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世界審計模式立法

世界審計模式立法

發布時間: 2023-06-13 13:57:28

① 我國審計組織體系是怎樣構成的,有哪些特點

中國審計組織體系由國家審計機關、內部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三部分組成。
中國的審計組織體系主要有以下特徵:
1.國家審計實行「統一領導,分級審計」的行政型體制
審計機關領導體制是國家審計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指審計機關在國家組織結構中的地位,受哪一級國家機構領導,以及上下級審計機關的領導關系等。審計機關領導體制的確立,必須與本國國情相適宜,有利於提高審計機關的獨守性和樹立審計機關的權威性,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根據《憲法》、《審計法》規定,我國設立中央審計機關和地方審計機關。國務院設立中央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開展審計工作;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地方審計機關,在本級政府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由此可見,我國審計機關為政府內設機構之一,它實行「統一領導,分級審計」行政型體制:一是審計機關直接受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領導;二是地方審計機關實行雙重領導體制,同時受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領導;三是地方審計機關的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
從世界范圍看,國家審計機關在整個國家機構中的隸屬關系和地位有很大差別,其領導體制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一是立法型,立法型國家審計機關隸屬於國會或議會,依靠國家法律賦予的權力,對各級政府機關的財政收支和其他經濟活動,以及國有審計、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和有關經濟活動進行審計。這種模式是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政治制度建立的,將國家審計機關隸屬於立法體系的一個監督機構。立法型審計機關地位高、獨立性強,不受行政當局的控制和干預,有利於對政府行政部門實行有效監督。立法型模式在英、美等西歐、北美的發達國家以及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十分普遍,是目前世界審計制度的主流。二是司法型。司法型國家審計機關雖不隸屬於司法部門,但擁有一定的司法權,顯示了國家對法治的強化,是國家審計現代化進程中的第二條道路,其作用和影響也很大、司法型模式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大陸和南美一些國家採用、三是行政型。行政型國家審計機關隸屬於國家行政系列,它是國家行政機構中的一個職能部門,根據國家賦予的許可權,對政府所屬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進行審計,保證政府財經政策、法令,計劃、預算的正常實施。行政型審計機關獨立地位低,具有濃厚的內部審計色彩,審計監督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地發揮-這種模式主要以前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為代表,在前蘇聯解體和東歐國家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後,這些國家已經向立法型模式轉變、現在,世界上只有瑞典,泰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少數幾個國家採用行政型模式。四是獨立型。獨立型國家審計機關獨立於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外,只對法律負責,以德國、日本為典型代表,獨立型審計模式從形式上看是獨立於「三權」之外,但是在三權分離的政治體制中,絕對的獨立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它更偏重於服務立法部門。
我國國家審計實行「統一領導,分級審計」的行政型體制,既可以保證中央的統一領導,又可以充分發揮地方審計機關的積極性。但這種體制與立法型體制比較,獨立性較弱,而且很容易條條塊塊相互干擾,尤具是在中央和地方利益發生矛盾寸,地方審計機關就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審計的廣度和深度也受到一定限制。這是我國審計機關體制上存在的重要弊端。因而,我國審計機關領導體制應由行政型向立法型轉變。
2.平行結構的內部審計機構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審計署制定施行的《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對我國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領導體制、內部審計的職責與許可權等作出明確規定,在領導體制上,內部審計機構在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領導下開展工作。這一規定既有利於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又體現了與國際接軌的需要-在西方,內部審計領導體制主要有受董事會或其下設審計委員會的領導、受本審計總裁或總經理領導、受審計主計長的領導、受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和主計長的雙重領導。其中,內部審計機構受董事會或其下設審計委員會的領導、受本審計總裁或總經理領導這兩種模式,是西方國家審計內部審計組織的主要形式。
從當前我國的內部審計機構設置情況看,不少單位仍習慣於將內部審計機構置於在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之下,設置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的內部審計機構。這種模式下的內部審計機構,具獨立性相對較弱,對本單位或本級管理活動的監督難以開展,而是較多地對下屬機構或下一管理層次進行監督。因此,必須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按照《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要求,設置多種形式的內部審計機構。一是受本單位主要負責人領導。此種模式將內部審計置於總裁或總經理領導之下,有利於審計管理當局根據審計結果及時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改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但這種模式的內部審計獨立性較弱,而且內部審計機構在審計中的位置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又直接影響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因此,審計主要負責人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內部審計工作,確保內部審計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為此,可設總審計師,總審計師為單位副職,從而可提高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二是受本單位權力機構領導。此種模式將內部審計置於董事會領導之下,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內部審計具有較大的獨立性,有利於內部審計作用的充分發揮。但審計董事會必須注意加強與審計管理當局的有效溝通,將審計信息及時反饋給審計管理層,以便於其改進工作,為此,可設審計委員會,改善單位權力機構與管理層在內部審計方面的溝通。
3. 有限責任制和合夥制兩種形式並存的社會審計組織
目前,我國法律允許注冊會計師設立有限責任制和合夥制兩種形式的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制的社會審計組織是依照注冊會計師法的要求,由注冊會計師投資設立並承擔有限責任的會計師事務所。合夥制的社會審計組織則是注冊會計師合夥設立並獨立承擔無限責任的會計師事務所。
縱觀注冊會計師行業在各國的發展,社會審計組織形式除合夥、有限責任公司制會計師事務所外,還有獨資、有限責任合夥制兩種類型。獨資會計師事務所,是由具有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的個人獨立開設的,承擔無限責任。它的優點是對執業人員的需求不多,容易設立,執業靈活,能夠在代理記賬、代理納稅等方面很好地滿足中小審計對注冊會計師服務的需求,雖然承擔無限責任,但實際發生風險的程度相對較低。缺點是無力承擔大型業務,缺乏發展後勁。有限責任合夥制會計師事務所(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s,簡稱LLP),是為順應經濟發展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要求興起的,它的最大特點在於既融人了合夥制和有限責任公司制會計師事務所的優點,又擯棄了它們的不足。這種形式的會計師事務所與普通合夥的區別在於,無過失的合夥人對其他合夥人的過失或不當執業行為不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與有限責仟公司制的區別在於,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債務以其全部財產承擔責任,全部財產不足以承擔的部分,由對債務的發生負有直接責任的合夥人以個人財產承擔責任。20世紀90年代美國率先實行了有限責任合夥制,原「六大」國際會計公司在美國的執業機構已完成了向有限責任合夥制的轉型,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執業機構的轉型目前也在進行中。同時在它們的主導下,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也陸續開始轉型。近幾年來,進入我國境內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英文名稱中,都可以看到「LLP」這個後綴。
我國《注冊會計師法》只准設立有限責任制會計師事務所和合夥制會計師事務所,不準設立個人獨資會計師事務所,也不允許設立有限責任合夥制會計師事務所,既不利於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也不利於經濟發展對注冊會計師服務的要求。因而應借鑒國外經驗,拓寬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允許注冊會計師設立獨資、普通合夥制和有限責任合夥制會計師事務所。另外,《注冊會計師法》允許設立有限責任制會計師事務所的做法,遭到社會各界的重大批評,它被認為是我國審計質量狀況不佳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應當明令禁止。

② 政府審計模式在全球范圍內有哪幾種

1、立法體制。在立法體制下,國家審計機關隸屬於國家立法部門,依照國家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對各級政府機關的財政經濟活動,以及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進行審計監督。例如,英國國家審計現代化進程初期,審計監督主要由財政部執行,議會的監督是間接的,無法真正體現立法監督思想,審計效率不高。19世紀60年代,隨著英國海外殖民地擴張,需要審查的賬目激增,迫切需要立法性質的經濟監督普及到包括海軍部和陸軍部在內的一切行政機構。在這種情況下,1866年的《國庫和審計部法案》規定政府的支出應由議會給予信用,政府的決算應受議會審核。決算審查委員會的成員均由議會推選,其構成反映議會的構成,這樣審計監督完全處於議會的掌控之下,充分體現了立法監督精神。

與英國國家審計署相同體制的還有美國審計總署,加拿大審計公署等,它們獨立行使審計監督職權,對國會或議會負責,不受行政當局的控制和干涉,其地位較高,獨立性較強。

2、司法體制。在司法體制下,國家審計機關一般都獨立於國家立法部門和國家行政部門,擁有有限的司法權。例如,法國的審計法院,在中世紀,法國王宮內就已設有從事財政工作的官員。由於財政是國家的命脈,並且國王對下屬缺乏信任,所以設有專門發布財政命令的撥款人和從事記賬及出納等業務活動的會計人員,兩者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和監督。國王菲力浦五世於1320年發布諭旨,成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個審計機構——審計法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政管理的需要以及現代國家各個職能和司法機構的逐步完善,拿破崙於1807年9月,通過法律的形式,成立了審計法院,這就是法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審計法院。

與法國相同的還有義大利、西班牙的審計法院等,它們具有審計和經濟審判的職能,權威性較高。與立法型國家審計相比,司法型國家審計更加強調審計機關的權威性,並以法律形式來強化這種權威性,審計人享有某些司法職權。

3、獨立體制。在獨立體制下,國家審計機關一般都獨立於國家立法部門、司法部門和行政部門。例如,日本會計檢查院既不隸屬於國會和內閣,也不隸屬於法院,它是獨立於內閣且與內閣相平行的機構,其使命是檢查監督國家財政的執行情況,並定期向國會報告工作,具有較高的獨立性。

4、行政體制。在行政體制下,國家審計機關一般隸屬於國家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對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進行審計監督,並對國家行政部門負責,以便保證國家財經政策、法規、計劃、預算的正常執行。例如,巴基斯坦審計長公署,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審計總局,瑞典審計局和中國國家審計署等。綜觀以上幾種的審計模式,那麼我國應選擇哪種更適合自己的國情呢?這就要對各種審計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從而選擇合適的模式。

③ 國家審計體制模式有哪幾種

1、立法型審計模式來。立法型國家審自計模式,是指國家審計機構隸屬於立法部門。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西歐、北美等實行三權分立政治體制的國家。2、司法型審計模式。司法型國家審計模式,國家最高審計機構以審計法院的形式存在。該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強調國家審計的權威性,審計人員具有司法地位,並享有司法權力,強化了國家審計的功能。3、行政型審計模式。行政型審計模式下的國家審計機構隸屬於政府行政部門,對政府負責,是國家加強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政府部門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審計機構的工作范圍和審計處理。4、獨立型審計模式及特點。獨立型審計模式是指國家審計機構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不屬於任何國家機構,獨立形成國家政權的一個分支,只對法律負責。該模式的組織形式是會計檢察院或審計院。

④ 簡述世界各國國家審計機構的主要類型

國家審計體制的主要類型
1.立法型審計體制
立法型審計體制下的最高審計機關稱國家審計署,它獨立於政府部門,隸屬於立法機關議會,並對其負責和報告工作。立法型審計機關的主要職能是協助立法機構對政府進行監督,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立法機構的決策。它依法獨立履行職責,完全不受政府的干預。

2.司法型審計體制
司法型審計體制下,最高審計機構稱審計法院,屬於司法系列或具有司法性質。在這種審計體制下,審計機關擁有最終判決權,有權直接對違反財經法規、制度的任何事項和人進行處理。其審計范圍包括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等。司法型審計體制將審計法院介於議會和政府之間,成為司法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處置和處罰的權利,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3.獨立型審計體制
獨立性審計體制下,國家審計機構獨立於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之外,它與議會沒有領導關系,也不是政府的職能部門。在審計監督過程中,堅持依法審計的原則,客觀公正地履行監督職能,只對法律負責,不受議會各政黨或任何政治因素的干擾。但對審計出來的問題沒有處理權,而交與司法機關審理。

4.行政型審計體制
在行政型審計體制下,審計機關隸屬於政府行政部門或隸屬於政府某一部門的領導,如泰國和中國的審計署是在總理領導下工作的。審計機關根據國家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對政府所屬各部門、各單位的財政預算和收支活動進行審計。它們對政府負責,保證政府財經政策、法令、計劃和預算等的正常實施。行政型最高審計機構時效性強,但其獨立性不如以上三種國家審計類型。

⑤ 歐盟的審計模式是什麼,跪求詳細

歐盟統一的法定審計制度:挑戰與改革

產生於美國的公司治理的概念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在歐洲大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但這不意味著歐盟各國乃至歐盟本身沒有更早關注到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競爭力的相關因素。對於上市公司財務審計以及信息披露的重視,也使得歐盟早在1984年就發布了關於法定獨立審計的歐盟第8號公司法指令(以下簡稱「第8號指令」),有關審計的規定也在第4號和第7號公司法指令中有所體現。2006年歐盟又對第8號指令進行了修改,新的指令取代了舊的版本,並且,各個成員國都要在2008年6月29日之前調整國內法,以保證與第8號指令的協調。
歐盟改革的道路並不十分順暢,僅從第8號指令的修改過程看,對法定審計人員的責任屬性及承擔責任的范圍等方面的認識,不同國家還是有源於歷史的、國內法上差距,而且,市場的可能反映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本文擬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對該指令的改革意義、重點以及對不同攔鬧形式的規則選擇加以討論,期望對歐盟改革法定審計的審視有助於國內對這一領域完善立法的重視,而且能從更廣泛的視角認識到審計對提升簡歷罩公司治理及構建有活力的資本市場的重要意義。
一、公司治理中的審計及其對公司治理的意義
20世紀30年代,大型公司帶來的所有與經營分離(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的現象引發了人們對公司治理問題的關注,時至今日,對於公司治理的探討來自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角度,所以,我們至今也難以得出一個讓多數人滿意的單一表達。不過,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希望,面對公司所有與經營分離的態勢,能夠通過對公司治理下各種現象的研究,找出解決公司內部權力配置和外部競爭時遭遇的問題的方法,使得公司取得更好的績效,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1}。
在歐洲大陸及美國,從事爛罩比較公司治理研究的學術界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2}:
一是公司的內部治理架構及其代表的權力配置模式,比如,美國的單層制模式(One-tier System)德國以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和雇員共同決策(Co-determination)為支柱的雙層制(Two-tier system),以及對不同模式產生路徑的研究和預測未來趨同趨勢的論證。
二是公司的外部治理,考察產品、勞動力、資本市場等外部因素對公司內部治理的影響,特別是控制權的變化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三是連接內外部治理的中介因素,比如,披露和審計;公司信息,包括公司財務方面的信息來自公司內部,並經過審計師的審核對外發布,其影響延伸至公司的外部;接受了公司內部信息的各種來自於外部市場力量的反應又會對發布信息的公司產生影響。所以,建立通暢的信息流動渠道,保持審計師及審計機構的獨立性與客觀性也成為公司治理關注的課題。
多年以來,學術界對三個方面的關注程度不同,美國的JohnCoffee教授認為,多年的公司治理研究多局限於董事會和股東,即關注公司的內部治理架構,但是少有人注意到專業人士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看來,包括審計師在內的專業人士可稱為公司的「看門人」(Gatekeepers),董事是看門人看管的「囚徒」。看門人不僅是具有專業技能的獨立外部人員,他們從公司的行為中發現或證實不當或錯誤,審查公司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標准或程式;更加重要的是,在公司發行人提供信息之時,看門人還要持續承擔有名譽的中介人的責任,保證投資人得到真實、准確的信息{3}。
公司治理的三個主要領域是相互關聯的,歐盟公司治理的改善也是從內、外部及中介因素三個方面入手,所以,來自包括審計師的監督對於構建和完善公司治理的內部結構和外部市場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包括審計師在內的中介環節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僅在今天成為歐盟評價公司治理和資本市場的一個「風向標」,而且,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伴隨歐盟公司法的協調而在立法層面受到關注{2}。
歐盟統一公司法的努力早在1968年就已經結出成果,當時歐盟通過了第一個公司法指令。關於獨立法定審計的指令是歐盟1984年通過的第8個指令,有關審計的內容也體現在更早的第4號和第7號公司法指令中。從歐盟公司法統一化實踐看,對於獨立審計的重視早有共識。比如,早在1996年,歐洲委員會就對在歐盟層面的法定審計應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的范圍和需求進行了反思,並編定了《歐盟法定計角色、地位和義務》並在兩年後提供了《歐盟法定審計的未來》{4}。可見,審計是歐盟公司法協調一個長期受到重視的議題,歐洲委員會曾為獨立審計建議了十項行動計劃,具體規劃了歐盟及其成員國應為建立更有效率、更具有公信力的獨立審計所應付諸行動的具體步驟和措施,以期完善公司治理,改進公眾對行業的監督,完善審計質量保證體系,強化懲戒措施和效力,提高透明度,打破跨國服務的障礙{4}。最近的修改是2006年5月17日發布的修訂後的第8號指令;同年6月14日,歐盟又對第4號指令和第7號指令也進行了修訂{5}。從效果上看,第8號公司法指令將對於歐洲約7000家上市公司產生影響。
二、安然的影響:對法定審計及其獨立性的重視不斷強化
2001年之後幾次資本市場的丑聞(諸如安然、世通和義大利的帕瑪拉特事件)使得歐盟加快了對於法定審計的改革步伐。總的說來,歐盟在2001年後的舉措是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內一是發生在美國及歐洲的公司財務丑聞使得歐盟和美國一樣,必須重新評價已有的公司信息披露體系和審計系統及其缺陷,通過對第8號指令(共計五節31條)的評估,歐洲委員會發表了題為《歐盟就與安然事件相關政策問題的初步反應》的報告,分析了現有的歐盟層面有關法定審計的規定,特別是第8號指令以及與審計有關的第4號指令和第7號指令,指出第8號指令的內容過於簡單,無法滿足市場對法定審計及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歐洲委員會就此提出了修訂第8號指令的建議,2004年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都同意修訂前述的三個指令,其中,針對第8號指令的建議,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已經同意總體上加強對法定審計的規定,具體修訂的內容包括:審計登記的要求、建立審計指令評估方法、引入公共監控、按照歐盟認可的國際標准審計方法進行審計、不同成員國之間監督機構的相互合作系統以及與第三國的監督機構合作的系統,比如,加強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審查委員會的合作。另外,歐洲委員會也同意組織研究如何解決當公司出現丑聞時,審計人員常常成為公司贓款藏匿者角色的責任問題。到2005年10月,有關審計的通報(Communications)就已經完成{6}。
二是為對美國的《薩班斯法》(Sarbanes-OxleyAct)的努力有所回應,對制度競爭有所表示,歐盟也在2002年之後不斷修訂和提出新的公司法指令的嘗試,其中,有關審計人員及審計的提議是最重要的兩大議題之一。但是,考慮到審計的特殊性和歐盟對審計的持續關注,在2003年歐洲公司法改革高層小組提交的改革建議之下,歐盟理事會的改革更提出了短、、長期的規劃,即《公司法行動計劃》(European Commission Company Law Action Plan,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所體現的內容。與此同時,歐盟也專門發布了《關於法定審計的十項行動計劃》分頭推進。
由於美國安然、世通和歐洲大陸的一些公司丑聞加深了人們對審計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美國《薩班斯法》的出台,歐盟對屬於公司治理中介環節的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7},有關中、短期行動計劃已經出台{6},力求亡羊補牢。而且,在具體方法上,歐盟與美國的做法也有相同之處。比如,2002年歐盟已經通過立法採用國際會計標准(IAS Regulation)。到2006年修訂的有關審計的公司法指令要求,每個公眾公司內部應設置審計委員會,這是強制性的要 求。這和美國對上市公司的要求是一致的。
三是歐盟公司法指令,包括對於法定審計的改革措施的推出也受到各成員國的改革促動,比如,英國是歐盟各國中最早對安然事件給予反映的國家,英國快速提出了「後安然時代的改革激勵措施」(Post-Enron Incentives){8}。雖然也有學者認為,英國的反映是個別國家的單獨選擇,並非是歐盟對策之必然組成部分{8},但是,成員國的快速應對必然促使歐洲委員會考慮盡快完善制度,防止嚴重的同類事件在歐盟的資本市場反復出現,損害歐洲資本市場的公信力,造成資本的浪費和投資者信心的挫傷。不僅如此,成員國的改革內容也對歐盟層面的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啟發,從內容上看,歐盟第8號指令的修訂內容與英國公司法改革的審計內容非常一致。英國2006年公司法修訂案第16章(Part16)包括詳細的條款,規定了審計人員的責任。比如,有關審計人員與公司簽訂的責任限制協議(LLAs),明確該類協議的范圍(第534條);一旦審計人員對公司行為不當,禁止他排除責任或從公司獲得豁免(第532條);對於有意地(Knowingly)或鹵莽地(Recklessly)將誤導性的信息加入審計報告的審計人員給予刑事處罰(第507條),等等{9}。修訂後的第8號公司法指令也有相似的規定。
三、改革成果的形式
歐盟公司法統一的主要形式有:規則(Regulations)、指令(Directives)和決定(Decisions)。按照??歐洲共同體條約第189條及第191條的規定,規則直接適用到各個成員國,指令需要各個成員國將其轉化為國內法加以適用,但對具體的轉化形式,條約沒有規定。決定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對於決定所指的成員國和企業等有約束力。除此之外,歐盟理事會和歐洲委員會也可採納建議(Recommendations)或意見(Opinions)的形式,後兩者在理論上是沒有法律約束力的。除此之外,歐洲委員會也採用通報(Communications)的形式,在具體情形下,通報可能產生一定的法律效力{10}。
在公司法協調化的進程中,歐盟並非功成名就,而是剛剛起步,對於哪些內容應由歐盟法加以規定,在歐盟和成員國之間仍有爭議,不僅在政治家之間很難統一意見,即使在法學家和經濟學家之間也沒有定論,不過,他們更加關心的是所謂「立法者的競爭」與「一切交給市場」的界限。在美國,「立法者的競爭」和「一切交給市場」是隨處可聽到的爭論口號,這一爭論也在歐洲出現,不過在一般意義上,歐洲人有一種共識:歐洲內部市場應當有某種程度的聯邦公司不斷推出。
但是,隨著公司、證券乃至資本市場的立法越來越廣而且速度越來越快,依靠復雜的程序不斷推出新的公司法規定及指令固然必要,但是歐盟也意識到,必須出台多種形式的法律文獻,以便各個成員國選擇採納和快速實施。規則和指令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在公司治理的自律性規則(Self-regulationRules/Codes)越來越在各個成員國流行之時,所謂「硬法」(Hard Laws)和「軟法」(Soft Laws)的變化選擇也使歐盟層面的規定有了新的考慮。勿庸置疑,硬法包括前面提及的規則、指令、決定以及國內法的改革措施,比如,關於法定審計的第8號公司法指令一直採用「硬法」的形式,該種形式選擇的本身也表明了歐盟對獨立法定審計的重視、歐洲委員會對連續財務丑聞打擊下重振市場信息的強硬手段以及各個成員國對於歐盟審計改革舉措的認可;而軟法則指向歐洲委員會向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交的通報、各個成員國公司法改革中的最佳行為守則(Codeson Best Practice)、統一的會計審查標准(Standards)等文獻,其效力介於「具有法律拘束力和沒有法律拘束力之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往往「產生實際效果」。
從成果形式看,大一統的公司法並不是歐盟追求的理想,歐盟內外的國家間的制度競爭是促使歐盟及成員國不斷改革公司法的動因,在實踐中,究竟應當進一步加強監管立法,還是交由市場解決所有的問題,在美國和歐洲大陸都是有爭議的。按照2001年成立的公司法高層專家小組的建議報告,歐盟改革公司法的努力也並非必須以「指令」或「規則」形式出台,以免日後在成員國的推行困難,也可考慮更有效率的「建議」形式(軟法),甚至可以考慮建立有利害關系的各方能夠進行討論的機制,也是會對各方都有裨益的建制。總之,為了能夠盡快出台對策和獲得歐盟各成員國及資本市場參與者的認同,並為他們留下通融的空間,採用軟法的形式和設定未來溝通和進一步協調的途徑,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選擇。
由於公眾公司的審計關繫到公司及資本市場的公信力,關繫到眾多投資者的投資權益,所以,歐盟成員國早就有共識:法定審計指令中的內容,特別是審計的職業資格、獨立性等應以「硬法」的形式出現,而且,受到美國立法的啟發,到2006年修訂的有關審計的公司法指令,歐盟也要求每個公眾公司內部應設置審計委員會,這也是強制性的要求。不僅如此,早在2005年2月15日,歐洲委員會的建議中已經提到,公眾公司董事會至少要設置三個委員會:提名、薪酬和審計委員,這也成為歐洲各主要證券交易所對公眾公司的強制性要求。
四、歐盟法定審計改革的著力之處
從內容上看,修訂後的第8號公司法指令繼承和發揚了原來的指令,具體的方式如下:
1.有關法定審計人員及審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資格的內容,與原指令保持一致。
2.有關法定審計人員的獨立性,修訂後的指令擴充了原來的內容,使之成為2006年修訂的著力之作。
在安然等財務丑聞爆發之前,無論是否充分,美國和歐盟都已經在法律中規定了審計人員的獨立性,並且已經認識到審計人員等專業人士的獨立性對於其履行對公司及投資公眾的職責是必要的。不過,審計人員因與公司有合同關系,他們和律師和投資銀行家一樣,是公司聘請的並由公司付錢,公司的具體指令來自管理層,為公司財務提供審計是基於合同履行義務,但是,他們為公司的投資者利益,包括公司的債權人及公眾利益負責,這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責任呢?在美國,理論界和立法者都將審計人員視為「看門人」:他們既是公司聘請的看門人,「看管「公司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也是公共「看門人」,對投資公眾承擔的忠誠責任。以United States v. Arthur Young & Co.465 US805(1984)案件為例,法官認為:」在核查對公眾發布的、描述公司財務狀況的報告時,獨立審計人員承擔超越其與客戶關系的公共責任。獨立公共審計人員執行著最終對公司債權人、股東和投資公眾效忠的特別職能。這些公共『看門人』的職責要求審計人員對其客戶保持完全的獨立和對公眾信任的全部忠誠{3}」。
在21世紀初陸續爆發的財務丑聞後,歐盟的立法者也注意到,審計師事務所提供的服務往往不僅限於審計業務本身,它們也給客戶提供投資咨詢等其他非審計業務的服務,而且,美國的經驗已經表明:從非審計服務中獲得的收益可能遠遠高於從審計中獲得的利潤。審計人員及審計師事務所的利益沖突已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的統計非常說明問題:在20世紀的最後25年裡,美國審計師事務所利潤的12%-50%來自咨詢費{5}。因此,如何在立法上著力規定審計人員的獨立性,促使審計師及審計事務所保持不影響其公正、客觀審計的獨立判斷,避免利益沖突,成為歐盟修改第8號指令的重點。
但是,即使有歐盟層面指令的規定,在審計人員、被審計公司及第三方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如何認定審計人員對第三方承擔的責任性質呢?從上個世紀末歐盟內部的調查結果看,多數歐盟國家的國內法認定這一責任是侵權性質的,少數國家認為是契約和侵權責任的競合{12}。因此,歐盟層面的立法並未提供一個統一的法律基礎。當然,這也影響到在歐盟的立法中如何規定法定審計人員對第三方的責任,比如,歸責原則、承擔責任的范圍、硬法和軟法的選擇,等等。
歐盟在這一問題上的猶豫是有原因的,面對強化審計人員對第三方責任的建議,歐盟考慮到了問題的另一面:一是強化審計人員的責任會引起審計專業人士的危機感,不利於營造寬松的審計環境,反而成為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公司討價還價的砝碼;二是還有一種現實的擔憂:隨著安達信的退場,只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國際市場競爭,如果強化責任,很有可能就在不遠的將來引發壟斷方面的更嚴峻困擾。考慮到這些問題,歐盟本身沒有建議將審計的責任擴展至過失方面,而是交由國內法解決。但是也有學者建議仿效德國的實踐:建立審計人員對第三人的責任,但審計人員僅對其重大過失引致的第三方損失負責。總之,關於歐洲委員會是否應當出面管制審計人員對第三人責任的問題,到目前為止仍有待進一步的討論。
3.在審計標准和審計報告、質量保證體系、成員國的調查和處罰、公眾監督和成員國間的監管安排與承認等方面,增補了新的內容,使得修訂後的第8號公司法指令在體繫上更加完整,在內容上更加充實。
結論
審計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關鍵作用,在各個國家的立法中都有共識。本世紀初陸續爆發在世界不同資本市場的財務丑聞,使得各個相關國家都得以全面審視獨立審計對公司治理的重要意義。美國、歐盟審計的改革是此後發生的典型事例,它們也啟發了其他資本市場的監管者、投資公眾、上市公司及審計人員,立法、修改立法、發布及完善行業准則已經成為這些地區及國家紛紛採取的行動。我國立法者和專業領域的組織者也採取了相應的行動{},而且,我們也在繼續關注主要資本市場的變化,希望能夠從這些市場的變化,包括立法變化中發現我們未來完善立法的方向和監管工作的重點。

⑥ 國家審計組織設置模式有哪些模式,其特點是什麼

國家審計機關的設置模式有以下幾種:
1、審計機關隸屬於立法部門,直接對議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完全獨立於政府,主要審計政府財政。這種模式在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十分普遍,是目前世界審計制度的主流。英美兩國比較典型,是國會名副其實的「牧羊犬」。美國除了國會設有審計機構外,在聯邦政府各部門還另設有監察長辦公室,相當於政府部門的內部審計,主要負責審查所在部門的業務活動、經濟效果以及本部門官員行為的合法性。
2、審計機關屬於司法系列。即審計機關除具有審計職能外,還擁有一定的司法許可權,顯示了國家對法治的強化。因而,被西歐和南美一些國家採用。法國、義大利、巴西是典型的代表,它們設立審計法院,享有最高法院的某些特權,可以對違法或造成損失的事件進行審理並予以處罰。審計人員多為法官,審計的主要對象是國家財政。同時,負責管理財政部派出的公共會計。
3、審計機關不隸屬於任何權力部門。以德國為典型代表,設立了聯邦審計院,獨立於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之外,直接對法律負責。這種模式從形式上看是獨立於三權之外,實際上它更偏重服務於立法部門。
4、審計機關在體制上隸屬於國家行政系列,是國家行政機構的一部分,對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但從發展趨勢看,它也越來越多地在為立法部門服務。目前,實行這種模式的主要有瑞典、沙特等少數國家。
5、審計和監察職能合一。如韓國、蒙古等。韓國設立了獨立於政府的審計監查院,受總統直接領導,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
6、主計審計長模式。如印度等國,設立了獨立的主計審計公署,負責財政決算編制、國家財政審計。
在上下級審計機關領導體制方面,各國也有較大區別。印度、葡萄牙等少數國家只設一級審計機關,地方不設相應的審計機關,對地方的審計工作由其派出機構負責。在分級設立審計機關的國家,最高審計機關與地方審計機關的關系也不盡相同。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最高審計機關與地方審計機關之間一般沒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也沒有業務指導關系,兩者完全平等。韓國審計監查院與地方自治團體監查機關之間是業務指導與合作關系。法國的審計法院可以接受對地方審計法庭判決不服的上訴,並作出終審判決。菲律賓的最高審計機關對地方審計機關實行垂直管理。

⑦ 國外有哪幾種類型的審計體制

1、立法型審計模式

立法型審計模式及特點:立法型國家審計模式,是指國家審計機構隸屬於立法部門。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西歐、北美等實行三權分立政治體制的國家。

實行立法型審計體制的國家,在政治體制上基本上屬於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國家。

國家審計機構隸屬於立法機構。立法型審計體制模式,採取審計機構向代表人民的議會負責,向議會提供服務,審計結果對議會負責。

國家審計機構都具有很強的獨立性。

2、司法型審計模式

司法型國家審計模式,國家最高審計機構以審計法院的形式存在。該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強調國家審計的權威性,審計人員具有司法地位,並享有司法權力,強化了國家審計的功能。

3、行政型審計模式

行政型審計模式下的國家審計機構隸屬於政府行政部門,對政府負責,是國家加強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政府部門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審計機構的工作范圍和審計處理。

4、獨立型審計模式

獨立型審計模式是指國家審計機構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不屬於任何國家機構,獨立形成國家政權的一個分支,只對法律負責。該模式的組織形式是會計檢察院或審計院。審計機構獨立於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之外,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免受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干涉。

審計監督的作用

審計機關成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建立國家審計制度的初期,我國選擇了隸屬於國務院的行政模式。

這種選擇是符合一定時期的國家政治經濟環境特點的。特別是在新舊體制轉軌時期,財經領域中違法亂紀和有法不依的情況還十分嚴重,弄虛作假和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普遍,內部控制和財務管理不規范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好轉。

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在政府領導下的行政型審計模式,有利於更好得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

⑧ 請問政府審計模式中,哪種獨立性最強立法體制,司法體制,獨立體制三種中哪個獨立性最強

由於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等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政府審計機構類型。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政府建立的審計機構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行政模式
在行政模式下,國家最高審計機關隸屬於政府行政部門,審計機關是國家行政機構的一部分,其根據政府所賦予的職責許可權執行審計業務,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泰國、瑞典、巴基斯坦、芬蘭、俄羅斯等少數國家目前實行的就是這種模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我國實施的國家審計也是行政審計模式,即政府審計機構是設立在國務院及各級政府之下,由國務院及各級政府直接領導的。審計署是我國最高的國家審計機構,在國務院總理的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對國務院負責並向其匯報工作。
行政模式的國家審計機構雖然獨立性較弱,但由於其隸屬於國家行政部門,在政府的領導下,便於更好的組織與協調審計工作,更好地履行經濟監督職能,維護國家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轉。審計機關往往兼負其他行政監督職能,審計監督具有廣泛性和直接性,但其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司法模式
司法模式是指國家最高審計機構隸屬於司法部門,具有司法性質,擁有最終判決權。此模式下的審計機構一般以審計法院的形式存在,其機構和人員的設置也參照司法機關的模式,設有法庭、法官和檢察官,享有司法地位,有權對違反規定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處罰,使得審計機關具有很高的權威性。這種模式在西歐和南美的一些國家應用得較為普遍,如法國、義大利、土耳其、摩洛哥、巴西、葡萄牙等。
這種模式的審計機關屬於司法系列,審計部門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獨立性也較強,有效保證了政府審計機構的穩定性及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但其作用的發揮往往受到業務量等多方面的限制,較適用於中小國家。
三、立法模式
立法模式是指國家最高審計機關隸屬於立法部門,直接在議會或國會的領導下,依據法律所賦予的權力執行審計業務,完全獨立於政府,負責向議會或國會報告工作,這種審計模式最早產生於英國,目前在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用得最為普遍,如英國、美國、埃及、以色列等。
立法模式的審計機構由於隸屬於立法部門,不受行政管理當局的干涉,因而能獨立行使監督權,獨立性較強,審計范圍廣,審計職能亦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但需要強有力的立法機構體系和完善的立法程序,才能發揮作用。
四、獨立模式
獨立模式是指國家最高審計機關不隸屬於任何權力部門,獨立於立法、司法、行政部門之外,單獨形成國家政權的一個分支,按法律賦予的職權獨立地開展審計工作,直接對法律負責的一種審計模式。這種模式形式上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之外,實質上更側重於服務立法部門。目前實行這一模式的國家主要有日本、德國、荷蘭、菲律賓、孟加拉、丹麥等國。
由於獨立模式的審計機構只對法律負責,審計機構可以不受任何干涉地履行職責,因此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立性極強,能夠得出客觀、公正的審計判斷,為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門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及建議。國家審計機構自成體系,地位獨立,雖然同時向立法和行政部門提供服務,但更側重於立法部門,具有較強的宏觀服務職能。

本人也是學審計的,呵呵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