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家法治的理論支柱

法家法治的理論支柱

發布時間: 2023-06-28 23:45:45

A. 中國法律思想史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提出的「法治」觀,其理論根據是什麼

法家的「法治」其核心思想其實不是「法制」,而是「權治」。法家思想成熟的很晚但其誕生得很早,法家的創始人是管仲,他依靠「霸道」幫助齊桓公稱霸,具體做法就是查戶口、定編制,是把人民分成四種人:士農工商,分居不同的地方,永世不得改行或串門,然後建立十五個士人之鄉,再從裡面徵兵。其實是把全國變成一個大兵營,保證君主的最高權力。由此可見,法家的是通過法規律令和行政手段治國的學派,因此西方把法家稱為「行政管理學派」或者「司法與行政管理學派」。
法家的理論依據是人性本惡,這個思想來源於荀子,但荀子並不是人性「本」惡論者,荀子的觀點是人性「有」惡。荀子認為人性分成兩個部分「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惡的)和「偽」(不是虛偽的意思而是人為的意思,是指人的社會屬性,是善的)。荀子在王志篇中說,天下萬物可分為四等,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所以是天下至貴。由此可見,荀子是承認人性有善的。而且荀子認為人必須通過「偽」去改造「性」,因為如果沒有偽,只有「性」,那麼人是無法生存的,因為人的動物性的生存能力不及動物,叫做「力不如牛,走不若馬」。用「偽」改造「性」必須由聖人來做,叫做「化性起偽」,改造的結果是「塗之人可為禹」,這與孟子的「人皆可為舜堯」殊途同歸。如果荀子不承認人性有善,很難想像可以把普通人改造成聖人。但荀子同時認為「性」是很頑固,必須通過聖人的改造,才能去除,而聖人的做法是「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這個做法已經離法家很近了,而韓非在荀子人性有惡的基礎上又向前邁了一步,認為人性本惡,因此沒有改造的可能性,只能防範。所以法家才是諸子中真正的性惡論者。

熱點內容
改年齡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20:48:30 瀏覽:370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的內容 發布:2025-01-11 20:12:40 瀏覽:399
建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20:07:44 瀏覽:359
reach法規第七條 發布:2025-01-11 19:57:29 瀏覽:125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