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戴上法治

戴上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01 18:24:17

Ⅰ 這伙歹徒終於依法制戴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們完全是死的其所為什麼不正確

死得其所是褒義詞,犯罪分子是罪有應得。

Ⅱ 中國法治名言

1、寧正以逆眾意執法而違私志。

2、歷法禁,自大更始,則小臣不犯矣。

3、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4、當事而立法,因時而制禮。

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亂也。

6、言出為箭,執法如山。

7、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8、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9、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10、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11、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12、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

13、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

14、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15、立法之業,益上第一關鍵,覘國家之盛衰強弱者,皆於此焉。

16、善製法者,為匠人之用矩,不善製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17、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18、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19、法出於儀、威於義。

20、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

21、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

22、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

23、執法如山,守身如玉。

24、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

25、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26、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2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28、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9、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0、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31、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32、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3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

34、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Ⅲ 關於普法、法治的對聯!要帶橫批的!

知法守法,和諧社會切勿以身試法
積德行德,幸福人生應當為世留德

治國安邦

Ⅳ 與法治有關的名言警句

1、憲法復,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制——列寧

2、法律有權打破平靜。——馬·格林

3、法寬則刑者少,刑者少則民為恥矣。――崔敦禮

4、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龐德

5、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管子

6、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傅玄

7、人民的幸福是至高無個的法。——西塞羅
8、法律面前是人人有發言權。——西塞羅
9、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
10、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凱爾森
11、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盧梭

Ⅳ 法制給我們帶的好處

1、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2、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3、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4、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5、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6、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

Ⅵ 法治建設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

法治建設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如下:
1、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2、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3、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4、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5、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6、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

Ⅶ 如何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堅持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帶頭遵守學法守法用法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法律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一個國家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們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首先要學法。在學法的基礎上,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領導全中國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是歷史進步的體現。

我認為:作為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懂得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都必須遵紀守法。只有每一個公民都做到遵紀守法,國家才會穩定,社會才會安寧,歷史才能進步。也只有每一個公民遵紀守法,社會才會和諧,家庭才會和睦,生活才會幸福,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經濟社會才能平穩發展。因此,遵紀守法對國家,對每一個公民來說十分重要。

只有每一個公民做到遵紀守法,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的生活、學習、工作才能得到保障,國家的經濟發展才不會受干擾。社會穩定了,一切事情都好辦,個人和國家的發展就會有光明的前途。改革開放就會深入進行下去。否則,公民不懂遵紀守法,違法犯罪多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就會受到破壞,正常的生產,正常的工作,正常的學習,正常的生活就會被打亂,就什麼事情也幹不成。

怎樣才能做到遵紀守法呢?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學習法律知識,不僅學生要學,老師也要學,不僅公務員要學,其他各行各業的人都要學,要把法律知識普及到千家萬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做表面文章。政府要發動社會各階層,組織工會,共青團,少先隊,婦女組織等大力宣傳普及法律基礎知識。使每個單位,從領導到職工;在全社會從經商人員到從政人員;從軍人到農民、社區居民等組織一次全國性的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報紙、電視、廣告、牆報等所有宣傳工具都要用上。使每一個公民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學習,不但知法、懂法,而且要做到守法、用法。對於學生來講,他們是我們祖國的未來,是我們建設未來的生力軍,他們知法、守法的程度直接關繫到祖國的未來。因此對他們進行法制教育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有增長趨勢,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與不良青少年交往,帶來不良行為習慣。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扣幾分罷了,扣幾分無所謂,離開除學籍甚遠。有此想法是十分不好的。習慣成自然,小事變大事,違紀就會逐步變成違法,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有個別學生追求個性化,認為被學校規矩束縛著,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幹了一些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這也許是青少年這個階段的叛逆心理所致,有的同學認為,講法律就沒有自由,講自由就不能受法律的約束。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由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世上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通過課堂上正規課本進行傳授法律知識,掌握理論知識,再通過課外開展一些專題講座,進行法制宣傳,讓同學們端正思想,提高法律意識,做到遵紀守法。

憲法要求公民既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又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在我國,公民必須懂得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聯系的,不可分割的。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這是不合乎法律規定和要求的。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公民都不知道這一點。甚至個別單位的領導也不懂,這還不在少數。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我們應加緊普及和學習法律知識。使全社會的人們都知法懂法。這項工作不能只搞表面形式,要實實在在做下去,落到實處。

本人以為:政府應當採取三項強有力措施加強和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的法制、法律意識觀念。一是利用現有的各級組織、工會,共青團,少先隊,婦聯等各種組織學習法律,宣傳法律,使人們樹立起法制觀念,法律意識。要求各單位固定時間組織幹部職工學習憲法及其他法律知識,使法律知識,概念,意識滲透到每個公民心中。二是利用電視,收音機,廣告等現代媒體大力宣傳法律知識。三是教育部門要單列制定編寫法律知識進課堂的教材,從小學開始直到大學畢業,實施終身學法的體制機制。讓每代人,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都學法,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把法律基礎知識的普及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來抓。像抓計劃生育一樣作為基本國策來抓,常抓不懈,抓他幾十年,上百年。這樣,就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就會實現十七大提出的和諧社會目標任務。應該堅信,只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人人增強和提高法制觀念,法律意識,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是沒有問題的。

Ⅷ 法治的構成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是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應該尊崇的基本制度。我們可以用制度構建的四個原則予以說明。

第一個原則,是一切公共權力都來源於法律,並且最終都受制於法律,沒有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不得行使。這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制度原則,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治政府——英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經驗。英國的法治是從剝奪王權開始的,王權最終被法律全部剝奪了,甚至它的王位繼承也需要按法律來進行的時候,王權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象徵,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符號。

當年,約翰國王帶兵打仗失敗了,貴族們於是開會拒絕國王回國。國王不得不尋求妥協,滿足貴族的要求,以達到回國的目的。貴族們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今後要對我們增加賦稅,必須通過由我們組成的評議會的允許」,「你要我們服兵役,也必須經過我們評議會的同意」,「通過依法審判,才能剝奪我們的財產,限制我們的自由」,這個評議會就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也是世界議會的起源。今天,所有國家在向公民增加義務的時候應當經過議會,已經成為一條憲法原則。國王答應的這些條款概括起來被稱作「自由大憲章」。在這個大憲章產生之前,總是法律服從國王;這個大憲章簽訂以後,人類第一次看到國王開始服從法律。它給人們提供的經驗是,法治開始於對公共權力的限制,什麼時候法律把公共權力束縛住了,什麼時候法治就基本實現了,只要還有一個公共權力不受限制,可以超過法律,這個地方便沒有法治。

第二個原則,國家責任的不可逃避。古典的法治理論,總以行政權為防範對象,其實,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樣可能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要附帶責任,這個責任最終都要轉化為法律上的責任。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行使之後,以避免傷害人權。

第三個原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把它概括為「法治的真諦是人權」。這是實體法治和形式法治之間的本質區別。形式法治只是表面上的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實體法治則是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最終保障人權。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法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驗,就是把人的權利宣告出來。宣告公民權利的意義在於,每宣告公民一項權利,就給國家權力劃了一個界限,所以宣告權利不是可有可無的。

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的時候,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於尊重和保障的含義,我認為,尊重對應的是公民自由,在公民自由這個領域里,要求國家盡最大的努力來約束自己不要侵入到公民的自由生活當中,讓公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由,法不禁止即是自由,所以簡稱為國家在這個領域里要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侵權。在這個領域,國家越是抑制自己,公民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叫尊重。

保障正好相反,它不是要求國家權力自我抑制,而是要求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去創造條件,所以這個領域對應的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權利的實現都需要國家去提供條件,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要提供保障。比如說社會權、勞動權、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利的實現依賴於公權力的保障和積極作為。我們可以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看到這一原則的影子。從過去的全民辦義務教育,到今天由國家來辦義務教育,從過去的收費的義務教育,到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的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國家義務的變化。受教育權就是需要國家提供保障,這就叫保障人權。

第四個原則,公民義務的法定化。這也被稱作「公民法外無義務」。就是說,公民只履行法律以內的義務,任何對公民施加的法律以外的義務,公民都有權拒絕。大家常講的社會「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其實質就是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規定之外的義務。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袖標」現象,除了戴黑袖標的,戴個其他顏色的袖標到街上都可以罰款,袖標的後邊其實隱藏著一個公共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公民履行法律以外的義務,屬於變相剝奪群眾的財產權,是法治國家所反對的。

上述四個基本制度原則,前兩個是約束公權,後兩個就是保障私權,這就是法治國家的實體制度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指的是法治實體要件的表現方式,即實現實體要件的技術條件。僅有理想的法治實體內容,而缺乏適合於它的形式,法治仍是不完整的。實體要件與形式要件的統一,才有良好的法治。

第一,要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性。

這一項實際上是對立法提出來的要求,法律的內部不能有沖突,立法的科學化、立法的一體化、立法的價值化都要在這里得到體現。這就要求下位的法必須服從上位的法,法規以外的東西要服從法規。比如,部門的規章要服從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要服從法律,法律要服從全國人大制訂的基本法,行政法規法律和基本法最終都服從憲法,形成這樣一個效力體系,這是一個在立法上的形式要件。

第二,要有一支懂法、守法、並且對法律形成信仰的公務員隊伍。

執法者一定要懂法,養成對法律的信仰,執法者如果不懂法,就如同盲人上路,別人危險,自己也危險。我國制定的《公務員法》,有這樣一條,當公務員認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有違法律時,可以要求上級糾正,這就是現在媒體炒作的下級可以對上級說「不」。這是媒體上的一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條款的准確含義,是下級公務員對上級公務員不符合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可以要求上級收回,而不是說「不」。這是法律賦予下級公務員的批評權、建議權。如果上級公務員不收回,那麼執行了以後,由上級公務員承擔法律後果,這便賦予了下級公務員一個免責權。所以,這里是兩項權利,一項是建議權,另一項是免責權。下面一個條款更重要,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執行之後不得免責。也就是說,下級公務員要求上級公務員收回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但是上級沒有收回還是要求下級執行,此時,如果下級公務員執行的話,他就要和上級一起負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一種權利,我把這種權利叫做抗命權,其實質就是法律允許公務員對嚴重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進行抗命。所以,在解釋這個條款的時候,我的理解是,下級服從上級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但是所有的公務員都向法律負責是公務員首要的義務。

第三,要有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

法學家們常常把國家權力析分為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這三個權力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立法權是一個議決式的權力,它一定是集體行使的並且是定期而行的;而行政權追求高度統一,是用命令和服從的方式而展示出來的以效率為特徵的權力。與這兩種權力相比,司法權有自己的特性。具體來說:第一個特性,是被動性。司法權是被動行使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行政權和司法權正好相反,行政權一定要主動行使,行政權一旦被動的話,行政領域就可能被別人侵害;但是司法權不允許主動行使。因此,所謂的「上門服務」、「提前介入」等等,都有悖於司法權的性質,都是司法權濫用的表現。第二個特性,是程序性。司法權是最嚴格的程序主義的權利,程序是司法的生命,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這一點又可以把司法權和行政權區別開來,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里要求行政權有程序,但是更多的是要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司法權不允許在程序之外用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有一系列的體現,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官要「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這是一條程序公正的原則,如果法官不能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當事人就感覺失掉了公正。第三個特性,是中立性。行政權要始終代表著公共利益,要始終代表群體利益,代表社會利益。司法權則是中立性的權力,它不能站在一個利益的立場上去代表誰,它必須是中立的。它要中立於兩個當事人之間,甚至它要中立於政府和公民之間。所以我說,研究政治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公共利益的管理,研究經濟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成本的管理,研究管理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效率和統一性的管理,研究法學的意義則在於改善對正義的管理,正義就是體現在它的中立上。法官與訴訟雙方的關系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司法權是頂角,兩個當事人是兩個底角,法官與兩個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必須相等。等距,才能表明司法的公正性。第四個特性,司法權是只接受監督而不接受指揮和命令的權力。這一點它和行政權正好區別,行政權是不能自給自足的,它一定有一個指揮和命令它的權力存在。但是司法權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司法權的面前,所有的法官都是平等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上級,就是法律。所以,基層法院的判決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在法律的效力上是完全平等的。因為他們背後的法律是同一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法官無上級。所以,對司法權要加強監督,但是要避免對司法權的指揮和命令。最後一個,司法權是終極性的權力。行政權的判斷不是終極判斷,只有當這個判斷最後到達司法權面前並得到司法權的支持時,這個判斷才可以稱作終極判斷,所以,司法的判斷是國家的終極判斷。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