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道德經
㈠ 唐朝曾風靡一時的考試,為何最終消失在歷史中
說起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一般咱腦海里想到的——這是儒家的事,好像有志於科舉的讀書人,那都是聖賢傳人、孔孟門生。
嘿,其實,這個答案還真不一定對。起碼在一些特殊的時期,科舉可不光是儒家的事。
01科舉制小起底
熟悉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這科舉制是咱中華文明的發明專利,它這一路走來,其實也挺不容易: 選拔人才這事,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一項系統工程,從先秦時代的「鄉舉里選」到漢代的「察舉制徵辟制」,再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直到南北朝時期,開科考試才開始冒頭,而真正確立科舉取試,則是隋唐。
而通過道舉走上人生巔峰的,其實也不少,比如元載、姚子彥、獨孤及、馮子華等人。
05道舉的沒落
始於盛唐的道舉,最終還是走向了沒落。從開元29年(741年)設立道舉,到五代李嗣源(930年)時期正式廢止,道舉一共存續了189年。
而被廢止的原因,或許是它無為之治的理念與五代的亂世之治,格格不入。
㈡ 「兵仙」韓信為什麼看不起戰神「白起」
首先要說的是,至今為止筆者從未從任何史料中看到過,韓信看不起白起的只言片語。所以這個問題,恐怕就是問:同為戰神級別的人物,為何韓信比白起更受人尊重?或說,為何白起普遍遭唾棄,而韓信卻被人同情。
白起,一直以來被稱為戰神。韓信則被稱為兵仙。這是一神和一仙的比較,所謂神仙打架,百姓遭殃。所以百姓才最有發言權。畢竟神也好,仙也罷,都是從百姓之身,修煉而成的。
故而,從百姓的角度來比較這兩人,顯然都會擁護或同情韓信,而鄙視甚至恐懼白起了。
因此韓信自然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同情,白起也就沒法跟韓信相比較了。因為說來說去,韓信“上道”,符合道義。而白起,一個長平坑殺40萬降卒,就註定了他“不上道”,不符合道義,是個魔。
故而,韓信看不起白起,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顯然就應該看不起,所謂:掌兵者,幣要有大慈悲,這從來都是觀察一位“戰神”的第一標准!
㈢ 請問哪位大俠有全一些的《崔氏股市道德經》啊,我只能找到一個章節。
我找到了,全文是這樣。
我炒股十年,研究技術分析三年,2010年終有所悟。
以下文字,送給幫助過我的親人和朋友,以及有緣
看到的大眾投資者。
合乎大道,逍遙無礙。
勇敢的心 2010年8月 於深圳
《崔氏股市道德經》
股市有三大核心問題:第一是趨勢;第二是趨勢之間
的轉折,也就是背離;第三是量能。
趨勢最重要,也最簡單。
背離最迷惑,也最分岐。前人對他的理解有諸多錯誤
和謬論。所以本人先寫了《背離》篇。
量能最復雜,也最具體。參透量能,就具有逆趨勢而動的能量。
《趨勢》篇
趨勢就是至強和至弱。
趨勢起源於小周期的至強至弱,終於大周期的漸弱漸強。
趨勢就是將大眾均線有序的踩在腳下或至於高堂。
趨勢的顏色是紅肥綠瘦和綠肥紅瘦。
上漲趨勢能使支撐都變為成功的階梯,下跌趨勢能讓阻力都成為碰壁的銅牆。
趨勢之父名為形態,趨勢之母就是時間。
適當時間和一定形態的完美組合,和諧共舞,必將孕育出「趨勢」----無論他帶著天使之光,還是地獄之火來到人間。
勇敢的心 ([email protected])悟於2009年8月 寫於2010年7月
《背離》篇
背離是突然之變,背離是系統之變,背離是變中之變。
背離是大與小的不同,宏觀和微觀的迥異,長周期與短周期的涇渭分明。
出現與大眾預期相反的走勢就是背離。
誘多就是背離,誘空也是背離。
背離的原理就是80%和20%原理,這個世界上永遠只有20%的人在做正確的事,而且是在前面做的。
勇敢的心([email protected]) 悟於2010年5月
《量能》篇
「量」要用時間,位置,形態和指數進行加權 ,加權量乃量之「道」也。
整體量與個別量之異同,有如南轅北轍,有如異途同歸。
量在關鍵點位的累積就是強,量在強勢部位的渙散就是弱。
上漲以放量為伴,下跌以縮量為影情同天經地義
上漲以縮量為端,下跌以放量為始卻有雲泥之別。
量因連續才有意義,量因異動會有轉折,量因起伏而存玄機,量因含蓄終有宏圖。。
無量勝有量,適量勝無量。
勇敢的心([email protected]) 悟於2010年8月
投機市場的價格走勢,體現為時間和空間的輪回。時間與空間的合理分配就是趨勢,時間和空間的幾度糾結就是背離,時間同空間的驚天之變源於量能的階段異常。沒有背離的上漲是無根之萍,沒有背離的下跌是障眼浮雲。
投機市場的價格體系宛如開放在三度空間的魔幻之花。
------《崔氏股市道德經》,以此為終.
㈣ 山陰有一道士好養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現代漢語翻譯
意思:又有山陰(今紹興)一個道士,喜歡養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心裡很是高興,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回去。節選自《晉書·王羲之傳》,原文:
又山陰有一道士好養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雲:「為寫《道德經》當舉群相贈耳。」羲之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嘗詣門生家,見篚幾滑凈,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颳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
羲之書為世所重,皆此類也。每自稱:「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
譯文
王羲之喜愛鵝,會稽(今紹興)有一個老婦人,養了一隻善於鳴叫的鵝,王羲之要求買下來卻沒有得到,就帶著親友駕車前去觀看。
老婦人聽說王羲之即將到來,就把鵝宰了煮好招待王羲之,王羲之為此嘆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陰(今紹興)一個道士,喜歡養鵝,王羲之前去觀看,心裡很是高興,堅決要求買了這些鵝回去。道士說:「只要你能替我抄寫《道德經》,我一定把整群鵝都送給你。」
王羲之高興地寫完,用籠子裝了鵝帶回家,感到非常高興。他任性率真的情況就是這樣。
還有一次,他到學生家去,看見人家的篚木矮桌潔凈光滑,就在上面寫起字來,一半楷書,一半草體。後來那位學生的父親無意中把這些字給颳去了,他的學生懊悔了好幾天。他的書法在當時就很被世人看重,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稱:「我的書法和鍾瑤相比,可以說不相上下;和張芝的草書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經寫信給人說:「東漢張芝臨池學寫字,池水都變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這樣沉迷於書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4)氏道德經擴展閱讀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
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學者黃錦祥稱頌王羲之:「書聖書跡,神韻超逸,歷久彌珍!」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贊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姨母)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歷史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師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
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
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辟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㈤ 問,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道並不是老子首先發抄現的,應該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個總根源,只是當時沒有文字,無法來說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畫開天」。這個在現在被看成符號的「一畫開天」,當時叫作象,而且一直影響了幾千年。我們中華民族,非常地執象,看天,講天象;看人,講人象;看地,講地象。
老子看到這種狀況,就感覺到如果人們再這樣執象下去,遲早會被象困住,沒有辦法再繼續往前進。當然,這對伏羲氏來講,也是很不好的現象,因此他決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後把道引出來。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畫象,大家便執象,因此他也擔心一旦說出道來,大家又開始執道了。
㈥ 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
根據思想先進性、學術價值性和歷史積極影響力這三大硬指標,泰東神華歷史上的十大思想家,只能在以下30位偉大思想家中誕生:伏羲、倉頡、皋陶、伊尹、周公、史伯、管仲、老聃、孫武、孔丘、列禦寇、墨翟、陽朱(楊朱)、申不害、慎到、宋鈃、尹文、屍佼、鬼穀子、惠施、莊周、公孫龍、鶴冠子、荀況、韓非、甘忠可、揚雄、王弼、郭象、楊泉、葛洪、王通、龍昌期、李覯、邵雍、周敦頤、張載、王安石、程顥、程頤、張行成、蔡元定、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蔡沈、真德秀、魏了翁、鄧牧、郝經、許衡、王廷相、王守仁、王艮、李贄、傅山、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唐甄。元朝的郝經、許衡都是宋朝思想的部分復興,不成體系。明清思想家中,真正有價值的只有王廷相、王守仁、李贄、傅山、黃宗羲、唐甄。而王廷相終究還是張載思想的延伸,王廷相是陸九淵思想的延伸,而二王思想皆不如王艮進步,王艮又不如李贄進步,傅山、黃宗羲、唐甄都是李贄思想的延伸。所以整個元明清思想家只有李贄一人而已。華夏商西周思想只有伏羲成為巨人。整個魏晉六朝隋唐,只有王弼、楊泉和王通具有創新意識,但最有價值的是王弼。於是東周、六朝、宋代就是思想學術的三大集中期。根據創新與價值導向篩選,泰華十八大思想家是伏羲、老聃、孔丘、孫武、墨翟、陽朱、莊周、荀況、韓非、王弼、龍昌期、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鄧牧、李贄。去掉非思想主題的孫武和沒有作品傳世的陽朱、龍昌期,餘下十五位:伏羲、老聃、孔丘、墨翟、莊周、荀況、韓非、王弼、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頤、朱熹、鄧牧、李贄。由於朱熹思想都是北宋五子的復述而無創新,李贄思想又是鄧牧思想與心學思想的融合性復興,鄧牧影響較小作品又單薄,以李贄為代表者。北宋五子以邵雍學術價值最大,其次是張載思想與周敦頤思想。
於是得出十大思想家如下:伏羲(易道思想)、老聃(道學思想)、孔丘(教育思想與仁義思想)、墨翟(名理、教育、仁義、平等、科學思想)、莊周(相對主義、自由主義與人性主義思想)、荀況(天人通貫思想或者綜合思想、道法思想、格物名理思想)、韓非(法治思想)、王弼(玄理思想)、邵雍(象數易學與理學思想)、李贄(童心思想與墨陽庄荀龍鄧思想的復興)。
㈦ 老子與孔子是什麼關系
老子和孔子沒有關系。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7)氏道德經擴展閱讀:
一、老子:
1、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2、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
3、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
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二、孔子:
1、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2、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㈧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導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強調主體道德和聖人教育的自覺自覺,如何從主體本身強調善惡的必要性,為歷代尊崇。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核心,提倡無為而治,當人們無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認識自己時,道教就有其獨特的發揮。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引導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創始人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與哲學家,世界歷史文化名人。道家經典之作《道德經》,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老子主張無為,順應自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㈨ 《樊遲仲弓問仁》的翻譯,求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麼;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麼。」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翻譯: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善於識別人。」樊遲沒有想通這番話。孔子便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使他們的地位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翻譯: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什麼是智,老師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並使他們在邪惡的人之上,這就能使邪惡的人正直起來。』這話是什麼意思?」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翻譯:
子夏說:「這是含義多麼深刻的話啊!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了一個皋陶來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了一個伊尹來舉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
(9)氏道德經擴展閱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㈩ 情緒的理論學說有哪幾種
根據這一理論,體驗到一個刺激引起的自動喚醒和其他身體反應後,才會產生特定的情緒。詹姆斯-蘭格理論被看作是外周主義的理論,因為它將情緒鏈中最重要的角色賦給了內臟反應,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經系統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外周。
學點心理學:三大情緒理論
中樞神經過程理論
生理學家沃特-坎農視情緒為集中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坎農(和其他批評者)指出了詹姆斯-蘭格理論的一系列不足。例如,他們提到,內臟反應同情緒無關——即使通過手術切斷內臟同中樞神經系統的聯系,實驗動物仍然會繼續存在情緒反應。他們還辯論道,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顯然太慢了,不足以成為引發情緒的源頭。根據坎農的看法,情緒反應要求大腦在輸入刺激和輸出反應中起作用。來自丘腦的信號到達皮層某一位置,產生情緒感覺,到達另一位置面引起情感的表達。即內臟反應在情緒反應中並不重要。
學點心理學:三大情緒理論
相反,喚醒情緒的刺激同時產生兩種效應:通過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身體上的喚起;通過皮層得到情緒的主觀感受。這些生理學家的觀點可以總結為坎農--巴德情緒理論。該理論說明了情緒刺激產生的兩種同時反應,生理喚醒和情緒體驗,它們沒有因果關系。如果某事令你生氣了,你的心跳加快的同時,你會想:「太可氣了!」但是,既不是你的身體也不是你的大腦導致了憤怒反應。
坎農一巴德理論預測了身體和心理反應的獨立性。
學點心理學:三大情緒理論
認知評價理論
由於在許多不同的情緒中,喚醒症狀和內部狀態是相似的。因此在模稜兩可或者新異的情境中體驗到它們時,很可能混淆不清。斯坦利-沙赫特提出情緒的雙因素理論來解釋人們對此種不確定性的應對情況。根據斯坦利-沙赫特的理論,情緒的體驗是生理喚醒和認知評價兩種因素相結合的產物,它們對於情緒的發生都必不可少。所有的喚醒都被假定為普遍的、沒有差別的,而且喚醒是情緒序列的第一步。個體先要對生理喚醒進行評價,從而決定具體感受是什麼,哪個情緒標簽最為合適,以及在情緒體驗的特定情境中,你的反應意味著什麼。
學點心理學:三大情緒理論
即,情緒體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個人或大腦中發生了什麼,而要考慮和評估前者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該理論還強調了評價通常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當你擁有和產生情緒的情境相關的過去經歷時,你就無須再刻意對你的喚醒進行環境上的解釋。這種主張被定義為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
學點心理學:三大情緒理論
認知評價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情緒體驗過程,做出這樣的結論可能是最為安全的。在某些情況下,你實際上會考慮情境的影響(至少是無意識地)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然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你的情緒體驗可能受進化而來的天生機制控制。生理反應不需要任何解釋。情緒體驗的這些不同途徑顯示,情緒對你的日常生活經驗具有各種不同的影響。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心境和情緒對人們的影響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