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針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針

發布時間: 2021-01-02 03:03:48

『壹』 談談依法治國、從嚴治黨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黨法同國法的關系進行了新闡釋,肯定了加強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顯示出以從嚴治黨和依法治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要實現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黨,從嚴治黨。治國先治黨,依法治黨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不必可少的前提。實現依法治黨,既要「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更要「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指出,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先進性要求決定黨規黨紀必須嚴於國家法律。作為一個政治堅定、組織嚴密、有鐵的紀律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嚴明紀律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並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對依規治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黨員幹部自覺遵守黨紀國法,做學法用法的好榜樣,才能讓全社會獲得尊法、守法、用法的標桿,激發起對法治的信心和對法律權威的認同。今年以來,黨中央以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進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對腐敗一查到底,對「四風」一反到底,已成為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並取得了巨大的反腐成效。事實說明,黨只有做到了從嚴治黨,才能擔綱起黨領導法治建設的重任。當前,我們必須繼續以持之以恆地態度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堅持以依法治黨推動依法治國,匯聚起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力量,為實現法治「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貳』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容措施和方針

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叄』 我國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方針包括哪些方面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即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版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權其中,科學立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要恪守立法為民,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確保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肆』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麼,如何理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理解: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包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兩句話。這兩句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離開了哪一句都不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我們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為我們繪制出路線圖,指明了具體路徑。只有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基礎和前提條件。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決定》給出了精闢的答案,那就是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十六字方針,是對原來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發展和提升,明確了新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環節和主要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來講,科學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

『伍』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方針是什麼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十六字方針

『陸』 依法治國基本要求的新十六字方針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基本要求的新十六字方針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新16字方針確立了我國依法治國新階段的四大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依法治國的目標並未全部達成,實現政治文明的征程仍在路上,需要我們繼續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克服法治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依法治國離不開深入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把黨的領導納入法治范疇,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的法治建設,推動依法治國的實現。

(6)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針擴展閱讀

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提升中國法治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是黨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最大貢獻之一。

我國在完善現實社會法律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網路空間、虛擬社會的立法。信息時代的虛擬空間法律基本還是空白,如何加大網路空間法律建設,同時在無國界的網路社會,率先把我們的網路空間法律規則搶先建立、發布、傳播,有利於提高我國法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統籌規劃能力強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在發展過程中還要繼續發揮這個優勢,加強統籌能力,避免經濟、社會、法治、民生等各領域各搞各的,碎片化發展。

『柒』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

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

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2、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

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3、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

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針擴展閱讀

一、立法要立良法。

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二、執法要揚正氣。

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

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三、司法要辨善惡。

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捌』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和內容是什麼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指法律法規要完善,做到解決問題能有法可循,是後三者的基本前提和基礎。

2、有法必依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心環節;即指一切國家機關,黨派團體、社會組織和任何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依法辦事。

3、執法必嚴是社會主義法制的關鍵;即指執行的司法機關及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按法律的規定實施法律,堅決維護法律權威和尊嚴。

4、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保障。即指任何公民只要是違反了法律,必須受到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依法治國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個尺子。

(8)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針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依法治國的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玖』 我國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方針包括哪些方面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法治中國"的基本標准。

熱點內容
國家開放大學民事訴訟法性考核冊 發布:2025-04-22 15:24:17 瀏覽:259
有權修改或者撤銷部門規章 發布:2025-04-22 15:17:59 瀏覽:243
法院備案號查詢 發布:2025-04-22 15:17:48 瀏覽:36
民法總論法條分析題 發布:2025-04-22 15:15:35 瀏覽:903
法律碩士經驗貼集合 發布:2025-04-22 15:14:04 瀏覽:870
在職備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4-22 15:13:58 瀏覽:771
同一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2 15:07:51 瀏覽:127
gsp公司規章 發布:2025-04-22 14:49:41 瀏覽:271
淮北市司法局 發布:2025-04-22 14:48:55 瀏覽:653
2014刑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4-22 14:42:17 瀏覽:254