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山

道德經山

發布時間: 2021-01-01 20:02:42

A. 道德經 聞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註解的《道德經》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雲,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B. 那座山上刻有老子像和道德經是哪裡

本報訊 (記者李國林)4月17日上午,在綠意蔥蘢的安寧堡仁壽山下,老子像及《道德經》碑廊揭幕儀式隆重舉行。覆蓋在高6.9米、重60噸的老子像體上的紅綢布一經揭開,立刻引起了省內外遊客和現場觀眾的驚嘆和歡呼。據了解,為弘揚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搞好仁壽山的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安寧堡村民籌集資金逾300萬元,對仁壽山風景區進行了大力包裝,整修了壽山大道,雕塑了老子像和《道德經》碑廊,並開辟出了環境清幽的老子文化廣場。斥資20餘萬元雕刻而成的老子像成為我省目前最大的老子雕像。
據介紹,在2007年安寧「桃花節」即將開幕之際為老子像揭幕,安寧堡自然是煞費苦心,希望此舉能吸引遊人的目光,從而開辟文化、旅遊創收的新途徑。記者現場看到,老子像方面大耳,長須垂胸,右手還握著一卷簡牘。專家告訴記者,老子像是由高標號的特殊水泥雕塑而成。老子像背後不遠處是長長的《道德經》碑廊,碑廊長36米,寬2米,由56塊碑組成,碑林將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書寫的《道德經》以碑帖的形式雕刻於上。這些規模宏大、氣勢宏偉的人文景觀傳承著中華道家文化的精髓,將歷史文化與旅遊有機結合,必將吸引大批遊人。 蘭州晨報

C. 武當山出家道士背誦的哪個版本的道德經

我覺得很多道觀里最常見的古本是《河上公注老子》。很多影印的道教古籍中版,《道德經》以《權河上公注》最多見,因為東漢時,道教成立,河上公《老子章句》宣揚練氣可以久壽長存;《老子想爾注》強調學道練形,能致長生,所以這幾個本子對「道教」的影響最大,而河上本又最流行。
魏晉時期的王弼曾撰《老子注》,也非常好,但只在文人圈學術圈中流行,屬於玄學類、儒道雜家類最常見的注本,其中的宗教觀念、氣功學等很少。所以宗教界不是很重視,只是研究使用。
現代的道觀里最常見的現代白話文注釋本是《樓正本老子》,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所註解,北京的道觀法物流通處里經常見到這個版本。

D. 函谷關在哪座山中

餚山

E. 道家的開山老鼻祖哪座山的

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著有《莊子》、列禦寇著有《列子》、惠施等人。《莊子》各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名為惠施的身影。說是好友,更主要的是辨友,顯然惠施是一個重要參與者,不過擔當的是一個發難的角色。

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時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薄板車至函谷關,迎入官舍,北面師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辭官,復迎老子歸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於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終。
之後,尹喜乃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精修至道,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
莊子在道教中是南華真人、列子是沖虛真人、邱祖長春真人、馬祖丹陽真人、紫陽真人張伯端,明代天師改敕正一嗣教大真人等,都稱「真人」
古今得道仙人也很多,《列仙傳》、《神仙傳》、《洞仙傳》、《墉城集仙錄》等所載極多。著名者如:廣成子、容成公、赤松子、寧封子、黃石公、安期生、河上公、三 茅真
君、「八仙」等等。
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二書,蓋為後人託名所作。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的《素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
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
《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葯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以後人誤題或偽托者居多。
漢魏伯陽《參同契》為主要經典的金丹道。
王玄甫,漢代東海(今山東兗州)人,據《金蓮正宗記》載,王玄甫於白雲上真處受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後於終南山凝陽洞傳長生真訣、金丹火候、青龍劍法與正陽帝君鍾離權,其後形成鍾呂金丹派。

陳摶,宋初的道家隱士。號圖南、扶搖子《指玄篇》《陰真君還丹歌》。
五代至北宋間道士鍾離權和呂洞賓,呂洞賓及呂純陽,別號純陽子,又號回道人,稱麻衣道者,傳為唐代人,著有《百字銘》,《敲爻歌》。
漢鍾離和呂純陽王重陽收馬丹陽、孫不二,王玉陽、丘長春,譚長真,劉長生、郝太古等人為徒,後稱「全真七子」
馬玉,初名從義,字宜甫,一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著有《大成捷要》
明代,龍門派的邱處機,趙道堅,龍門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餘緒,以精於內丹學著稱於世。其門下擁有許多著名內丹理論家,如伍守陽、謝凝素、柳華陽、劉一明、閔一得,為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所著的內丹書,較其前輩,有承襲,也有發展,總的特點是功法更細致,更淺明。

伍守陽、伍守虛、柳華陽《天仙證理》、《仙佛合宗》《伍柳仙蹤》
劉海蟾於五代仕燕主劉宗光為相,得呂純陽(呂洞賓)授以清靜無為,養性修命及金液還丹諸法。後傳門人董凝陽,張紫陽。著有《還金篇》、《黃帝陰符經集解》等
張紫陽中國北宋道士。內丹學家。原名伯端《悟真篇》《還丹賦》
以北宋張伯端為開派祖師,並提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的傳法譜系。前有呂純陽,劉海蟾,張紫陽

F. 《道德經與羅浮山》和《道德經的奧秘》這兩本書有什麼不同

網路上可以搜抄一下。

前者,偏重襲於羅浮山的關系,淵源

後者,偏重於一般性,理論的,與易經的關系

《道德經與羅浮山》
http://gd.sina.com.cn/hz/fun/lygl/2015-07-07/14432048.html

《道德經的奧秘》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49224-1.htm

G. 葉曼居士講解-道德經第一講里談到的是「山法師"

是憨山大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祝吉祥如意
南無葯師琉璃光如來

H. 觀音山上觀山水 道德經中道經常

還不夠標准!不僅平仄有瑕疵,詞性也不對,形式格律出了問題,基本上不用看內容了。不過這一幅對聯是比較靠近的了!我還是從專業的角度幫您初步診斷一下吧!
上聯征對:觀音山上觀山水
——這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擴大景區影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廣東楹聯學會聯合主辦的征聯活動,懸賞價7萬起,目前已修定為70萬元整。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參加應對的2000多人、5000多個下聯中,據主辦方評審,仍未有達到主辦方征聯要求滿意的應征下聯。主辦方決定徵集對句將一直進行下去,直到出現滿意的對句為止。
要想了解這上聯怎麼對,就要普及一下對聯的知識。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文體,擁有嚴謹的格律,用現代話來理解,至少具備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數相等,②內容相關,③詞性相當,④結構相稱,⑤節奏相應,⑥平仄相諧,以這幅對聯為例,列舉如下:
觀音山上觀山水
①字數相等:7字,故下聯也要七個字;
②內容相關。不僅僅是描述的內容,而且對聯還特別限定了必須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裡面的景點,那麼就更要命了!范圍更狹窄了!我們姑且當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觀音山上觀山水」,可以理解為A、我們爬上東莞市的觀音山上去觀看風水;B觀音菩薩在觀音山上觀看風水,那麼下聯就要跟這句對聯的意思有所關聯。
③詞性相同+④結構相稱:上聯是:名詞(觀音山:地名)+方位詞(上)+動詞(觀)+名詞(山水),下聯也必須是這樣的結構,同時「觀」字在這里既是名詞(觀音)又是動詞(觀山水),一詞多性,且「山水」又是個並列詞語(山和水是並行的詞語,那麼下聯也要這樣的結構!
⑤節奏相應。上聯是:3+1+1+2(「觀音山+上+觀+山水」)=4+3(「觀音山上」+「觀山水」)結構,那麼下聯也必須是一模一樣的。
⑥平仄相諧。所謂的平仄,是指漢語發音的音調,古音分兩大類五音調,其中用現代漢語的音調來描述,即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屬於平聲字,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和入聲(古音(現代普通話話沒有了,僅存於地方語言內,如粵語等)屬於仄聲字。對聯的規律是上聯的平仄要和下聯的平仄恰恰想法,且無特殊語言的前提下,最後一字是仄聲字的為上聯,最後一字是平聲字的是下聯,那麼我們就可以將下聯的平仄推出來: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聯:囗囗囗囗囗囗囗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外,平仄還有「窄對」(平仄一字不能錯)和「寬對」(簡單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我們姑且將其列為「寬對」好了,那麼下聯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須是仄、平、仄,這樣下聯的平仄就應該是:
下聯:
平仄:囗仄囗仄囗仄平
其次,對聯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寫了錯句,行家一看就會知道你的底細: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 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 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這個我就不贅述了。
——然後我們依據這六大元素來評點您的對聯,您的第一個詞「道德」雖是動賓片語但不是人名,就對不上上聯第一個詞「觀音」(「觀音」既是人名又是動賓片語),但「觀音山」對「道德經」還是詞性蠻工整的,平仄略遜!而且第二字「德」應該是仄聲字(實際上「德」是入聲字,若是對聯依照「古聲舊韻」還是對得上的,「今聲新韻」就對不上,此處待商榷)!您的第六字「德」應該是仄聲字(此處商榷原因同上)!
以上幾個錯誤屬於基本錯誤,所以您這幅對聯從內容及格律而言,能夠入圍,但肯定不會獲獎!

I. 和《道德經》有關的山是哪個山

道德經中沒有提到山的名字。
但是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與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虛天、大有空明天、太玄總真天、三玄極真天、寶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壇華陽天、左神幽虛天、成德隱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第一霍林洞天、第二蓬玄洞天、第三朱陵洞天、第四仙林洞天、第五玄關洞天、第六司馬洞天、第七虛陵洞天、第八洞靈真天、第九山赤水洞天、第十會極亢洞天、第十一玄德洞天、第十二天寶洞天、第十三生上洞天、第十四天司洞天、第十五玄真洞天、第十六真化洞天、第十七太樂洞天、第十八大玉洞天、第十九耀寶洞天、第二十寶玄洞天、第二十一秀樂洞天、第二十二玉寶洞天、第二十三陽觀洞天、第二十四太元洞天、第二十五華妙洞天、第二十六金庭洞天、第二十七丹霞洞天、第二十八仙都洞天、第二十青田洞天、第三十朱日洞天、第三十一太生洞天、第三十二良常洞天、第三十三紫玄洞天、第三十四天蓋洞天、第三十五白馬洞天、第三十六金華洞天
七十二福地:地肺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雲山、廬山、東海山 。

J. 求《道德經》中,好像有一個關於一個水窪和一座山峰之間對比的句子

一.
"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 《道德經》
譯:江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是因其總是處在比百川低的位置
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弗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⑦。
-----《道德經》
譯:
「水能屈己從人,甘為萬物服務,因而能有全功;隨時就勢,能折能彎,從而繞山穿谷而直歸大海;在低窪的地方才會聚積充盈;覆蓋大地,沖走舊的才會給新生者創造空間;適可而止則可使萬物受益;過多會泛濫成災而使萬物受到困惑。就因為從不爭功,所以天下萬物沒有能與水競爭的,古人講的「曲則全」這句話,絕不是一句空話,真是高度概括水之善的良言呀!
能夠以水之道自保的人,最關鍵是不追求完滿,只有這樣才會推陳出新,不斷受益。」
(註:此句翻譯來自網路)

三.
"知(同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譯:
擁有大智慧的人就像潺潺的流水一般,而仁義的人就像威武的雄山一樣;智慧的人思維敏捷,見多識廣,像流水一樣遍布各地,仁義之人如雄山屹立不動,懷抱天下;智慧之人像水一樣活潑歡樂,而仁義之人像雄山,永遠屹立。兩者雖大不相同,卻各有所長 (此處翻譯來自網路)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