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法治
① "以生為本 依法治校"還有多遠
3月31日,記者從滄州一名學生家長處獲悉,因使用手機被勸退的河北滄州一中12名學生被教育局通知立即返校。
「剛得到通知,孩子能回去上課了,太高興了!」滄州一中小汪的父親汪先生給未來網(微信公號lovek618)記者打電話,興奮的說,「上午滄州市教育局電話通知他們帶孩子立即返校,現在正准備去教育局簽字,下午孩子就能去上課了。」
隨後,未來網記者從多名被勸退的學生家長處證實了這個消息。多名家長受訪時表示,孩子聽說能回去上課特別開心,但是近一個月時間在家自學,很多課程跟不上,需要抓緊時間適應。「孩子認識到錯誤,也向學校保證要遵守學校規定。」一名家長說。
「12名學生終於可以返校學習了」
3月31日下午,一直保持沉默的滄州市教育局終於發聲,帳號主體為「滄州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滄州發布」官方微信號發布《滄州市教育局關於對滄州市第一中學勸轉12名違紀學生問題的意見》。意見指出,堅持教書育人根本宗旨,踐行以生為本、教育為主管理理念,在批評教育、本人認識錯誤的基礎上,12名學生立即返校學習。
意見還稱,滄一中對返校學生要倍加關心愛護,採取多種方式做好心理疏導和學業指導,使其盡快進入正常學習生活狀態。目前,已與12名學生、家長對接溝通,安排妥當。
意見還強調,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要進一步推進依法治校,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管理工作規律,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推動全市教育事業健康科學發展。
隨後,未來網記者致電滄州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一位姓張的工作人員表示,經過學校、教育局等多方論證研究後,決定12名學生繼續上學,違紀學生也表示充分認識到錯誤,並承諾要遵守校規,改正錯誤。
一封維持「原判」信的發酵效應
今年3月初,河北滄州一中將12名學生以「在校內攜帶或使用手機」為由開除、勸退,隨後引起熱議,記者注意到,從3月初媒體曝光到3月31日,20多天里,直至學生接到通知前,學校始終對此事堅持維持「原判」。面對社會關切,未來網、《南方周末》等媒體第一時間持續跟進。
3月25日,《南方周末》刊發了一篇題為《滄州一中勸退12名攜帶或使用手機學生》的報道。報道指出,滄州一中發布的處分通報裡面稱,「以下學生自2月29日學校宣布手機違紀處理新規後,無視學校制度,在校內攜帶或使用手機。經校長辦公會研究決定,予以勸退。」
3月27日,滄州一中對記者表示,被勸退的12名學生之前曾被學校「多次告知」,但是「教育無效」,勸退系「為多數學生利益而做出的無奈之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滄州一中決定維持對12名違紀學生勸退的處理。
隨即,此事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
3月28日,新京報整版對此事進行了更深入的追蹤報道。文章中提到廣西、江西等地都曾有學生因持有手機,被學校開除。事後媒體采訪校方,校方多解釋「用手機影響學習環境」。而此後,學生被開除事件多無後續報道。
3月28日,滄州一中在官網上發表一篇「滄州市第一中學致《南方周末》的一封信」,對此事堅持維持「原判」。
29日,新京報、未來網等多家媒體再次發聲,未來網刊發評論《12名高中生帶手機被勸退 權力太任性》,文章指出,在任何一個高中,學生因使用手機被勸退,都不是小事,不管課堂上還是生活中,何況是12名學生因為「帶手機或使用手機」而被逐出校門,引起熱議之外還要用學校公號「廣而告之」,加上「校規、對大多數負責」的冠冕理由,權力真是任性。
31日上午,未來網再次刊發評論員文章——《誰來保護滄州12名學生被剝奪的受教育權?》,文章指出,教育本身是育人,而非害人。校方的獨斷專行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不僅是沉重的心理負擔,其衍生的消極情緒對身體也是一種摧殘。
此外還有中國青年報、央廣網等多家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專家、大V、網友齊呼:學校太過分
在滄州一中致《南方周末》的公開信中這樣表示「並非是『不教而誅』的突然之舉,而是在多次告知、教育無效的情況下,為維護大多數學生利益而做出的無奈之舉。」
對這樣的堅持原判的辯解,網友並不買賬並紛紛表示,滄州一中的做法「太過分」。
一位已工作的校友向未來網記者表示:輿論環境至此,滄州一中敢於堅持,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兩點吧。第一,沒有學會和媒體、輿論相處,對於一所三線城市的高中而言,很難出現在聚光燈下。第二,就是權力掌握在校方手裡面,這種權力,不只是說師生之間,而是說監管它的市教育局也很難辦,滄州一中是市一中,不是一所普通的學校。
未來網記者注意到,未來網官方微博於3月30日下午發文報道了一名被勸退學生20天渴望復學的故事,引起吳法天、王人平、袁國寶、夢遺唐朝(知名段子手)等大V強烈關注,不到12小時閱讀量近30萬,長文閱讀10萬+,再次激起網友對學校做法的憤慨。
有網友評論稱,遵守校規是對的,但是校規的出處首先是以合法為基礎,不能是校長一拍腦門子想出來的,連基本有法可依的原則都不懂的學校,那豈不是一人說的算的土皇帝?
未來網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4年9月1日起執行實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第三十七條規定,對違反中學生守則和校規校紀或犯有錯誤的學生,應耐心批評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不要輕易處分;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學習權利。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3月28日接受未來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在處理學生時,聲稱是依照校規,實際上「這些校規是學校單方面制定的『土校規』,沒有法律效力。」
熊丙奇表示,校規制定時不能由學校行政部門單方面說了算,必須廣泛聽取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的意見,經過民主決策程序審議通過。
學校在執行校規對學生進行行政處分時,應該組成獨立的調查委員會,並舉行聽證會,然後根據事實,依規處理。而滄州一中並沒有依照民主決策程序,而是校方單方面將學生勸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3月30日接受未來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行為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和發展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明確規定了受教育權和發展權是未成年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力。
孫宏艷說:「無論學校有多少苦心為學生著想,或者以任何理由剝奪青少年受教育權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也違背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法律規定。」
制定《學校法》之路還有多遠?
雖然過程比較曲折,相比之前眾多類似事件的不了了之,滄州一中12名學生得以返校的結果,還是讓人欣慰的。但其背後暴露出的學校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不得不引起教育部門的反思。
「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校規必須服從教育法。滄州一中因學生使用手機就勸學生退學的做法過頭了,學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才能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在3月28日接受未來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大力推進依法治校」,而且,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基礎。
在周洪宇看來,學生是應當遵守所在學校的管理制度,但是,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學校的校規必須服從教育法。
周洪宇表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既要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學生代表大會建設,又要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並建立教師、學生的申訴機構,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權,這也是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的要求。
據了解,我國目前沒有制定《學校法》,對於滄州一中處理學生使用手機事件,學校究竟有沒有責任、有多大責任,都無現成法律依據可供參考。
周洪宇表示,教育立法是實現教育法治的前提和基礎。《學校法》是現代學校制度的根本保障,旨在解決學校辦學與發展的權利和義務問題,其中涉及學校與政府、學校與社區、學校與校長、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等方面的多種教育法律關系。周洪宇說:「要加緊制定《學校法》,以法律形式來保障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
2015年兩會時周洪宇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加快教育立法進程和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建議,希望盡快加強教育法制化建設,實現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目前,我國教育立法工作仍然進展總體緩慢,他建議進一步加快立法進程,尤其要加快制定《學校法》、《學前教育法》和《家庭教育法》等新的教育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