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談色

道德經談色

發布時間: 2021-01-01 15:22:31

❶ 老子與孔子是什麼關系

老子和孔子沒有關系。

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1)道德經談色擴展閱讀:

一、老子:

1、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2、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

3、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贊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

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贊頌,與此對立的華艷輕浮,歷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

二、孔子:

1、政治學說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2、經濟學說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❷ 如果讓您推薦一本您最喜歡的書給大家,您會推薦哪一本原因是什麼

《圍城》完美地詮釋了戀愛、家庭以及婚姻的實質,對於一個步入社會的青年說有很大的感觸。

❸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華。什麼意思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白話翻譯: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版。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權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華。
解釋:在寂靜沒有聲音的地方,聽驚雷;在蒼茫寥落的地方看世間的繁華。
總結:
無聲和無色就是指極平淡的環境、事物、或是人,驚雷和繁華都是聲色中的美妙絕艷,就是說能從最平凡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不平凡的東西,這需要很高的境界。老莊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是這個道理。

❹ 國學培養幼兒什麼能力

幼兒學習國學的好處

一、增強語言能力

誦讀國學,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語文基礎。而語文基礎好,是一切知識學習的基石。通過學誦讀經典,孩子的識字量明顯要超過一般的小孩。在學習和朗誦古典文學經典的同時,孩子也學習了優美經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學到了「語」又學到了「文」,兩者融合為一個整體,為孩子今後語文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培養了孩子良好的閱讀意識、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二、奠定道德根基

和諧常常是國學經典的精髓,這些作品對於一個和諧生命的塑造,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中道德根基包括兩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師,讓孩子通過學習國學,明白孝敬父母、親人,尊重師長的道理。

三、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教人怎樣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益」「凡出言,信為先」……孩子在誦讀這些朗朗上後的語句時,不僅能夠識字認字,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養起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和人生修養。

四、開發孩子智力潛能

幼兒時期是孩子智力和記憶能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孩子如果在這一階段通過學習經典古籍和詩歌,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進行智力和記憶力方面的開發。

五、讓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當前,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庭的寵愛,家長的疏忽,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使現在許多孩子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裡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他人感覺;自私狹隘》……而在《弟子規》、《論語》、《孟子》、《道德經》等先賢的著述中的大多經典恰恰是給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

通過國學經典教育,可以親近我們的祖先,領會他們的旨趣,把握它們的神髓,形成恢弘的歷史意識,從而能對各種事務應付裕如。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作為家長,不能簡單快捷地給予孩子多少「黃金」,而是要花費必要的時間和耐心,讓孩子通過學習國學經典,接受通識教育從而令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砥礪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使孩子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人。

在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時,還要結合孩子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因材施教,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合理學習和運用才是正道。

選自網路的培養幼兒學國學有什麼好處?

❺ 開創儒學的先驅者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核心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

❻ 道德經 聞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註解的《道德經》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雲,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❼ 聲色犬馬、財貨名利出自《道德經》的第幾章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段相近,應該沒有完全相同的。

❽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

語出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8)道德經談色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❾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請問什麼意思呀

該句出自道德經,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權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9)道德經談色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❿ 《道德經》里好德如好色是什麼意思

個人理解,對品德的追求要像男人對美色的追求一樣,執著並樂於其中。(和老夫子的那句「要像好色一樣好學」異曲同工)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