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類傳統
① 法學學科框架的傳統構成包括哪幾板塊
法學系的分支是根據法學體系的劃分來的。法學體系是由法學分支學科構成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法學體系是一個由互不相同,但又有聯系的分支學科構成的知識系統。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多種多樣的,因而研究社會的各種法律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學所研究的范圍也就十分廣泛,從而形成若干分支學科。這些分支學科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知識系統就是法學體系。
由於社會關系的紛繁復雜,不斷形成不同的部門法予以調整,相應地也就出現了相應的法學分支學科對其進行研究。
法學作為一門系統的專門的學問,不僅要研究各個部門法,還要以不同的角度、不同方法進行綜合的研究,為各個部門法學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相關條件。於是也就出現了諸如法理學、立法學、法社會學、比較法學、法律思想史學、法律制度史學等等具有一般理論(綜合)特質的法學分支學科。
詳細分類如下:
①理論法學,又稱基礎法學。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中國法律院系為這個學科開設的課程稱為法學基礎理論(簡稱法理學)。
②法律史學。可分為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
③國內法學。指一國各部門法學,包括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經濟法學、勞動法學、環境法學、刑法學、訴訟程序法學以及軍事法學等。憲法是一國的根本法,因此,在國內法學體系中,憲法學佔有主導地位。
④國際法學。包括國際公法學、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等。
⑤立法學。研究立法原則、規劃、立法體制、立法風格、立法程序、立法技術以及法律匯編、立法評價等問題。
⑥法律解釋學。對法律條文的內容和文字進行闡釋,相當於中外歷史上所稱的注釋法學。
⑦法社會學。通常指通過社會現實問題研究法律的社會功能、實行和效果等問題。
⑧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比較法學是對不同國家(或特定地區)法律(包括本國法和外國法之間,外國法之間)的比較研究。因此,比較法學和外國法學密切聯系。
⑨法學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或其他社會科學之間的一些邊緣學科 。如科技法學 、 法醫學 、司法鑒定學、司法精神病學、法律統計學等。
② 法律的起源
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法的起源問題,存在過神創說、暴力說、契約說、發展說等。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1、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從法的最初起源看,正是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導致了法的產生。法是為了維護某種所有制、調整一定經濟關系和秩序的需要而產生的。
2、階級的產生是法產生的階級根源。法是為了維護和調整一定階級關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3、社會的發展是法產生的社會根源。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分配社會資源,維持社會秩序。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2)法學類傳統擴展閱讀
法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過程,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法的產生經歷了從個別調整到規范性調整、一般規范性調整到法的調整的發展過程。
2.法的產生經歷了從習慣到習慣法、再由習慣法到制定法的發展過程。
3.法的產生經歷了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渾然一體到法與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的分化、法的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
③ 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傳統
法律和道德是維護社會和諧秩序不可缺少的,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正好手頭有一篇文章,發給你,僅作參考。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張世珊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法德並舉:理論的剖析 法律與道德雖然屬於不同范疇,調整著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但 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礎和目的。它們都以權利和義 務為調整內容,存在著相互滲透、互相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它們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 用。社會主義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為維護社會主 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社會主義的法律道德有著相同的價值導向和功能。人對生命意義 的價值追求和信仰,對是非、善惡、美醜價值的選擇和評價是人類社 會獨有的。這種價值追求和信仰存在於每個時代、每種社會形態中。 同樣,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指它的國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會主義信 仰並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惡、美醜、是非價值標準的共同體,是為振興 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奮斗的群體。這種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標、共同價值標准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得 以存在發展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會主 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 員有先進與後進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標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置基本道德於不顧的 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保護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 制力,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威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 會主義道德起著增補、強化和保障的作用。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完全靠 強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強制力的保障,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保持 長治久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 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 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 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 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法德並舉:時代的要求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法制建設,才 能最終保障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確立。當代世界各國出現了道德法律 化的趨勢,大部分公眾道德被納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實施, 還必須把外在的他律變為人們內心的自律。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彼消此長、相互轉化的動態互 動補機制。即是說道德向法律轉化,稱之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轉化,稱之為法律道德化。這種互動互補機制的建立,會使社會成本 消耗減少,效益增大,從而成為調控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有效杠桿。這 是因為法律和道德各有優長,也各有局限。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由 於利益的驅動和市場的擴大,多元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雖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才能使有不同動機、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體有秩序地合作。如「誠實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則,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誠實守信」已進入西方許多國家的民法典和 我國的民法通則。目前無論東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強的趨勢,特別 是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方面強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飛 速發展,對社會倫理帶來一系列困惑和危機,更需要法制的強制力, 因為,在強制方面法律優於道德的自律。 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 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 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二是在現實生活 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 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 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 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 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
④ 中國傳統文化與法學
中國傳統與法學的關系,主要表現中國法律思想史。與法學的其他學科不同,中國法律思想史是一門土生土長的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肉相連的理論法學學科。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內容和特質無不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其原型。
從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特質來看。由於社會、歷史、文化等原因,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不具有明顯的質的獨立性或排他性。這表現在法律思想與諸如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教育思想等常常是密如凝脂般交融在一起的。站在古代思想寶庫的廬山面前,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這一特徵也許和古代法律、法學發展得不充分相關。中國古代法律、法學沒有獲得古希臘、羅馬那樣充分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中國古代文明走著與西方恰恰相反的道路。因此,在中國古代,一種較為精湛的思想觀點,常常是賢智者在縱觀整個社會生活場景並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創造出來的。比如《論語·為政》有一段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意是,作為統治者,如果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人民,人民可以循規蹈矩不去違法犯罪,但內心深處仍存有違法犯罪的念頭,因為他們不知道違法犯罪是可恥的、應當遠離的;如果對人民施以寬容的德政,讓人民富足起來,再進行忠孝仁愛的道德教育,使人民從內心裡樹立道德信念,這樣,自然會做到自我約束。這段話的內涵應當說兼涉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法律思想的。而這些思想都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反映,是中國傳統文化園地上的樹木花草,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成果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思想者的品格來看。古代的法律思想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思想家、社會集團、學術派別等思維主體的思維成果。一定的法律觀點和理論是一定社會集團的政治經濟地位所決定的。在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常常是身兼多種社會角色。比如,周公是西周初的攝政王,是政治家兼思想家。他提出「以德配天」的神權思想解決了當時的信仰危機和政治危機(新政權的合法性)。他還提出區別對待的刑法政策和區別犯罪行為人主觀狀態(故意、過失、累犯、偶犯)的思想。但是他很難稱得上是一位確切意義的法律思想家。比如,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過三個月的魯國司寇(主掌司法)。他的「德主刑輔」、「親屬相隱」主張對封建法制影響極大。但他也不是確切意義上的法律思想家。戰國時期的法家人物,大多參與變法實踐並身居要職。他們重視法制,對法律的研究亦頗深入。他們在諸如法律的起源、特徵、職能以及立法、司法政策方面所達到的深度,常常使其他學術派別相形見絀。但是,由於他們作出了與傳統文化決裂的姿態,故而當秦朝滅亡之後,法家學說便遭到冷遇,連他們重視法制、研究法律的優點也被當做瘟疫一般拋棄掉了。在整個封建社會,著名的思想家大都因通經而入仕,因入仕而有功,因有功而成名。他們既是國家的官吏,又是民眾的教師。他們也涉足司法事務,但那隻不過是行政和教化的輔助手段。當儒家經典成為欽定教材和通往官府的敲門磚之際,研究法律便成了左道旁門,而訟師們便被斥為「訟棍」。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法律思想便失去了自己獨立的形象和價值,成為官方御用學術的婢女。在中國古代,沒有也不可能形成歐洲工業國家的那種「職業法學者階層」。在中國古代社會,法律思想的生產傳播者本身就是傳統式的人們。他們都自覺不自覺地用傳統的價值觀和方法來審視法律問題,並付諸實施。這就使法律思想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從法律實踐的風格來看。法律思想作為法律實踐的表現形式是以實際的立法、司法活動為對象的。因此,立法、司法活動的發展水平從總體上決定著法律思想的發展水平。當然,一定的法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立法、司法活動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代尤為明顯。
在中國古代社會,立法、司法活動的價值目標常常是為著維系社會整體利益的。這種社會整體可以表現為家族、貴族、階級和國家。法律正是在維系整體利益的大前提之下來塑造個人的義務。當家族首長、國王、皇帝成為家族和國家利益的代表時,法律自然要求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承擔一系列義務,並把這些義務道德倫理化。因此,社會的統治集團一方面運用法律的強制性,同時更多的是運用寬惠的仁政和道德教化來實現其政治目標。於是,立法司法成為國家施政的一個幫手,一個失去獨立品格的配角。朝廷不急於亦不便於把一切行為規范盡可能地加工上升為法律規范,因為大量的風俗習慣禮儀早已悄悄地拱衛著天子和族長的權威。在司法活動中,地方行政首長與其說是充當法官的職能,勿寧說是擔任著社會教師和平民父母的職能。在法無明文規定或雖有條文卻有悖情理之際,法官們便毫不猶豫地援引天理人情來修補法條,用創制和適用判例的方法拯救成文法的銹蝕和僵化。而天理人情就在儒家的子曰詩雲裡面,他們在十年寒窗之際早已諳熟在腦且刻骨銘心了。一個有學問的大儒常常不屑於背誦法律條文,且更藐視只諳條文不明法理的俗吏。他們在疑難案件面前表現得沉著自信,他們的判決書寫得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深厚的理性,既不悖乖國法又符合人情,足以為後人欣賞、仿效和援引。面對親戚之間的爭財爭地之訟,他們便搖身一變成為循循善誘的教師,屈尊於農舍,對他們誦讀《孝經》、《論語》,最終使他們幡然醒悟,捐棄前嫌,抱頭痛哭,從而實踐著孔子「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的教導。
在立法、司法實踐中,一方面,傳統的風俗習慣(禮)通過判例被加工抽象成為法律條文,宣示著凜然不可犯的權威;另一方面,大量的傳統風俗習慣(禮)仍保存在社會生活中,等待法官們去尋找和發掘。事實上法官們在讀書時就已經完成了尋找和發掘的工作,因為儒家經典不僅僅是敲門磚,學子們在舉起磚頭之前早已把它們的精神牢記心中了。而在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廣大農村,傳統的風俗習慣(禮),通過家族長輩和地方賢達們主持的調解活動,成為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依據。
以上從法律思想的特質、思想者(思維主體)的品格、法律實踐的風格來看,中國法律思想不僅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⑤ 從傳統法學的觀點看,國家權力通常劃分為幾類它們之間有何差別
從傳統法學的觀點看,國家權利通常劃分為幾類,它們之間有何差別?這個一般人很難有確定的答復,你要查一下國家法律網這方面的權威機構,去咨詢一下
⑥ 法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專業
法制史更靠近一點。其他的很少,但都會涉及到中國的法律傳統。
⑦ 中國傳統法學思想有哪些不好之處
中國古代對法家的評價,多認為其將人性的灰暗面描述的太過刻薄,而忽略人性內的光輝面。
荀子乃容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提倡性惡論,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偽,人為),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對人的影響,才可以為善。
荀子弟子韓非與李斯,變為法家重要人物,他們將儒家荀子重視的「禮」推進為「法」,以法制來威鎮士大夫與庶民。韓非同時也吸取了道家黃老之術,歸本於老子,講究無為,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
朱熹對法家之批判有二:
一是只見刑名,「蓋老氏之學淺於佛而其失亦淺,正如申韓之學淺於楊墨而其害亦淺」;「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楊氏為我疑於仁,墨氏兼愛疑於義,申韓則淺陋」。
二是慘核少恩,「後世之論刑者不知出此,其於申商之刻薄者,既無足論矣」。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許多學者逐漸認識到,法家思想中充斥著鉗制言論自由、愚民弱民、極力維護君主獨裁、重農抑商、限制人口流動、對外侵略等一系列與法西斯主義相通的因子。
⑧ 中國法律傳統的特點是什麼
民刑有分復、重刑輕民,以禮制代法和行政監理。
禮法合一,禮法並重因歷史時期不同而不一樣,強調天賦神權,重刑輕民。
拓展資料:
古代漢語中的 「法」、「律」、「刑」等詞語之間彼此有關聯。傳說,商鞅變法,「改法為律」,最早將「法」「律」二字合而為「法律」一詞以指稱一種規范體系的人,是春秋時代的管仲。但無論是「刑律」還是「法律」,都沒有現代法律具有的豐富內涵。
這是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魏國的《法經》,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這是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