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感鬆懈
㈠ 做人的道德觀減弱失去底線了
這些人,無論是否受到過教育,都表現出同樣的癥候:
不懂得何謂公序良俗,對人的共情無感,不知做人的底線為何物。
缺乏共情、反社會人格,這樣的人我們在美國電影里見到很多,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漢尼拔,就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
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能做,這樣的價值判斷,在這些人的心裡似乎從來沒有存在過。
在現實社會中,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人形成原因很復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從小缺乏有效的道德良心教育。
錢理群曾經說過,現在的大學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像高鐵佔座男這樣的人,也許學了很多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但明顯沒有學會任何道德、良心、責任、共情。
在醫學上,對反社會人格障礙的預防,往往建議要注意進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是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
可惜這一點,在我們當下的教育中比重很小。
孩子們學的最多的是數學和英語,做題和考試,學校並沒有專門教孩子們這件事:
人為何為人。
但關於「做人」這件事, 哲學家們已經說了幾千年了。
自古以來,先賢們就對人之所以為人,有著各種說法。
也許現代人很難理解,為什麼道德和善良可以超越物質和慾望,使人獲得終極的幸福?
那是因為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道德法則為何物。
在道德混沌的時代,無道德、反道德的人多起來,也就不奇怪了。今天可以高鐵佔座,明天毆打孕婦,如果整個社會都不反思,那麼總有一天,那些缺乏共情心的人會越來越多,做出更可怕的事。
微博上隔三差五爆出的各種社會案件,就是血淋淋的現實。
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是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且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㈡ 低道德感是什麼意思
低道德感的人,道德對他的束縛力比較小,他不會因為做了違反道德的事而像一般人一樣產生愧疚心理。大概就是這意思
㈢ 大學生道德缺失的表現是什麼
第一,藐視道德標准。
第二,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
第三,極度自私。
第四,輕視學習,沉迷玩樂。
第五,親和暴力,色情,賭博。
㈣ 道德感薄弱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我有個同事永遠都是事不關己,尖酸刻薄的自私處事態度,現在一個朋友都沒有,誰不喜歡和他來往。
㈤ 人性中的道德鬆懈:讓過座以後就能隨地吐痰了嗎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關於人類的道德感,研究者進行過相當豐富且全面的實驗研究。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相對復雜的實驗室設定之上。在日常生活,人們實際的道德或不道德行為有怎樣的特點?政治取向和宗教信仰怎樣影響生活中的道德相關行為?《科學》雜志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社會心理學研究利用手機對生活中的人們進行了調查。
德國科隆大學的心理學家威爾翰·霍夫曼(Wilhelm Hofmann)希望挖掘人們日常活動中的道德經歷及其發展機制,以探究科學界和公眾中存在爭議的,有關道德感的重要問題。他和同事們開發了一個手機應用,對美國和加拿大地區1252名的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在3天的實驗時間內,實驗人員在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的區間內給參與者發送5條簡訊,參與者通過簡訊上的鏈接登陸網頁輸入數據。
在每次訪問中,參與者需要回答他們收到調查推送信息的這段時間內是否聽說、目睹、實行或被實行了道德/不道德行為,並描述這些事件及其情境。參與者還需要對9種不同的道德情緒進行評分,包括當時所感到的罪惡感、幸福感(「你當時感到多高興?」)和使命感(「你當時是否感到人生有明確的目標?」)。在分析所有參與者匯報的經歷之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新鮮有趣的結果: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經研究人員評定,參與者報告的13240個案例中,只有28.9%屬於道德相關事件,其中道德事件(15.3%)與不道德事件(13.6%)比例相近。有趣的是,參與者實行和被實行的多數是道德的行為,他們多發生在發生在公共場合、參與者家中、和親戚朋友家中。他們聽說道德或不道德事件的主要來源是人際交流、社會媒體、網路新聞或雜志,而且聽回來的內容大多是不道德行為——通過人際交流和社會媒體獲知的不道德行為是道德行為數量的2倍。
政治和宗教怎樣影響道德相關行為?
研究者把報告的道德相關行為分類時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不能被傳統的六維度道德模型概括,他們將道德模型擴充,增加了誠實/不誠實,自律/不自律兩個維度。研究者發現,從參與者的手機上報的事件所涉及的道德維度會受到參與者政治取向的影響:自由主義者更多提及公平、自由以及誠實層面的事件;而保守主義者更多提及與忠誠、服從,聖潔這幾個維度相關的道德經歷。
以往有觀點認為,宗教信仰可能促進道德行為而抑制不道德行為的發生。然而這項研究的結果提示,實情並非完全如此。事實上,有無宗教信仰與報告的道德相關行為沒有直接聯系,他們在實行道德或不道德行為方面沒有顯著差異。霍夫曼和同事指出,盡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報告的不道德行為更少,但這並不說明他們比無宗教信仰者更少實行這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只是更少聽說不道德行為——而這很可能是選擇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所造成的結果。但另一方面,有宗教信仰者經歷道德/不道德行為時情緒反應更強烈。他們在實行善行時更自豪,受惠時更感激,經歷不道德行為時感到更羞愧、尷尬和惡心。
道德傳染與道德鬆懈
最後,研究者試圖對道德/不道德行為進行預測。他們發現,參與者被實施道德行為後,其做好事的可能性上升,這符合「道德傳染」(受他人道德行為的感染而實行道德行為)理論。而不幸的是,當參與者實行一次道德行為後,當天再次實行道德行為可能性降低,相反實行不道德行為可能性升高,即發生了「道德鬆懈效應」。為了增強全社會的道德風氣,找到傳染效應適用於公共政策的原則,和設計機制削弱鬆懈效應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㈥ 沒有道德感的人是怎麼樣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感,陌生人之間會變得冷漠,如果親人再發生這樣的變故什麼的,那麼這個人就沒有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了,他會迷茫,會不知所措,會停止成長,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做這些是為了什麼無法認真的工作學習,那樣對社會的發展是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成為社會的累贅。道德感會催生幸福感,而幸福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共同追求目標。
㈦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低下表現在什麼方面
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現狀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但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價值取向趨於實惠,社會責任感淡薄,自我意識彰顯,公德素養較差,認知與行為脫節,求職和學習目的功利化等等。現在的大學生好像已經失去了「謙謙君子「的風度:校園內,大學生忽視公德、失落文明的行為還是比較多的。上課已一刻鍾,還有同學在堂而皇之地吃早餐;一節課後,很少看到有學生主動幫老師擦黑板。這些「小事」折射出學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明顯不足,大學生在文明修養、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存在缺陷。許多學生在校期間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凡事不想「出風頭」,遇上明顯不對的事也不敢據理力爭,挺身而出。某媒體雜志更是詳細而全面的概括了當前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1)考試作弊,大學生考試作弊已經司空見慣,期末考試作弊、畢業考試作弊、各種資格考試作弊,無考不作弊。作弊者隊伍越來越龐大,手段也越來越先進,甚至出現了以賺錢、營利為目的「槍手公司」。(2)學術抄襲,論文移花接木,東拼西湊,假想實驗數據,編造實驗過程,在網路上購買學士、碩士論文。「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就是搜尋、拷貝和粘貼」。(3)簡歷注水,招聘會上人人都是優秀班幹部、三好學生,個個都有一疊榮譽證書、都有一流的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甚至出現了一個班級里出現十幾個「學生會主席」的「咄咄怪事」。4)投機取巧,評獎評優、入黨、競選幹部等的時候,想法設法請客送禮、投機取巧拉關系。5)騙貸逃貸,借了貸款不還,甚至壓根就沒打算還,國有商業銀行國家助學貸款壞賬比例高達10%,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銀行列入暫停發放助學貸款的「黑名單」,部分大學生出具虛假貧困證明騙取助學貸款。6)拖欠學費家裡按時給了學費,結果被拿去吃喝玩樂談朋友,甚至從事賭博等違法行為,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許多高校被拖欠的學費每年都在遞增。7)隨意違約就業的時候任意變更、撕毀就業合同,不少學生因為戶口、待遇等問題解決不「如意」就不辭而別,給招聘單位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8)放縱自己上課時聊天,吃巧克力,聽隨身聽,化妝,打手機,呼呼大睡,在公共場所半摟半抱著談情說愛,旁若無人。大學生道德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經濟全球化,社會轉型,網路信息社會的到來,科技革命給大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以及行為帶來了雙重影響,東西文化的交匯碰撞,加劇了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矛盾性和復雜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實亡,德育目標過於理想化,教育內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單一,德育工作者隊伍不穩和素質不高等問題,是大學生道德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另外,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這些問題形成的內在原因。因此,各高校也在不斷的提出加強大學生道德修養的舉措,爭取能讓新生力量做一個合格的具備高素質的人才。可是何謂合格?不少人琢磨著,但就是搞不清楚。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後備軍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國家、學校歷來重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以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對於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對於發揚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和學生群體的思想、學習、生活現狀而提出的。當代的大學生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八榮八恥」,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一項根本的內容,就是要培養「榮榮恥恥」的觀念。在大學生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首先要自己做到自省自律、知恥改過。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理論中,對於自省、改過、慎獨等都非常重視,要求人們「日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君子慎其獨」,這些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榮辱觀的培養中,我們應該自覺地養成:自律、自省的意識和知恥改過的觀念,明確辨別是非榮辱,自覺加強自我約束,使優良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成為我們當代大學生主動的人生追求。大學生應當具備的道德品質是大學生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時應該表現出來的品德:勤勞節儉、尊重師長、團結和睦。立志勤學、謙虛禮讓,誠實守信等等。我們當代的大學生要時刻記住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我們代表著中國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作為當代大學生是祖國和人民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光榮而神聖的歷史重任,應該把握當前形勢,認清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責任,不斷弘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立志奮發成才,為祖國和人民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㈧ 一個人的道德感低是因為共情能力強還是弱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那麼在人與人交流之間也是有一定學問的。那麼當一個人的道德感低是因為共情能力強還是弱,一個人的共情能力跟這個人的情商高還是低是有很大的聯系的,因為共情能力可以給人帶來很強的敏銳力以及感受周圍人的情緒。可以對自己與人相處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時它也可以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負擔以及痛苦,但是對於道德感低是因為共情能力強還是弱我想說的應該是弱。
所以說一個人只有很好的共情能力他才能在社會上更好地與人相處,只有這樣在工作中你才能更好的跟客戶交流,只有這樣你的工作才能夠更加的有意義,更加能夠考慮到別人的情景,讓自己擁有一個好的社交能力,對自己在以後道路上的行走也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共情能力,他並不是一味地對別人進行同情,要根據事情的狀況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感情,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