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意識形象

道德意識形象

發布時間: 2021-01-02 00:30:52

⑴ 我們應該如何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

1、首先是出行方面,我們出行時大多乘坐公共交通,讓座就是一個基本的禮貌和社會公德了,對於那些行動不便的人們我們應該奉獻一些自己的愛心,這是構建文明社會的重要基礎。

2、第二是旅遊景區方面,我們經常看到新聞報道一些景區不文明行為,作為大學生應該帶頭遵守景區規定,不在各種遺跡古築上亂塗亂畫,做到文明出遊。

3、第三是環保方面,無論我們身在何地,必須做到最基本的不亂扔垃圾,保持環境衛生,還要做到不隨意踐踏花草,這些雖然不是硬性規定,但是是最基本的社會公德。

4、第四點是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作為大學生要起表率作用,公共場合不是私人空間,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大聲喧嘩會對別人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好的影響。

(1)道德意識形象擴展閱讀:

社會公德的重要性:

1、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

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環境、維護現實社會生活的最低准則,是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2、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社會公德發揮著維護現實的穩定、公道、揚善懲惡的功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起著強大的輿論監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3、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會公德對社會道德風尚的影響穩定而深刻、廣泛而持久。社會道德又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人們實踐社會公德的自覺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

⑵ 中國是禮儀之邦的大國,這些禮儀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於滲融並存的狀態,又由於禮儀文化的糟粕所產生不可低估 的消極作用。我們忽視了傳統禮儀文明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相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學校對禮儀養成教育 不夠重視,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亦有增無減。在今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我們應立足於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重建一套現代文明禮儀。

國人的道德形象意識是實用型的道德形象意識,不是原罪型的。實用型的道德形象意識指的是從功利的角度來對待道德形象和行為。這種道德意識要求道德行為給個人帶來社會回報,不能從社會得到好處和獎勵,那麼,人們會暫時的道德放在一邊。在熟人社會和私人社會,道德的獎勵或懲罰的主體是具體的,實在的,因道德行為可以帶來實際的好處,可以樹立良好的名聲和形象,在你要幫助的時候,有好的道德形象的人,就可以得到親朋好友的的幫助,但是這種道德意識是機會主義的。一旦進入公共領域,由於面對的是陌生人的社會,道德行為不能直接給人帶來可預見的物質和精神回報。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 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 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 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系,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⑶ 中國是禮儀之邦,對客人或朋友一般都熱情大方,為什麼在公共場所又表現出截然相反的一面

國人的道德形象意識是實用型的道德形象意識,不是原罪型的。實用型的版道德形象意識權指的是從功利的角度來對待道德形象和行為。這種道德意識要求道德行為給個人帶來社會回報,不能從社會得到好處和獎勵,那麼,人們會暫時的道德放在一邊。在熟人社會和私人社會,道德的獎勵或懲罰的主體是具體的,實在的,因道德行為可以帶來實際的好處,可以樹立良好的名聲和形象,在你要幫助的時候,有好的道德形象的人,就可以得到親朋好友的的幫助,但是這種道德意識是機會主義的。一旦進入公共領域,由於面對的是陌生人的社會,道德行為不能直接給人帶來可預見的物質和精神回報。

⑷ 駱駝祥子對祥子丶虎妞丶曹先生丶劉四爺和孫偵探人物形象分析

祥子的性格隨著經歷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總的來說是隨著命運的三起三落發生改變的:

(1)三年磨一「車」——這是祥子的第一起。車被大兵搶了去——這是祥子的第一落

祥子此時的形象特點:人格獨立,自尊、自強、自愛,矜持、孤高、誠實、天真,不吸煙、不喝酒、不賭、不嫖,這是從農村出來進到城市裡青年祥子的人格形象。

(2)賣駱駝盼新車——這是祥子的第二起,血汗錢被劫——祥子第二次希望破滅。

此時祥子的特點:在現實無奈地掙扎,理想開始破滅。理想人格開始動瑤:在現實社會中並不被認可,命運也似乎在和祥子開著不盡的人生玩笑。

祥子的生存處境越來越艱難,他的美好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反倒讓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的美好人格也隨之一步步地滑坡,終於到了抽煙、喝酒、與別人爭搶生意才能混日子的地步。但是,他的內心仍然在掙扎。

(3)虎妞出錢又買車——這是祥子的第三起,妻死家散又賣車——這是祥子的第三落。

虎妞難產而死,小福子離他而去,再加上第三次失車,已經沾染上許多市民習性的祥子陷入了極度的空虛和失落之中。他此時所有行動都走向了好人准則的反面。此時的祥子:在絕望中自甘墮落。

2、劉四爺:人和車廠的老闆,是個快七十歲的人,土混混出身。他是一個典型的剝削階級人物,極端的自私自利,曉得怎樣對付窮人,什麼時候該緊一把,哪裡該松一步兒,有善於調動的天才,但他又講面子,絕不一面兒黑。平時嘴上掛著姦猾的笑,做事絕不含糊,人老,心可不老實。

3、虎妞:虎性和妞性。

虎妞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復雜的人物形象。她既受剝削家庭的影響和熏陶,又深受剝削家庭的摧殘和傷害她既有剝階級的思想和意識,又有對婚姻大膽合理的追求。在她身上,剝削別人與被人剝削、傷害別人與被人傷害,有機地揉合在了一起。

她不甘心「做一輩子車夫的老婆」。這是她和祥子理想的主要分歧所在,因為祥子要的是自食其力。她最後因為難產而死。虎妞既是一個舊社會沾染了許多惡習的婦女,又是社會的犧牲品。

4、曹先生:舊社會的小知識分子,有點錢。他對祥子這樣的下層勞動人民表現出一定的關心和同情,不但在生活上幫助祥子,還在精神上鼓勵祥子積極生活,並給他出一些好的主意。可以說,他是一個較為正直和進步的舊知識分子,但是他的思想受到時代的局限,所以他並沒有成為真正的戰士。

5、孫偵探:一個狡詐,詭計多端,貪財,沒有同情心,狡猾的人。

(4)道德意識形象擴展閱讀:

1、駱駝祥子創作背景:

《駱駝祥子》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的舊北京為背景。祥子所處的時代是北洋軍閥統治的時代。

《駱駝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國舊社會,人民過著貧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廣大勞苦大眾的代表。他們雖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貧窮又剝奪了他們手頭僅有的可憐的自由。

2、作品延伸:

歌劇版《駱駝祥子》是中國國家大劇院的原創中國歌劇。1982年,凌子風將《駱駝祥子》小說改編為電影同名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駱駝祥子


⑸ 從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上看,以清楚的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是

以清楚意識復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制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稱為倫理的道德情感。

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意識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5)道德意識形象擴展閱讀:

道德感按其形式可分為:

(1)直覺的道德情緒經驗,它是由於對某種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

(2)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它是通過人的想像發生作用的一種情感;

(3)意識到道德理論的情緒體驗,它是可以清晰地意識到道德要求為中介的情感。

⑹ 《嬰寧》人物形象,嬰寧象徵什麼,代表什麼

一、《聊齋志異》嬰寧這個人物形象的寓意是——人性美的回歸。
二、釋義:
作者反復用笑容對嬰寧進行了細膩深入的刻畫,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可愛動人形象。
鮮花在小說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以大自然中美麗的鮮花來象徵嬰寧的的美麗和純潔,以花襯人,以人比花,將嬰寧花一樣的容貌和內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嬰寧形象的成功刻畫,與小說中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渲染不可分。小說篇幅不長,要在如此篇幅中將人物寫得血肉豐滿,生氣貫注,栩栩如生,作者高度凝練出神入化的細節捕捉功力堪稱一絕。
作者在環境氛圍的渲染上也不惜筆墨,如王子服為尋覓嬰寧,伶仃獨步,望南山而行,以王子服的視角,移步換形地對小里落及周圍環境層層點染,氛圍烘托已足,則令主人公嬰寧出場。整個氛圍詩意盎然。環境之清幽脫俗,人物之超凡美潔,宛如一幅風景畫軸,緩緩展開,妙筆天成,人與美景融為一體。
三、作品簡介:
《嬰寧》寫的是狐女嬰寧與王子服真誠相愛,並終於結成美滿婚姻的動人故事。表達了封建社會中青年人追求堅貞,純潔愛情的美好嚮往,也揭露和鞭撻了封建制度對人性的壓迫。
四、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清代文學家。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廣讀經史,學識淵博。代表作《聊齋志異》,是我國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⑺ 什麼是:「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是審美活動中,人對審美對象的能動反映。即廣義的美感。包括審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標准等各個方面,是審美心理活動進入思維階段後的意識活動。

後現代審美為了對抗理性的束縛,傾向於沉湎在某種形式的「前理性的自發性當中」(貝爾,王岳川),於是色情、毒品與暴力——這些「人」作為生物體的本真沖動,成為後現代電影審美體驗的一部分。這些原始的非理性的內在沖動的觀感對於現代理性生活經驗的沖擊作用是絕佳的。

(7)道德意識形象擴展閱讀

審美意識的新趨向:

1、對現代主義審美觀的改造

在審美領域,後現代主義特徵傾向於解決現代主義審美的某些問題。按John Hill的歸納,現代主義審美的表達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方面它正走向思源枯竭的失敗;另一方面,由於過度宣揚高雅藝術並缺乏與少數精英以外的公眾進行溝通,現代主義審美表達正逐漸失去大眾市場的關注與支持。

面對這些問題,電影的審美表達在後現代那裡顯現出三個變化性特徵:其一,對大眾欣賞口味與俗文化表現出熱衷的態度並淡化高端品位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以揭露高雅藝術的偽善;其二,在熱衷的基礎上顯露出折衷主義的痕跡,不拒絕(甚至鼓勵)不同風格的類型、藝術手法之間的混合以形成文體的雜揉或強調並置、拼貼和挪用的策略;其三,應對現代主義的文化枯竭,電影的後現代表達傾向於淡化對文藝原創性的強調,轉而為戲仿、拼貼創造機會以尋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2、抗擊理性

與理性的斗爭是後現代審美體驗的核心問題,而具體的抗爭行為又體現在不同的層面內。後現代審美是反釋義的(桑塔格,王)認為釋義是智力對藝術的報復,貝爾也認為後現代審美觀應該對「批評」加以質疑,並使批評陷入無以為「評」的難堪的處境。因此開放式的文本結構與晦澀的審美表達經常貫穿於後現代電影之中以拒絕觀眾的理性思辨傾向、引導他們的個性審美體驗活動。

後現代美學被強調為一種回歸視覺的美學觀。這種觀念的形成一方面是後現代哲學反對現代文本的理性與結構性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新興的媒介技術所導致的圖象泛濫有關。回歸「視覺」意味著整個社會重新回到了一種感性的審美意識中,生活變得更加平面化,理性的深邃與結構的規范漸漸淡出人們的意識層面。電影在後現代社會中「更注重視覺的沖擊力與眩暈力」(王岳川,P136)給觀眾帶來的感官刺激,影片的背景視覺觀感也更加精緻、奇異或具有對比性。

⑻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是( )。

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能夠積極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精神力量可以變成物質力量,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現。

社會意識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反過來也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影響。其諸多形態經常反映在個體與群體意識之中。一旦被把握,群體與個體的社會化水平就迅速提高。

(8)道德意識形象擴展閱讀:

社會意識特徵:

1、藝術。

藝術為人類特有,是通過塑造具體生動的形象來把握世界、反映社會生活的社會意識形式。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語言的形象性。

2、道德。

道德為人類特有,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依靠非強制的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維持,是道德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徵。

3、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思想是動物關於社會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治組織、等級或社會集團及其相互關系的觀點、理論的總和。法律思想為人類特有,是人們關於法的關系、規范、制度和設施的觀點、理論的總和。它們的基本特點是具有強烈的階級性。

4、宗教。

宗教為人類特有,是統治人們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虛幻的、顛倒的反映,是由對超自然實體即神靈的信仰和崇拜來支配人們命運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信仰和膜拜神靈、偶像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點。

5、哲學。

⑼ 企業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企業文化包括內容:

1,經營哲學

經營哲學也稱企業哲學,源於社會人文經濟心理學的創新運用,是一個企業特有的從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方法論原則。它是指導企業行為的基礎。一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面臨著各種矛盾和多種選擇,要求企業有一個科學的方法論來指導,有一套邏輯思維的程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經營哲學。

2,價值觀念

所謂價值觀念,是人們基於某種功利性或道義性的追求而對人們(個人、組織)本身的存在、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評價的基本觀點。可以說,人生就是為了價值的追求,價值觀念決定著人生追求行為。價值觀不是人們在一時一事上的體現,而是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於價值的觀念體系。企業的價值觀,是指企業職工對企業存在的意義、經營目的、經營宗旨的價值評價和為之追求的整體化、個異化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全體職工共同的價值准則。

3,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指企業基於自身特定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並經過精心培養而形成的企業成員群體的精神風貌。企業精神要通過企業全體職工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因此,它又是企業職工觀念意識和進取心理的外化。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在整個企業文化中起著支配的地位。企業精神以價值觀念為基礎,以價值目標為動力,對企業經營哲學、管理制度、道德風尚、團體意識和企業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企業精神是企業的靈魂。

4,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指調整該企業與其它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內部職工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以善與惡、公與私、榮與辱、誠實與虛偽等道德范疇為標准來評價和規范企業。

企業道德與法律規范和制度規范不同,不具有那樣的強制性和約束力,但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和強烈的感染力,當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後具有自我約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是約束企業和職工行為的重要手段。

5,團體意識

團體即組織,團體意識是指組織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體意識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業團體意識的形成使企業的每個職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為都看成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使他們對自己作為企業的成員而感到自豪,對企業的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企業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和歸屬。因此,他們就會為實現企業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自覺地克服與實現企業目標不一致的行為。

6,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通過外部特徵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企業總體印象。由外部特徵表現出來的企業的形象稱表層形象,企業形象還包括企業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比如VIS系統,是企業對外宣傳的視覺標識,是社會對這個企業的視覺認知的導入渠道之一,也是標志著該企業是否進入現代化管理的標志內容。

7,企業制度

企業制度是在生產經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的行為帶有強制性,並能保障一定權利的各種規定。從企業文化的層次結構看,企業制度屬中間層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物質文化實現的保證。企業制度作為職工行為規范的模式,使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內外人際關系得以協調,員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護,從而使企業有序地組織起來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

8,文化結構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企業文化結構就是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系和位置關系。它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鏈接,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制度文化、企業精神文化形態。

9,企業使命

所謂企業使命是指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應擔當的角色和責任。是指企業的根本性質和存在的理由,說明企業的經營領域、經營思想,為企業目標的確立與戰略的制定提供依據。企業使命要說明企業在全社會經濟領域中所經營的活動范圍和層次,具體的表述企業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身份或角色。它包括的內容為企業的經營哲學、企業的宗旨和企業的形象。

(9)道德意識形象擴展閱讀:

企業文化應用:

企業文化由三個層次構成:

(1)表面層的物質文化,稱為企業的「硬文化」。包括廠容、廠貌、機械設備,產品造型、外觀、質量等。

(2)中間層次的制度文化,包括領導體制、人際關系以及各項規章制度和紀律等。

(3)核心層的精神文化,稱為「企業軟文化」。包括各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企業的群體意識、職工素質和優良傳統等,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被稱為企業精神。

參考資料:網路-企業文化

⑽ 企業VI管理具體是指那些方面的管理

VI即(Visual Identity),視覺識別系統,是CIS系統最具傳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是將CI的非可視內容轉化為靜態的視覺識別符號,以無比豐富的多樣的應用形式,在最為廣泛的層面上,進行最直接的傳播。設計到位、實施科學的視覺識別系統,是傳播企業經營理念、建立企業知名度、塑造企業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是運用系統的、統一的視覺符號系統,對外傳達企業的經營理念與情報信息,是企業識別系統中最具有傳播力和感染力的要素,它接觸的層面是廣泛,可快速而明確地達成認知與識別的目的。視覺識別是靜態的識別符號具體化、視覺化的傳達形式,項目最多,層面最廣,效果更直接。 視覺識別系統屬於CIS中的VI,也就是Visual Indentity.視覺識別(VI)是以企業標志、標准字體、標准色彩為核心展開的完整、體系的視覺傳達體系,是將企業理念、文化特質、服務內容、企業規范等抽象語意轉換為具體符號的概念,塑造出獨特的企業形象。

VI為企業CIS中的一部分,企業CI包含三個方面。分別為BI、MI、VI,三方面為企業理念識別,行為識別和視覺識別。
視覺識別系統分為基本要素系統應用要素系統兩方面。
基本要素系統主要包括:企業名稱、企業標志、標准字、標准色、象徵圖案、宣傳口語、市場行銷報告書等。應用系統主要包括:辦公事務用品、生產設備、建築環境、產品包裝、廣告媒體、交通工具、衣著制服、旗幟、招牌、標識牌、櫥窗、陳列展示等。視覺識別(VI)在CI系統中最具有傳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會大眾所接受,據有主導的地位。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