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注

道德經的注

發布時間: 2021-01-01 18:26:23

Ⅰ 求《道德經》注本!

《道德經》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無名」的「無」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於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但是它並非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萬物天地之奧妙的總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這里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第四章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就像一個大容器,但它裡面所蘊涵的內容,和運用的領域是用之不竭的。第一章說過「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說真正沒有私慾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微妙之處,對於有私慾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慾望所達到的程度,對於不斷的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的深入細節,我們不斷的發現微妙之處,不斷的充實「道」德內涵。
「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就像是萬物發源的根源一樣。「萬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宗」是指祖宗。「似」就是好像,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在我們不斷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消磨認識的鋒銳部分,消除跟中認識的意見分歧,融合各種觀點的光輝,最終形成共同的觀點。「道」似就是好象存在,卻又深奧莫測。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不知道「道」是怎樣產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說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道」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里的芻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天地對地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看到這個句子讓我想起來毛澤東的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會老去的。所以老天無所謂「仁」與「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老百姓安居樂業、生老病死。聖人治理都是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也無所謂「仁」與「不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子一樣,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導致黔驢技窮,不如按照自然法則少說、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則。 老子在本章闡述中國人的一個重要觀點「順其自然」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世間萬物生機,生生不息,就好像一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我們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觀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的運動變化規律而存在,而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規律平衡的集合,因為他是和諧平衡的,所以它能夠永世長存。當一個人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那這個人也是永世長存死而不忙的,就像雷鋒一樣,人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跟上面的一樣,所以說,聖人總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會把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會全力以赴的保護他的安危,正因為聖人大公無私,所以人民會把他該他得到的都給他,貌似人人皆是聖人了,這樣天下也太平了。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樣,水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所以水總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水是萬物之靈,水能從高處流往低處,也在表述一個做人的道理,在社會中做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吃虧是福」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於選擇自己的居住的環境(好環境培養好的人才),他們心懷博大、深藏不露,與人為善,樂善好施,言必行,行必果,他們治理國家有條不紊,做事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把事情辦理得最好,總是選擇最合時宜的時候行動,由於做事都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也不會帶來煩惱。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就是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這里的「持」的意思就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都是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著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這裡面的「已」是止,就是說不如適可而止,總體反應 不要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這裡面有幾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實物的,比如說一把刀在鋒利無比,也不可能永遠保持自己的鋒利無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說人不應該機關算盡、不做好事、這樣做的話只是一時之快,過後可能會遭到報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滿堂」的人沒有幾個人能守得住的,因為金玉滿堂的人,大多數都喜歡金玉擺設,但是擺設太多了就太顯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紅但是小小傳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來盜賊,這里想起了這句話「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富貴而驕,自遺咎」
人富有了有錢有勢了,不要驕傲、自大、驕橫跋扈,這樣會種下惡果的。而有錢了人應該多做善事,為自己多積德行善,然後不驕傲,會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這里的身退不是職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緊,有句話說的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順應,天道之人,順其自然。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身心一致持之以恆的遵循自然規律,能否不偏離方向?這里的「營」的意思是身體健康的意思,「魄」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載營魄」的意思就是「營」與「魄」能夠不分離么? 「抱一」 這里的「一」在古代的時候一可以產生任何數字,因為他是最小的數字。所以這里的「一」代表自然。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這里的柔是達到極柔和的狀態,「專氣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內部很和諧協調,從而達到柔和的狀態(長期調氣可長壽身體健康)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排除一切雜念苦心專研,能否做到沒有紕漏、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國治國,能否做到「無為而治」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思想、言行,能否以陰柔自居嗎?(就是告訴人們應該謙虛)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清楚明白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夠做到「無知,無欲」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個方面貫徹於事物的創始和發展過程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搜索萬事萬物的奧妙,而不據為已有。施於人而不要持有恩。領導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謂玄德」把上面的做到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為,所以稱之為「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開窗戶造方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里的「有」可以被解釋為有利條件,這里的「無」可以被解釋為使得有利條件發揮作用。「有無相生」「利,用」也是一樣是不可分離的,這個也就是「道」
第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五(wǔ)色(sè)令(lìng)人(rén)目(mù)盲(máng),
五(wǔ)音(yīn)令(lìng)人(rén)耳(ěr)聾(lóng),
五(wǔ)味(wèi)令(lìng)人(rén)口(kǒu)爽(shuǎng),
馳(chí)騁(chěng)田(tián)獵(liè)令(lìng)人(rén)心(xīn)發(fā)狂(kuáng),
難(nán)得(de)之(zhī)貨(huò)令(lìng)人(rén)行(xíng)妨(fáng).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為(wéi)腹(fù)不(bù)為(wéi)目(mù),
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譯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讓人眼花繚亂。這里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說金銀珠寶、華麗的衣服等等。

「五音令人耳聾」

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為什麼說耳聾那?老子在這里是說聖人之治,不要迷戀五音,這里給大家講個故事,商代有一個叫師涓的樂師,他專門收集、整理樂曲,並能奏出一手動聽的樂曲。一次,殘暴的紂王把師涓抓來,要師涓專門為他演奏。可師涓奏出的樂曲都不和紂王的口味,紂王威脅要殺死他。他冥思苦想,創造出一種名叫靡靡之樂,北里之舞」的歌舞來應付紂王。紂王聽了很高興,免師涓一死。從此,紂王整天陶醉在這種「靡靡之樂」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國家,不久被周武王打敗了。可以說紂王沒有聽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舉例說明這個意思。

「五味令人口爽」

這里可以用一個故事表明更生動些,春秋時期侯王貴族門吃盡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腸。作為「愛民治國」的侯王,應當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戀於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飯菜,所以說,「五味使人之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馳」這里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馳騁田獵」的意思就是騎馬打獵。「令人心發狂」為什麼說發狂那?相信大家都看過古代的電視劇例如《還珠格格》裡面就有此場景,皇帝打獵。「馳騁田獵」都是侯王將相所為,老百姓只能漁獵種田胡口,這樣就是令百姓發狂了。百姓叫苦連天,此乃非聖人之治。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令人產生慾望,造成了有貪官污吏,使得治理國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釋為「有害魚或者是干擾」。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里所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王侯將相使人們豐衣足食,強大國家,而不去追求「五色,難得之貨」那麼國家就治理好了。

Ⅱ 道德經的詳細註解

老子的《道德經》一書,僅五千餘言,但她文約義豐,博大精深,涵蓋天地,歷來被人們稱為「哲理詩」。她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人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道德經》一書越來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自韓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據說僅國內的《道德經》譯注本就不下千種。但到今天為止,可以說哪一個注本都沒能真正地說明老子究竟說了些什麼。世界各國的注本也很多,發行量都很大,但是,中國人的經典,中國人不能悟透,何況外國人。 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至今還普遍存在著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這些觀點也是歷代哲學家比較普遍的觀點。歷史教材是這么說的,哲學教材也是這么說的,老師講授的時候也就講:「有為不如無為,有用不如無用,活著不如死了。」因此,在強調「有為」的社會里,很少有人去讀《道德經》,我亦是。這些年,氣功能夠強身健體的觀念深入人心。體弱多病的我自然找一些氣功方面的書來讀,這便使我零星地接觸到老子的學說。待到系統地閱讀了《道德經》以後,真是感慨萬千,哪裡是老子消極、反動?分明是人們誤解了老子!於是,我便產生了重解《道德經》,還老子本來面目的沖動,因此也就有了眼前的完全否定了前人歪曲老子哲學思想的《道德論》。 拙作決非人雲亦雲,實為有感而發。多年的默修實踐經驗告訴我,老子的《道德經》是真理。但是,沒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豐富的哲理思維,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經》這一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著作,實在是太難太難。所以,我決不敢說我理解了老子,但是,我堅信,我理解老子的思路是對的,對老子哲學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正確的,並深切體會到整個人類價值體系的轉變必將從人們真正理解老子的《道德經》開始。當然,是對是錯,只要面向了讀者,自有道德大師們來斧正,這也是我衷心希望的。我知道,我現在對《道德經》所作的解釋還是十分淺陋的,其中的許多章節連我自己都不滿意,原因就是我的學識實在是太有限,境界也太淺太淺。倘若再過十年、二十年,那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道德論》決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可以說,無論是字面功夫還是哲理的體悟水平都會有所提高,可我不願這樣做。學問要靠大家做,集體的智慧是無限的,只要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遍布人間,我的心願也就實現了。

Ⅲ 《道德經》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言簡意深,自秦漢以後被歷代道家學者奉為根本經典,為之註解者極多。僅現存《道藏》中的《道德經》注本,就有50多種,這些註解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學的變化,可以了解道教義理發展演變的歷史蹤跡。
現存最早的老學著作,是西漢末年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本書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以修身正法與仁義道德相統一,用以經世治國,養物生民,實人君南面之術。《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相傳為西漢文帝時河上公傳授,實際上是東漢黃老學者假託之作;本書闡發以道治身治國之旨,而以治身養性為本,是東漢黃老學從經術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轉化的象徵。《老子想爾注》,相傳是東漢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所撰,本書是早期道教思想教義註解經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學改造《道德經》的特點。
魏晉玄學家註解《道德經》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學本體論哲學解經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學從漢代黃老學宇宙論進至魏晉玄學本體論,影響極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學從玄學本體論演變為重玄雙遣論,當時出現的《道德經》注本有數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李榮的《道德真經注》。宋元時代,老子學的新發展是以內丹學說注經,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寶章》,以道教內丹學融會佛教禪宗思想,書中雜有不少煉丹葯物和火候圖像。

Ⅳ 請問有沒有版本把道德經里王弼的注也譯成白話文的我看的版本只譯道德經原文,王弼的注沒有譯文。

應該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版吾亦信之,德信。聖人之在權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吧。中間那句的理解:在天下人看來,聖人一點也不肆意妄為,總是和百姓一條心。

Ⅳ 老子道德經全文注音

用谷歌翻譯。 http://translate.google.cn/# 如 將中文譯成中文(簡體)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朗讀顯示對應的拉丁字元的拼音 Dì yīzhāng dào kě dào, fēicháng dào. Míng kě míng, fēicháng míng. Wú, míng tiāndì zhī shǐ, yǒu, míng wànwù zhī mǔ. Gù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ào (jiào). 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 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 xuán, xuánzhīyòu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Dì èr zhāng tiānxià jiē zhīměi zhī wèi měi, sī è yǐ. Jiē zhī shànzhī wéi shàn, sī bùshàn yǐ. Gù yǒu wū xiāngshēng, nán yì xiāng chéng, chángǎn xiāng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yīnshēng xiāng hé, qiánhòu xiāng suí. Shì yǐ shèngrén chù wúwéi 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wànwù zuò yān ér bùcí,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 gōng chéng ér fú jū. Fu wéi fú jū, shì yǐ bù qù. Dì sānzhāng bù shàng xián, shǐ mín bùzhēng; bù guì nándé zhī huò, shǐ mín bù wéi dào; bùjiàn (xiàn) kě yù, shǐ mínxīn bù luàn. Shì yǐ shèngrén zhī zhì, xū qí xīn, shí qí fù, ruò qí zhì, qiáng qí gǔ. Cháng shǐ mín wúzhī wú yù. Shǐ fu zhìzhě bù gǎn wéi yě. Wéi wúwéi, zé wú bùzhì. Dì sì zhāngdàoc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yuān xī shì wànwù zhī zōng; cuò qí ruì, jiě qí fēn, hé qí guāng, tóng qí chén, zhàn (chén, tōngjiǎ zì 「chén」) xī shì huò cún. Wú bùzhī shuí zhīzǐ, xiàng dì zhī xiān.

Ⅵ 道德經(老子)的各種註解

河上來公、韓非、莊周、蘇自軾、高亨、馮達莆、楊潤根都注釋過。

還是古人的版本好。老子的道德經經過很多朝代,不斷的避諱,很多字改了,不如第一句「道可道非恆道」就避漢武帝名諱劉恆改為了「道可道非常道」。今人文化含義很多已經變了,所以斷章取義,解釋離題萬里。
建議博採眾家之長。作比較分析。任何領悟和含義都最多做考證。

還有老子的思想是微言大義。老子的思想它本身就是圓的,不同的人只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圓的一半。道德經是一個圓心,不同的註解就是圓線中的一段。幾十代人不斷的努力,不斷完善道家思想這個大圓。

Ⅶ 關於《道德經》的注本問題

要找《道德經》的注本,當然是讀魏晉南北朝時哲學家王弼的《老子注》,版現代人譯注的《權老子》注最好的是讀陳鼓應老先生的《老子注譯及評價》。網路上翻譯註解《老子》的很多,如果你要做研究就看一看以上兩本書,或者再看一看清朝人注譯的《老子》,可能這些書對你有幫助!

Ⅷ 道德經最詳細的全文及註解

《老子》來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詳見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

Ⅸ 道德經註解

道德經註解1
第一章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註解:『道』,可以說出它的大體含義,但不能說出它的具體所指。名稱,是人們給予的,並不是固有不變的。宇宙間的萬物在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名稱的。有了名稱,人們才逐漸把萬物加以分別。所以,從追究萬物起源,來明白事物的規律。從細化事物的分科分類命名,了解物質更微細的成分,研究事物的詳細情節。研究事物起源和規律,精細分析細微的不同,這兩者是無止境的,是人們明白一切具體道理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無為之事,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註解:人們知道了什麼事物美好,才比較出醜陋;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善,才比較出不善。所以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相對應的,對立的事物不能單獨存在。所以聖人會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不以自己主觀願望強求別人,萬物按自己的規律運行不息。自己努力的所得不要認為應該佔有,(即使是自己所創造的)。積極奉獻但不能自持有功,取得成功不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人們就對他的功績才不會忘記。
第三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 為,則無不治。
註解:不崇尚有學問的人,人們就不會爭名譽;不珍貴稀有難得的貨物,人們就不去千方百計求取;不鼓勵競爭,人們的心就會安定;所以聖人認為,剋制人們的慾望,滿足生活需要,限制競爭慾望,讓人們有健康的身體。經常使人民滿足現實,使少數不滿足的人不敢挑起爭端。只要人們對自己的處境都感到滿足而不爭斗,社會就安定。
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棋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解:『道』不具體指任何事物,但卻包羅萬象,具體應用不會窮盡。『道』包含萬物的規律,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有了過激就加以克制,出現矛盾就加以調解,太光亮刺眼就使其柔和,求得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這道理是確實存在的,不是誰創造的,好像是人類出現之前已經存在。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註解:宇宙、地球對於自然界萬物沒有偏好,同樣對待。聖人對待人民不分親疏,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風箱,空虛但不窮盡,越動風越大。話說得過分,就沒有餘地,不如適可而止。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 。
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解:『道』是永恆不滅的,就像雌性的生殖器官,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因此世界上不斷地有新生的事物出現,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解:天地所以會長久存在,是因為不是自己生長的,所以長久。因為聖人隨從民眾的意願所以能領導民眾,做事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能長久生存於社會,不就是因為無私而顯示出自己的偉大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解:上等的愛心就像水。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利益;甘願處於低下的位置,低下是大多數人所不情願的,所以好像道。選擇適於自己的環境,心胸寬闊。對人有愛心,多與善良的人結交。言語適當講信用,處事公正合理。選擇做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行動選擇合適的時機。只有不與人爭利益,就不會有煩惱。
第九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註解:如端著滿盆的水,不能持久;勇力和銳氣,不能永久保持。有了過多的財富,不可能長久守住;如果富貴後就驕橫,那是自己造災禍。取得成功有了榮譽就要主動退隱,這才是符合道的精神。
第十章 養生修行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解:形神合一,能無雜念嗎?(道教的閉關、佛教的坐禪及流行於印度的瑜伽,都是使人寧心靜氣方式,要求形神合一,心境平和,身體放鬆。)。靜心至心身柔和狀態,能像嬰兒一樣無憂無慮嗎?排除雜念,能不以留一點遺漏嗎?愛民治國,能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行事嗎?產生性慾望的時候,能不想到異性嗎?有了高超的智慧,能表現的像無知一樣純真嗎?做出了奉獻,生養子女,不是為了自己佔有;做出成績不要自認為有功;身為一方的首腦,不憑自己的意志主宰一切;這才是最高的仁德。
第十一章 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研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為利,無之為用。
註解:車軸有了孔,才能插輻條,才用於製作車輛。製造容器,中間掏空,才能盛東西。蓋房子,開門窗才能居住。所以有和無是利和用的關系。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清靜無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解::各種顏色炫目,使人們看不清真實,久聽各種樂器耳朵會失聰,經常美味佳餚反而淡而無味。縱情狩獵使人心亢奮。稀有難得的物品吸引人們去求取、攀比。所以聖人吃飯是為身體營養所需,不是為好看和面子。不追求聲色犬馬的刺激享樂。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乃真賢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予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註解:得寵和受辱都會令人驚恐,根本原因是為自身著想。什麼是得寵和受辱?辱是低下。得到了就驚喜,一旦失去就驚慌,是寵辱若驚。什麼是貴大患身?因為是為自身著想;如果不為自身著想,就不會因得失而煩惱。所以,把人民大眾的利益當作自己利益,就可以為人民大眾做事。愛人民大眾之所愛的人,就可以把國家的大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不見其首,不見其後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解:看不見的稱作夷,聽不見的稱作希,觸摸不到的稱作微。道是看不見、聽不到、觸摸不到的,在上面沒有光亮,下面沒有陰影。即存在,又沒有實物。是沒有形狀的。是模糊的。前面看不到開始,後面看不到結尾。把自古以來符合事物規律的成功經驗,用於現實環境。明白過去的事物起源和規律,是道的根本原則。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古時候道德修養高的人,處事恰到好處,智慧高超,難以全面認識。只因為不能准確認識,所以勉強形容:小心謹慎,像冬天在冰面行走;擔憂做錯事,像敬畏四鄰;態度端莊,像在作客;神態溫和,像冰在融化。純潔,像未經雕刻的玉石。胸懷寬廣,像寬闊山谷。厚道朴實,像是愚笨的樣子。單純和糊塗的恰到好處,渾濁的水靜止不動就逐漸清澈,能保持長久安寧,要動的時候又會逐漸增強。按道的精神行事的人,不要求過滿。就像成水的容器,只有不滿,才能加入新的東西。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雲雲,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到乃久,沒身不殆。
註解:內心清靜到無雜念,守住空明清靜心。我能看到萬物如何繁衍生息。世間萬物有生有滅,各自按自己的規律,生命是在重復著各自的規律,萬物生死(事物的盛衰)是客觀規律,是正常狀態,知道事物運行的規律就是內心明白。不知道事物的規律,不按照事物的規律行事,必然會產生不好的結果。明白事物的正常規律,就會公正,公正就是各方面周全,全部事物的規律就是自然規律,各種事物的規律相和諧適應就是『道』。適應各種事物的規律就會長久,不會產生危害。
第十七章 猶其貴言,功成事隨
太上,不知有之;次之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攻成事隨,百姓皆曰:「我自然」。
註解:事情做的最好的人,是人們不知道是誰在發揮作用。其次是受到人們的親近和贊譽。再次,人們畏懼。再次,受到人們的唾罵。自己不講誠信,不會受到信任。最好是少說空話,把事情辦好,人們都認為事情應該如此(順應人民的意願,按民眾的意願行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解:人們不按宇宙自然規律行事(為私慾的惡性競爭),才要求仁愛正義;出現聰明智巧現象,就伴隨虛假、欺詐的事(任何科技進步都會有對人類利和害的兩面性);親屬之間不和睦,才提倡孝敬和慈愛;國家昏亂的時候,才顯出忠臣。
第十九章 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猶。
註解:不尊崇智慧的人,不鼓勵智謀競爭,對人民更有利。不用倡導仁愛和正義,人民自然孝敬和慈愛;人們不追求技巧和利益,就不會去偷盜、搶劫。這三方面,用文字表述都不準確,可以概括為:放棄奢華,堅守純朴,剋制私慾,道的精神就會持久。
二十章 獨異與人,貴與食母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與人,而貴食母。
註解:順從與反對,結果差別在那裡呢?善與惡,差別有多少?人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啊!人們都來來往往,享樂太平,如同春天登高觀景。我自己卻淡泊名利,好像看不見,單純的像嬰兒,散漫的不知道走向何方。大家都富足,唯獨我被遺忘了。我真是愚蠢的心啊!普通人都聰明,唯有我糊塗!普通人都精明,唯獨我愚鈍。真如飄浮海上,隨波逐流!眾人都有主見,唯有我愚頑、笨拙。我不與他人相同,主要是堅持道的精神。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夕,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眾甫之然哉!以此。
註解: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切按道行事。『道』是一個概念,又是模糊的存在著。包羅萬象,有具體形象,有具體事物,有精細,有真實,又有可以掌握的規律。『道』永遠不會消失,依據道觀察萬物,人們明白各種事物的規律。我也因此認識各種事物。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者,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薪;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見故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固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天下莫能於之爭。故所謂曲則全著,其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註解:委曲可以保全,屈枉可以伸直;低窪處可以匯集流水,損壞的可以更新;少取可以得到,貪多使人痴迷。所以聖人堅守道,是天下的榜樣。不自以為聰明而明智,不自以為是而被人們尊敬,不自我誇耀而有功勞,不自恃功勞而能長久。唯有不爭名利,才不會有人與自己爭。古語所謂委曲求全,難道是虛假的!實在是做事周全的根本。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於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得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解:少發指令,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狂風不會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這是天地所為。天地都不能持久,何況人?所以從事於道的人,事物的規律符合他。追求仁德的人仁德行為伴隨他。邪惡的人隨時有邪惡行為。(一切結果都是各自的追求和行為所造成的。)因為自己沒有誠信,他人才不信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著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註解 :踮著腳站不長久,大步跨著走不遠。固執己見不明智,自以為是不會被人們尊敬。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有功勞,自恃有功的人不長久。在道說來,這些都是多餘的。是人們所厭惡的,所以有道的人不會去做。
第二十五章 師法自然,可以成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謂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發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解:有一個東西渾然自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無形無聲,獨立存在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停止,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用『道』這個字命名,強加個名字稱『大』,大到無限就是遙遠無邊,遙遠無邊反歸本源(因為無限,我們所處的任何點都是本源)。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這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遵從地球的規律,地球遵從宇宙的規律,宇宙規律遵從道,道遵從自然規律。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解:輕飄的東西要用重的東西固定,內心清靜能戰勝煩躁不安。因此聖人整天行事,卻不輕舉妄動。雖有地位和榮譽,但如同沒有一樣。為什麼作為大國的君主,反而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的事呢?輕浮不自重就會失去臣民的愛戴 ,暴躁會失去君主之道。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善行不轍跡,善言不瑕嘀,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隨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解:善於做事的人不會照搬別人方法,善於言辭的人不是挑剔別人,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栓鎖也難開啟,善結繩的打結少而難解。所以聖人常救助人,而不拋棄任何人;可以利用萬物,而沒有無用之物;這樣才是徹底明智。所以有愛心的人,是無愛心人學習的榜樣,無愛心的人是有愛心的人警示。不尊重有愛心的人,對其他的人又沒有愛心,即使是頭腦聰明,也是沒有追求的糊塗人,這是根本所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e) ,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治不割。
註解:知道自己具備強硬的能力,但要保持柔和狀態,就象小溪流水。象小溪流水,堅持道德修養,使自己純凈質朴象嬰兒。知道具有智慧能力,但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需持續探索提高),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不斷的提高道德修養,提高道德修養是無限的。知道自己的奉獻所得榮耀,但要保持謙遜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這樣得胸懷就像深谷。有寬廣的胸懷,就會有崇高的道德修養,這樣又會純靜質朴。象天然的玉石可以製成器具。聖人遵守這樣的原則,可以作為一方的領導。這樣正常的社會秩序就不會破壞。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將於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或行或隨,或吸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註解:想奪取天下而實行自己的主張,我認為不得已才去做。政權不是用來強行自己的主張,也不可以執掌長久。強行自己的主張會失敗,執掌政權會喪失。所以聖人不強行個人的主張,而不會失敗。不把持政權,也不會失去。所以應區別情況,分別對待,順應民意,合理的就由其發展,過盛就加以克制,過低就加以抬高。因此聖人不求過分,不求奢侈,不圖安逸。
第三十章 善果而已,不以取強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
註解:有道的人輔佐君主,不主張用軍力稱霸天下,這樣會有好的結果。發生戰爭的地方,田地荒蕪;戰爭過後,必定有災荒。不得已的戰爭是為取得適當的結果,不能逞強。取得結果,不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不要驕傲,通過戰爭所取得結果是不得已;不要恃強凌弱。逞強不能長久,必然會衰弱,用兵稱霸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提早滅亡。
第三十一章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之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註解:戰爭會給人民帶來災難,民眾都厭惡戰爭,所以有道的人避免戰爭。有愛心的人們主張謙遜,但戰爭是追求取勝。戰爭產生災難,不是有愛心的人所願從事。不得已的戰爭,只求適可而止。取得勝利不要高興,如果因為戰爭而高興,是樂於殺人。樂於殺人的人,不可能為人們所尊敬。少計算戰爭成績,多考慮戰爭造成的損失。上陣廝殺的將軍處於服從位置,統帥全軍的人為主。發布軍令態度莊重如喪禮。戰場殺人過多,應表現悲哀;戰爭勝利應對死者舉行哀悼儀式。
第三十二章 知之不殆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註解:道常被人們忽視。雖然像天然玉石,但天下沒有任何事物能主宰它。君主如能堅持道的精神,世間萬物都會和諧。天地和諧,風調雨順,人民不用命令就自然安寧。道開始有了名稱,既然有了名稱,就應該讓人們了解意義,明白道的意義避免危害。比喻道在天下,如川穀和江海。(川穀空虛能容四方之水)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註解:清楚地了解別人是有智慧,自己認識自己是明智。勝過別人是有能力,戰勝自己弱點是堅強。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的目標是有志氣。不喪失信念能堅持長久,死後仍被人們懷念就是長壽。
第三十四章 終不為大 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持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註解:大道廣泛存在,誰能左右它!萬物按道而發生,道沒有言語表示,事情成功而人們不知道是誰的功勞。撫養萬物而不居為私有,沒有自己的慾望,也可以稱作『小』;萬物都歸順它而不能主宰它,可以稱為『大』。因為聖人堅持謙遜,所以被人們尊崇。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註解:事物的自身規律決定一切,天下的一切都運行在相互關系之中。互相影響而沒有危害,就安定平和。音樂和香味食物,吸引過客止步。講道的精神,人們聽起來平淡無味。看不見具體實物,聽不到具體聲音,用起來又不是具體方法。
第三十六章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將欲闔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解:想關閉嚴密,必須先開大。事情將要衰敗,必然有強盛高峰。將要廢棄的事物,必然有人故意去提倡。想要從對方取得利益,必須先給予對方利益。這是明顯的道理。顯示柔弱勝過顯示剛強。魚離開深水就危險,國家的特別戰爭優勢不能輕易顯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以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註解:道是順應事物的規律,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只要符合事物規律的事,都可以去做。君主如果能按道行事,世間萬物就會和諧相處。如果有不和諧現象出現,就用道去調解。用道調和,不和諧的現象就消除。人們沒有強行作為的慾望就平靜,天下也就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解:上等道德的人,不追求道德的榮譽,是真正有道德;下等道德的人追求道德的榮譽,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上等道德的人不以自己的主觀意願行事,是無私心;下等道德的人是憑自己的意願去行事。上等的仁愛是無私心的人,上等的義士行事固執於自己意志。堅持禮節的人不還之以禮,就會摑人耳光。所以人們不去自覺地按事物的規律行事,才主張善良仁愛;沒有善良仁愛,才提倡懲惡揚善;人們不能懲惡揚善,才要求人們遵守禮法。禮法是因為人們的自然的真誠和愛心不足才建立的,社會的混亂狀態也出現了。
第三十九章 以賤為本,以下為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為天一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厥。故貴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是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綠綠如玉,鉻鉻如石。
註解:古時候能遵從道的精神,天空順從道而晴朗,地符合道而安寧;神符合道而靈驗;深谷符合道而盈滿;萬物符合道而生生不息;候王順從道天下公正 。如果違背各自的規律而相反,天不清回裂開,地不安寧就毀壞,神不靈驗,無人供奉。萬物不生而滅絕。侯王不為人尊敬會被廢。所以受人尊敬,是尊從人們的意願行事的結果。高大的建築,必定從底下的基礎開始。因此侯王自稱孤寡,是表示低下。至高的榮譽不追求榮譽,不炫耀的榮譽反而會有永久的榮譽。不做炫目的寶石,寧為普通的石頭。
第四十章 無生於有 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解:道就在於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的兩方面,使弱的方面增強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產生是有物質基礎,基本物質由無產生。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