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法治
Ⅰ 韓非子提倡法治和什麼制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於民,才可「禁奸於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
對於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對於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游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於耕戰的「邦之蟲」,必須鏟除。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Ⅱ 戰國後期韓國的韓非子提出了怎樣的法治理論和法家政策
戰國後期,韓國又出了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就是出身於韓國回貴族的韓非子答。韓非子受教於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他精心研究法家人物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治理論,進而提出了法、術、勢兼用的法治理論,而成為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除了提出法、術、勢兼用的法治理論,還為謀求實現統一全中國的事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家政策,其一是加強君主集權,剪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其二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私學;其三是厲行獎賞,獎勵耕戰,謀求國家富強。這些法治理論很多被秦始皇在治理國家時所採用。
韓非子雕塑
Ⅲ 韓非子「法治」思想的實質是什麼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韓非子的思想其實很難說是「法治」 充其量是「規則」 實質上他的「法」是君主制定的游戲規則,用來規范其他人的行為
Ⅳ 韓非的法治哲學是怎樣的
先秦法家並不像儒家、墨家那樣自成一派,也不大講師承關系,他們只是在思想上有著共同的特點。首先,他們強調法的作用,認為法是治國的不二法門,即以法治國,一切由法裁斷。其次,注重實力,認為實力是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手段。再次,強調君主專制。最後,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基本概念和范疇主要有法、勢、術、刑、罰、賞、利、公、私等等,這些概念和范疇是法家思想的支柱,使法家的思想獨具特色。
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是戰國後期韓國人,貴族出身。韓非是儒學思想家荀子的學生,但他提倡法治,反對空談仁義,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韓非口吃,不善於說,但很善於寫,著有《韓子》五十五篇。韓非著書立說是為了挽救韓國的滅亡,但由於他講的道理所具有的普遍意義,他的君主專制思想深受秦王贏政的賞識。據說當贏政看到他的著作之後,禁不住拍案叫絕,感嘆道:「嗟呼,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後來贏政用武力把韓非「請」到秦國,由於韓非書生氣太濃,愛國之情溢於言表。結果在他的同學李斯的陷害下,冤死於獄中。韓非死在了秦國,其以法治國的思想也留在了秦國,並被付諸實踐。
韓非的思想不是理論邏輯推理的產物。而是通過「觀往者得失之變」,即從歷史的縱橫關系中思索治國之道。他在總結先秦法家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以「法為中心」,「法」、「勢」、「術」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以前的法家,如慎到、申不害、商鞅等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勢」、「術」、「法」等思想。在韓非以前的法家中,慎到重視「勢」。所謂「勢」,就是權力,慎到認為在權、法、禮、政策等政治各要素中,權力應放在首要地位。慎到從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中認識到,掌握權力是從事政治活動的前提條件。在政治中誰服從誰,不是以學識、才能和道德為標准,而是要看權勢的大小,「賢而屈於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至於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是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慎到的這一說法顯然是批判儒家崇德思想的,他的權力主義雖然忽略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但卻符合戰國時代你爭我奪的歷史現實。
申不害重視「術」。所謂「術」,就是權術。術與法不同,前者須君主獨操,後者要君民共守。法要公開,是一種明確的規定,術則要藏於心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申不害認為君主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左右的大臣,「妒妻不難破家也,亂臣不難破國也」。為了鞏固君主的地位,防止大臣的篡奪,申不害提出要以「術」來作為加強君權、駕馭群臣的辦法,做到「君操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詳。」這樣,君主就可以「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申不害的權術思想,雖然有利於加強君權,但助長了政治上勾心鬥角之風氣。
商鞅在「法」、「勢」、「術」中,雖然認為君主應該「不恃其強,而恃其勢;不恃其信,而恃其術」。肯定了「勢」、「術」在加強君權中的作用。但他更重視「法」。商鞅主張以法治國,在執法過程中強調要輕罪重罰。輕罪重罰的邏輯是:它使人不敢犯輕罪,自然更不敢犯重罪,「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此謂治之於其治也。」而商鞅認為實行輕罪重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愛民」。關於「法者所以愛民也」,商鞅也有自己的邏輯。因為實行輕罪重罰,人民都不敢犯罪,自然也無需再用刑,這叫做「以刑去刑,刑去事成」。他又說:「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無刑也,而民莫敢為非,是一國皆善也。」商鞅的這種以刑去刑論是殘忍而野蠻的法治主義。
韓非總結了慎到、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思想,針對申不害只講術不重視法的弊病,他指出:「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奸多。」而對商鞅只講法不講術的缺點,認為雖能以法致富,「然而無術以知奸,則以其富強資人臣而已。」於是韓非辯證地把「法」、「勢」、「術」三者聯系起來,他說:「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無一,皆帝王之具也。」這就是說沒有統一的法令不能治民防奸,而只注重法令,人君沒有操持控制大臣的「術」,就不能防止大臣犯上作亂,所以只有「法」、「勢」、「術」並用,才能維護君主的專制統治。
韓非提出有利於君主進行專制統治的標准,這就是「法」。什麼是法呢?韓非說:「法者,事最適者也。」所謂「事最適者」,就是適合時代,符合事理,有利於君主之用。而立法的目的是尊公廢私,「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矣。」法令是全社會必須遵守的標准,「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而且執法必須要嚴,「使吾法之無赦,猶入澗之必死也」,就是說誰違犯了法令就應當無赦。
戰國虎紋銅鏡韓非強調以法治國,反對賢人政治,提出「尚法而不尚賢」。他認為,對君主而言,無需待賢君而治,歷史上的賢君和暴君都是千世不一出,絕大多數的君主是「中人」,「中人」只要「抱法處勢」就可以治天下。甚至暴君如桀紂,若能「抱法處勢」亦可以治天下。
韓非的治國思想,特別他的以「法」為中心,「法」、「勢」、「術」有機並用的思想,二千多年來一直為封建統治者所使用。他的思想不能說不智、不明,但卻沒有像孔子那樣撈到聖人的牌位。這是由於他太忠實於事實,只講權術和法治而不關心道德,從而忽略了道德在政治統治中的作用。
Ⅳ 韓非的法治觀念有哪些
韓非子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治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韓非子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贊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難者》),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的論點。
韓非子的全部理論導源於荀子「性惡論」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的政治目的。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利害關系,人的心理無不「畏誅而利慶賞」(《二柄》),人君的職責就在於利用「刑」 「德」二手,便民眾畏威而歸利。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五蠹》)
韓非子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韓非子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
韓非子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系起來,這在當時是難得的。韓非子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系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系,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韓非子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系。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子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韓非子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
韓非子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韓非認為,不經過「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
韓非子的思想中有不少辯證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斷地變化著,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為常。」(《解老》)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講的矛與盾的故事,對人們分析問題 表達思想至今仍有著深刻的啟發作用。
韓非子的政治思想為中國封建統一事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的哲學思想包含了相互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開拓了人們的思路。韓非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思想家。
韓非子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韓非還繼承了荀子關於封建專制的一些思想,並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倡導者。
雖然我們可以說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①和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②與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有一定關系,但是都不如韓非講的明確。《韓非子·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Ⅵ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強調什麼
1、依法治國。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韓非子著作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
2、法不阿貴。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以法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氣。
韓非在國家政體方面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韓非還繼承了荀子關於封建專制的一些思想,並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倡導者。
(6)韓非子法治擴展閱讀:
韓非主張社會歷史進化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子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
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韓非子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
韓非子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系起來,這在當時是難得的。韓非子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系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少的關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Ⅶ 依法治國與韓非子依法治國主義的區別
區別就在於根本目的不同,韓非子的法治理念是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的,今天的法治理念是為了建設小康社會,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福祉,最終的服務對象或者是受益對象不同
Ⅷ 韓非子的法治主張,做簡要評價
韓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以法治思想為中心。他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被稱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於「未盡」,「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韓非子 定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 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韓非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
尤可稱道的是,韓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 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韓非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他贊賞慎到所說的「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難者》),提出了「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難勢》)的論點。
韓非的全部理論導源於荀子「性惡論」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的政治目的。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利害關系,人的心理無不「畏誅而利慶賞」(《二柄》),人君的職責就在於利用「刑」 「德」二手,便民眾畏威而歸利。
韓非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五蠹》)
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 中古 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韓非的進化歷史觀在當時是進步的。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 現在和將來。
韓非把社會現象同經濟條件聯系起來,這在當時是極其難得的。韓非對經濟與社會治亂的關系有了初步認識,注意到人口增長與財富多寡的關系,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民眾而貨財寡」會帶來社會問題的思想家。
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系。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韓非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通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
韓非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韓非認為,不經過「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顯學》)。 簡單說韓非的法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新興地主的權利,瓦解了奴隸主的特權,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但是刑法觀點為秦的暴政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秦的覆滅埋下了禍根.希望能幫助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