顯然是前者「大大地」包含了後者,「大」到什麼程度,即「關系密切的人」除了「情婦(夫)」之外還包括哪些人,只能有待相關立法解釋或司法解釋出台加以說明。

《刑法修正案(七)》第二條的核心內容「……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上述交易活動,……」中的「明示、暗示」在修正案草案中使用的是「建議」,「建議」包括不包括「暗示」呢?《現代漢語詞典》把「建議」解釋為「向集體、領導等提出自己的主張」,「建議」這個詞語在生活中的用法似乎不包括採用「暗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張」,如果我們承認「明示、暗示」的表述更符合立法者的初衷的話,「建議」似乎可以被看作是不能准確界定法律概念的外延的例子。

然而,以上兩種常見的不符合法律語言准確性要求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法律語言也應當盡可能讓普通百姓看得懂,或者「望文生義」能懂個大概。《物權法》類似「地役權」的用法不見得能夠得到普通人的認同,也不見得能夠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贊同。不生活化、不通俗化的所謂「專業法律語言」作為法律概念使用也不見得就十分准確。不準確的問題可以通過立法解釋或司法解釋的方式加以解決。司法解釋對「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解釋就是一個比較「經典」的例子。甚至有時候法律條文或法律概念的外延模糊有可能是立法者有意為之,有其合理的積極作用,不一定就是非避免不可的?。但筆者接下來談到的三種常見的法律語言不準確的表現卻是應當避免的。

三、同語反復

同語反復是一個在生活語言中常見的邏輯錯誤,違反了「定義不能循環」的定義規則。法律語言如果出現了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則顯然無法准確地定義一個法律概念。《刑法修正案(七)》第三條將刑法第二百零一條(關於「偷稅罪」的規定)中反復出現的「偷稅」修正為「逃避繳納稅款」似乎就是在修正原規定中犯的「同語反復」的邏輯錯誤,而並不是將改變罪名。[在關於《刑法修正案(七)》的學習討論中楊照東律師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四、產生歧義

《刑法修正案(七)》第三條「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就是一個可能產生歧義的表述。「不申報」是不是也以「採取欺騙、隱瞞手段」為前提呢?或者說,法條中的「或者」前後的兩種或然情況是「虛假納稅申報」與「不申報」的「或者」,還是「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與「不申報」的「或者」呢?盡管通過內部學習討論,特別是根據田老師「歷史地看」這次修正的講解,我們已經得出了結論是後者, 但畢竟立法使用的語言造成了理解產生歧義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或者」的使用是法律語言產生歧義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原因。《勞動合同法》第二十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五條對《勞動合同法》第二十條中的「或者」的解釋是:「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的80%或者不得低於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可見,不存在「或者」前後一定是兩種不種情況的定論。這一點,在講座後與靳老師的討論中也得到專家說法的印證。

五、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是律師在審查合同等日常工作中比較常見的法律語言不準確的表現之一。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其」、「及其」等詞語時應當格外小心。《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條在「國家工作人員」反復出現的情況下准確地使用了「該」字,這是一個指稱明確的正面例證。

靳老師的講座以及田老師的補充中提到了「預設和蘊含性語言」,我對此印象也很深刻。恰恰在講座第二天的模擬法庭中,「公訴人」稱被告人(被指控犯搶劫罪)「劫取」了財物,我所律師便指出了「公訴人」使用的「劫取」一詞具有預設性。關於「預設和蘊含性語言」,留待以後再於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慢慢總結體會。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