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貧困症
⑴ 知道自己老婆做不道德事該怎麼辦
當女人發覺自認最忠實的老公出軌後態度不相同,你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大吵大鬧,大打出手,向公婆和爹媽哭訴,向好友求救 婚姻中無論是誰犯了原則性的錯,都是不對的。生活中需要寬容,需要讓,可有些時候需要宣洩,我理解女人的大吵大鬧,但反對那無理取鬧和大打出手。一般女人想征服男人的三大常見法寶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極具藝術性和技巧性。可當心愛的男人出軌後,很女人最容易犯糊塗,一下子就沒了主見,像是要塌了天,便到處「尋醫問葯」,讓自家的那點醜事無處藏身。當然,任何一種行為和措施都會有利有弊,關鍵要看怎樣去對症下葯,有的男人會服軟、道歉、改錯、保證。可有些男人卻很抵觸,可能為此而無法原諒妻子,無法挽回家。吵鬧是多女人本能的一種條件反射,卻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適當給男人增加點壓力未嘗不可,向親朋傾訴也很正常,但關鍵要把握好一個度,需要有著自己的立場,有自我消化的能力,同時也應當評估一下後果,感性做事情,反而適得其反。 二、情感上根本無法接受男人出軌,直選離婚。 有一種女人做事很極端,也欠考慮,可能跟自己的經歷和性格有關。在她看來,兩個人走到一起並不容易,既然結了婚,就應該相互負責,相互忠誠。而面對男人背叛,始終堅定那就是對她的一種侮辱,在情感上根本就無法接受。她並不是不想挽回,而是總跟自己較勁,把自己逼進一個死胡同,然後親手掐滅希望和幸福。在有些女人的眼裡,男人就是自己的夢,她心中的追求幾乎是很苛刻,很完美的一種狀態,而當「遇險」之後,防火牆隨之也失去了功能。在她們的婚姻觀深處早已悄然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那是她們唯一始終堅守的底線。即使婚姻勉強繼續維持下去,也永無消除心靈上形成的陰影,終究是一根潛伏著的導火索,那樣的日子自然就顯得很累,到不如早日解脫。她們的心完全活在真空中,也可以活在謊言中,但不能見得著烏雲,否則一定會來暴風雨。 三、你出軌我也出軌,在報復中求取平衡。遷就過日子。 女人都或多或少有著報復心理,而這類女人則太強,看似很平淡,很平靜,從來不在嘴上辦事,心裡卻反復醞釀,猶如蛇蠍,反正我挺怕這類女人。你做了什麼錯事,我也故意要跟著做。到時候你埋怨我的時候,新帳舊賬一起算。這叫以牙還牙,以血還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給我一個初一,我還你一個十五,你好我也好,你壞我也壞,日子從來就是得過且過。你不怕我,我也不怕你。誰離了誰還不能活呀!男人在男女關繫上都顯得很小氣,自己可以在外偷吃大魚大肉,卻不允許女人偷喝一口湯。說到底,根源還是女人的社會地位低於男人。我曾對有些花心的男人提過醒「當你急著想跟別人的老婆睡覺時,不妨換位思考一下」。按理說,你出軌我也出軌,互不相欠,似乎還說得過去,可畢竟都是在做錯事,在當今的主流意識下行不通,也是女人選擇中的悲哀。 四、無所謂,感覺男人都那樣。 我挺佩服那一類「心胸寬闊」的女人,有些時候讓男人反而想不通。她們發現男人出軌後,竟然無動於衷,並且還認為理所當然。也不清楚為嘛她們形成了如此的婚姻觀?是跟自己的背景和學識有關嗎?還是跟自己的放盪有關,反正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男人的那點兒破事兒。「無所謂」在婚姻中不是一件很好的兆頭,夫妻間更多的應該是「有所謂」,那樣彼此間才顯得有著魚水之情。感情在婚姻中是最自私的,誰也不想與別人共享,可一當有了「無所謂」的態度,恐怕就有了病變。 五、找小三決斗,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女方。 此類女人很不理智,也較強悍。她把事端全部壓在小三的身上,甚至還包庇自家的男人。她始終認定自己的男人就是個好東西,若不是遇見狐狸精是不可能被陷害的。她認為錯根本就不在男人,而在女方不知羞恥,故意想毀掉她的家。矛頭全指向小三,不問情況,就主觀的下定了結論。先收拾完小三後,再設法自己的男人。男人有婚外情,不一定是老婆不夠好,也不一定是小三發騷、發賤,責任並不在女人,很多牆內牆外的女人都是受害者。我也承認有些小三很不道德,明知故犯,可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呢?都是為了那件破銅爛鐵,值得嗎?何況鐵生銹也是有條件的。婚姻也需要保養。 六、堅持一個原則,你愛找誰都行,反正我不離婚,你還得給我錢花。 通常遭遇男人花心,而又不想離婚的女人有其自身的想法。有的為了面子,有些為了自身獲得的好處,更多的卻是為了孩子。孩子能牽住女人的心,一個家庭破碎之後,受傷害最大的要數孩子,他們是無辜的不應該承擔大人們所犯下的錯。因此,一個愛家愛孩子的女人,很大程度上是會寬恕男人的卑劣行為,直到最後無能為力之日,又變得麻木不仁。 七、離婚後,我也不放過你。我不好過,你也休想。 這類女人在心理上可謂幾乎接近於變態或者說自我崩潰。她思想上根本就無法接納這種事實,那就是男人的負心。而且她還會主動的提出分手,卻又無法面對。最終說服不了自己的時刻,就失去了理智,不是魚死就網破,我好過不了,你也休想。有的甚至於,你背叛了我,我就殺了你。 八、同意和老公及其情人三人一起過。 在當一夫一制的社會,一個男人同時跟兩個媳婦過日子,看似是個笑話,其實也不算什麼,只是很多事情大眾暫且不理解,有的還覺得稀罕了一些。雖放不到桌面上講,可背地裡也卻實實在在的存在。同意或者被願意兩個女人侍候一個男人,並不是常人所為的,可也算男人有本事。至於女人的真實想法又是什麼,恐怕也是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罷了。 九、毫無辦法,只好氣吞聲,老公太厲害,她在家地位只相當於保姆。 這類女人在家很沒有地位,靠老公吃飯,穿衣,而且還被男人動不動就拳打腳踏,相當於一個僱人還不如一個僱人,在貧困的農村很多見,或者男方家境條件極好,或者男人根本就是個地痞流氓。 十、耐心的聽他解析,了解他真實想法和整個過程,陪他一起度過難關。 當發現深愛著的男人出軌後,最好別當面拆穿他的謊言。聰明的女人會非常理智地有方法地讓男人明白是自己錯了,讓他有負疚感而主動回頭。爽快結束一段還有希望拯救的婚姻,並非是一種最好的方式。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是,很多女人面對男人的出軌,選擇決絕地離開,並沒有獲得徹底的解脫,也沒有重新找到期待的幸福。生活不是童話,愛情也並非想像的那麼聖潔,生於這紅塵俗世,誰都可能偏移正常的婚姻軌道。給對方一個回歸的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幸福的出口。所以,當婚姻出現危機時,採取積極地挽救措施,要遠比消極地反擊更有實際意義!
⑵ 人群在突發事件中的行為特徵
1、鎮定型,從容面對,機智勇敢
2、盲目型,不知所措,手忙腳亂
3、盲從型,隨大波,哪邊人多奔哪邊
4、呆滯型,失去思考能力
5、惶恐型,閉上眼睛,因極度的恐慌而不敢面對
6、旁觀型,看熱鬧的,看別人亂七八糟他高興
7、應雄型,挺身而出,解救危難
8、添亂型,惟恐事情還不夠糟糕,他再幫點亂的
大概就這7種吧,我不善於分析什麼倫理或者科學,因為我遇到過,我是旁觀型的!
⑶ 恩格斯 的道德觀
科學共產主義創始人之一,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奠基人。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今伍珀塔爾市)一棉紡廠主家庭。1834年10月入愛北斐特中學讀書。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輟學,到商行當練習生。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隊服役,同時在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課。1842年 4月開始為《萊茵報》撰稿(K.馬克思當時在該報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棉紡廠」的辦事處工作。在這里他經常深入工廠,參加工人集會和斗爭。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與馬克思第一次會面。1844年 8月在巴黎與馬克思再次會面,從此開始了他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極為親密的合作和始終不渝的友誼。1845年出版了他同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聖家族》,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他同馬克思一起不僅致力於創立革命理論,而且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為建立無產階級政黨作準備。1847年他們改組正義者同盟,使之成為第一個國際共產主義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們受同盟委託撰寫的《共產黨宣言》,闡明了新的世界觀並提出共產主義社會的創造者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託組織出版革命運動的戰斗機關報《新萊茵報》。1849年 5月德國西部和南部為保衛帝國憲法舉行了武裝起義。恩格斯赴愛北斐特領導該地起義人民的防禦工事構築,在巴登 -普法爾茨起義期間,參加志願部隊的戰斗。事後,他撰寫了《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和《德國農民戰爭》,總結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探討無產階級斗爭的戰略和策略。他深深體會到軍事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意義,開始長期、系統地研究軍事。他閱讀歷代軍事家浩瀚的軍事理論和軍事史著作,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討軍事問題,對當時的重大軍事行動進行了深刻的分析。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許多重要軍事著作。他撰寫的《1852年神聖同盟對法戰爭的可能性與展望》,論證了軍事組織和作戰方法的發展決定於生產方式的發展,並預言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也將有它自己的表現,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他在《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1851~1852)一書中,總結歷史經驗,提出革命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動力,起義是一種藝術。他為紐約《美國新網路全書》寫了《軍隊》、《步兵》、《炮兵》等59個條目,涉及到軍隊建設、裝備發展、作戰指揮、築城、炮兵、海軍等范圍十分廣泛的問題。他在《紐約每日論壇報》、《新奧德報》、《新聞報》、《曼徹斯特衛報》和《派爾-麥爾新聞》等多種報紙上發表了關於克里木戰爭、義大利戰爭、美國內戰、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等的評論文章和其他軍事論文。他擺脫經商活動後,遷居倫敦。1870年10月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直接參加共產國際的領導。1878年他完成了光輝巨著《反杜林論》,書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作了系統的闡述,並論證了暴力對經濟的依賴性和對經濟的反作用,肯定了暴力在歷史上不僅起反動作用,還起進步的作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恩格斯承擔起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翌年他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部重要著作,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途徑與形式,探討了戰爭的起源和本質。恩格斯晚年完成了重大的理論著述工作並指導國際工人運動的活動,為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對各種機會主義進行了不妥協的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逝世。
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建樹卓著。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和總結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說,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由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並在柏林大學聽課,研究黑格爾哲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時,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觀上雖然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但他在實際斗爭中,逐步意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同德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受L.A.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的影響,開始向唯物主義者轉變。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當職員 ,接觸到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他和工人交往,參加他們的集會和斗爭,並同憲章運動領袖建立聯系。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恩格斯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 。1844年3月 ,在《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兩篇文章,以社會主義觀點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結果,論述社會主義革命和消滅私有制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與馬克思合作創立和豐富馬克思主義 :1844年8月,恩格斯拜訪僑居巴黎的馬克思,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同年9月,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一書,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 1846年間兩人合著《 德意志意識形態 》一書 ,這部著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系統的闡述。1845年,恩格斯寫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第一次明確地指出無產階級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必然推動它去爭取自身的解放 ;而社會主義只有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斗爭目標時才會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恩格斯和馬克思於1846年初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各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建立聯系,宣傳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應邀加入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它的改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 , 向大會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把舊的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1847年12月~1848年1月 ,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公開樹起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是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48年歐洲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委託,為德國無產階級制定了行動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後 ,他們立即回國參加革命斗爭。恩格斯除協助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外,還親身參加南德和愛北斐特地區保衛革命成果的幾次激烈戰斗 。革命失敗後 ,1849 年11月10日恩格斯流亡倫敦與馬克思會合,擔負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員會和地方組織的工作,著手總結1848年革命的經驗教訓。
1850年,恩格斯重返曼徹斯特經商,以便在經濟上接濟馬克思,使之能夠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工作之餘,他還研究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就各種理論問題同馬克思交換意見,寫了大量軍事、政治論文。恩格斯極其關心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寫過不少論述波蘭問題的文章。他在《波斯和中國》、《俄國在遠東的成功 》等文章中,揭露沙皇俄國和英國對中國的侵略,預言今後必將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1870年9月,恩格斯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10月 ,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在國際的後期發表《論權威》等著作,總結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經驗,批判了巴枯寧派的無政府主義思潮。1877~1878 年恩格斯寫出《 反杜林]論 》,深刻批判E.K.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哲學、庸俗的政治經濟學和假社會主義,第一次系統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該書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1880年,把《反杜林論》一書理論部分中最重要的內容改編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小冊子,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的工人中廣為傳播,馬克思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恩格斯從1873年開始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寫了許多札記和片斷。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後被編成《自然辯證法 》一書出版。其中《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科學地解決了人類起源的問題。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 , 恩格斯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 。 1885 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1884年,恩格斯發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論述原始社會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揭示在私有制基礎上形成的階級對抗和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的起源和實質,指明私有制、階級、國家消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批判資產階級學者、拉薩爾主義者以及無政府主義者關於國家問題的謬論。1886年,他發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系統地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觀,精闢地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生平: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誕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紡織廠主家庭。1837年9月,中學未畢業就被他的父親送去學習經商。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萊梅一家貿易公司實習經商,業余刻苦自學,著文批判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宗教迷信和資本家的貪婪,表現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小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紡織公司當辦事員,在這里,他參加憲章派活動,結識了正義者同盟的活動家,並深入研究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開始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迅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則》),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
1848年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科倫。恩格斯擔任《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6月,在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斗。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
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系,共同研討國際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里的學術問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1857-1859年,他為《美國新網路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1861-1865年,撰寫了關於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准確地分析和預示了戰爭的進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0月,經馬克思提議,他當選為國際總委員會委員,任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的通迅書記和總委員會財務委員。巴黎公社期間,他和馬克思一起組織聲援公社的活動。1871年9月舉行的國際倫敦代表會議上,恩格斯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工人階級必須參加階級斗爭並建立同一切舊政黨相對立的無產階級獨立政黨。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紐約。海牙大會後,他寫了《論權威》、《社會主義民主同盟與國際工人協會》(與馬克思合寫)等論著,從政治上、理論上和組織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寧集團的無政府主義和分裂主義,深刻闡述了民主與集中、民主與專政的辯證關系。
國際工人協會解散以後,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在各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政黨而努力。1875年3月,他在給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並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並的錯誤。1876-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時,第一次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許多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一部"深刻透徹的每個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學網路全書。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國際工人運動進一步向橫廣的方面發展,擴展到整個歐洲和北美大陸。年邁的恩格斯密切注視著社會主義運動在各地的發展,廣泛了解各國的歷史和現狀,與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運動活動家保持經常的聯系,不時地向他們提出建議和忠告。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國、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波蘭、比利時、丹麥、義大利、西班牙、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明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社會主義政黨或個人都曾向恩格斯徵求意見,請求指示。恩格斯反復教導各國社會主義者要從本國的條件出發,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獨立地決定本國革命的方針和策略。他說:"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傾向的斗爭。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他在大會閉幕詞中希望各國無產階級在反對共同的敵人、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加強團結、互相學習,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則,同時各國無產階級應該以"獨立自主的形式組織起來",堅持"自由聯合"和"自願聯系"的原則。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強調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之間建立獨立、自主和平等的關系,由各國黨和無產階級因地制宜地決定本國的革命策略,反對任何一個黨代表歐洲無產階級講話,不承認哪個黨享有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長子權",反對任何一個黨的領導人對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者發號施令。
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在他主持下,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八九十年代,恩格斯繼續在各個思想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全面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出版,在馬克思主義史上第一次系統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發展及其消亡的規律和家庭的變遷史。1886年4月至5月,發表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及其在哲學發展史上引起的劃時代的意義,對唯物主義哲學及唯物史觀作了深刻的發揮。他的許多書信對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作了重大的補充和闡發。在出版和再版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時,恩格斯根據八十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現象,如壟斷的出現、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危機的新特點和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等,作了新的探討和概括。1890年和1893年,先後發表《沙皇俄國政府的對外關系》和《歐洲能否裁軍》,分析了九十年代初歐洲國際關系的特點和趨勢,揭露了沙皇俄國是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闡述了無產階級對戰爭、和平和革命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方針。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內部右傾機會主義思潮日益抬頭的情況,1891年1月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並為之作序,3月再版了《法蘭西內戰》並寫了導言,6月寫了《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1895年初為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單行本寫了導言。恩格斯在這些導言中集中地捍衛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訴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894年11月,他寫的《法德農民問題》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爭取農民同盟軍、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制的原則、方針和政策,批判了法國工人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農民問題上的右傾錯誤。他指出,在農民占人口多數的國家裡,"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成為農村中的力量"。恩格斯還寫了《關於共產主義同盟的歷史》等總結國際工人運動史、為馬克思及其戰友作傳的文章。此外,他還就宗教、婦女、文學、美學、史學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不愧為一個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家。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27日,遵照他的遺囑,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特勃恩海濱的大海中。
恩格斯的主要思想其實可以=馬克思的主要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們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徵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同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斗爭實踐的結合中發展的;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發展的;是在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創造性研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 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後,他們的繼承者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制定了關於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他總結了蘇維埃俄國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進到一個新階段——列寧主義階段。在中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歷史、社會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CA>
⑷ 急!!!!!!!
從1986年1月至1993年年底, 僅全國各新聞媒介披露的各種麻木不仁、見死不救的事情,就有1300多起。〔1〕近來, 見義勇為的報道雖然有所增加,但比之見困不助,見義不為的報道而言,不見其多。
緊急情況下眾人的冷漠行為在社會學中稱為集體性坐視不救,亦稱旁觀者的冷漠。這是一種與利他性行為相對立的行為,反映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的消極性方面,是社會道德風尚的負指標,也是社會頹風發展到較為嚴重狀態的信號。這一非道德行為對社會成員的道德信仰具有較大的傷害力,對此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情感的義憤上,有必要從理論上對這一嚴重的非道德現象進行分析。
一、社會心理學的分析
「集體性坐視不救」從內容上看有兩類,一類是突發性災難,常見的有落水、車禍等,有旁觀者而無舍已救人者;另一類是受犯罪分子攻擊,如被侮辱、被搶劫等,有圍觀者而無見義勇為者,或見義勇為者得不到聲援、幫助。「旁觀者」主要是指緊急事件發生時現場臨時聚集起的眾多圍觀者,他們與事件本身並無聯系,但從社會的倫理角度看,他們具有某種不可推卸的道德義務、責任,因而具有某種精神聯系。旁觀者的特點是:在現場圍觀;人數眾多;沒有援助行為或有意迴避。「旁觀者的冷漠」實際上是一種集體行為,主體是准群體中的群眾,按美國社會學家赫伯特·布盧默對群眾的分類,它屬於群眾中結構最鬆散的一種即「臨時人群」。因而,「集體性坐視不救」具有許多集體行為的特徵。社會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他人在場與救援行為的
確有一定關系,凍結住救援行為的主要社會心理原因在於:
(1)情況不明、判斷模糊。在突發事件中,情況緊急, 人們無法從容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因而在知覺判斷上產生模糊,舉棋不定,行動上則猶豫不決,不知該怎麼辦,或怕做出不當舉動而受人嘲笑。 (2)期待暗示,相互誤解。在場人群在這種特殊場合下行為謹慎,期望從他人的行為中得到暗示,這種集體性觀望導致相互誤解產生,即人們都等待著從別人那裡看到榜樣,都誤以為別人的猶豫不決是不肯援助,於是自己也不便輕舉妄動。集體性誤解阻止了一些有救援動機的人的行動。(3)屈從壓力、盲目從眾。在特定的小環境下發生的突發事件, 具有特殊的場效應,由事件本身引發的緊張、危急、焦躁等氣氛不斷向在場者輻射某種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通過情緒相互感染著、傳遞著……。這時,如果有些不道德者在旁邊冷嘲熱諷,更會加重不良壓力,人們(對大多數人而言,並非是道德情感的高尚者、道德意志的堅定者
)往往會選擇一種保全自己的、合法逃避壓力的消極方式——從眾。 (4)責任分擔,相互推諉。在場的人對需要援助者雖然素不相識,但存在一種不可推卸的道義,即見死不救、有難不幫,良知難安。這種情況下,由於臨時聚集的人們沒有明顯的個人標志,在互不熟識的人群中具有匿名效應,容易產生責任分擔的的感覺,主觀上把要求自己承擔的道德責任分解到他人身上,似乎自己的責任便輕了。他們往往這樣自我安慰,別人的條件比我好,身體比我好,什麼一定要我上前?這種心理上道德責任的推卸,帶來了行為上集體性逃避現象的產生。(5 )怕惹麻煩、危及自身。在突發事件中,人們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對眼前感性的強刺激的意義作出十分周密的判斷和深刻的理解,會產生行為選擇上的搖擺,但是,個體的知覺判斷畢竟是依據其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經驗作出的。人生觀是極端自私的,對他人的危難便會無動於衷,甚至冷嘲熱諷、幸災樂禍;人生觀是利他和利己兼有的,便會既產生救人的沖動,也會產生怕諷刺、怕麻煩、怕誤解、怕吃力不討好、怕被纏住等種種顧慮,在患得患失
中徘徊猶豫,做不出實質性的救助行動;人生觀是利他的,無論人多人少,都會挺身
而出,見弱相助,見義勇為,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因此
,人生觀和道德素質,才是人們是否做出救援行為的決定性因素。集體性良知麻痹,
折射出社會結構轉型時期人們特具的復雜心態和道德狀況。
二、倫理學的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是人們道德品質的試金石,它把人拋入一個特定的狹小
空間,它把人凝固在一個特殊的短暫時間,在沒有結構性、強制性的情境中,個人處
於匿名性的狀況下,完全依據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素質作出行為抉擇。它猶
如一面聚光鏡,一剎那間把人格的偉大與渺小照得十分清晰:挺身而出者——高尚;
袖手旁觀者——平庸;冷潮熱諷者——卑微。
萬俊人先生從倫理學的角度對此作過十分精闢的分析:「道德冷漠」(moral in
difference)是一個道德心理學概念。它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繫上的隔膜和孤獨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關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如同存
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所描述的「他人即是地獄」。道德冷漠不同於一般的感情淡薄,它
是人與人之間道德意識溝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或同情的喪失;
以及道德行為上的互不
關心。其結果是使人在人際之間和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里變形為
一個冷漠無情的道德「局外人」、「陌生者」。表面看來,道德冷漠具有某種道德中
立的意味,也不是一種反道德的惡行為。但是,它表面上的非道德性其實包含著對他
人和社會的拒斥,只不過是以一種消極的方式來否定他人和社會的存在而已。同時,
它也是一種人性的自我放棄和對人格完善的逃避,因而,也是對自我道德主體性的消
極否定。「視他人善舉為怪誕;置他人危難而不顧;對不義之惡缺少起碼的正義感和
義務感;對他人之難失卻同情,甚至反唇相譏;這一切都是道德冷漠心態的暴露。正
因為如此,它的社會後果又與其它不道德行為別無二致。」〔2〕
互助性是人類的群體性特性,互助自人類社會產生時,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產生
,人們正是通過群體內部的互助來實現個體的自衛。現代社會中,人們仍然會遇到各
種困難,自然災害、社會問題都危脅著人們,人們通過組織的形式來彌補個體能力的
不足。盡管如此,人們還會遇到許多臨時性的突發事件,一時無法依賴組織的幫助,
這就需要社會成員的相互幫助來解決臨時的困難,以擺脫困境。因此,幫助別人是任
何社會都需要和期望的,是任何社會都倡導的道德價值,助人是道德的內核。見義勇
為幾乎在任何社會中都是被高度提倡的,不過,倡導的方式各有不同。改革前的社會
,較多地強調為了社會的利益應該去幫助、救助人,這種傾向導致了多數人只看到自
己的助人行為對於別人的意義,而看不到對於個人的自身的價值。實際上,在現實社
會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為向社會證明著自己是怎樣的人。幫助別人的行動不只在
效果上有益於他人與社會,而且在心理上向自身證明,自己是一個善良的、富於同情
心的、能助人的、具有崇高品格的人。這種自我意識將是個人在道德上自我立足的基
礎和感到自己生命有價值的立足點。只有當人們找到了存在於自身的理由,助人行為
才產生一種不依賴於外在力量支持的行為動因。助人不只有利於別人和社會,更幫助
自己提高做人的境界和養成崇高的品格。助人行為對於自我的積極意義,是從對於社
會的積極意義中派生出來的。在社會生活中,互助是人類生存的需要,只有互助才能
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而當自己置身於其中也必將受益。
正義觀也是道德最重要的價值觀。它作為道德感的基石,不論社會如何發生變化
,但它的基本價值是永恆的,它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目標,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
。放棄正義,意味著放棄人現有的行為准則和文明成果,還意味著放棄進步、放棄安
全、放棄榮譽、放棄信任、放棄許多精神價值。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採取一種行
為無涉的態度,防止干涉他人的隱私權。但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特別是道德生活領
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成了一個社會成員逃避應承擔的起碼的社會責任感
和道德感的遁詞。在突發事件這一特殊的道德考場上,面對正義這道考題,許多人回
答不了,失敗了。眾多的道德麻木者失去了人所具有的最起碼的惻隱之心和互助心。
當他們選擇了對危險的規避,選擇了袖手旁觀的不作為的同時,也放棄了自身的德行
。他們自以為是從當前生活中提煉出的「真締」,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真理的辯證
法是,越是向邪惡讓步,邪惡越是得寸進尺,不要以為自己保全了性命,躲避了一時
而沾沾自喜,但只要邪惡勢力存在,任何人的生命就永遠沒有保障,只要有突發情況
出現,人們永遠會面臨著靈魂的選擇。如當你自身面臨困境,而別人也成為看客時,
你將體驗到這種「聰明」選擇的苦澀。有人放棄見義勇為是因為看到了相反的景象,
有道德的人吃虧,無道德的人得利,見義勇為者利刃加身,見義不為者安然保命。這
種顛倒的現象說明這種冷漠蔓延到全社會,與冷漠的旁觀者有著莫大的關系。試圖通
過逃避道德義務而逃避危險,只能是增大危險。在人們對相互命運漠不關心的地方,
不會有任何信任,不會有真誠,不會有安寧的社會秩序。反之,社會成員通過承擔道
德義務,會共同創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因此,見義勇為不僅是道德的選擇,也是
理性的選擇。道德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社會契約,是每一個人的義務,當每一個人奮
勇爭先時,在互助中,人類才有安全的生活。少數人的拚死相爭、見義勇為,甚至犧
牲,會使邪惡勢力得到有力的遏制,會有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社會學的分析
種種「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是畸型社會風氣,是一種道德的異化和扭曲。「
旁觀者的冷漠」現象的實質是圍觀者怕危及個人利益而採取的一種自保行為,它反映
了相當部分的社會成員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狀況,這類行為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
社會原因。
人際關系磨損。(1)政治斗爭磨損。 社會主義社會理想的人際關系應該是社會
成員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在心理上相互信任,在行動上相互幫助。然而,國家指導方
針上的偏頗,致使政治運動不斷,階級斗爭擴大化,一些極端形式如大字報的相互攻
擊,文攻武衛的相互殘殺,嚴重傷害了正常的人際關系。雖然非正常的歲月已經過去
許久,但人際關系的基礎,即相互信任感已被磨損,裂痕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消彌。
「文革」對經濟的摧毀是顯現的、暫時的,對人際關系和社會風氣的傷害則是潛在的
、持久的,這是「文革」最大的後遺症。(2 )經濟競爭磨損。隨著市場經濟的鋪展
,競爭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展開,競爭機制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人們
在生活中發展方向的選擇出現重大變化,由期望政治發展到轉向經濟收益,人們交往
中利益性關系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工具性行為大量增多,感情性關系逐步下降,非物
質的感情性交往被冷落,市場中和社會生活中的劇烈競爭在激發出人們潛能的同時,
經濟交換的原則在滲入社會各個領域的同時,也滲入了人們的觀念深處,也使人將所
有的行為都視為一種社會的交換行為,任何行為都需要回報,要有代價。使人與人之
間的心理距離拉大,互助性行為減少。社會的發展肯定了社會成員對正當物質利益的
的需求,由於長期的貧困使社會成員的這種需要格外強烈,一旦社會條件允許,許多
人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強烈沖動,乃至發展到「一切向錢看」的地步,唯利是圖的行為
泛化,問路要咨詢費,幫人要辛苦費,服務要小費,助人為樂也要與經濟效益掛鉤。
許多人已經變成了只認金錢、物質,不講道德、精神的「單面人」。當一個社會出現
物質凸現而精神凹現的不平衡狀況時,必然是利己性行為增多,利他性行為匱乏。更
何況我國的物質水平遠未達到富裕的程度,而人們的道德水準確如此快速下降,這不
能不令人擔擾。
消極文化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倫理型文化,重視人倫關系
,其基本道德范疇如仁、義、禮、忠、孝、信等,均強調了利他性。但這些范疇都有
一個顯著的特徵,即強調在約束自己的前提下的一種間接的、消極的利他。傳統倫理
強調忍、順從、守成求安的思想,諸如「不為最先,不恥最後」,「木秀於林,風必
摧之」,「槍打出頭鳥」等等格言在民間十分流行,要人們自律、自保,不主動關心
他人,明顯地反映了一種怯弱無立,逆來順受的消極性道德品格,新文化運動的先驅
們無不對這種懦弱的國民性格作過深刻的鞭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至今,這
種消極性的道德品格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仍有很大的影響,許多社會成員是遵
紀守法的老實人、老好人,但性格十分軟弱,也怕惹事生非,面臨突發事件往往怯而
止步。傳統文化中盡管也存在劫富濟貧、扶危救困的英雄主義和俠義精神,但這種積
極的文化品格沒有被發揚光大,而被消極的文化品格所淹沒。俠義精神反倒被社會越
軌群體所接納,演化為江湖義氣,畸變為無視法紀意識,助長了為非作歹的囂張氣焰
。這種消極的文化特質是利它性行為的凝固劑。
社會支持不足。(1)輿論支持不夠。 社會輿論是一種社會的氣候,健康強大的
社會輿論會產生一股精神效應場,對見義勇為具有強大的社會助長作用。捨己救人,
見義勇為者是一個國家和平時期的英雄,是社會為廣大成員倡導的學習楷模,宣傳鼓
勵他們,就是維護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倡導主文化的道德規范,為社會成員提供正確
的行為模式,具有深遠的價值導向意義。現在我們對他們的宣傳報道,無論是從數量
還是力度都嫌不足,對作壁上觀者的見死不救行徑,抨擊、鞭達的也不夠。相反,不
少傳媒關注的是娛樂界的歌星、影星,對他們的生活頊事津津樂道,不惜拿出巨大版
面和黃金時間,冠之以諸如「天王巨星」等種種美名,每周還要推出「排行榜」,對
明星的捧場遠勝於對英雄的贊揚,這種倒錯,表明傳媒還未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和發揮
出應有的功能。當前,傳媒的不足在於,一是過分追求名人效應,以期獲得更多的經
濟效益;二是誤把名人當作英雄,其實,英雄是對民族、對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是名人中的出類拔萃之輩,其社會價值和精神鼓舞力遠高於一般的明星。 (2)社會
保障不夠。捨己救人、見義勇為者往往會付出受傷、殘廢、犧牲的代價,而我國目前
還沒有專門的法規來保護這些英雄和其家屬應享有的權利,以至各地無從遵循,保護
措施不盡相同。有的地方保護不力,善後處理出現各種令英雄尷尬的境況,使英雄流
血又流淚,也使後繼者望而怯步。1995年5月, 有關部門開展了一次對於英雄的調查
,這次調查的對象是解放軍、公安、武警一、二級英模和三屆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
,調查反饋的信息令人擔憂。因為在605 名被調查對象中,有201名表明他們的生活水
平處於溫飽線以下。〔3〕現在有些城市建立了「見義勇為基金會」,政府有支持,民
間有捐款,對見義勇為者作一些善後處理,但保障的程度還遠遠不夠。對見義勇為者
的制度化保障措施必須提到議事日程,這對於弘揚社會正氣,打擊邪惡氣焰,具有物
質保障和精神支持的雙重意義。(3)規范支持不力。 由於缺乏必要的法律界定和約
束,全國各地每年有許多見義勇為的行為得不到確認。不少因見義勇為而致殘者的生
活陷入了困境,一度被社會贊譽的勇士及家屬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現實的尷尬。
據透露,全國見義勇為基金會每月要接待全國各地為數不少的上訪者,他們有的是自
身的見義勇為行為得不到確認,有的是對有關部門發給的補助金額持有異義,有的則
是見義勇為者若干年後又出現了新的困難和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掛靠公安部的民間
組織,基金會自身的作用畢竟有限,許多問題的解決還要依靠各地方政府的配合,但
缺乏相應的行政、法律約束,有的地方政府根本不予理睬,極大制約了基金會作用的
發揮。加上資金有限,基金會所提供的補助、獎勵金額最終還是救急救不了本。〔4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和擁戴的民族
是一個沒有民族精神的民族。這種英雄一陣子,痛苦一輩子,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境
況,全社會都有責任,不解決這一問題,見義勇為的英雄有後顧之憂,更多的人在遭
遇到危急情況時,會忘而怯步,成為弘揚社會正氣的一個實際障礙。所以,對見義勇
為者的穩妥安置,不是一個一般的對傷殘人的安置問題,而關繫到是否鼓勵廣大社會
成員前往援救,是否能用正氣壓倒邪氣的大問題。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001.com/misc.php?xname=PPDDMV0&dname=I26T501&xpos=6&op=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