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通過全國人大多少
A. 立法制度的全國人大立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是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依法制定和變動效力可以及於中國全部主權范圍的規范性法文件活動的總稱。
全國人大立法是中國的國家立法,是中國的中央立法的首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立法體制中,以具有最高性、根本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為其顯著特徵。 其一,全國人大是國家機構體系中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同西方不同,中國的國家機構是一個塔形體系。人大在這個體系中居於最高層,是這個體系的中心,政府和司法機關都由人大產生並對人大負責。人大與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關系,不同於西方國家議會與政府和司法機構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衡的關系,它們不是處於大體平行的地位。
其二,全國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權,包括立憲權、法律制定和變動權、立法監督權等。這些立法權是立法權體系中最重要的權力,是國家立法權的首要組成部分。其三,全國人大產生的憲法和法律,在中國主權范圍內具有一體遵循的效力,在整個法的體系和法的淵源中居於最高地位,也最為重要。 其一,全國人大立法,在內容上調整的是整個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解決的是特別重要的問題;在形式上是產生國家根本法憲法、基本法律和其他重要法律。
其二,全國人大立法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其他立法一般要以它為依據或不能與它相抵觸。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外,其他立法權或是為貫徹由它產生的憲法、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文件所行使,或是為補充它的不足以解決它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而行使。 其一,全國人大對它所立的法,既有完整的制定權和修改、補充、廢止權,也有提案、審議、表決和決定公布權。
其二,全國人大既有權立法,也有權監督整個國家的立法活動是否合憲、違憲。
其三,全國人大既有權自己立法,也有權授權其他國家機關立法。其四,全國人大立法,內容廣泛完整,無論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還是經濟法、教科文衛法、勞動法和社會福利法、軍事法,以及其他可能出現的部門法,全國人大都可以立法;法的體系中的各個部門法,都需要由全國人大制定一個、數個以至若干個基本法律作為基礎、骨幹。其他立法則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這種高度的完整性。 其一,由於全國人大的立法權居於最高地位,它所立的法不存在不得與其他法相抵觸的問題,不存在被其他國家機關撤銷的問題,也不需要報其他國家機關批准或備案。全國人大常委會雖然可以補充和修改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但行使這一職權,在時間、外延和內涵三個方面都受到限制,並且補充和修改是通過作出修改決定進行的,而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有權改變或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國家主席可以公布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但憲法規定這種公布要根據全國人大的決定來進行。國家主席無權獨立決定是否公布法律,如果國家主席違背全國人大的決定而不公布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便違反了憲法,要負違憲責任,全國人大亦有權對其予以罷免。有的地方特別是民族自治地方對全國人大的法律可以變通執行,但變通都附有限制條件。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可以與全國人大的法律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所以合法,是因為全國人大制定的憲法允許這種情況存在,並且這種不一致的存在也附有限制條件。
其二,由於全國人大的國家立法權最具完整性,它的行使可以由全國人大獨立進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其他有關國家機關可以在某些方面參與全國人大的立法活動,如每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會議要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集,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但全國人大的每項立法權的行使都須通過全國人大會議的審議、表決這種關鍵性程序。 全國人大立法在中國立法體制中,所以具有最高性、根本性、完整性和獨立性,有其深刻的根源。中國是實行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國度,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是全國人大,因此,全國人大的國家立法理所當然應當是最高立法。同時,一國的立法權是個綜合性權力體系,這個體系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立法權所構成,它們無疑有地位高低的區分、完整性程度和獨立性程度的區別,在中國這個憲法上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國家,全國人大的立法權在整個立法權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最具完整性和獨立性,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B. 人大立法投票多少通過
除了憲法的修改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外,其餘立法通過人數為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大會代表的二分之一以上。
C.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什麼行使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立法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3)立法通過全國人大多少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十四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列入會議議程。
第十五條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專門委員會審議的時候,可以邀請提案人列席會議,發表意見。
D. 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什麼什麼法,是決定權還是立法權
立法權.立法權,是指立法主體依法行使的制定、認可、解釋、補充、修改或廢止法律的權力。修正案就是上述所說的修改。
E.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名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法律依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5)立法通過全國人大多少擴展閱讀
能制定的法律的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F.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某部法律,是行使決定權,還是立法權
根據《立法法》來
第七條
全國自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授權國務院的,是決定權
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G.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大致包括哪幾個環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
1、提出立法議案。
2、審議立法議案。
3、表決和通過立法議案。
4、公布法律。
(7)立法通過全國人大多少擴展閱讀
地方性法規的制定程序是:享有立法提案權的有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時的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本級人民政府和代表(3人以上附議),由主席團提請大會討論,並經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
通過的地方性法規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立法原則的指導和規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立法工作,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社會工程。
如何保證不同種類、不同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在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調整范圍方面互相配合協調,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系統,充分發揮其系統的整體功能。
如何避免各級各部門的立法機構或參與立法的機構為本地區或本部門的利益而爭奪權利,逃避義務,如何保證立法在全國范圍內的統一性,具有預測性和相對的穩定性,有一些指導思想和普遍遵循的原則是必要的。
一些學者曾從理論上對此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例如有人認為中國的立法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五個有利於:即有利於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利於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發揮各立法主體的積極性;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實施;有利於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
有的學者認為,立法的原則應包括民主、公開、公正、權力義務相一致等。
也有的學者認為,立法原則還應包括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配合協調、新法優於舊法、上級法優於下級法、立法監督等。
但是目前這些討論還限於研究階段,到作為普遍遵循的原則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H. 全國人大通過XX修正案算是立法權還是決定權
立法權。
立法權、決定權和決定權其實都有決定的意思,如果是對通過某個法版律的決定,那就是權人大立法權的體現(注意:只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才有立法權,地方人大沒有)。
如果是通過對國家方針政策的決定,那就是決定權的體現;如果是通過國家領導人任免的決定,那就是任免權的體現。因此屬於立法權。
(8)立法通過全國人大多少擴展閱讀:
立法性決定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填補法律空白,彌補法律漏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法制百廢待興,全國人大常委會最初制定的立法性決定是為了應對法律短缺和供給不足的特殊國情。
針對法律空白和法律缺位,立法性決定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法規范意義上的規定助力諸多問題的解決。法律具有穩定性的特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問題不能通過憲法和法律的朝令夕改來實現。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為了克服法律滯後性的弱點,有效彌補法律漏洞,在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空白地帶,運用立法性決定的方式規制新問題,既節約立法成本,又不失權威和理性。
I. 普通法律在立法程序上是不是需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一半以上通過
是的。
我國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數通過;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J. 人大立法有哪幾個稅種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個種(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行「營改增」;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環保稅 ),分別是: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10)立法通過全國人大多少擴展閱讀:
15個國務院制定
增值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第十二次常務會議通過,2008年11月5日經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消費稅 《消費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第135號令發布,2008年11月5日經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營業稅 《營業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第136號令發布,2008年11月5日經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資源稅 《資源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第139號令發布。
城鎮土地使用稅 於1988年9月27日經國務院第17號令發布,2006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的決定》修訂條例內容。
土地增值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於1993年11月26日經國務院第十二次常務會議通過。
房產稅 於1986年9月15日經國務院文件國發〔1986〕90號發布。房產稅條例規定,對個人所有非營業用的房產免徵房產稅。但近年,為調控房價,上海、重慶等地開始試點對個人住房征稅。
城市維護建設稅 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
車輛購置稅 2000年10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
印花稅 1988年8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11號令發布。
契稅 1997年4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55次常務會議通過。
耕地佔用稅 2007年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511號令通過並發布。
煙葉稅 2006年4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葉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464號令通過並發布。
關稅 1985年3月7日,由國務院發布。1987年9月12日,由國務院修訂發布。1992年2月28日,經國務院第九十九次常務會議通過。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第96號令《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的決定》修訂。
船舶噸稅 2011年12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暫行條例》經國務院第610號令通過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