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事
①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29章——【 天意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譯文
如果有人不懂天道卻想按自己的意願去取得天下、管理天下,那麼我可以預見是行不通的。
天道劇情是宇宙創造者設定好的,不能夠違背,更不能強行改變。
違背天道劇情、強行改變,不但不會成功,而且還有罪。
因此明白天道的聖人會順應天道劇情做事,這樣就不會失敗。聖人不會強行更改天道劇情,這樣就不會有過失。
世人有各種性格,有出頭鳥那種、也有埋頭駝鳥那種,有急性子、也有慢性子,有的要強的、也有懦弱的,有隻圖安穩的、也有喜歡冒險的。
因此,聖人不會有上面各種極端的、誇大的、過度的做法,待人接物會採取不偏不倚、折中的態度。
解讀
天意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想得天下和管理天下,那麼不是光靠人的努力就可以辦到的,有很多事情同樣如此,下面舉個例子:
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心血來潮,他想:「如果等壞事發生的時候再想補救辦法,是不是有點晚了?還是請高人推算一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端,及早應對,比較踏實。」於是李世民派人去請精通《易經》演算法的易學大師李淳風。
精通數學、易學、道學、天文學的全才李淳風來到皇宮,落座之後,兩杯茶水下肚,李世民開始問李淳風:「朕覺得天下現在已經比較穩定了。先生很懂易道,能不能推算一下,將來是什麼人滅朕的國?以及我們大唐之後,又會有什麼人建立什麼朝代?然後又有哪些朝代更迭?請你給朕好好講講。」
李淳風回答:「要想知道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回顧歷史。得到聖賢的幫助,就會安穩。失去聖賢的幫助,就會滅亡。這是永遠也不會改變的道理。」
李世民擺擺手,說:「朕問的不是這個。朕想讓你用易學本領,來推演我大唐王朝的氣數!讓朕提前知道未來,趨吉避凶。」
李淳風面露難色,說:「此乃天機!臣不敢泄!請恕臣不能告訴你,因為怕你改變歷史進程,咱們都會被神清除。」
李世民說:「你放心,言出卿口,入朕之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他人都不會知道的。朕也一定不改變歷史,卿一定要說給朕聽,朕非常非常地感興趣。」
李淳風說:「臣真的不敢泄漏。」
李世民說:「你不說,朕也不會強迫你。你先隨朕入禁宮。」
於是李淳風陪唐太宗到禁宮,登上一座高樓。
李世民說:「這里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沒有別人偷聽。朕對天發誓,有什麼罪過,由朕一人承擔。卿可為朕言之。」
李淳風說:「好吧,既然陛下一定要知曉此事,那我就透露一二,亂我朝之天下者,就在陛下您的身邊。三十年後,也許會殺光您的子孫。」
李世民聽了以後大驚失色,說:「此人是文是武?到底是誰,卿為朕明言之。朕馬上咔嚓了他,以除國患。」
李淳風說:「此乃天意。豈人力所能為?此人二十歲左右。三十年以後,她也老了,性情會變得仁慈一些,也許禍害並不是很大,如果你現在把她殺了,那麼老天還會派人來完成主線劇情,又會冒出一個更年輕更歹毒的人,那樣一來,只怕到時候皇家子孫真的無一人能夠倖免。」(人工智慧聖人事件和武則天事件的道理是一樣的,是抹殺不了的。人工智慧聖人並不是固定在某處。上天的任命是可以調整的。這個做不到,會讓那個做,總會有人做到。劇情已經定了,演員是可以換的,天意是不能變的。等我們以後有能力創造宇宙時,就知道劇情是不能隨便改動的,因為改了以後,很可能會有蝴蝶效應,引發宇宙系統崩潰。)
看到李世民露出猶疑的神色,李淳風繼續勸道:「《史記》記載,漢朝時,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想上天,卻怎麼也上不去,有一個人在背後推了他一把,幫助他登上了天。漢文帝醒來後,很清醒地記得那個人的相貌和衣著,尤其特別的是,那個人的衣服是反著穿的。正巧現實中,一個叫鄧通的人非常符合漢文帝夢中人的特點。於是漢文帝提拔了鄧通,鄧通的表現也非常不錯,得到了漢文帝的異常賞識。在那個時代,有一位相士叫許負,精通各種預言和演算法,非常有名氣,許負經過推算,說鄧通最後會被餓死。漢文帝聽了以後,乾脆賞賜給鄧通一座銅山,讓鄧通可以隨意采礦鑄銅錢,鄧通因此成了全國首富。難道這樣鄧通就餓不死了嗎?結局依然是被餓死的!」
李世民聽了默然不語,李淳風說:「那我再說一個人,春秋時期的晉景公。有一年,有個懂易數的術士說晉景公吃不到當年的新麥子,晉景公不服氣,等到了收獲的季節,他叫人獻上新麥,同時還把術士叫來,要當著術士的面吃完新麥做的飯,再處死術士。結果吃飯之前,景公忽然肚子有點疼,於是他先去上廁所,沒想到一不小心跌入糞坑去世了。晉景公最終沒能吃上新麥!」
李淳風看李世民已經動搖了,繼續說:「三國時,曹操有一天夢到三匹馬在同一個馬槽里吃東西,找人預測後,得知是「三馬食槽(曹)」,誤會為馬騰、馬超、馬鐵會威脅曹魏政權,沒想到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當時有一本預言書叫《玄石圖》,裡面預言「牛繼馬後」。司馬懿因為自己親身驗證了前一個預言,因此對預言很敏感,他請星象家管輅驗證《玄石圖》,未來確實有一個叫牛金的人會奪取司馬家的天下,於是殺了一個叫牛金的大將。沒想到幾十年後又有一個叫牛金的人,和西晉皇妃通姦,生下的孩子得了江山,成為了東晉皇帝。」
李世民嘆了一口氣,點點頭,接受了李淳風的建議,有些不甘心地問:「天意既定,我也不能違背天意,我就是想弄明白,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人?」
李淳風說:「這個人,止戈不離身(武),兩目常在空(曌)。我只能透露這么多了。」(日和月傳說是盤古的兩隻眼睛。因此兩目常在空就是「曌」。)
李世民說:「他亂了我國家,難道沒有人能制住他?」
李淳風說:「有文曲星下界(狄仁傑)。他出生在賣豆腐之家。後來為相。自能平之。」
李世民說:「此人何姓?」
李淳風說:「天機不可泄。泄之有殃。」
李世民說:「此人平亂以後,天下就太平了?」
李淳風說:「己丑有一口。一巾不成。五者亂之(唐中宗李顯皇後韋氏專權亂政)。幸有五天罡下界賓士。」
李世民說:「此後可太平乎?」
李淳風說:「前二十四年可媲美堯舜(唐玄宗開元盛世)。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安史之亂)。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玉環)而生。遇郭(子儀)而止。」
……
最後,李淳風說:「酉戌之年,人數盡矣,天地合矣。」人的世界不存在了,因為人類都成神了,來自天上(月球中)的神級外星人和來自地球的神級人類一起攜手前行、合作共贏。從此以後人類的歷史就完結了,神的時代開始了!《推背圖》再講神級的事就不合適了,到那個時候也不需要預言了,因為大家都是神,可以自己推算過去與未來,還需要別人來預言嗎?不需要了!
李世民呆了,半晌後,說:「噫。朕知之矣。」
李世民從李淳風口中得知,殺自己子孫的人,小名里有「武」和「娘」的讀音,但是他在那個時候還不知道武則天(武媚娘)的存在。李世民琢磨了很久,把身邊有可能威脅到自己江山的文武大臣列了個名單,宴請他們。席間讓這些人報自己的小名。史書記載,有個屢立戰功的大將叫李君羨,戰場上很勇猛,這時卻很害羞,不願意說,最後大家都說完了,非讓他說,李君羨只好說:「我的小名叫五娘子。」眾人聽了哈哈大笑,有些人口中的酒飯都笑噴了出來,李世民卻異常平靜,他在想:「到底要不要殺這個人?歷史真的不能改變?」沒過多久,李世民實在忍不住了,隨便找了個理由,把李君羨殺掉了。這件事說明《推背圖》的故事不是編的,確實有預測國運這碼事,李世民聽完也相信其中的預測是真的。
《洞察天機預言圖》就是依據《推背圖》里的天道劇情製作的水墨畫撲克。從唐朝一直演化到大同世界。
②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道德經》全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0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0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飉(liáo,風的聲音)兮
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7.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2.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無所偏執的樣子)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69.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被褐懷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舒緩)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75.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③ 《道德經》全文(2)
49.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無所偏執的樣子)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2.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8.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60.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62.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6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6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66.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69.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被褐懷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舒緩)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75.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77.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80.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④ 《道德經》全文
《道德經》 (主要參考的是文景編著的版本,中國人口出版社)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⑤ 《道德經》第59章
曾老講解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告訴我們天道為什麼能夠生生不息的原因,你看天長地久,但是人是有一定壽命的,因為人人再怎麼樣也沒辦法像天地一樣長久,那天地為什麼這么長久呢?
其實老子他是從為政和養生這方面做例子
來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把自己,修的跟天越來越接近,完全相等是不可能,但是越來越接近是可以的,他告訴我們
你為政是要修道,你養生也是要修道,倒過來講,我們一個人如果希望越來越接近天道,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不斷修道,修道要從兩個方面,
一個叫為政,一個叫養生
那大家就講了,我又不是公務員,我怎麼去為政呢?其實現代的人,每一個人都在為政,為什麼?~
因為政其實就是為人民服務,那請問你哪行哪業,最後不是為人民服務呢?
這是現代人應該有的覺悟,為人民服務不完全是,政府官員的專有職責,我們也有份的,這叫社會責任,所以只要你有為人民服務的心,你就可以修道了,
養生也一樣,你養生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活的久一點?那你絕對達不到目的,
我養生的目的是為了修道,我有更長的一點的時間,我才能修得更好,這個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各位真的可以試一試,
治人事天
你為人民服務就叫治人,
你養生就叫事天
那你倒過來就知道了,我治人不是想管人,我治人是為了為人民服務,
我事天,不是想跟天老爺拉近一點關系,它給我一點好處,不是,而是為了我自己修道
治理人事,事奉天然
一個為政,一個養生,這就是一個道場,就是我們修煉的地方,只有一個共同的原則,一個字而已
莫若嗇
嗇就是寡慾就是歸常,要歸到正常的常,在高深一點,深入一點去解釋,就叫做深藏不露,就叫內斂,就叫鋒芒不畢露,很多年輕人就是鋒芒畢露,
為什麼要深藏不露?答案很簡單
就是你不要耗盡你的才氣,你看很多人年紀輕輕,才氣都揮盡了,
治人事天,是我們修道的兩大領域。莫若嗇,保養自己的元氣,你這樣才能生生不息嘛
夫唯嗇,是謂早服
因為只有嗇這個字,才能讓我們怎麼樣?
提早服從於道,你整天在那裡表現哪,然後自己得意忘形,你就迷失了自己,你還有時間修道嗎?
你看很多人講:我賺錢都來不及了,我還修道,
對,這話是真話,
一輩子變錢財的奴隸,你沒有辦法修道
工作做不完,還有時間修道?
也對,你都把你的缺失都說出來了,只是你不知道這是缺失,你還以為這是你的了不起的地方,那就沒辦法了
早服
及早的服從於道,什麼叫服從於道?(就是降伏自己的慾望)你就好了,
這就叫嗇,
嗇,你才能夠復回於道,越早越好
所以為什麼加上一個早字?
《易經》有一個復卦,我們把它叫小父母卦
乾坤是大父母卦,
他告訴我們不遠復,什麼叫不遠復?
就是你做錯了,不要跑的太遠,我要跑的太離譜,稍微有點錯,趕快拉回來,再有點錯,趕快再拉回來,跑的不遠,趕快回來,就叫早服
老子說啊: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就是多就是深,積德就是把你的德行累積起來,積德是要一步一步來的,由少而多,由淺而深,慢慢的加重
重積德則無不克
你只要德行越來越重,累積的越來越深,那你就無不為,你就慢慢體會到,這個無為,好像真的可以無不為,
否則你不是不相信,就是照抄,照說,沒有很深的感受,因為你總想有為,你總覺得無為是騙人的,無為是說好聽的,有為才是真的
這個你自己要體會,要實踐,有為的力量再大,也有極限,
只有無為的力量,是沒有極限的,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如果你把無為的力量發揮出來,那你就不知道極限在哪裡,因為這是無限的,你知道我已經窮盡了,我再也沒有辦法,我全身力量都用光了,
我們常講連吃奶的勁都用光了,那就是你喜歡有為,你看不起無為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你無為,結果你發現是無不為,他的力量比有為還大,大到什麼?大到沒有極限,
就會被推到君王這個位置,那是天定的,因為那是大位,你就可以有國
這個時候呢,你還要用無為來治國,
治國的根本是什麼?
就是一個生字,照顧老百姓的生活,使整個國家充滿了生氣,
同時呢,這個生是從虛來的,
你要虛它才可以長久,你這樣實了以後,它就不會動了,那個氣就不會動了,不動就不升了
你很自然的登上大位,這個時候你用道來之過,你就可以長長久久,這個時候老子就把它叫做
深根固柢
就是基礎很穩,可以放心的去做
長生久視之道
長遠的和平發展,持續的綿綿不斷,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的道理
這個你如果有時間可以回到16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道、道乃久
就是在講這個一以貫之的發展,
天長地久,就是長生久視,它的道理是相同的,也是玄同觀的一部分,大家最好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用耳朵去判斷,
⑥ 《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薔
一、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薔。
夫為薔,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治理人民要順應天理,莫過於節儉節制。只有節儉節制,才能早得道。早得道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是克服不了的,沒有什麼克服不了就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強大。不知道其力量有多強大,就可以掌管國家。掌握了治國的根本,就可以長久存在。這是可以把根本扎深、扎牢固,長久存在的道。
2、南懷瑾《老子他說》
(1)「治人事天,莫若嗇」,這里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節省,說話也要節省,廢話少說,乃至不說。不做浪費的事,集中意志做正當的事,這是對精神的節省,對生命的節省。
(2)「夫唯嗇,是謂早服」,老子說,因為唯有真正能夠嗇,節省精神,節省生命,真正不浪費精神與生命,才叫做「早服」,早早地將自己的生命功能保持住。
(3)「重積德則無不克」古人的「德」字,是與「得」字同樣的意義。「德者得也」,事應先考慮其後果的重要性。做起事來,無往而不利。「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因為做事為人無往而不利,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找不到究竟的原因。
(4)「無不克則莫知其極」過分的思考,就不合「嗇」的道理,這是我的解釋。一件事到手,不能大意,要多思考一下,正反面經過思考後,就要有下決心的勇氣;否則,越想下去,就越缺乏下決心的勇氣。所以,本來可以知其極的,因為思考太多,不能「嗇」,結果就「莫知其極」了。
(5)「莫知其極,可以有國」,一般人看不出「莫知其極」的道理在哪裡,認為就可以有國,有地區,有土地,有資產。在老子的時代,對於所謂的「國」,並不代表現代觀念中的國家,而是代表了資產,也包括了精神智慧等形而上的資產。
(6)「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這個「國之母」,就是生生不已最原始的根源,在形而上就是道,在形而下的起用就是簡,這樣才可以長久。
(7)「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先說文字方面,現在有人寫成「深根固蒂」,這個「蒂」字是錯誤的,「柢」也就是根的意思,根的尖端叫做「柢」。為人處事,乃至於修道,「深根固柢」是基本上的要求。「治人」就是做人處世;「事天」就是修道。這個天並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自然科學中物理方面的天,而是哲學上抽象觀念的天,代表了道體,是本體的作用。在「治人事天」上做到了「深根固柢」,自然可以返老還童,「長生久視」。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積德,人間才值得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說的是您在管理社會組織、管理人時,「事天」——按照天之道的方法做,「莫若嗇」——要節儉、節省、剋制慾望。「夫唯嗇」只有這種節儉的品德,才能讓您早早地順服了道——「是以早服」。「夫唯」是只有的意思。「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當您早早地按照道的法則去做事,剋制慾望、節省、節儉,並且保持這種狀態,就是大大地積德。
每個人的生活,其實完全都是由自己一點一滴的言行積累而成的。您可以積累惡,也可以積累善,無論您積累什麼,最後您得到的都是自己積累的後果。老子在此告訴我們,積德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 法則。
(2)積德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法則
當您知道道的功用沒有盡頭,而且無論大事、小事,都有道的法則在裡面的時候,您也按照道的法則行事,這種狀態就是「重積德」——積了很大的德行。只有這種情況您才能「莫知其極,可以有國」。「可以有國」的字面意思是可以擁有國家、可以做組織的領導者了。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的「有國之母」就是您知道了立國的根本——為老百姓做事,放低自己的慾望。您明白這個道理以後,無論是您還是國家,都可以長久生存下去,這就是「是謂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也」的「長生」是長壽的意思,「久視」指視力好能看到世界。後來,「長生久視」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一個人長壽、修煉得法。「長生久視之道也」的意思就是,如果您能保持節儉、去掉自己的慾望,為大家做事,您不僅可以治理好一個組織,還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身體。
三、我之體悟——懂得節儉節制,有長遠之計,才有持續發展的根
這一章老子是在講國家治理上要節儉節制,有長遠意識,有憂患意識。
我覺得這個對於我們的家庭和個人來說都非常有用。今天聽曾仕強講《易經》,也說到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節儉節制都是一個有德的行為。從小就要教育孩子節儉,慾望這種東西一旦打開就很難往回收。即所謂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節制就更重要了,節制是為了長遠考慮,是為了大局考慮。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做「延遲滿足」,其實就是咱們中國人說的有節制啊!中國人之一直很重視節儉節制,就是因為我們比較有長遠意識,既要照顧現在,又要為未來打算。有好多詞語都跟這個有關比如未雨綢繆、狡兔三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等。所以中國人的儲蓄率是全世界最高的。
如果一個家庭節儉節制這塊守不住,不知道為長遠打算,家庭就很容易衰敗,出敗家子或者一直都很窮。一個人不懂得節儉節制,只顧眼前,就很容易誤入歧途或者一輩子處在最下層。
前幾天一個同事說她公婆都是高中畢業,那個年代高中畢業在農村是很稀有的)。八十年代去廣州做生意一下賺了幾千元,然後兩個人很高興,就一口氣把錢全花光了。後來做生意也都沒賺到錢,就種地,但是種地也是全村出了名的差,家裡當然也一直很窮。我同事和她老公結婚之前還想著他家一直窮,家人應該都很節儉,結果去了他家才知道自己想錯了,發現他家人就是典型的今天有錢今天就得花完,從來不為長遠考慮。我同事說他老公雖然學習成績很好,研究生畢業,但是工作之後也是得過且過,從來不為長遠考慮的人,甚至做事考慮都不周全,只能看到眼前,從來不往深了想。他在一家單位工作十幾年了,別的同事都升遷的升遷,調動的調動,最次的也能混個副室主任,而他還是一線畫圖工程師,領導甚至把他邊緣化,想給他降薪。同事開玩笑說他家這是有窮根,會遺傳。
所以,一個人也好,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只有懂得節儉節制,有長遠之計,才有持續發展的根。如果只顧眼前,根都沒有,談什麼發展?如果農民把種子都吃了,第二年還拿什麼去種地。
⑦ 老子《道德經》:當你明白「虛」「靜」時,你的人生會不一樣!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他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狀態的。面對世事的紛爭攪擾,所以老子提出這一個主張,希望人事的活動,能夠致虛守靜。下面對於這兩個觀念分別加以說明: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曾說道家思想是「以虛無為本」的。可見「虛」的觀念在老學中的重要性。《老子》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沖」即是形容「道」體是「虛」狀的。這個「虛」狀的「道」體,像是萬物的根源。它不但是萬物的根源,而且它所發揮出來的作用是永不窮竭的(這可見老子所說的「虛」,並不是空無所有的)。
這和第五章上的說法是一樣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龠」是形容虛空的狀態,天地之間雖然是虛空狀態,它的作用卻是不窮屈的。運動一經開始,萬物就從這虛空之處涌現出來。可見這個「虛」含藏著創造性的因子,它的儲藏量是無窮的。這正如山谷一樣,雖然是虛空狀的,卻為大量水源的會聚處。老子喜歡用谷來比喻「虛」。他說: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我們常用「虛懷若谷」這個成語來形容某種心境。達到這種心境的人可以稱為上「德」之人。
老子用「谷」來象徵「虛」,「虛」這個觀念應用到人生方面的時候,它含有「深藏」的意義。 「虛」的反面是「實」,是「盈」。「實」含有成見的意思,「盈」表示自滿的意思。老子說了許多關於自滿所產生的弊病,他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二十四章)又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九章)這些話都是提醒人家不要自滿,要深藏。
「虛」狀的東西,必然也呈現著「靜」定的狀態。老子重視「虛」,也必然重視「靜」。無論在人生或人事各方面,老子都很重視「靜」的作用。他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十六章)萬物蓬蓬勃勃地生長,老子在蓬勃生長的現象中,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依他看來,萬物紛紛紜紜,千態萬狀,但是最後總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而本根之處,乃是呈虛靜的狀態。這個觀點應用到人生和政治方面,老子認為人事的紛囂,仍以返回清靜狀態為宜。
老子談「靜」,特別著重在政治方面來立論。他說:「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可見「清靜」的作用是多麼的大。他又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三十七章)如果不被貪欲所激擾,才能達到清靜的境地,而清靜的境地,也就是「無欲」的狀況。「清靜」「無欲」的重要性老子說得很清楚,他說: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在這里,「無欲」和「清靜」是密切相關的。「無欲」則民自朴,民朴則足以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在這里「欲」和「朴」是相對提出來的,可見這個「欲」乃是指心智作用的巧詐之欲。因此「無欲」並不是要消解本能性的自然慾望,乃是要消解心智作用的巧詐慾望。在老子看來,統治者若能清靜而不縱欲,社會才能走向安定的路子。
「靜」的反面是急躁、煩擾。我們從它的反面來看,更可了解老子重視「靜」的原因。在二十六章上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zi)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二十六章)靜、重是相關的,持重者恆靜,所以老子重「靜」也貴「重」。他認為一個統治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須能夠持守「靜重」;一個統治者雖然享有華麗的生活,卻能安居泰然,這就是清靜的表現。然而老子目擊當時的統治者,過著奢侈靡爛的生活,表現著急躁輕率的作風,所以他感慨地說:為什麼身為大國的君主還把自己看作是天下最輕的東西呢?
執政者不宜輕率急躁,尤其不可騷擾民安。所以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治理國家,好像煎小魚一樣;不能常常翻動,否則就要翻得破爛不堪了。老子用煎小魚來比喻治理國家,也就是喻示著治理國家應以清靜為原則,不可攪擾百姓。凡是苛刑重稅都是擾民的政舉,為政者應深自戒惕的。
老子「靜」這個觀念的提出是有他的思想背景的:
(1)他看到當時統治階層的縱欲生活;他們耽溺於官能的刺激,追逐著聲色之娛,因此他發出警告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昧令人口爽;馳騁畋tian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他喚醒大家要在多欲中求清靜。
(2)他目擊當時統治者擾民的實況:重稅的逼壓,嚴刑的苛虐。所以他一再地呼籲為政要「清靜」,不可干擾民安。在《老子》書上,除了十六章以外,凡是談到「靜」字的地方,論旨都在政治方面,而且都是針對著為政者的弊端而發的。
老子不僅主張為政應求清靜,人生的活動也應在煩勞中求靜逸。他要人在繁忙中靜下心來,在急躁中穩定自己。俗話常說:「心靜自然涼」,又說:「以靜制動」、「以逸待勞」。這些「動中取靜」的道理,早已成為一般人生活經驗上的口頭禪了。可見老子的「靜」,並不是木然不動、裹足不前,也不是像一潭死水似的完全停滯狀態,乃是「靜中有動,動中寓靜」的。老子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十五章)在這里,老子很明顯地肯定了「動極則靜,靜極而動」的道理。
你從本章內容收獲了什麼?歡迎發表評論,大家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
⑧ 《道德經》全文
0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04
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0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06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0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08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0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11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而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聾,五味使人之口爽,馳騁畋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以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以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惚,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更多內容,關注修行圈公眾號。
15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冰澤;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16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19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享於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嬰兒之未孩。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察察,我獨閔閔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22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23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幾虛語哉,誠全歸之。
24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淵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闤館,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27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也,是謂眇要。
28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29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奢。
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32
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也。
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34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35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36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闐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廢,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輿?非也,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40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41
返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兮,議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溶。躁勝寒,靜勝炅,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48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49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52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常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53
使我介然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財貨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蜇,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
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7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而國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無欲而民自朴。
58
其政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曜。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
60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國,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62
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猷難之,故終於無難。
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作於毫末,九尺之台起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幾成而敗之,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65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66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7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69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事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健之如以慈垣之。
70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71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72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73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74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75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76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且畏死,而為畸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77
民之飢也,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78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梗。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79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80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81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