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無問道德經

無問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1-01-01 22:35:39

Ⅰ 我讀道德經百遍,但現實問題很多仍無法解決,怎麼辦

經書是生活智慧的結晶,它只能幫助你解決一些疑惑而已,起一個引導作用。
然而有些內問題書的作者們容也沒有解決,他們也有自己的困惑,留下書來=只是為了能和後世之人交流一下困惑和疑問,解決生活的難題,有很多時候還要靠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去解決問題

Ⅱ 為什麼普通人不要讀道德經

提到《道德經》這本書,想必人人都有所耳聞。但是大家對《道德經》的理解卻很淺顯,要麼只是知道《道德經》是古時候一位名叫老子的人寫的書,又或者只聽說過《道德經》第一章,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卻不知道這短短12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道德經》實際上是一本哲學類書籍,書上記載了作者老子對天地和宇宙的思考,並且告知了眾人應該以何種態度度過自己的一生。《道德經》這本書很好地印證了大象無形這個成語,越是深刻的智慧,就越簡單。因此,盡管《道德經》闡述的是世間的大智慧,卻只用了短短的八千字。


全世界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是被翻譯最多的一本書,愛因斯坦的手裡便有一本德語版的《道德經》。然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對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卻了解甚少,實在是慚愧。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談一談,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讀《道德經》?我認為,《道德經》雖然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古籍,也可以作為人生的必讀書目,但是人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應該讀《道德經》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年輕人的閱歷不夠,讀不懂《道德經》。讀書的真正意義在於幫助一個人從書中獲得成長,但是只有書籍對一個人來說合適的時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吃肉類可以幫助孩子長得更快,但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卻不適合吃這些東西,因為這些食物對他不適用。到最後不僅達不到長身體的目的,還會讓孩子有生命危險。

同理,《道德經》是老子畢生對天地思考的結晶,一個沒有豐富生活閱歷的人是很難體會到《道德經》中的意境的。年輕人和《道德經》,正如初生的嬰兒和肉類食物,如果兩者不匹配,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我見過很多年輕人嘗試閱讀《道德經》,但是往往都是翻了兩頁就放棄了,原因就是看不懂。並不是《道德經》本身晦澀難懂,而是年輕人因為缺乏閱歷,缺乏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然就無法讀懂《道德經》。


第二個原因是年輕人所處的年齡段不適合。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無為。無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以一種「不佔有」的心態去生活。用《道德經》中的話來講就是: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如果你告訴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有功利心,他一定會覺得你不正常。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拼了命的奮斗,讓自己的年輕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綻放。看淡一切是中老年人才應該有的心態,年輕人就是要有一定的功利心,才能從追逐功利的過程中感悟到智慧,才能通過吃虧發現自己的問題,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改進的方向。


無為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特殊的品質,而是一個人在經歷過世事滄桑之後得到的結果。如果沒有經歷過年輕時的沖動、憤怒和挫敗,是無法達到《道德經》中無為的境界的。

Ⅲ 答題模板 問:道德經揭示了什麼的經典

《道德經》所揭示的經典,實際上就是道法自然的一個觀念。就是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Ⅳ 問一道德經經上說:道可道,非請問這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Ⅳ 問一個關於《道德經》問題

我覺得這一章主要是表達了對立雙方相生相立的意思,而這緊密相連的兩方面又可相互促進。所以道家抓住這一辯證法,進而能夠深入考察事物,從而從其反面入手反而達到正面效果。
聖人也便是知此常理的人,因此能夠把握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促其成功,即盡各物之性。但其所為也只是輔萬物之自然,因此也不會居功,但這卻正是人所能夠成就的最好最大的功勞了。人或物都會受其恩惠而回歸各自本然的狀態,這無論對於誰都是一種最佳結果了,聖人之功因此不去。另一方面,對於聖人,不以之為功就不會失去,也不會有負擔,因此他也才可能達到最高的功卻不失去什麼。

Ⅵ 道德經的精髓

《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

Ⅶ 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德」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道、德的概念都來自老子的《道德經》,或者說後來重新發現排序的《德道經》。但是經過兩千年的文人注釋演繹,這兩個字,包括《道德經》本身的句子,因為古文沒有標點符號而演變出來無數種解釋。

我們要討論「道」與「德」,最好是自己去《道德經》中找答案。而我們能得到的大多也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知識水平理解而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充滿了哲學思考,而五千言的《道德經》半部關於「道」的是哲學,而半部關於「德」的是思考。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道德經》闡敘了老子的哲學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道」。

諸子百家,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研究怎麼治理國家、怎麼管理社會的學說。儒法道兵墨都是一樣,莊子不還有《應帝王》嘛。而老子通過《道德經》透露出來的聖人「無為」的「小國寡民」的治理方法,其實只是在那個時代的一種治國理想。

因為「道」的哲學思維太高妙,所以後來的儒家、法家實際上都是發展了他「德」的部分,形成各自的理論,包括後來道家、法家攜手的「黃老之學」,道家、儒家共通的「玄學」、「理學」,直到王陽明糅雜儒道法的「心學」,都是從《道德經》開枝散葉而來。

Ⅷ 道德經 聞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註解的《道德經》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雲,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Ⅸ  問「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道至簡,大音希聲」。

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為學日益」即是說學習回知識與技術答要不斷豐滿完善、精益求精。而「為道日損」是指從主觀到客觀、從理想到現實、從物質到精神過程中的阻隔障礙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與自然的便捷溝通,與道會合,實現藝術與人生的最佳狀態。
2"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大道至簡是說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
3【出 處】老子-《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古今學者對於「大音希聲」的理解,大致有五種解釋:一是認為這是說最大的聲音是沒有聲音的;二是認為這是說最大的聲音聽來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認為「希聲」即「無聲」,是在蘊醞「大音」;四是認為「大音希聲」乃天樂,是不能用耳朵去聽,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恆和諧的龐大「天樂」;五是認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對聲音情感的超越。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